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阅尽人间春色
这是一段古老的城墙。
这是一段沧桑而悲壮的古城墙。
它穿越了幽深的历史隧道,它纵跨了人类十多个世纪;虽然满身疮痍,刀痕累累,而今,它仍然矗立在汉魏故城的东北方,仍然矗立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它背靠邙山,面临洛河,头顶湛湛蓝天,脚踏千里沃野。它如同一轴漫长的历史画卷,在向世人展示着人类历史进程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它又如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千余年来血与火的悲壮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就已经涌现出一座规模可观的城址,“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就竖起了巍巍的城墙和堞垛,以之做为抵御外侮的堡垒和屏障。而后经过光武复汉、曹丕代汉、司马代魏、北魏南迁,分别建立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家王朝。它们城池的建立,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固和改建的。由此看来,这道城墙,至北魏亡国,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了。作为历史的见证,同时也作为一部厚重的历史,而今,仍以它巍巍的雄姿,屹立在华夏大地,屹立在世人面前。
我来了。我是在一个金秋的日子,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探访这部厚重的历史,来瞻仰这道古老的城墙。4
管理人员告诉我,这段城墙遗址全长3700多米,宽达25——30米,高为5——7米。6 我走近了城墙。这城墙已经颓废、衰败。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宽宽窄窄,蜿蜒曲折迤逦而去。我分明还看到那夯土层的棍子眼,密密麻麻地显现在城墙上;我还看到那层层的夯土,在厚厚薄薄地叠压着……我的心情是激越,还是沉重?我不知道,我只是在不停地寻觅着,思索着。我拾得碎瓦一片,这是否是城楼上的汉瓦?我拣得一块青砖,这是否就是城堞上的晋砖?我拾得锈铁一段,这是否就是当年北魏抵御外侮厮杀的刀枪剑戟?)
我登上城墙,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四下望去,一派生机,城墙高高低低,掩映在绿树野花之间。秋庄稼尚未成熟,还在吐露着可爱的碧绿;那挂满了果实的苹果树、石榴树,向人们袒露着诱人的骄傲的胸怀。看脚下,榛莽遍地,杂草丛生,似乎还有野兔出没其间;那成群的飞鸟,也来这里落脚栖息。雨后的秋阳,还带着湿漉漉的潮气,给这道城墙,以及这周围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朦胧的金色,似烟似雾,似歌似诗。不远处,隐隐传来齐云塔上的风铃声,更衬托了这里的安详和宁静。
友人说,多美,照张相吧。
我没吭声。我贪婪地浏览着这里的一切,内心里渐渐涌动起滚滚的潮水。我在想,我们该用什么标准,什么尺度,什么观点来评价这古老的城墙呢?应该怎样去评断这段厚重的历史呢?
哦哦,城墙没有僵死,没有沉睡,它似乎还在以它鲜活的生命,还在观察着历史,思索着历史,记录着历史!一千多年过去了,又一千多年过去了,它如同一个沧桑而又睿智的老者,真是阅尽了人间春色!。
我的心潮在翻滚着。我的思绪在张扬着。我似乎忘掉了我自己,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已经置身于历史的时空之中,眼前的一切都幻化般地活了起来。'
\! 哦哦,我似乎看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在纵刀跃马,光复着汉家江山;我似乎看到了曹氏父子,在修复的洛阳宫里,奋笔疾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还看到晋武帝司马炎亲率大军,远征东吴,铸就着华夏统一的大业;还有那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真是个胆大包天的主儿,竟背叛祖先,把都城南迁洛阳,大胆进行改革,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和汉人通婚,尤其强硬规定:随迁来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葬回老家,对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我似乎还看到,张衡独坐在灵台上,静观着地动仪的变化;那被封为“龙亭侯”的蔡伦,躲在汉宫的一隅,用树皮、碎布、麻头、旧渔网等材料,在研制着书写的纸张;我似乎还看到那造成“洛阳纸贵”的左思,在凝神静思,构思着《三都赋》的腹稿;还有那北魏的郦道元,跋山涉水,不畏艰险,足迹遍踏祖国河山,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地理着作《水经注》……
哦哦,这历史的场面是何等的清晰,英雄的宏举是何等的悲壮!一切的一切,都在眼前活了起来。这何止是一个朝代,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民族,都是这样在活生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壮大起来的,繁荣起来的!而我们洛阳,在民族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洛阳,称为民族文化的摇篮,是当之无愧的!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有次,我出差厦门,出租汽车司机当知道我是洛阳来的客人,他当即惊奇地问到:啊,你是洛阳的?你那里不是有龙门吗?不是有白马寺吗?
呵呵,我一脸的骄傲……
哦哦,一千多年过去了,我的古城墙啊,你见证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演变;又一千多年过去了,你见证了这个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今后,不论风云怎样变换,你永远不会衰败,不会坍塌,不会颓废!你仍是历史的见证,仍是历史的永恒,更是历史的行进!3
古城墙啊,阅尽了人间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