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日记 > 正文

春节的习俗日记

2024/01/13经典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春节的习俗日记(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1

众所周知,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春节。

据史料记载,春节早在舜帝时代就存在了,不过当时只是用来做祭祀的一个日子,还算不上什么节日。直到汉武帝的“太初改历”之后,春节才被真正定在了农历一月初一。总共算起来,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春节以前叫作“过年”。称为“春节”,则是近代的事。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后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但其实春节从腊八就开始了。

春节的习俗很多很多,买年货、写春联、放鞭炮、做年糕等等,应有尽有。但最具有春节气氛的,还属放鞭炮了。除夕夜里,家家户户都会拿各式各样的鞭炮出来燃放:二踢脚、窜天猴、摔炮……,各种各样的鞭炮声在除夕夜里回荡着,那漆黑的天空上顿时绽放出了好几朵“鞭炮花”,色彩艳丽,宛若天仙下凡。

宋朝时期,大诗人王安石曾写过这样一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让处在现代的我也感同深受。春节的时候,除了放鞭炮外,第二件大事就是贴“福”字,挂对联。贴“福”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当然是寓意幸福安康!不过有人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干脆将“福”字倒了过来,象征“福气已到”,以图大吉大利。

在春节,吃团圆饭也是一种团聚的方式。除夕夜,家家的厨房酒菜飘香,不管是游子还是外地工作者,除夕夜那天必须回来吃这顿团圆饭,除非万不得已。所以,每家每户都显得很热闹非凡。

是啊!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历代族人的瑰宝,它像明珠般璀璨,像钻石般珍贵。可想而知,我们在之后的年岁里,无论如何都要将它传承下去!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2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

其实,“春节”和“年”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我国古代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了。而“年”呢?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觅食人肉。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小村庄,恰好遇到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听到响声吓跑了。它来到了另一个村庄,又看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袍,它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也被吓跑了。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个人家门里一看,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走了。人们由此猜测到“年”是怕响、怕红、怕光的。便想到了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变成今天过年的'习俗。

进入腊月二十三,人们就忙碌起来了。大家一起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开始办年货,一直忙到除夕的下午。除夕的早晨大家把春联贴在了门上,红彤彤的,一下子让节日的氛围浓厚起来了。然后,大人们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年夜饭十分丰盛,一定要有鱼,预意是连年有余。夜里十点多,大家放完鞭炮,就应该享受年夜饭了。我们明明是吃不下了,可还要吃饺子。因为这一天的饺子里面有钱,据说吃至钱饺子,新的一年就有花不完的钱。守完岁,第二天给长辈拜年,还能得到压岁钱呢!

在不同的地方,春节有不同的习俗,以后我还会继续为你们介绍。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3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 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正月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的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

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4

一年一度的春节终于来了!街上热闹非凡,每个地方有着各自的特色。你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铁冲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春节的上午,家家户户的人都忙不过来。他们在忙什么呢?当然是在贴春联啦!春联都是红红火火的,都代表着吉祥幸福。门上贴着春联则有春味,无论再美的房子,就在春节不贴春联,那也不显得十分美观。

听!“啪啦啪啦——”这声音十分美妙,它唱出了春节的喜悦与热闹!你再仔细看,只见眼前一片红。就像一群红孩子在活泼乱跳。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了。

每到春节的中午,家家户户的人都会敬神(一般都是敬死去的亲人)一般敬神都要放置三碗饭和一些菜,然而这些菜不能是被吃过的,要不然是对神的.不敬。

每到春节的下午,大家都要到墓碑前扫墓,都是怀着满满的孝心来看望亲人

每当春节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年夜饭开始,这顿饭得慢慢的吃,大家边吃边聊家常话,老人们最遵守这个规矩了,他们一吃就吃到深夜,而我们这些孩子们则耐不了性子,就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爆竹,传来的欢笑声把除夕推到了高潮。

吃年夜饭时,则少不了这两样菜:一样是年糕,它是过年中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它也是我的最爱,因为它很甜。还有一样是鱼,“鱼”和“余”的谐音一样,是象征“吉庆多余,年年有余......”

一时间,铁冲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那欢迎你来到这里,等你来到这里时,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5

过年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的过年都过的一样吗?过年的习俗有什么?过年的年菜只有那几样吗/过年的春、福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一年一度的过年,让各位小朋友欢心喜悦的过年,今年我过年帮忙扫地、多做一些家是和大扫除,我还到一些庙里拜拜,例如:到南面竹山的南宫游玩和求金,更好玩的地方是溪头,我到溪头时就赶紧去爬山,爬到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下山了。

过年的意思是在农历除夕时,把一年的坏运都带走,迎接好的一年;每个人的过年应该都不一样吧!像我的过年就过的很快乐,除了有功课的压力,其他一切都很顺利,不过姐姐就不太顺利了,有功课的压力,还要去补习,真是可悲;我知道的习俗有很多,例如:发红包、放鞭炮……,令我最深刻的是放鞭炮,年菜:年年有“鱼”、发“糕”……至于春、福到着贴的原因就是春到、福到的原因了。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6

家乡的春节与别地方不大一样,无论贫富,都讲究团圆,重视年夜饭,之后串门探亲,隆重又随意,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但在外的人都会回家过年,感受年味。

挂礼灯

腊月二十九就开始挂礼灯了,礼灯其实就是红灯笼。那些礼灯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就是用红纸,竹条织成笼状就成了。做礼灯是有规定的,只得让辈份最大的来做,我们这些小辈并不得参与。这是一种习俗,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

放小炮

从挂礼灯这天开始,小孩儿们也开始放小炮儿了,这个时候不是放那种开年用的红鞭炮,是放那种玩具小炮,炸起来“啪啪"响的那种。我们把它叫作蜘蛛炮。晚上呢,就用那种喷出来的小烟花,喷出来有一米来高,但持续不了多久,那“呲呲……”的声音,就好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细语,孩子们都想投入到这美丽的对话中,享受这绽放的快乐。

年夜饭

大年三十一到,早上七点钟每家每户都醒了。大人们要做的就是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每个人都是笑着的,忙着的。小孩儿们早就把大红色新衣披在身上了,他们今天不到别处去玩,在家里守着。大人们一直忙活到晚上,小孩儿们也在一边守到晚上。团圆饭对于每家来说都很重要,而中国人过年是必吃鸡的。叔叔嫂嫂早已把鸡烹好了,手撕鸡,香菇焖鸡,板栗焖鸭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人吃着团年饭,道着今年的'总结和明年的计划。这时无需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平朴无奇的话也能嵌进心窝。大人和小孩们开心地吃着桌上的菜,笑语里都是爱,眼睛里都是欣悦。

守岁

团圆年饭从七点吃到九点左右,算结束了。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喝茶聊天吃点心,其乐融融。之后的时间就是守岁了。伴着央视春晚的欢歌笑语,十一点后鞭炮声一阵一阵噼里啪啦地响着,这是送旧迎新的鞭炮。放鞭炮是老规矩,谁家炮声响,谁家来年旺。整个县城充满了鞭炮的爆响声,弥漫着火药的香味。每家每户老人孩子都走出屋子,来到院落的空地上,燃放起烟花。一朵又一朵五彩缤纷的礼花盛开在天空中,璀璨美丽。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传递着迎新的快乐氛围。

零点以后,夜终于安静下来,欢乐了一天的人们终于静下来。有些老人们会一直坐守到凌晨两三点,说这样守岁,可以守财远,守福运。

新年第一天,当人们打开房门,迎面扑来的是清新舒爽的新年的气息。走出去,看见地面上铺满了红彤彤的绒地毯——那是除夕迎新燃放的鞭炮烟花的碎屑。踩着厚厚的“红地毯”,一种别样的喜悦在心头荡漾。

家乡的除夕就是热闹,我不禁想起几句话:千门万户庆团圆,送旧迎新贺新年。误把红灯作红脸,明年福运又当头。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7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团团圆圆。春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它们吧!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的,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的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它,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捣乱。可是两位天神和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的画像贴在门上,从此贴门神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侯,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8

春节的习俗可多了!有贴对联、贴“福”字、剪窗花等等。

对联也叫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捷、精良的翰墨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照样屯子,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对联贴在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对联的种类很多,根据其利用场合,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分歧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处所。

客岁的春节我们家还贴了一个倒“福”字呢。春节贴“福”字,也是我庶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实地体现向往和祝愿“福气”、“福运”,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暗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昔时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巨细人家必需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天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此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天子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天子听了禀报盛怒,当即下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欠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天来访,存心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天子一听有事理,便命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此后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祥,二为怀念马皇后。

春节的习俗八门五花,丰富多彩,我真渴望春节能早日到来!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9

作为一个福建人来讲,对于当地的习俗,我可是再熟悉不过了。不管是节日习俗,还是其他的。我都是有问必答。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我们泉州从初一到十五,都称为“过年”,要等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

从正月初一到初四,人们都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当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就会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水果、清茶、金猪等供品,点上三支清香,点蜡烛,恭拜“天公”,祭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除夕之夜要守岁至深夜12点钟,迎来了新年黎明,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 开正” 。

元日,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的孩子早点叫起来,帖红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都会出门走访邻居,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到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天诞日”,民间普遍都要“ 敬天公 ”,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桌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以及酒瓶、酒杯。这些都得在当天的清晨摆好。长辈领着全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大天恩。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一天,大家都要吃“元宵丸”。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与其他地区与众不同。以炒熟的`花生米磨成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捏成丸陷,沾湿后置于有干糯米的盘子里。除此之外,我最兴奋,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闹花灯”了,这个活动,把元宵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每一个人都会去逛花灯,整条街道上都挂满了花灯,还有许多的灯谜。这些可不是一般的花灯,都是请泉州的灯匠精制。品种繁多,平时都很少见。这也大大丰富了泉州人民的文娱生活。

这就是泉州春节的风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红红火火地过年;都是开开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10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当然,吃年饭总忘不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在看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午夜烟花快燃放!“轰!”一个礼炮打响,天空顿时蒙上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屋顶上都挂上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你们也听说!

结尾: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啊!”“哎!来来,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不。”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11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那么河南的春节有哪些呢?就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我们这里的春节是从腊月初旬开始的。“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为什么要熬粥呢?是因为人们想来年有个好收成。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天一擦黑:鞭炮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天不仅要放炮,还要吃祭灶糖,我们一般吃麻糖,是一种麦芽糖上面沾满了芝麻,吃起来又甜又黏。

过了二十三,大家都得大扫除,并且还要把年货准备齐了。除夕这一天是最热闹的,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以及年画。傍晚,家家都在忙做团圆饭,小孩子们还要给长辈们送饺子。大人们都要给小孩子们压岁钱;这时家家都响起了鞭炮声,然后大家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完团圆饭大家有的看春晚;有的打牌,打一个通宵;另外,还要守岁,大家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到了十二点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有是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

正月初一的时候,大家都忙着走亲戚,拜年。

元宵节,大家都忙着买元宵;街上像办喜事似的,到处张灯结彩,小孩子们有的上街燃花炮;有的挑灯笼真是热闹非凡哪!这一天大家必须得吃元宵呀!

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也就结束了,一切又恢复正常了。学生该去上学了,大人们又去照常做事了。春节就这样结束了。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12

我的家乡是三德范,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庄,那里的春节有着独特的习俗。 家乡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家家都买起了年货,忙里忙外的准备了起来。而小孩子们更是热闹,男孩子向大人要钱买鞭炮,女孩子缠着……

我的家乡是三德范,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庄,那里的春节有着独特的习俗。

家乡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家家都买起了年货,忙里忙外的准备了起来。而小孩子们更是热闹,男孩子向大人要钱买鞭炮,女孩子缠着父母吵着要买新年衣裳。可平时‘小气’的大人们在这时总是大方地把钱从钱袋里掏出来给小孩买衣服、买鞭炮烟花。

看吧,每天都有几个是好朋友或者是亲戚的男孩子在胡同里放鞭炮;听吧,每天家门外头都没完没了地响着,什么二踢脚啊、窜天猴啊……各种各样的鞭炮声,随着几个男孩的笑声响了起来。我不知道别人听到这种奇妙而又特别的“乐曲”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每当我听到这声音的时候心情都特别舒畅。

转眼间,已经是小年了,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差不多都放假了。这一天,大人开始忙活着包水饺了。晚上,一盘香喷喷的水饺摆在了餐桌最显眼的位置,看着是多么美味可口啊。这水饺的皮儿是父母的关爱,这水饺的馅儿是父母的期望啊。

腊月二十八这天,是赶集的日子,这一次赶集和往常的不一样,这不仅仅是一年中最后一次赶集了,而且这一天大多数人都是去买烟花爆竹。小孩跟着父母,在卖鞭炮烟花的区域里逛着,东挑挑、西挑挑,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烟花、爆竹,当然还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烟花。一家人就高兴而满意的回家了。

其实,最热闹的还是大年三十这天。天渐渐黑了的.时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亲拿着挂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门口上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热闹劲儿就甭提了。当天完全黑了的时候,男人们才开始放烟花,而妇女则在家里准备除夕晚上丰盛的大餐。这时,小孩是最悠闲的了。大家都纷纷爬到了自己的房顶上,怀着那种兴奋的心情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当我像其他孩子一样,站在房顶上看到那一朵朵灿烂夺目的烟花时,就会想到,这一晚今年的最后一个晚上,过了这一晚我就又长大了一岁,长大了一岁的我会迈向人生更高的阶梯、会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迹……看完了烟花的‘表演’,大家都从房顶上下去了,回到温馨洋溢的屋子里,会看到一桌丰盛美味的大餐,还有几盘光滑晶莹的水饺。这时,小孩子的爸爸会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两盅。全家吃着可口的饭菜,看着引人入胜的春节联欢晚会,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这一天便是春节了。不管男女老少这一天都会穿着新衣服,迈着轻松的步伐去给亲戚朋友们拜年。小孩这一天会非常的高兴,因为他们又可以收到压岁钱了,虽然我们这里的压岁钱给的不多,但是小孩们都会非常开心。

接下来的几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妈妈的娘家走亲戚,这也是一种习俗,也是过春节可少的习俗呢!

大约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动也随之来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妇女们个个容光焕发;赶毛驴儿的、扮猪八戒的老太太们个个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轻了好几十岁;踩高跷的人们个个都十分卖力;站在抬杆上的小朋友们个个精神抖擞。扮玩也是一门艺术,我觉得它是一门了不起的民间艺术。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元宵节,也叫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赏灯节也是元宵节的别名,这是因为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这一天,大家会吃着香甜粘滑的汤圆;到了晚上,每一家都会出来放烟花,有的还会去街上赏灯,有耍龙灯的、玩云彩灯的……真的是应有尽有!这一天,将又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也差不多就结束了,大人们去工作了,孩子们也都陆续开学了……大家都精神焕发地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13

在老厦门人眼里,腊月二十四送神祭拜完后,大家就得为过年忙活了。厦门人过年就是图个热闹、喜庆,什么东西都希望能沾点喜气,这个时候,除了要大扫除以外就是要添补一些年货,忙的不亦乐乎。

而到了除夕之夜,到处灯火辉煌。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此外,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有围炉吃年夜饭的习惯,也是厦门人最重视的。家长和子女围炉吃年夜饭,以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在除夕的年夜饭里,有几样食物是绝对不能少的。比如菠菜,不可以切根,有头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还有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将吃剩的蚶壳洗净,洒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

吃完年夜饭后全家都要在围炉旁,叫做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并且长辈要给小孩子分压岁钱。

正月初一,人们都得早早起床,清早要先吃碗面线,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长寿。大家换上新装到亲戚家拜年。路上遇到朋友,都要彼此恭贺新年。

到了最后的元宵节,这天人们都会吃汤圆,闹花灯、舞狮等活动。

厦门春节习俗活动很丰富、很有趣!

春节的习俗日记 篇14

我们的国家,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连一些传统节日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节日莫过于春节。

今年的`春节比往年更热闹,更有年味。大约傍晚时,我们一家人在思南陪外公、外婆吃过团圆饭之后,就乘车赶往老家。沿途看见城内挂满了一盏盏火红的灯笼,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使年味更浓了。此时,我的心早已飞到老家。到了老家,看到久违的伙伴欣喜若狂。家家户户早已贴上了对联。

夜幕降临,让人梦寐以求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只见爸爸拿着烟花筒放在院子,点燃引线“轰”地一声,新的一年来了。天空中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烟花,把整个夜空装点得更加漂亮。看了让人陶醉不已。

大人高兴的时刻已过,现在该是我们表演的时候了!“冲、冲”一阵轰隆隆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哇!烟花筒把烟花送到了空中,冲天炮也不甘示弱,急速地飞上云宵,讨人们欢心!

欢乐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直到现在,那一声声炮竹声都似乎在我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