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感受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高考的感受日记(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高考的感受日记 篇1
暮色四合,流水溅花,夜色从潺潺的水面浮起,徜徉于曲径之上,淡淡的玉盘挥撒着风韵,从树缝里筛下片片舟楫,随风舞动,独然而立,归鸟的柔柔呓语在触手可及的星空传递,一带残荷,凝结着浅浅的月色。
凉意渐深,黯月斜挂,通透着清幽的气息,浅吟低唱而行迹肆恣,晃忽间轻舟已过,层层月光铺在水流之上,遥不可知的密林深处传出声声清啸,流露着不可企及的苍茫,是谁,感伤于这清辉幽映的月夜。
一股暗香若有若无的飘至,于舟头把酒,御水临风,恍若月落清酒,赋醉者之回首,幡然醒司,香——自心出。
两岸古木在风中低语,道不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怕也只有那破败的荷叶方能懂得那些“莫柔弱于水”的倾诉,风乍起,树影摇曳,落木缤纷,如镜的江面泛起层层涟漪,远远开散而去,似在寻觅远方的归宿,斑驳的树影刀光剑影般交错着、重叠着,如观流水般地思忆着往事,思忆着逝去的年华。
一江水,是身佩兰草的屈子的眼泪,是风波长逝的岳家的忠魂,是壮心不已的夜澜风雨,是遗恨五丈原的出师未捷。思絮,不知从何时起,终于何时了,轻波却依旧……
不禁长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落认家。”流浪,似片片离木的枯叶,随波逐流,任风起雨落,亦或天高云淡,白驹过隙间已飞下千尺,遥望远方的未知,愈走脚步愈沉,最终无法再抬起,是的,是该回去的时候了,可是流水不复,一片落叶亦使沧海桑田,那破败的荷叶是否也是为了寻根呢?寻根,应是一种遥远的追溯,它需要耐心,需要时间的洗涤,更需要一颗虔诚的心,寻根的结果故然撼人心神,而重要的应是它的历程,那是对先人的渴盼与追求,如今夜的月,虽黯淡却迷人。
这片江已不知送走了多少断魂客,那轮月又摧下了几度相思泪,如果荷叶有情,它又怎忍零落呢,零落,是因月夜,因刻骨的相思摧人老去,而通灵的叶,亦应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她唤它归来,她唤它孤独的魂,千百年来不知已有几多嗟叹。
听着月光倾泻面下,打破宁静的夜空,打破微波粼粼的江水,打破片片荷叶,只留下清酒,依旧漂散……
高考的感受日记 篇2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会是一个热点,6月7号早上考语文,学生还没有早出考场呢,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就已经向全社会发布起来。
算是让全民参与热议吧。还在奔往高考路线的学子们也会被要求来写一篇这样的考题作文,而那些早几年或者参加过N年前高考的文字爱好者也都开始跃跃欲试。
于是乎,高考一结束,关于高考作文的文章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大堆。
今年的作文考题中,有一幅四格漫画。
漫画中是两个小朋友在不同考试之后受到的不同待遇。
一个小朋友,第一次考一百分,得到了一个吻;第二次考九十八分,却得了一个巴掌。
第二个小朋友,第一回考五十五分,得了一个巴掌;第二回他考了六十一,得了一个吻。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让考生们感慨的漫画吧。
毕竟很多人都会有代入感,其中的某个小朋友就是他们自己。
为了区分两个小朋友,漫画作者特地把两个小朋友的发型做了区别。结果网上的朋友调侃道,为什么读书好的小朋友才六七根头发,而读书差的小朋友满头密发。
当然,这是网友们一个调侃说笑而已。
可我看了这个漫画之后,却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的等级要求。
学霸小朋友有可能出生在一个父母都非常优秀的家庭,父母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满分是他们最起码的要求。所以当达到他们的要求时,得到的是爱心之吻;而一旦落下两分,既使还是全班第一的高分,对于这样的父母来说也是不可忍。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虎爸虎妈,挂着为孩子成长着想的招牌,严厉之极,还记得前一阵子那些国内外虎爸虎妈的新闻,看的也是很让人纠心。
学渣的小朋友,父母可能更多地是奔波于生计,对于现在愈来愈难的教学有点跟不上,也不能在孩子的辅导上帮上多大的忙,所以,他们只看成绩,知道自己孩子上不了优秀,但及格是他们的基本要求,五十五不可忍,但过了六十,还算是让他们欣慰的孩子。
其实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我们接受的外在事物越来越多,学的东西也越来越杂,真的不能用成绩来论优秀,应该更多地把综合能力摆在第一。
不过总归来说,做为学生,还是以学习为做。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你压根没潜书入读,一旦真入了其境,读书是一件很棒的事。
高考的感受日记 篇3
每次高考结束后,面对那份牵挂莘莘学子和众多语文教师之心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种年度的纠结又如期而至,这种纠结并非源于对一考定终生局限的无奈,而实在是对高考语文试卷的无语,尽管心里早已对画地为牢般的高考试卷几乎不存什么“非分”之想。
看着高考试卷,总是会想起一个问题: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最后就拧成这么一份试卷吗?虽然没有人敢冠冕堂皇地说高考语文试卷就是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情况的试金石,但事实它就是一个标准。特别是那些阅读试题,想想在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是多么煞费苦心地钻研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甚至运用那些教学名家的方法引导学生触摸那一篇篇的经典美文,但所有的这些功德总被一次次高考语文试卷击得粉碎,根本谈不上什么圆满。
举个例子吧,今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的古代诗歌阅读是清代历鹗的《晓至湖上》: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设计了两个题目,其中一题是这样命制的: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其提供的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看着这样的题目和答案,不禁要问:这就是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吗?平时我们花了多少教学诗歌的心血就这样来体现吗?学生要答出这样的“正确答案”又需要建立在对大量诗歌反复吟咏体味的基础上吗?
再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说实在,这种题目即便不看原文,也可答出大概,无非就是什么间接侧面突出一类的吧。
如果以高考试卷这样的命题来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那么语文还真的是劳民伤财的科目,不就教些雕虫小技吧,还有无必要煞费苦心的一个模块接着另一个模块的辛勤劳作呢?记得有一次参加省级培训会,在与专家互动的环节上,向人教版一个编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高中语文教师三年只教人教版的教材而不搞高考应试复习那一套,反之,三年只搞高考应试复习而把人教版的教材置之不理,试问,哪种做法对高考有利?那位编辑回答很多,但多少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说实在,问这个问题,倒不是自己真的心存疑问,而实在是想从权威中再得到某种印证。说教师教语文就是教学生如何考语文,相信很多人是反对的,但问题又是最后决定学生语文命运的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考语文在起主要作用,而且所谓的教考语文还不是正儿八经的潜心夯实,纯粹就是相当机械的套路传授,那么我们又该去反思什么?是要我们教的一方,还是要考我们的一方?
虽然我们仍可找些“厚积薄发”一类的词语来美其名曰,但至少你多少也得体现“厚积薄发”与“薄积难发”“不积不发”之间的区别吧,更不能让人居然也能在高考试卷上游刃有余地“薄积厚发”吧。就像球场上的球员固然可以凭借一点小聪明小技巧而获利,但这绝不是评价一个球员是否优秀的.要件,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由此而滋长的智慧才是其魅力所在,也只有能够让球员尽情挥洒这样智慧的绿茵场才有精彩绝伦的呈现,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出类拔萃,星光灿烂。而反观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阅读试题占了将近半壁江山,古往今来的诗文名篇纷至沓来,可谓是考查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赛场,然而在这样的赛场却是为技巧大开方便之门,我看不到有多少智慧的灵光以及能够引燃这种灵光的火星,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之分在技巧之下被降为最小化甚至可以倒挂,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抱个语文高分回家的学生,他究竟是一个语文素养深厚的孩子,还仅仅就是一个技巧高手,还真让人难以断言。
诚然,但凡考试便有应试之法,凡是答题便当讲究技巧,但问题在于,这种技巧只是简单的一种“术”,还是建立在素养之上的“道”,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便是为了评卷的标准而要求答案呈现成某一规范和模式,也应在规范和模式下藏有乾坤,使徒有技巧之术少有功力之道者只能求其形而不能得其神。否则,沦为技巧之术比拼的阅读考查,只能给人留下一个空壳的背影,虽在阅读,却与阅读的本真渐行渐远,如果是这样,还真希望阅读考查干脆就考些成语,至少,你不掌握大量的成语,弄懂它们的意思,你就搞不清“东山再起”与“死灰复燃”的区别,哪怕你能把那些正确使用成语的技巧口诀——一看词义轻重、二看词义大小、三看适用对象、四看感情色彩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倒背如流。
高考的感受日记 篇4
又一年的备考过去了,想不到时间过得如此得快。回想起那每天诵读孔夫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回想起那每天诵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美景;回想起那每天诵读“春冬之时,则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决谳多生怪柏”的三峡怪景。就这样,紧张的高三生活过去了,留给自己的只有那点点酸甜苦辣回忆。
埋首书海,挑灯夜战,为了就是这3天。现在高考已经过去了,可那高考的'回忆却深深的埋藏在我心中,那种酸甜苦辣的高考滋味回味无穷。
我们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理想,为了理想,为了那上大学的理想,我门艺术生面临着文化和专业的双重压力,这滋味是多么的酸,多么的苦啊!还记得刚踏上那艺术之路时,每天对着那画纸,对着那静物,由早上7点多就开始练习,一直到凌晨两三点。在那一年最冷的日子里,陪伴着我左右的只有那画板,画笔和画架。为了上大学的梦想,我离开家庭,甚至为了学考,我连过年都与家人离多聚少啊;我的基础差,为了追求自己梦想,我却不怕老师的嘲讽;为了那美好的大学梦,我独自背起画包在寒冬里,逆风而前行跨上奔波求考的路,为了只是那万分之一的成功机率。在这整一年,我都生活在那东奔西跑的日子里,考完立刻又马不停蹄的到另外一地再报,报完再考,就这样的生活了一年。有时,我想过放弃,因为实在太痛苦了,太辛酸了,但每当我想起那美好的大学梦,我却又坚持不懈,为了梦想去拼搏。我背负的不只是那几张画纸,几支画笔,还有我那追求梦想的心,那父母的希望。现在回想起这一年的艺术求学之路,是那样的坎坎坷坷,为了那大学梦,这生活是那样的酸甜苦辣啊!
遥望远处,梦想在哪里?那辛酸的艺考结束后,接踵而来就是众多艺术生头痛的文化学习。
为了那梦想,我却没有因此而放弃。完成艺术课程后,继续进行高强度的文化学习。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我就已经起来背诵那古诗词,为了就是高考语文默写的6分;回到学校,我认真的听好老师讲的每堂课;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我差一点就在课桌上睡着了,可每次我想入睡时,想起那梦想,我顶着睡意,还是听着老师讲的课文,为了就是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了那梦想,我埋首书海,挑灯夜战,那种挥汗如雨的感觉比学艺术时更辛酸;为了那6月的7,8两天,我整一年没有好好的睡觉,甚至在这一年,我随身带着那本数学公式和英语单词,为了就是多记两条数学公式和几个单词,好让自己比别人多得几分。为了那美好的大学梦,我把我可以做的,甚至更多都做了。
我知道成功女神往往会赐予那些不辞劳苦,为了梦想,不断追求的人,为了得到她的赐予,我把整个高三坚持了下来,坚持了那酸甜苦辣的生活,虽然辛苦,但为了梦想,我觉得值得了。
当6月8号那最后一科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起时,我发现我终于结束了我高中生活,回望这一年,我走得是那样的辛苦,经历是那样的多,但为了梦想,我无悔了。我无悔了那酸甜苦辣的一年高三生活。
高考的感受日记 篇5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巨大的舞台,那么生活就是舞台上精彩缤纷的节目。她需要我们真情的去感受、细心的去领悟,从而发现生活的真谛。
观赏美丽的景色是感受生活。“岁岁花相似,年年人不同”人生匆匆几十载,会有太多美好的景色让我们留念。她们体现的是自然的结晶,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何不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问鼎泰山、泛舟西湖、论剑华山、放歌草原,充分领略人间美景,感受美好生活呢?
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讲述的是伟大的母爱。“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血浓于水的最好见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子女们对亲情无价的内心感慨。功名利禄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荣华富贵亦不过为过眼云烟。惟有亲情能够穿越时空永恒不变。
拥有纯洁的友谊是感受生活。没有友谊的生活是虚白的,当年伯牙为没了知音而断琴,讲述的是失去友谊之后的失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讲述的是拥有友谊之后的物我两超脱。童年的友谊是纯洁的、青年的友谊是真诚的、暮年的友谊是最珍贵的。
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勇夺金牌是每一个奥运健儿的目标,国泰民安是每一个执政者的目标,世界永远和平安宁是每一个地球人的共同目标。人如果没有了目标,就很难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文天祥的人生价值流传千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把龚自珍的人生价值充分的表现出来,“横眉了年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鲁迅的人生价值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够实现不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们有着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且为了目标而不解奋斗。
人生是自己心灵的舞台,需要我们的心灵之光普照每一个角落。光有多远我们的心就有多大,能够感受生活的人生定是精彩人生。
高考的感受日记 篇6
每次高考结束后,面对那份牵挂莘莘学子和众多语文教师之心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种年度的纠结又如期而至,这种纠结并非源于对一考定终生局限的无奈,而实在是对高考语文试卷的无语,尽管心里早已对画地为牢般的高考试卷几乎不存什么“非分”之想。
看着高考试卷,总是会想起一个问题: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最后就拧成这么一份试卷吗?虽然没有人敢冠冕堂皇地说高考语文试卷就是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情况的试金石,但事实它就是一个标准。特别是那些阅读试题,想想在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是多么煞费苦心地钻研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甚至运用那些教学名家的方法引导学生触摸那一篇篇的经典美文,但所有的这些功德总被一次次高考语文试卷击得粉碎,根本谈不上什么圆满。
举个例子吧,今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的古代诗歌阅读是清代历鹗的《晓至湖上》: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设计了两个题目,其中一题是这样命制的: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其提供的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看着这样的题目和答案,不禁要问:这就是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吗?平时我们花了多少教学诗歌的心血就这样来体现吗?学生要答出这样的“正确答案”又需要建立在对大量诗歌反复吟咏体味的基础上吗?
再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说实在,这种题目即便不看原文,也可答出大概,无非就是什么间接侧面突出一类的吧。
如果以高考试卷这样的命题来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那么语文还真的是劳民伤财的科目,不就教些雕虫小技吧,还有无必要煞费苦心的一个模块接着另一个模块的辛勤劳作呢?记得有一次参加省级培训会,在与专家互动的环节上,向人教版一个编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高中语文教师三年只教人教版的教材而不搞高考应试复习那一套,反之,三年只搞高考应试复习而把人教版的教材置之不理,试问,哪种做法对高考有利?那位编辑回答很多,但多少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说实在,问这个问题,倒不是自己真的心存疑问,而实在是想从权威中再得到某种印证。说教师教语文就是教学生如何考语文,相信很多人是反对的,但问题又是最后决定学生语文命运的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考语文在起主要作用,而且所谓的教考语文还不是正儿八经的潜心夯实,纯粹就是相当机械的套路传授,那么我们又该去反思什么?是要我们教的一方,还是要考我们的一方?
虽然我们仍可找些“厚积薄发”一类的词语来美其名曰,但至少你多少也得体现“厚积薄发”与“薄积难发”“不积不发”之间的区别吧,更不能让人居然也能在高考试卷上游刃有余地“薄积厚发”吧。就像球场上的球员固然可以凭借一点小聪明小技巧而获利,但这绝不是评价一个球员是否优秀的要件,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由此而滋长的智慧才是其魅力所在,也只有能够让球员尽情挥洒这样智慧的绿茵场才有精彩绝伦的呈现,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出类拔萃,星光灿烂。而反观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阅读试题占了将近半壁江山,古往今来的诗文名篇纷至沓来,可谓是考查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赛场,然而在这样的赛场却是为技巧大开方便之门,我看不到有多少智慧的灵光以及能够引燃这种灵光的火星,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之分在技巧之下被降为最小化甚至可以倒挂,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抱个语文高分回家的学生,他究竟是一个语文素养深厚的孩子,还仅仅就是一个技巧高手,还真让人难以断言。
诚然,但凡考试便有应试之法,凡是答题便当讲究技巧,但问题在于,这种技巧只是简单的一种“术”,还是建立在素养之上的“道”,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便是为了评卷的标准而要求答案呈现成某一规范和模式,也应在规范和模式下藏有乾坤,使徒有技巧之术少有功力之道者只能求其形而不能得其神。否则,沦为技巧之术比拼的阅读考查,只能给人留下一个空壳的背影,虽在阅读,却与阅读的本真渐行渐远,如果是这样,还真希望阅读考查干脆就考些成语,至少,你不掌握大量的成语,弄懂它们的意思,你就搞不清“东山再起”与“死灰复燃”的区别,哪怕你能把那些正确使用成语的技巧口诀——一看词义轻重、二看词义大小、三看适用对象、四看感情色彩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