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而歌
日已西坠时出去散步,行至一条步行街的交叉口时便也华灯初放,先是听到一阵歌声传来,然后看到一群人聚在一堆,黑压压一片,堵了半边街道。走近了看,原来是两个人在唱歌,唱的传统歌曲。唱歌的时候,总会有人走出人群,走上前去,往置于地上的破旧铁盒中扔钱,5角1元的,也有扔5元的。
这两名歌者,一大一小,男性。大者近50岁的样子,实际按这个年龄也只算中年,他留有一头披肩长发,高个,清瘦,坐于一塑料凳上,怀抱吉它,给歌者伴奏。小者便是歌者,大概只有10多岁,也留一头长发,看外相,与大者极像。我猜测这一对搭挡可能是父子吧。
小者或许已经唱了很多歌曲了,童稚的脸庞上也显出倦意,声音也有些沙哑。但是作为主要歌者,他站立的姿态和手势的运用,仍是那么得体自如,完全是在聚光灯下的大腕们的做派。唱得累的时候,大者就会接上,自唱自弹一两首,让他非短暂休息。他也不坐下,只是站立,手执话筒,有人对他作出回报,就说一声“谢谢”。
他们的装备很齐全,也很破旧。说齐全,是因为不仅有音响,能增强歌唱效果,还配有一辆“专车”。说破旧,是作为背景的那辆车是由老年代步车改装而成,用铁皮制作的车壳已经锈迹斑斑,时间已经不短了,上前用手轻轻一推,就会摇晃,还发出响声。整个就像出土文物,满是沧桑。而内里,一侧堆了杂物,一侧空着。真不清楚这辆车走了多少路,发生了多少故事?
而与车一样破旧的还有那两只音箱和话筒。音箱外面的保护层和装饰层已经被磨损,脱落,露出光光的布满污垢的层板,摆在平整的街面上还得用半块砖头撑住,才可稳当。话筒更差劲,那样子与音箱无二。糟糕的是在小者演唱时常出现不出声的意外,不得不停下来摆弄。大者显然是修理话筒的行家,凡到此时就停止弹奏,把话筒拆开来,把里面的零件拉出来,鼓捣一番,再装进去,就又可以出声了。老者修话筒的时候,小者就会凑过去看,还会说一些话。
这样的事或许是经常发生的,因而也不显得急,知道哪儿接触不良,弄好为止,不会有好事者“砸场子”。不似在大剧院里,音响出事肯定是大问题。他们是草根,面前的一堆观众也是草根,不但不起哄,还很同情:出门不易,尤其是以此谋生的歌者,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从哪里来,以后又到哪里去?
行人匆匆,夜色阑珊。尽管装备破旧,都成了废弃之物,他们仍然与之为伴,给城市的夜带来一缕温馨,艰辛着,但快乐着。有如此的执着,并以此为生计,很难预料他们会不会是下一个“旭日阳刚”组合,走上星光大道,走上春晚?因为他们是为生存而歌,为生命而歌,是真正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