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优秀文章 > 正文

烟雨的作文

2024/01/19优秀文章

倚栏轩整理的烟雨的作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烟雨的作文 篇1

江南的雨,像思念,像乡愁,总是幽幽地闯进了人的心底,让人在不经意间就会想起来,而且挥之不去。

江南的优雅文化中,也因为江南烟雨的参与,在清丽婉转的乐曲中又多了一份缠绵,都说江南的烟雨是多情的,清脆的声响敲击着恒古不变的节奏,延续着江南文化持久不变的一份想念。

远山的轮廓在轻烟和细雨中变得淡了,随着轻烟起伏而若隐若现。

透过木质的窗棂,眺望着雨中的山、雨中的水、雨中的江南,淡若水墨,却不失文化的厚重,雨声清脆,回响着千百年来的包容。

飘缈的烟雨把江南曾经的蛮荒和战乱轻轻包裹,却并不是要人忘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和读写着历史,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笔调或轻或重地记载和传承。

历史的风尘在江南被烟雨洗净了,剩下的是赤裸裸的历史真相,但江南人用一惯的优雅和宽容接受着历史的残酷和血腥,用诗文的雨涤荡人的灵魂。

江南的雨,几千年来一直这样缠绕着江南的水,是的,一直都这样……

烟雨的作文 篇2

家乡让我回味无穷,家乡里的点点滴滴流露出儿时的童趣,现在慢慢长大的我们,多么希望回到儿时,无忧无虑。

繁星点点的天空,给黑暗的天空装上色彩,一家人坐在天空下畅聊着今年的丰收,儿时的我们找席子,睡在院子里,数着天上的繁星,唱着童谣,那时候看着天空,当有一架飞机飞过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搭我们去南宁,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南宁,我们只知道跟着童谣来唱,其实那是我们期待的远方。

我们慢慢长大,慢慢走出了童年,现在的人也搬离了老家,老家现在有的房屋已经倒塌,但是我们的回忆依旧还在,我依然怀念以前满院子的人,坐在一起闲聊。那时候的我们,成群结队的玩游戏,抓迷藏、打牌、玩棋、玩卡通人物等,无忧无虑,现在我们长大了,慢慢远离了,奔赴社会,到年回来也没见上几次,因为有的住的不近,现在去的人也慢慢成熟起来,时间冲走了我们的童心,也告诫我们玩的年龄已经过了,该收心了。

想起那个夏日的午后,我们光着脚,走在铺满小石子的路上,炎热的夏天给了我们奔跑的力量,我们比赛着谁在小石子的路上跑的快,那流露出来的汗水正是我们的欢乐。坐在走廊里吃着冰棍,给炎热的夏天送来一阵清风,吹着我们的黄皮肤,心情自然舒畅。

秋日的天空,黄昏点点,秋收的喜悦打响了,稻田上父母忙碌的身影,田埂上坐着的我们,等父母收好割好稻谷,我们就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捡遗穗,稻香弥漫在我们的上空。

冬日的寒冷并不能冻结我们跃动的心,穿着厚衣,带着手套,反正装备都全,依旧嬉戏着,大人们早就躲在家里取暖,不知道寒冷的我们,追逐打闹。到年时候我们更是兴奋,穿着新衣,吃着家乡的粽子,抱着喜庆的心情,去恭贺新春。

家乡现在这个季节应该是收获花生,花生家家户户都种有,我们家收割的时候经常下雨,雨水悄然而下,打湿了我们,我们找了张纸披在身上,但由于雨太大我们不免被淋湿,我们继续拔花生,把花生放在雨下清洗,节省了我们去掉花生上的泥的时间,看着被雨水清洗出白白胖胖的花生,我们心里美滋滋的。

现在也是龙眼成熟的季节,每当吃到龙眼时,我就知道那是夏天的感觉。舅舅家最多了,每年都叫我去他们家摘,爬上树枝,被硕果累累的龙眼敲打着,好像在告诉我不要调皮,要小心,我也警惕着,万一摔下有得我疼了。龙眼是夏天的象征,也是我们嘴里的馋食,那时候妈妈想吃龙眼,我就从家里跑到果地,先吃个饱,再摘龙眼回去给工作回来的妈妈吃,然后踏着夕阳回去,回到家中,妈妈以为我去哪里玩,一看我手中的龙眼,笑眯眯的摸摸我的头,那一刻的感受无法表达出来。

家乡的一年四季都有我熟悉的回忆,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的熟悉,我依然记得夕阳下跑动的我们,挥洒着汗水绽放出笑脸,那一刻的记忆依旧清晰。

烟雨的作文 篇3

风飘飘,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人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22岁便考中进士的苏轼怀揣着令欧阳修也“不觉汗出”的才气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与政治抱负,他直言陈谏,要求革除弊政。“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更以一句“豆叶几时黄”道出了心怀天下的胸襟与“猛志逸四海”的拳拳报国心。

然而生性率真放荡不羁的他并不能得到朝庭的重用,反而被一群官场上的奸佞小人陷害,弹劾入狱,最终酿成“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苦难可以沉沦人,却也可以成就人。

“缺月挂疏桐,缥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的,黄州的赤壁给苏轼从高峰到低谷的落差,苏轼回赠以淡然,他躬耕于荒地,筑茅屋,体会大自然的原始意味,自得其乐,独享这份难得的恬然与淡定。于是在赤壁,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赤壁那浩荡东去的大江,洗去了苏轼原有的光环,苏轼回以一份超脱。他拄竹杖,履芒鞋,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回首向来萧度处”,只愿“也无风雨也天晴”。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赤壁上那一片赤红色的陡峭石坡隔绝了外界的嘈杂,而就在这里,苏轼成熟了,成熟了这灭寂后的重生。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外界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正因如此,赤壁注定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又一次继往开来的对话。

可以说,苏东坡没有了“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怨,更多的是“大江东去”的豪情,少了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多愁善感,却多了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

是的,苦难没有磨去他的才情,反而使他成就了一种人格,这种人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是一种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宽厚的人格,是一种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格。他并非居住于山坡上,而是居住在自己的人格里。他在翁牖绳枢中体验生之快乐,在颠踬的人生中保持活的尊严,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荒凉中找到绿洲,在人生坎坷中,在生命不堪承受的苦难中,他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