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优秀文章 > 正文

习俗的优秀日记

2024/02/14优秀文章

倚栏轩整理的习俗的优秀日记(精选17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1

我的老家坐落在张家口的一个小山村,别看这个村子小,春节过得可格外热闹呢!

老家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在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熬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各种米、豆熬成的。

到了腊月三十,家家都要大扫除,贴对联,“福”字要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到了晚上,大家都要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象征团团圆圆。吃完了团圆饭之后,大家还要一起去放鞭炮:只听“咻咻”几声,那烟花就到了天空中,再听“叭叭”几声响,烟花就“开花了”。放完了鞭炮,大家要挂上灯笼,才能进屋看春晚。这天晚上,大家还要守岁,老年人守岁代表珍惜光阴,青年人守岁是代表给父母延寿。

到初一,小孩子要给父母拜年,然后,父母给小孩子红包,也就是压岁钱。压岁钱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叫“祟”的怪物,它在这天会来害小孩,被它摸过的.小孩全都会生病,变成傻子。有一对夫妇,他们怕祟来,于是,就在孩子的枕边放了八个铜钱,祟一来,就被吓走了,因为这钱是八个大仙变的。于是此后,家家都给小孩压岁钱。

看,我们老家春节热闹吧!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2

今年,我们回到了常德过春节。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呢!

在这里的春节,鞭炮、蜡烛还有香是少不了的,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过年时的第1天早上都会去庙里拜神仙,平常庙中冷冷清清的,过年时却是热闹非凡,与平常截然不同。来到庙里,观音啊,佛祖啊,个个都要拜三拜。庙里的老人在旁边敲钟,还一边念着我听不懂的话语。听奶奶说,这样就能保平平安安。出庙门时还得放鞭炮呢,这只是其中一个特别的习俗。

过年这天,一张桌子放上几个煤炭,把香和蜡烛点燃插里边。正对大门口,大门外走廊也要放。

轮流去亲戚家吃饭,例如今天到这家吃,明天就到那家吃。等到客人来的时候,家家都会在桌上摆上各种各样的零食糖果、花生、瓜子、花花绿绿的小包饼干和辣条等。这些零食只有在过年时才会这么齐全,而且大人们不管我们吃多少,所以过年时会结伴一起去坟地给祖宗烧纸钱、放鞭炮、烧香。

晚上吃团圆饭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在家里吃饭。过年这天,在吃每一顿饭前都得先在椅子旁洒点水,每个饭碗里只有一小团饭。小时候我也不知道干什么,奶奶说是祭祖。到了晚上,大人们一般都要守到12点才睡,他们都要守岁。按照老习惯,小孩子必须在12点才能向长辈要红包哦。

常德的过年习俗是不是很特别?但是常德别处的风俗,也有可能不一样,因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嘛。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3

在我的家乡曲阜,每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因为在那一天,大人忙活,小孩也忙活,有一种“过年齐动员”的感觉在其中。

“喔喔喔——”大公鸡天生的好噪子叫醒了腊月的热闹,也叫醒了大人们忙年的心情。

进入腊月,多户人家便开始买菜、买肉、买新衣,准备在新年有个新的开始。老人们在平房生上柴、点上火,用面、肉放在一起炸,俗称“过油”,寓意在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过有。在“过油”时,有好多讲究,比如不可问饭好没好,不说脏说、不说不吉利的话,老人对此非常看重要。

随着大家的忙活,日子从辛勤的双手旁边过去,一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就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好在龙年有个好兆头。老人们今天最辛苦,奶奶爷爷忙着做肉馅、做祭品、请祖先,忙得那叫个不亦乐乎。妈妈也做了助手,扫地、擦桌子,把家里的角角落落打扫地干干净净,好在新年显得万象更新的感觉。时间像在坐火箭,一眨眼又到了晚上,这时也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今天晚上要——放鞭炮!我和哥哥人手一把火机,我们“扣动板机”将苗点燃,迅速放在地上,忽然,火光大大闪,那什么“霹雳炮”“跳猫”都在地上开了花,五颜六色,让我开心极了。“吃饭了!”每到夜里子时,我们家必定要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要磕头、拜祖先。这一天,大家都不睡觉,都在守岁,等待新的一年到来。

一夜过去,新的一年到来了。早上起来,我先给长辈磕头,祝长辈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长辈就会发压岁钱,这时我也是很开心,因为我一年一度的“工资”又来了。奶奶做了粉条和生菜,粉条寓意“钱串”,生菜寓意“生财”,然后吃带钱的饺子,谁先吃到就表示谁今年有好运气,这些都是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般过了七点半,就有连连不断的客人来拜年,“过年好、过年好”就成了大家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只有这一天,家人朋友才会聚在一起,高高兴兴的聊天,老人聊孩子、大人聊生活,小孩则是最轻松——在一旁无忧无虑的玩。

眼看着新年即将离去,元宵节又来了,人们看庙会、买灯笼,分外热闹。正月十五的月儿十六圆,这一天,人们除了万不得已,必须回家团圆,这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喝酒吃元宵,享受着天伦之乐,真是悠哉悠哉呀!

春节带给我们了热闹与欢乐,元宵节带给我们家人团聚的喜悦,我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学习步步高,生生活天天好!

我爱春节,也爱我的家乡——曲阜。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4

我们家乡最大、最热闹的习俗是举国欢庆的除夕。

这个大节日“派头十足”,不仅从大年三十早上就开始准备,而且早在农历12月25日就开始了。准备第一个食材:芝麻饼。首先,用锅炒芝麻。香气四溢时,可按一定比例放入花生、糯米、白糖、麦芽糖。将它们“组合”后,放入模具中,挤压并展平,然后用刀加工成长条蛋糕。最后,把它们装进包里。拿一个,在嘴里细细咀嚼。它不仅香脆可口,而且“手工制作”含有浓厚的备食2:杂豆。看到这个名字会想到什么?是超市里的某种豆类零食吗?没有!没有!没有!这是原始的乡村美食。你想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吗?注意:首先选择最好的黄豆,帮它们泡一天一夜的澡,直到水满为止。然后,给黄豆一个——磨豆的“粉碎”,把肚子里的“渣”分开。留下——豆浆的汁液,加热,撒上葱花,淋上酱油,喝下去。很好吃,很难忘。当然,千变万化的豆角不仅会自我转化,只会在豆浆上滴几滴卤水,就会凝固转化成豆腐成功。豆腐又一次被切成块,放在油锅里炸,于是转型的另一个名字叫——油豆腐。

……

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我们去谢年吧,除夕夜前的最后一个项目。农历12月29日,我们一家人赶到乡下老家,把吃饭的'大桌子搬出门外,摆上餐桌。酒都是自己酿的烧酒,菜也是“无污染,纯绿色”。我们自己做的豆腐、香米、肉馅红豆饺子、鲜鲤鱼,用红纸包着,最后一道大菜,——,“葱鸡”。燃烧的元宝和燃放的烟花显示了对过去一年的怀念.

“当当当”除夕钟声响起。男女老少都开始努力,女人成了“厨房人”。他们切了一些蔬菜,在锅里炒了几下,做了一会儿肉丸.当然,他们不是“一个人”,老人会帮忙买一些蔬菜和鱼,有时也会在厨房帮忙。和厨房里的忙碌相比,亲近大自然的孩子要悠闲得多,玩鞭炮,玩游戏,累了就坐下来吃零食,户外就是孩子的天地。

到了晚上,看着一碗碗的“美味”,孩子们贪婪的虫子被勾了出来,但还是要忍住。拜完菩萨,一家人就可以上桌吃饭了。老人说,不管食物是好是坏,每一道菜都要吃一口。于是,我“尝”了碗中的——香脆藕,象征着“路路通”,象征着“年年有余”的香喷喷的鱼,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细长面条.

团圆饭后,分享压岁钱、看春晚、放鞭炮等活动接踵而至。守岁让整个城市日夜保持清醒,鞭炮声让整个城市格外热闹.

除夕,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也是全国庆祝和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团结一致的日子。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5

快过年了,今年我们是回爷爷家过年。二月七号的清晨我们坐火车,直到下午我们才到爷爷家。 虽然离过年还有十天,但是我看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大家都在准备办年货,清早爷爷提着菜篮去买鱼、肉、牛肉 …… 买回来以后还自制香肠,大伯还在炒自己地里种的.花生,哥哥上街买春联、鞭炮、烟花。伯妈还开卤锅卤菜,海带啊、藕 …… 爸爸就杀鸡,我和妈妈就贴两家的春联、贴门神,贴门神是为了防止年兽入侵,贴完春联、门神就去洗海带、藕 …… 我们以前在长沙还从来没这样过,都是去超级市场买现成的,而且这里和邻居好亲热啊!难得一见。

因为城市很少有挨家挨户的房子,就算有,也很少亲热。在吃晚餐之前还要先祭祖,于是我们提着鞭炮来到奶奶的坟上,烧纸钱、放鞭炮。在爷爷这里除夕团年饭必须要凑足十个菜。在餐桌上,我们互相敬酒,不喝酒的就以饮料代酒,相互之间祝福,在我的记忆当中,在长沙只有我们三个人吃饭,也没说过祝福,吃完饭就开始给压岁钱给小孩,吃完饭我们大家就出去放烟花、放鞭炮 ……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烟花、鞭炮,大年初一,我们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还要送补品、礼物。 这就是我们湖北过春节的习俗。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6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许多习俗,拜年,守岁,贴对联等等。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习俗是扫尘。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被古人称为“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扫尘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扫尘习俗是是农民们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农民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农民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春节习俗的由来真有意思。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7

我的老家在河源紫金的农村。那里谈不上有什么十分特别或有趣的文化习俗,但对于像我这样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许多事情也确实稀奇了。

寒假的时候,老家有一户亲戚盖了新房,装修好后,便通知各路亲戚,摆桌设宴。我家也受到了邀请,于是父亲便驱车前往,也带上我去见见世面,看看素未谋面的老家是个什么样子。

到了目的地,还没下车站稳,耳边就响起了振聋发聩的鞭炮声,红色的纸四处乱飞,这在城市里是不可能见到的。父亲带着我紧赶了几步,向着前方一个大红棚子走去。棚子下摆着二十来张桌,棚子旁边就是那幢新盖的楼房。走进客厅,里面热闹非凡。父亲与他们一一握手,一边笑一边认人,让我给他们问好。还没问候几个人,我就已经被辈分搞得晕头转向了。

请来负责烹饪的师傅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我初到农村,自然要趁着这点间隙,去看看周围的环境。乡下空气确实十分新鲜,有许多小道七弯八拐地通向山上。周围都是密密的大树、竹子。在这种地方,倒没人会想到竹子的优秀品质,编个簸箕或是烧个柴的`却是好材料。林子里有些许鸟儿,不多,但叫声明亮,使人心旷神怡。

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就要先喝一口酒,喝不了的以饮料代替,再动筷子吃饭。我小呷了一口米酒,随即一饮而尽。那酒的地道的醇香,不是市面上那些以“农家出产”为噱头的酒可以比拟的。再者就是吃菜。在南方,“无鸡不成宴”,每桌都摆上满满一大盘白切鸡,金黄的皮,肥而不腻,肉质鲜美爽口,让人欲罢不能。其余鸭、鱼、猪肉的丰盛更是不必说。

我本以为简单吃个饭了事,没想到添饭都还大有学问。东家要为客人添饭,还必须让能劳动的妇女去添饭,而男子都必须留在饭桌上陪酒吃菜。饭必须高过碗边,以示主人家粮食充裕和待客热情。喝酒要有肉下酒,否则只顾埋头喝酒就是对主人家的不敬。吃完饭后还不能离席,要等个几分钟才能起身离开,并且不能端着酒杯离开,否则这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父亲一边开着车回家,一边不停地跟我说老家的习俗和礼数,我却还沉浸在那桌美味之中,哪还有心听这样枯燥的事情呢?

乡下的孩子有些怕生,外出的亲人又不常回乡,能依靠这种活动维系家族之间的感情,我觉得很温暖。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8

我的家乡在江门,那里,每年春节,市民们举行的活动可多了!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除夕,江门习俗称“过年”。

除夕前人们就忙碌各式年货了:买鸡、鸭、鹅、鱼肉、衣饰、家具、器皿、画、春联……样样都有。餐桌上摆的大鱼大肉和糖果,让人直流口水。

人们还会买柑桔、青橄榄那些象征吉祥如意的水果。

旧俗过后,男的必新理发,女的必“挽面”。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和“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春节外出的家人一定要赶回来团聚。家里还会吃团圆饭。

如果是晚农家的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这样才能年年好运气。

农历二十三晚,俗称小年夜,人们为表示灶君一年来保护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的谢意,在灶君向玉皇大帝述职时,特地给他贱行。谢灶要摆设贡品,主要有:一碗清水,一碗白米,几棵带尾叶的甘蔗,还有炒米饼、柑桔、红糖和一封利是,以及一份“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就是谢灶。

说了这么多,也该说花市上了。

临近春节,香港人都喜欢按照习俗购买年花,取其“花开富贵”之意。

那香港的花市和江门的花市有什么不同?人们可以趁到香港过新年的时候去人潮拥挤的地方年宵花市凑凑热闹,看看那金橘、水仙、牡丹、芍药的年花,以及近年流行的“五代同堂”,据说桃花能为未婚男女带来“桃花运”,连着叶子的柑桔则代表姻缘“开花结果”……

哎!不说这么多了,喉都干了,喝点水,自己查阅吧!我们江门可是有数不清的习俗哦!~~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9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

在我们家爸爸、妈妈、爷爷开始准备过年,他们从超市买来许多好吃的,这时候也是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刻。过年的前昔,要干的事情多得惊人:大扫除和挑水还有腌泡菜等等;每一次干活总会把我累得虚脱,以至于我那几天,不仅肚子饿和我“闹革命”,还因为饿着没有力气“光荣”的评上了懒汉的罪名。每天的大扫除是必修课,一大早便会从被窝拉到扫把前,往往一天打扫一个屋子,那样的打扫对于灰尘和头发丝确实有效,连空气中的灰尘都像长了脚了一用,不敢侵犯进屋子。在春节的各个日子中,初一可是我的最爱。早晨,一起床就开始放鞭炮,男孩子们欢喜得蹦来跳去。我也乐在其中,点燃了一支冲天炮,哪料一时没松手,我的销售开花了,烫得我只“哇哇”大哭。鞭炮一直放都中午,一大堆爆竹的包装纸成了座山。我便随爸妈到亲戚家去走人户去了,要一直到第二天才能回来。

初一过后的几天,并没有什么新鲜事:每天都吃上一顿的剩菜,等到把剩菜吃完了,又吃老早就住好的菜,只是不曾吃过而已。元宵的时候家家都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园园。晚上还得一宿不睡,我哪管什么破规矩,倒头便睡。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10

在春节时,妈妈从她公司抱了一只小狗回来,小狗的眼睛圆溜溜的,非常可爱,眼睛下面一个乌黑的鼻子翘得高高的,妈妈对我说:“我们来给小狗洗个澡吧!”我拿了一根红色的`绳子把小狗栓了起来,系在卫生间里。妈妈找了个大盆子,打开热水,把小狗放了进去。一开始,小狗动不动就跳出盆子,后来好像是感到很舒服就不动了。妈妈拿来了沐浴露抹在了小狗身上,妈妈用手揉啊揉,小狗好像很痒,就继续往外跑,只听“呼!”地一声,直见妈妈换了一盆水,浇到了小狗身上,终于洗完了!

妈妈把小狗抱到了地上,拿着吹风机给小狗吹风,吹完后,小狗变得干干净净,浑身的绒毛也干干的,还有一股香气,摸起来可舒服了!它在地上走来走去,我看着电视,几十分钟后,爸爸妈妈把饭做好了,是我最爱的炒饭,我三口两口的吃完了,然后又倒了一些给小狗吃,小狗吃得可香了!这就是我觉得春节里最有趣的事!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11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来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每个节日也都有自己的庆祝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这些也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扫尘、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春节的'习俗也会有所不同。然而,不管在哪里,春节的习俗含义是相同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喜气洋洋,合家欢乐。

我家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部分的南方人是一样的。过年的前几天,我们全家人就一起忙上忙下的打扫卫生,把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因为按着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一切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所以我们家每一个人都出了一份力,目的就是为了使新的一年家中财源滚滚,一帆风顺。

于此同时,爸爸妈妈也从网上、超市、菜场等地打年货,购买了:各种酒水、牛奶饮料、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干果杂货……使家里的储物柜堆得满满的。就连从来不爱吃零食的奶奶也从储物柜里拿了一包饼干放在房间里。

在大年三十白天,我们全家还忙里忙外地贴春联、粘年画、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有点儿累,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乐开了花,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令我这个吃货最开始的莫过于是大年三十晚上的这一顿团圆饭。这顿团圆饭爷爷奶奶烧了很多菜:冬笋炒腰花、清炖土鸡、羊肉火锅、清蒸鲑鱼……每一道菜都是那么得丰盛,每一道菜都是那么得美味,每一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真是令人垂涎三尺,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要尝尝。在吃饭的时候,我与家人们一起喝起了饮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家里到处洋溢着幸福与温馨。饭后,大人们还给了我压岁钱,我乐得合不拢嘴。

看着家人过春节,使我不禁想到了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所写的千古绝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真希望在生活中能够月月过春节,天天是新年。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12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压岁钱、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年画、守岁和爆竹。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它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把福字做成各种图案的'。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而变得丰富多彩。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13

今年春节,村里禁止燃放烟花和爆竹,整个春节期间,村里没有一处燃放烟花和爆竹,相比以前确实缺少了一点过年的气氛,但是整个乡村依然喜庆不减,而且,今年春节还给我们还带来了有史以来春节期间最清洁环保的空气。

除夕当天,各家各户按传统习俗都在自家门上帖上了春联、福字和年画。街口、大圣庙等地方仍是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大圣庙早早就上了鲜艳的彩灯,为整个春节奉献了浓浓的年味。春节过大年的喜庆气氛不减往年。

往年春节,到处是烟花爆竹声,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硝烟味和浓浓的黑烟,整个村庄好象被厚厚的烟雾所笼罩,时不时传来大小爆竹和礼彩炮的轰鸣声。无论是道路还是家里,到处都是礼炮和爆竹的残渣,一片狼籍,不堪目睹,留给环卫工人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清扫。但今年春节却大不一样,整个乡村在春节期间的空气清新,天空蔚蓝,从道路到各家各户,没有了往年遍地硝烟、浓雾和爆竹残渣,又清洁又环保,给人一种全新春节气氛。另外还为我们了巨大的烟花爆竹费用。

这不邻居大爷正月初六过八十大寿,本来是要请戏班做戏,而且准备大摆筵席请乡里乡亲和亲戚朋友过来吃饭,打算买上万元鞭炮回来放,他那上大学的孙子过年在家,他给全家人做思想工作,最后把这些钱省下来,捐给村里老年人活动中心。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14

云南的春节习俗

大家都知道,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圣诞节。中国各个地区的春节习俗都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的传统色彩。今天我将要与大家说说关于我的故乡——彩云之南的春节习俗。

云南的春节习俗与北京的春节截然不同,从大年三十到元宵期间才是春节,元宵过了,春节也便完结了。云南没有腊月之分,也不吃腊八粥,所以我至今都没有尝过北京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味道。

先来说说大年三十这天吧!这天早上我们必须去集市赶集,购买年货和做团圆饭的食材。小孩去山上捡松叶。下午要把棉被、衣服洗了,还有把浑身上下都洗干净,因为我们那里有个禁忌——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都不能洗衣物和洗澡。大年三十晚上便是除夕夜,这是过春节的高潮。大家忙做团圆饭,家家户户的烟囱直冒白烟。团圆饭做好后,大人把孩子们捡的松叶铺在地上,当孩子们看见自己的战利品被大人夸奖时,总是要骄傲地手舞足蹈。吃团圆饭前我们还得烧纸钱祭祖,饭后才把纸灰倒掉。等这一切准备好了,大家席地而坐,毫不拘束地享受春节的团圆饭。吃完后,大人忙着捡碗,收桌子。小孩子欢欢喜喜的开始他们的“鞭炮大战”,大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守着春节联欢晚会,不想看春晚的大人就摆桌子打麻将。这其乐融融的景象持续到深夜十二点,昏昏沉沉的人们点燃爆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迎来新的一年。鞭炮放完了,忙活了一天的人们倒床而睡。

睡到近午夜三点时,人们又得陆陆续续从床上爬起来,做饭吃饭。这是四点钟的“迎春饭”,因为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所以要吃饭迎接。吃完饭人们又回到被窝,一觉睡到大天亮……

正月初一不能去别人家,只能到外面逛逛,这也是云南一大奇怪习俗。初二我们就去逛县城,就跟逛北京的庙会一样,县城里琳琅满目的商铺和千奇百怪的玩意儿让我们留恋不已。元宵节大家不吃汤圆,照样好酒好菜,不挂灯,但照样热闹,一家人去山上跳脚,也看别人跳脚。

春节过后,该干活的干活,该回深圳的回深圳。热闹过后的乡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谐。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15

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的节日习俗非常有特色,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节日,每一个节日的习俗都有不同的'含义,下面,我就说说我们汉族的节日习俗吧!

我们汉族里有端午节,提到端午,总要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据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现在人们把五月五日当成端午节,端午节有赛龙舟,悬艾,吃粽子等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追到洞湖时就不见踪影了。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龙舟来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吃粽子,这也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浸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很多。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插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把菖蒲、艾条插入门中,并把它们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我们中国的节日习俗有特色吧,要不,你也来体验一下吧!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16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我的老家过年是这样的!

今年的春节我们家过得有点特别哟,由于妈妈生了弟弟,我们没有回老家。可是,我们也没有省去回老家拜年的习俗!

早上爸爸开车,带我和姑姑爷爷一起回老家去拜年。在路上,望着窗外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艳艳的春联,原来光秃秃的大街立马变成了灯的`世界,五彩缤纷,感觉过年真好!到了老家,我们看到了街道上欢声笑语,都走在去祠堂和拜年的路上。我们按照老家的习俗:五更起来点“旺火”,预示着一年都红红火火!然后去了祠堂,把我弟弟的名字写到了族谱上面。我们就挨家挨户去给长辈们拜年,祝长辈们万事如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长辈们也祝我新年快乐,而且给了我压岁钱。

拜完年以后,姑姑带我去豪豪家玩了以后,我们还得回家照顾妈妈和叮当,就恋恋不舍地开车回家了。

习俗的优秀日记 篇17

在寒假里,那五花八门的节日习俗,总是让人耳目一新。

过年的气氛是从何时浓起来的呢?或许从“腊八”那天就已经开始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找齐那八样食材,在锅里煮。我们家腊八粥虽然模样不怎么出众,可那粥的味道绝不亚于宫廷御膳之味。

腊月里的.事呀,可多着呢!腊月初,那年味儿才刚刚有些“味儿”,腊月中旬的年味儿,才够“味”。

今年,我家是在腊月二十磨了豆腐,二十一才“动油锅”——炸年货。到了腊月二十三,家里又热闹了一阵——蒸包子。到了腊月二十八,奶奶又将腌过的年货放进锅煮,留着二十九中午吃。

到了“年三十”,从早上起便能听见炮仗声。奶奶说,这就是“过年”。我们家是中午过的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在吃饭之前,我们家还有个习俗——祭祖。祭祖宗的菜在祭祖之前是不能吃的,而且家里人还得在堂屋门前烧纸钱、磕头,希望老祖宗能够保佑全家在来年平平安安,也可寄自己的心愿于此。到了三十晚上,我们这一带还有个别样的风俗——装“红包”,此“红包”非彼红包,这是在一个红袋子里装上些吃的,如“苹果”“大糕”,寓意平平安安,步步高,然后再在里头装上压岁钱,这就是咱这儿的红包。到了晚上,初一的凌晨零点,家家户户都得放烟花、鞭炮,来迎新年。三十这天还有件事可不能忘了——贴春联。过完年后,家家的春联也都“上门”了。

初一早上,晚辈得在家里先给家里的长辈拜了年,再出门去拜年。拜年倒也有个忌讳的事——下午拜年,所以一般拜年都是在上午。初三早上还得放炮仗,干什么呢?迎灶王爷。初五早上还得迎财神爷。有些人家还会买灶王爷的图像贴在家里,希望来年家里能够财运兴旺。

若再论远点儿,那就是正月十五度元宵了。元宵节,我们家最重要的一个习俗不是吃元宵,也不是看花灯,而是到祖宗的坟上去送灯。送的这灯,都是用四根细竹棍,一个塑料袋和一支蜡烛做成的,每到一个坟上,都得放一个炮仗,然后烧点纸钱,放上一盏灯。到了晚上,那林子里、山上也都是灯火通明。

时代在变化,而这些习俗却一直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