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写一篇游记散文

2023/09/1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写一篇游记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写一篇游记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酷夏山中行

文/祝宝玉

盛夏,酷热。到山中去,并非缘于老友的执意邀约,而是山约我,是水约我,是风约我。在山中,能攫取到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

舍车步行,还未进山,只是遥见,便仿佛觉到扑面的清风,轻轻柔柔吹拂周身,集结在汗腺上的烦躁瞬间被征服了,刀兵罢了,卸甲归"山".山荫浓绿,迎迓我的到来,铺伸出一条长着兰花细草的山径。不管大山还是小山,皆有灵性,能让人忘却烦恼。

入山,怎能还去牵扯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俗事啊,凭谁打来电话,就回他"我在山中咧",对方自然心领神会,放你消闲。进山易,出山难。只因在山中,跳出了尘世,把尘世是非看透了。三五好友,提壶相呼,且行且饮。在这无名小山中,盘桓日月的流逝,我不愿提及尘世之事,他们也对尘世噤口不言。

水沿着山势高低流,树顺着日光的向背长,风也降低身份从树缝中穿行,还有鸟雀,凭着自己的心情或低吟或高鸣,至于那些蝉们,更是一个劲地鼓吹着"山不在高,有龙则灵"的幽深秘境。人在山中,山融自然之中,所以,人在自然中便有了一席之地。如我等平庸之辈,过了而立中年,应当有自知之明,已经能温饱,莫去追名逐利,狗苟蝇营。在山中行,俗世之上少你一人不少,多你一人不多。

山中有亭,是李白笔下的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看不厌,故而流连不舍。山中久徘徊,就是没人提及出山的话头。其实,云还是孤单的好,大片大片的云反而不美。如人,偶尔还是需要寂寞的,寂寞是味药,可以明目静心,反思过往。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能依山傍水建造一山间小居,在唐朝是可以实现的,但在今天,只是一个令人不可及的幻想。苏东坡对他的忠实拥趸马梦得很是愧疚,"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马梦得跟随苏东坡二十多年,末了也未能买山终老,可见梦想拥有一座山是何等困难。

其实,人又何必渴望拥有一座山呢,山是永恒的,人是短暂的,能够短暂行于其间,已经是幸甚极矣。最起码,入一次山,内心的愁便减一些,清欢的日子便会延长些。

壶口畅饮

文/刘第红

还未见着壶口瀑布,先是听到隐隐的不绝于耳的轰响,仿佛地心深处滚动着的惊雷。坐在车上昏昏欲睡的我,像是突然被注入兴奋剂,顿时来了精神,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汽车在拐过无数道弯之后,一道壮阔的瀑布猛然呈现在眼前,心中的惊叹瞬间叫上了舌尖。

下了车,沿着陡峭的石级,踏着黄河惊天动地的鼓点,我迫不及待地来到瀑布跟前,与它来一次亲密接触。飞扬的水花迎面扑来,像雾像烟又像雨。我觉得特别亲切,这是黄河以它独有的方式,向远道而来的我表达特殊的问候。

黄河从晋陕大峡谷中走来,浩浩荡荡。行至此处,河道骤然收窄,300余米宽的河流只有50余米,形成了气势磅礴的瀑布。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形其景如壶沸腾,故名"壶口".《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

滔天的黄河巨浪翻滚,如万马奔腾,以排山倒海之势,以雷霆万钧之力,毅然决然、前赴后继飞泻直下,卷起千堆雪,发出震天吼,山鸣谷应,直击我心。它像是天然的气势恢宏的油画,又像是自然的荡气回肠的乐章。进入狭窄的河槽,黄河如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咆哮不止,踏浪而行,蜿蜒东去。两岸的峡谷,仿佛成了它的一对翅膀。它翩翩展翅,随时准备凌空飞去。

天下黄河一壶收。相传两千多年前,黄河水位高达数百米。龙王爷就居住在现今东西龙王山之处。大禹治水,凿石导河,黄河水位下降,龙王山露出了水面。龙王爷无处藏身,竭尽全力往地下钻,钻出来深达几十米的瀑布和长约数千米的石峪龙槽。龙王爷在瀑布之下,口吐洪水,淹没土地,危害百姓。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二郎神率九员大将,征讨龙王。龙王施展威力,迅速制服了九员大将。二郎神赶紧禀告玉帝。玉帝勃然大怒,随手甩出桌上的茶壶,将龙王收进壶底,置于瀑布之下。这是关于壶口名称来历的神话传说。

这一次壶口之行,圆了我多年的梦想。不知有多少人,一想到壶口就心潮澎湃;不知有多少人,对壶口心驰神往。不知有多少次,壶口瀑布悬挂在游人的梦中。游客至此,无不受到黄河的震撼,无不惊心动魄。它不仅有自然之伟力,更有中华民族之伟力。1938年,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之时,诗人光未然率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被激发,写下了激昂的诗章:"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正是从黄河起源。在壶口,我更是看到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的长河,从远古走来,挟五千年雄风,浩浩荡荡,飞流而下,勇往直前,奔向未来……

我再也顾不上矜持了,在壶口开怀畅饮,畅饮黄河的豪迈与壮阔,畅饮中华民族的雄浑与恢宏。渐渐地,我觉得我身上也充满了伟力。在万千水珠的鼓励之下,我也化成水珠一颗,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道,情不自禁地汇入黄河大合唱……

冬游双牛山

文/周毖

听说到双牛山采风,脑海里立马出现貌似双牛的山形,自以为这就是山名的由来。

早上九点整,冬日暖阳早早铺满了滨河两岸,似结挂的红绸,映红了桥面和没来得及凋零的树木,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学爱好者带来了出游的好心情。我们上车,向双牛山进发,车至坎坷处不能行,只好下车,随着山势,行至深处,渐觉还原了山乡村野的原貌。没有鳞次栉比的房屋,也没有络绎不绝的人流,人迹的罕至,造就了一条我生平以来从没见过也从没走过的路。它是那样的曲折有致,生机盎然,仿佛只在梦境里与它相逢过。

这条路像一匹长长的湘西村落的手工蜡染,从山顶上顺势铺就下来,充满了乡土气息。红褐色的泥土作底,贱生漫长的野花作画,小巧玲珑、溜光浑圆的羊粪蛋蛋补空,乍一看恍如鹅卵石,花河的感觉就出来了。我回头跟他们说:"奇怪,一路的羊粪蛋蛋,怎么闻不到一丝臭味?"有人说:"羊是吃草的,拉的屎不臭,草原上牛羊的粪便都可以拿来当柴烧。"有人说:"大概是路上的野菊花太多,散发出浓烈的香气,把臭味压下去了吧!"我想:两者都有道理,眼前的羊粪虽然不能权当燃料,但给了我田园牧歌般的想象,这想象牵引着我的期待,总觉得会在某个转角处与一只小羊不期而遇。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无处不在的野菊花,开在路边上,也开在路中央,随心所欲,完全没有无人问津的失落。野菊花质朴芬芳,每一朵都如小太阳般闪亮、温暖,却永远依附在红褐色的土壤之上,仿佛浸染在粗布上的朵朵菊香,复古了我们原始本真的念想!

山路弯弯,山体顿挫转折,阳光时明时暗,山景也时时变换模样。转过山角,往右边一看,坡体自然形成一堵厚厚的高墙,挡住灿烂的阳光,我们的身躯立刻被笼罩在阴影之中。抬头往上看,林立于山头的苍松翠柏、杂树灌木,筛出了千奇百怪的日影。

在山峰与蓝天的交接处,太阳像一颗巨大的宝石,悬浮在峰刃上,似圆非圆,闪着七彩的光,我们立刻抢拍下来。一转头向左边望去,发现太阳越过山头,跳过山沟,把对面的山坡照得明晃晃的。遍布在山坡上的松柏,沐浴在橘红的阳光下,齐刷刷地向上挺立,似乎有一位神仙,手持一把巨梳,把满头绿发一直梳到了山岗,梳齿间顺滑的纹路削减了凌霜傲雪的刚劲。而山脊上的树梢在极目处合聚成一条绵延的曲线,如手指在沙地里随意地一拖,怎么也弄不出险峻的意思。这就是开江的山,一衣带水的丘陵。毕竟是立冬以后,虽然只是一小段阴影,仍然不胜这寒冻之气,我赶紧打住自己的思绪,迫不及待地穿过阴冷地带,拥抱阳光,如获至宝。

在阳光下,坡上的火棘这儿一簇,那儿一丛,红艳艳、亮闪闪,格外招人喜爱。一路走走停停,看山花野草,听逸闻趣事,不觉快到山顶。只听一人说:"前面就可以看到双牛了。"我本能地抬头四顾,既没有自然天成的双牛山形,也不见耸立的双牛山石,更不见岩壁上雕刻的牛像,哪来的牛影子?心里好一阵纳闷。

没走多远,林老师指着前面平躺在地上的山石对我说:"那就是双牛,像得很。"我急忙走到跟前一看究竟:这对石牛,不及成牛大小,鼻子、眼睛、牛角轮廓分明,却有着成牛的神韵。它们蜷缩着身子,相向而卧,跟牛棚里栖息一样安然,又像在池塘里洗澡时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身子。我想,这一对牛,很可能是一公一母,不知什么原因,脱离牛氏家族,双双来到开江地界,静卧于山野之间,叩问岁月静好。这样的牛形山石,以此冠以山名,实在太小气,跟我先前的顾名思义相距甚远,但牛的秉性与开江的山水还真有一脉相承的意味。

行走在开江的土地上,同样能感受到光影的变化和山色的秀丽。每一次脚步的丈量,都倍感别样的亲切,不管那方土地是熟悉还是陌生,因为它镌刻着家乡的字样。

夏游色拉乌孜山

文/纳穆卓玛

故乡是群山环抱中的大家园,而我的家是这个大家园中依傍在色拉乌孜山脚下的。

绕过色拉寺,草木扶疏,桃树、榆树、柳树等古树郁郁葱葱,从山麓沿着山沟向上覆盖,一条清泉顺流而下,成了过往行人休憩的好去处。几个转经的老人走到这儿时已是气喘吁吁,老人们喝上一口清泉解渴后,便走到林间随意坐在板凳或石头上休息片刻。经过了半程最艰难的爬坡阶段,剩下的转经路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轻松地完成。

不过,到了此处,我们的游山才算是刚刚开始。

沿着一条盘山的小路而上,路不陡,不过脚下是岩石风化的细沙,稍不留意很容易踩滑。色拉乌子山多半是风化的岩石,许多平滑处绘有宗喀巴等佛像,瑰丽的色彩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即便是一个过往的游客,也会被一种高贵的宁静所深深吸引,不禁让人驻足而立、心驰神往,仿佛听见梵音妙语从天而降。曲曲折折的山路两旁,簇拥着奇花野草,凑上前去细看,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看来,接连几天的雨水使得山上的草木生长的越发秀润和挺拔。一路走走停停,原本远远随后的两个年轻人很快超过了我。见其中一个男人不时地从布袋里拿东西洒在路边。"您这是在撒什么呢?"我问了一声。"青稞,喂给山上的鸟。"他说着,阳光下黝黑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友善的目光。一句简短而温暖的回答,仿佛一缕清风吹过,抖落了我灵魂上的尘埃。

爬到一段高处可以一眼望见高高的布达拉像一个巨人一样,魏然屹立在群楼之颠,想到古城拉萨也因这座穿越千年的宫殿而生生不息,心潮奔涌,不禁再次为先辈们的智慧所深深折服。此刻,色拉寺尽收眼底,红、黑、黄、白相间的建筑错落有致,信徒和游客来来往往,在经堂和巷道间流淌着祥和宁静的时光。

一路爬上去,荆棘森然。微风过处,紫色的花海泛起涟漪,仿佛置身梦境。传说中色拉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想来那时的色拉乌孜山,黄色的蔷薇花开的漫山遍野,宛如人间仙境。时过境迁,如今一路上,黄色的蔷薇花没见几棵,不过,从满眼的浓浓绿意中,我已看见了夏天的美丽在乌孜山上恣意弥漫着。

眼看着悬在海拔四千多米山崖上的色拉乌孜就在眼前,一身的疲惫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本以为是一座极其清净的寺庙,不料走到近处时,一片繁忙的施工场景立刻跃入眼帘:运石头的、绘画的、砌墙的、做木工的,二十多名民工正在不松不紧地修建着寺庙。转了一圈不见一位僧人,我便好奇地向一位民工问了以后才得知,寺庙里有一个僧人,不过他也跟着民工一起劳动,所以没有穿僧袍。走出来,从原路的石阶下去时,听到了一个温和声音,"在房屋后面有泉水,可以喝的。"一位面目慈善的中年人看到我满头大汗时说。"好的,谢谢您。"我立刻回应了他的好意。"对了,宗喀巴大师在山洞里修行时曾饮用过这个泉水,十分珍贵,您一定要喝一口。"他又补充了一句。"您可是僧人?"我不禁又问了一句,他微笑着对我说:"是的。"带着一份虔诚我们走到泉水处舀了几碗喝下去,一股清凉从头流到脚底,想想六百年前,一位智者曾在这里潜心修行普度众生,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但愿这个澄澈的泉水也能洗涤我那一颗早已落满尘埃的灵魂。

人们常说,西藏的夏天是孩子的脸。果不其然,傍晚时分,一团乌云正从娘热沟席卷而来。"要下雨了,咱们得赶紧收拾收拾,准备下山吧。"老公一边说一边开始把摆在地上的食物、杯子和书往背包里装。我也立马起来帮着收拾。下山时更要防着滑倒,不过终归没有上山时那么辛苦,快到山脚下时,有一段是在花岗岩石上凿的路,需要拉着绳子才敢下去,不过也很快到了山脚下。等我们刚走到停车场时,淅淅沥沥的雨也开始飘了起来。

春游召稼楼古镇

文/郭树清

从市区坐地铁8号线南下至沈杜公路,再转乘175路公交车行驶约10分钟,便来到了位于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内的召稼楼。

召稼楼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堪称上海农耕文化发祥地。相传南宋绍兴(1131)年间谈德中在榃湖岸畔搭建了专门用来召唤农夫垦荒稼耕的小楼,人呼召稼楼。后形成了以小楼为中心的集镇。约至元代,召稼楼已成为浦东垦荒中心。明朝中叶,谈氏后人改建召稼楼,上悬大钟,敲钟召唤农夫下田劳动、歇息、收工。垦荒业的不断发展,使海滩荒地成了粮棉之仓,召稼楼遂成浦东都会。

召稼楼是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水乡古镇。走进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石板,曲折的弄堂,鳞次栉比的观音兜、骑马墙曼妙成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浓郁的江南风情沁人心脾;梅园、礼耕堂、宁俭堂等老屋宅邸古朴典雅,风华依旧,引人思绪悠悠。砖木屋檐上随处可见成串的红灯笼,充满着浪漫朦胧的意境。缤纷的广告旗帜和店招牌匾沿街密布,让老街平添了喜庆和吉祥,仿佛让人置身于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徜徉于礼园,这里是礼拜先贤的圣地,修身养性的园林。在这座风光秀丽的园林里,乡人为两位改写上海历史进程的先贤——上海城隍秦裕伯、浦江合流第一人叶宗行建造了纪念馆,供人缅怀和祭拜。置身其间,树木葱郁,遮天盖地,绿意盎然,繁花似锦,鸟儿鸣唱,嘤嘤成韵。园内假山、亭台和整洁的步道曲径通幽。河水潺潺,碧波荡漾,小船悠悠,给人一种安宁祥和和诗情画意的江南景色。

召稼楼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可人文传统却深厚,名人大家荟萃。召稼楼历来被称为海滨邹鲁,耕读传家,文教发达,绿野私塾、春雨草堂家塾、广智学堂等众多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江东才俊。张闻天、黄炎培、曹汝霖等都曾在这里的绿野私塾、春雨草堂家塾、广智学堂就读启蒙。走进召稼楼,浓郁的书香气息在古镇弥漫,浸透着这里的每个角落,无不让人感受到此地丰厚的文化内涵及乡风民俗。

召稼楼古镇水网交错,河道纵横,溪水绕街,古桥众多,连街踵巷,被称为桥的天地,最有名的是望海桥、瑞徵桥、礼陆桥。春风惬意中,沿石阶登上礼耕桥的石拱桥面上依栏眺望,阳光普照,春色悦目,古镇美景一览无余,那幽静恬淡与雅致严谨的格局,濡盈心田。湿润温热的河面微风轻拂,宛如一串串珠帘的垂柳随风摇曳,河岸两旁无尽的绿意夹裹着波光粼粼的河水在眼前一路欢歌,一路怡情。

走过一条条石板路,跨过一座座古石桥,饱览了古镇自然美景之后,缓步在蜿蜒狭窄的召稼楼街巷,人流如潮,人头攒动,沿街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土特产、老字号糕点,富有地方风味的美食小吃,品种繁多,扑鼻的香气散发于古镇上空,鲜美诱人。行走在主牌楼古戏台前,传来悠扬的歌声,服饰艳丽的艺人,演绎着动人的具有民间乡土艺术特色的地方曲艺,那滋润心扉的音韵腔味,引得游人驻足观看,似梦似幻,赏心悦目。

古朴的召稼楼,清新、自然、秀美,颇有古今合一之风情。春游召稼楼,春心荡漾,身心愉悦,恍若超凡脱俗,让人陶醉。

那湖

文/周洪明

川南云南交接处,900米海拔丘陵间,云雾汽缭绕如梦、山茶花绽放如星、竹树草掩映如盖,其间有湖。

有年盛夏,我早起徒步山径五小时至盐津县兴隆乡。原想住上一宿,谁知乡场狭窄,赶集人如潮涨,转几圈便曲终人散。实在了无趣味,只好随着人流踏上回家的铺石村路。

漫长艰辛旅途,终于攀上陡峭川云寺,迎面而来那湖水洗濯双脚的疲惫污垢,掬吮那清凉阵阵滋润心灵,轻轻地动荡、层层地涟漪,顷刻就抚平蹉跎岁月里激越的唐突与无奈的颓靡。

其实那湖与少年的我紧密相关。小学毕业那年,我9岁,顽皮好动。不顾母亲的劝诫,趁她忙活时偷偷在檐坎上拿菜刀宰猪草,砍掉左手大拇指,母亲来不及换件衣服,顶着烈日背着我小跑到镇医院缝针接指。读高中的大哥从学校回家闻讯,只身前往那湖处告知父亲。

原来,那里正返修水库,而父亲作为副指挥长带领几百民工夜以继日地劳作。靠近已近黄昏,大哥在原始森林里迷了路,吓得边哭边喊"爸爸",幸运的是两个民工请假回家路过,循声才将他带到父亲住处。

回家后,他立即辞去修湖领队职务,至今我仍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受伤,还是因为兄长的哭喊促成其决定。但我知道那湖诞生有父亲的辛劳、智慧与青春,那经年累月静谧的湖水装满那代人的苦乐、期望与足迹。

滚滚红尘里追名逐利,渐渐丢弃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激情。每次路过你身旁,我与同伴不屑停下匆忙脚步。十八坡经济作物,五颜六色的花瓣,飞驰来去的车辆,妖娆的红男绿女,闪烁的灯光镜头,遒劲飘逸的音乐,迷乱遮蔽双双眼睛。

直到有一天,我满身尘土,流浪到你的面前,才发现明镜中影子是那样的丑陋渺小与狼狈。我骤然醒悟:没有你滋润,哪有满山树荫与花朵;没有清泉洗涤,哪有世界光洁与鲜亮;没有湖泊点缀,哪来夜空样深邃与传说般神秘的风景。就连后山那幽深硝洞,也因有水泽浸湿,才生成能镌刻流年与光阴的青青苔藓呀。

就在那个远离人群喧嚣的午后,我的身心醍醐灌顶样复苏,回归过往、回归宁静、回归超脱。眼前那湖,就跟满坡朵朵山茶花那样,默默降世、默默怒放、默默守候,却从不在乎别人喜恶与亲疏。

那湖,我送给你一个清淡素雅的名字——茶花湖,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