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散文朗诵 经典

2023/09/0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散文朗诵 经典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散文朗诵 经典(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秋之韵

文/李海

"天气渐渐凉了,一片片黄叶落下来,一排排大雁向南飞。……啊,秋天到了!",耳边响起稚嫩的朗读声。院子里石榴树的叶子黄了、落了,石榴愈发的饱满、鲜艳。秋天真的来了。

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无疑是萧瑟的,甚至令人伤感、悲凉———"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而我却深不以为然。在我的眼中,春天虽然生机勃发,但难掩饰初春时节的乍暖还寒的凛冽。夏天,自是如火如荼,且多有灿烂绚丽的夏花怒放,却感到夏于秋而言,多了葱茏与摇曳,却少有充实与内敛。

深幽、静谧的秋天,散发出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微风中,秋凝聚成一片片黄叶,缓缓飘落。当落英散尽,褪色的树木显现出生命苍劲的脉络。细密如织的叶片,像秋蝉留下的悲怆的曲谱,记录着萧萧落木生命的故事。它把春的凛冽,夏的葱茏写在落叶的回忆里,告诉人们在风中的成长、雨中的茁壮,生命中那满是繁茂的潇洒和落寞的伤怀。

于春夏而言,秋是过来者。无论春天如何多姿,夏天又如何绚丽,蓬勃兴盛只是暂时的风华,辉煌与赞誉终归是过眼云烟。对于身外之物,任由它随轻风、云水而去,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秋天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丰富、高贵和成熟,宛如一幅意蕴深刻的写意画。秋天里,那悠然漂浮的行云,心游物外,志存高远。面对喧嚣尘世,始终保持一种高贵的疏离;那清澈透明的秋水,清明在心,静静地守候一份纯净和恬然;那飘落的叶子,仿佛在告诉人们,往后的岁月,不仅是收获季节的延伸,还有严冬的考验需要面对。

秋天,因为她的成熟,又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显得隽永与深刻。因为有了硕果,她的枝条总是低垂,显得谦恭与低调。又像一位博学的智者,虽满腹经纶,却不夸夸其谈、卖弄学问。

走进秋天,你能体味到人生的沧桑和生命的静美,以坦然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成就一种宽宏、沉静的襟怀;走进秋天,心随秋风而宁静,夏日的浮躁和冲动被沉稳取代,你将在宁静中返璞归真,胸怀坦荡,身心自在,领略生命的从容;走进秋天,你能找到心灵诗意的栖息地,怀着超然的眼光领略人生旅途中无处不在的美妙风景,在心灵深处葆藏充盈、信心和期待。

我喜欢秋天,这是收获的季节。大地像金黄色的海洋,多想徜徉其中,在沉甸甸的谷穗和金色的玉米地里,找到我难忘的童年!好美啊,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好像又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回到家乡的秋天,去寻找童真,收获希望。

人生如茶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也许是生在深夜零点的缘故,生来对黑夜有一种本质的温暖,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深夜,细雨纷纷。没有一丝睡意,于是泡上一杯绿茶置于桌上,看茶叶在杯中翻滚浮腾,浮浮沉沉。杯中飘出的淡淡的茶香,沁人肺腹。喝一口,品味着茶味的苦涩、甘甜与香醇。忽然间对这投身红尘的悲美,充满了一种灵魂的感悟。

于是在这深夜,听着窗外不微不怒,如歌如诉,如行板似的细雨,沉溺于这"夜凉有微雨,庵静若无僧"的夜。忽生了一种深深地苍茫和伤感,人生不就如这杯茶吗?

人生如茶,第一道茶苦如初生,为品味人生的苦,我们哭着来到人世间,开始了一生的航程;第二道茶香如爱情,那甘醇清洌的滋味,是人生中最美的经历,点燃了整个火热的青春,伴随着我们的青年、壮年,是我们人生最美、最长的一段;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不觉间已步入老年,得失荣辱,都已成过往云烟,人生这杯茶也泡得没有多少滋味了,清淡如水……

一杯茶,囊括了"三味"人生。或清新或浓烈或清淡,但都要去细细的品味。人生在世,总想争个高、低、贵、贱,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历程,人生的一种滋味。俗话说得好"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浮浮沉沉".许多东西,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没必要去强求,更没必要去勉强,保持一颗清净之心,少一些欲念,你会觉得生活很轻松,活着也会很快乐。

夜已深,闻着淡淡地茶香,此时的自己竟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静心的品着手中的茶,忘记了时间的行走,只跟着心去体味,与灵魂对语。

然而,在这个功利的世界,此时,还有多少人为生存而奔波,为实现梦想和希望,甚至不惜手段。人们都渴望那份轻松的心情,却又不自然的制造了一份又一份沉重;祈盼远离尘嚣,却又不自然的闯入滚滚红尘。等到有一日,蓦然回首,方才认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的也不过一日三餐,一衣遮体。

喝茶是一种情调,人生在世,也只求一种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也许才是人生的一种大悟……

作者;张照准,笔名:紫荆藤、紫金藤、山靑石、陌上迎春开等,现供职于临商银行。

最是一年中秋月

文/马从春

中秋之夜,花好月圆,引人无限遐思。月亮,因其于夜晚的明亮皎洁而独为中国人所爱,中秋月圆润清澈,向人间遍洒清辉,诗意而美丽。

中秋月,一年一次,古典而唯美,是中华民族最为经典的月亮。几千年前,《周礼》中就出现了中秋,到了唐代,中秋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月就像是一个婉约的古代美女,穿越泛黄的线装典籍,穿越千年的历史云烟,在古老的中国农历里行走至今。多少帝王将相观赏过它,多少文人墨客吟咏过它,一代代一年年。它是达官贵人的月亮,也是平民百姓的月亮,对每个人都无限公平,无论你身居何位身处何方,都给你送去那一缕缕迷人的光辉。

中秋月是丰收之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的辛勤播种,夏天的精心管理,到了秋天便是硕果累累。金秋时节,树上果实飘香,地里谷穗金黄。丰收之时,月亮赶来助兴,那圆圆的样子,像不像高高的粮仓?那银子般倾泻的月光,不就是祝福的美酒?中秋的妩媚月光下,人们欢聚在一起,就着美食美酒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秋天。

中秋月,如诗似画,是一轮浪漫之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凉爽的秋日,丹桂红艳似火,野塘莲荷犹在,中秋明月高悬于明澈天空,无限的浪漫尽在其中。如此良辰美景,众多才子佳人倍感相思。古往今来,无数风流名士借月示爱,痴情女子对月抒怀,多少风韵之事伴随着一地月光悄然流淌。爱情是美好的,须得有美景衬托,情人们漫步于中秋夜,相依相偎,一任朦胧的月光悄悄爬上肩头,此情此景,地老天荒物我两忘。

中秋月,也是一轮团圆之月。远方的游子,没有能够回到亲人身边,对着中秋的圆月,思乡之情绵绵无限。老家的母亲,凉凉的月光下,手里织着寒衣,盼望着孩子一切安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八月十五的夜空,一轮圆圆的明月,就是一部全世界最大的电话,可以让每一个思念亲人的人得到深深的倾诉和祝福。咬一口月饼,温一碗故乡的月光下酒,思绪袅袅,感情得以安放,今夜无眠。

最美一年是中秋,明月皎皎惹人醉。鞠一捧月光,美丽氤氲弥漫,心情芬芳,花朵般层层绽放。

婆婆豆腐心

文/何雪萍

我婆婆是个厉害人物。乡下日子浮浅,哪家软弱了些,旁人看在眼里,逮到机会,便来欺负。公公忠厚老实,一生阿弥陀佛。和左邻右舍争一寸土,论一棵树的怄气事,都是婆婆出面处理。婆婆凶起来,嗓门尖细,怒目圆睁。这使得别人知道,我们家,也不好招惹。

我的婆婆,披了一层刺猬的铠甲,只是为了守护我们这个家。其实,婆婆的心善着呢。

我与夫是媒人介绍认识的。妈妈为了我的终身幸福,悄悄去夫的村子打探夫家的底细。问了好几个人,都说我的婆婆脾气不好。我妈心情沉重,迈步往回走。不巧,竟和婆婆迎面遇上了。我妈一眼就认出了她。

那一回,我妈在街上卖菜,眼看要做成一笔生意,却因为找不开零钱,不能成交。当时,婆婆也在卖菜。卖的也是水灵灵的小白菜。买菜的那人,作势往婆婆的菜担走去,我妈失望极了。不料,婆婆热心地对我妈说:"我换零钱给你。"说着,递过一把零钱。

我妈记住了这个好人的模样,一眼便认出来了。她高兴地上前打招呼,报出夫的名字,向她打探夫家的情况。不料这个人笑眯眯地说:"你打听的,就是我家啊。走,去家里坐坐。"我的妈妈又欢喜又尴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嫁到夫家以后,婆婆对我视如己出,总说我工作忙,不让我做家务。她忙里忙外,把家拾掇得清清爽爽。每天下班回家,饭菜就热腾腾地摆在了餐桌上。

不久,我怀孕了,害喜,吃什么都没胃口。寒冬腊月,婆婆用沉甸甸一担白萝卜,换了一小串提子,洗得干干净净,端来给我吃。我的儿子呱呱坠地,婆婆只让我带着睡了一个月。等到满月了,晚上便把孙子抱到自己床上睡,怕我这年轻的媳妇劳累。

婆婆不只对家里人好,看到旁人落难,常不顾自己艰难,慷慨解囊。一次,我工作的学校里,一个孩子生了重病。全校师生为她捐款。回家,我说给婆婆听,婆婆拿出卖玉米的两百元,托我带到学校捐掉。

还有一次,我和婆婆一起去黄梅五祖寺上香。路上遇到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哭诉投亲不着,请求帮助。婆婆把身上带的钱全掏出来给了那女人。我对婆婆说,那女人八成是骗子,这样行骗的方式,早就不稀奇了,说不定孩子也不是她自己的。婆婆笑着劝我:"不能这样想。这样想,受难的人,都没有人救了。做好事,不要想太多。做了,心便是好的。想太多,什么好事都做不了。"

做了,心便是好的。这是婆婆简单的好人信念。我的婆婆,真是一本封面粗糙的书,用心读了,才知道,她的好,如豆腐,朴实无华,营养丰富。

失守的菜地

文/毛利

物业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小区所有的绿化都要恢复,不许种菜了,像什么样子,乱糟糟的!

我妈跟几个大妈站在小区楼下,大声抗议这种行为。一个大妈说:这帮人,自己不吃,还不许我们吃。另一个大妈说:是呀,不种菜我孙子吃什么,买的蔬菜都有农药。我妈忧心忡忡:真要弄掉了?我的黄瓜秧刚刚爬上架呢。对门大妈紧接着附和:可不是,我家莴笋今年长得最好……

我妈以前可没那么庸俗,没搬家前她跟我一起走在某小区,看见绿化地里被人见缝插针种着韭菜、大葱,她都要不以为然地翻个白眼:你看看,这帮人,像哪儿买不着菜似的,换我住肯定不干这么丢脸的事,咱也跟美国人似的,门前弄个草坪,多洋气。

后来,等到门前真有了一块地,我妈身上的农民属性被彻底激活了。她跟别的大妈一样,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一套锄头铲子,穿上高筒雨鞋,戴上太阳帽,把门前的绿化灌木拔得干干净净,又把里面的小石头翻了个干净,裸露出的泥土散发出一阵清香。我妈问我:你要吃什么?妈给你种上。

我由衷建议,种菜真的太庸俗,要不买点月季种上?她一撇嘴:月季?能吃吗?

不能吃,可是看上去浪漫。

我妈不管不顾地说:浪漫个鬼,我要种菜!

她真种了,从生菜到小白菜,从草头到辣椒,夏天到来前,还搭了一片丝瓜架杠豆棚。一开始遭遇了些挫折,比如撒下菜籽等了个把月都没见发芽,后来她兴奋地宣布,原来是蚂蚁把菜籽都给搬走了。她自己研究出了作战攻略,一撒下菜籽,立刻喷上杀虫剂,犹如一个地雷阵,把蚂蚁赶得远远的。我一惊,这还能吃?我妈说:连我亲手种的都要上药,就更别提外边的洒多少了,你知道不?

我知道她在瞎搞,但谁家里没有一位乱弄朝政的太后。偶尔有段日子忙,菜地荒芜,长了一把草,我妈在阳台上捂着胸口说:不行了,非去弄弄不可,叫别人看见我的地荒成这样,肯定以为这家的女人懒得要命。

我说:你还认真了不是?这又不是你家的责任田,这是你在小区偷的地。她继续捂胸口:再不弄真没脸见人。

终于,小区物业折腾来了两台推土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倒了大妈们的菜田。本来宁静的小区沸腾起来,大妈们放下手里的麻将、胯上的孩子,跑到出事地点一看,个个一脸茫然。一个大妈率先想起来:喔哟,我种的山芋还可以吃,走,去我家挖山芋。另一个大妈叫道:我种的茄子不知道还能不能留下几个,我也去看看。大妈们纷纷加入到抢救菜地遗产的行列,没多久,个个都挖出了不少残余的蔬菜。

怎么办啦?那几天,小区里的不少家庭都吃素,整个面貌和新种上的灌木一样,绿得有些惨淡。

父亲的大学

文/海州子

1977年的一个早晨,一所中学的一位年轻的教师正带着几个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打篮球,旁边还有师生在跑步,大家像平时一样进行着晨练。正在这时,广播里传来播音员兴奋地声音:"高考制度恢复了!"一时间,人们静止住了,等了十多年的梦想就这样突然实现了?年轻的教师将手中的篮球一扔,喊道:"走,看书去!"

这个年轻的教师就是我的父亲。父亲是1967届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老三届"中间的那一届。高中毕业后,因为高校不招生,父亲就和许许多多的学生一样,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作为"了整整10年。其中下地劳动过一年,又因为有点"墨水"被提拔到大队广播站、财务室干了两年多,再后来就当上了民办老师。虽然恢复高考时,他已经29岁,而且是两岁男孩的父亲了,但冲着自己多年的愿望,冲着那条"婚否不限",父亲当机立断,"人生能有几回搏,搏他一回又如何?"

按捺住激动和兴奋,父亲一头便扎进书本里去了。因为父亲当时是高中政治老师,所以他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晚上自己复习,有时候就与高三的学生们一起熬通宵,几十个学生一个老师共同备战。当时报名的人很多,毕竟10年人才都集中到一起了,谁不想追求更高的知识境界,谁不想圆上一个梦?当时,从接到通知到复习到考试,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因为父亲从前的基础打得扎实,再加之一直是代课教师,总算没丢掉什么。父亲花了半天时间复习完初中数学,用了一个星期看高中数学,因为高三的解析几何没学过,所以又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那时母亲也很支持父亲考大学,所以家务事基本上不让父亲插手,除了上课,父亲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看书复习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顺利地通过预考,走进了通往更高学府的考场。

大学的生活是新鲜的,班里的同学也是"各式各样"的。29岁的父亲在班里年龄排名第十三,最大的31岁,最小的只有17岁,当时还是年龄大的偏多。论出生更是有趣,有学生、有工人、有农民、有军人,还有干部等等。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管年龄、身份有多么的不同,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因为许多学生从前都是管事的人。到了学校都很自觉,还能帮着管理,一般的事情无需班主任、辅导员出面,班委会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

就像久旱的禾苗逢甘露,父亲和他的同学们如饥似渴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时至今日,父亲每每回想起上大学的情景时,总会对我们说,当年上大学,就像一年登上一座山峰,眼界开阔了,很多过去被禁锢的思想也解放了。那个时代的我们,最关心的是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我们都抱有一个信念: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就没有我们个人的前途。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学好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四年的本科毕业后,父亲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接受国家的挑选,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许多年过去了,父亲的那批同学中出了许多骨干,包括专家、教授,还有许多在不同领域施展才能的人。一路走来,父亲深深感悟到:人生的旅途上,有洒满阳光的大道,也有崎岖坎坷的小径;有成功的鲜花,也有失败的考验……但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要彷徨,不要松劲。只要自强不息,持久努力,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红尘外的茶香

文/韩樱嘉措

人都说浮生若茶,殊不知茶中所蕴含的真谛。人生中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悲欢离合,而茶既含有隐士的清高又有对世俗的超脱。茶文化中的儒之正、佛之和、道之清、茶自身之雅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人生又怎能与茶相喻呢?一年四季的更迭消长掩饰了人生浮华的外表,唯有幽幽茶香传递着人生红尘外的世界。

自古以来,禅是一枝花,禅茶不分家,禅中所蕴含的哲理以一种更为具体的形式表现为茶。一杯在手,香飘满室,清汤绿水,栩栩如生。茶中所飘散出来的茶香不仅让我们忘怀尘世,更让我们无欲无求。"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之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及天下泰平"这大概就是茶道吧!

《金刚经》中有两句著名的偈子,一句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即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巧妙地把它们比喻成了梦幻、泡影、电。一生苦苦追求的东西到头来一场虚空,心在红尘中渐渐老去,梦在红尘中化成了蝶,随风消散的是你的模样,留在你身边的只有冰冷的绝望,唯有缕缕茶香填补了心灵的空白,其精其神其韵其致令你的心灵超脱于尘外。

另一句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意是如果有人把我当成形象的偶像,想祈求我保佑,这人就是行邪道了,不能见到"如来".如来者非人也,而是一种形象的化身,它代表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万物的本质。"如来"即如其本来,而从茶中所飘散出来的不仅是纯粹的本源而且是一种对红尘的超越,是一种境界,是对生活的大彻大悟,而这种大彻大悟是我们所无法达到的。因为它不仅要求我们忘却一切私欲杂念,更要求我们忘我,做到无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赤诚的心去接纳万事万物。

成为心之师,莫已心为师。心真的能在茶香禅语中得到净化吗?心之至处,情随使然。夜深人静,一手执书一手把盏,却为何万般滋味涌上心头?辗转反侧,独卧空房,却为何诸事萦于怀抱?生于红尘,是否注定了要死于红尘?既然如此,心却为何要固执地追求"自然"?失意的文人们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中痛苦着。当沉默的心放弃扭转这宿命,未来变得比过去更加黯然时,他们终于叹息着去寻找清净。于是他们乘着一缕清风,带着几许幽怨去游山玩水,企图找到一处心灵的栖息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于是心有了归宿,茶香进入了心脾。

僧人与茶有着不可解说的情缘,而文人和僧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心灵的融合,茶就成了沟通彼此的桥梁。然僧人比文人更加大彻大悟,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把一切都看得那么真那么淡,而文人注重名和利,渴望能够拥有"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成就感。在跌跌撞撞的仕途上磕磕绊绊地前进,最终心被撞得生疼,梦被摔得粉碎。当希望化为失望后,生命在此刻顿悟,灵魂在瞬间升华,于是淡然一笑,手捧香茗,品酌茶香。

谁人能诠释人间的一切?谁人能读懂生命的真谛?"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短暂的是生命,长存的是精神。于是,不如归去,如陶潜般逸然,似林逋般洒脱。面对青山绿水,田园景色,纵然一人独酌香茗,往昔的愁苦也会荡然无存。脱离红尘并不意味着逃离现实,而是对现实无声的抨击。梦即是真,真即是梦,梦里梦外,真真假假,又有谁能说得清呢?于是,不如放下……

疲惫地奔波于凡尘俗世的心是否还能静静地品一品香茗?是否还能静下来闲看花飞花落?远处的钟声是否还能让你想起红尘外的那缕缕茶香?

徽州·雪

文/晚乌

一样东西,因为稀有,才显珍贵。徽州的雪也不例外。

冬天要下雪,过年要下雪,这是徽州人的心理预设,必须得有。寒冬腊月,天空如果不飘点雪花,这冬天不够味,这年关也不够味。

好在,老天爷还算给力,每年冬天都下点,满足徽州对雪的期待。但是,你得等,一直等,一直等,等到快没有耐心的时候,雪才会飘洒。一年好不容易等来一回,人都巴望着下得越大越好,地上积得越厚越好,这种渴望完全忽略大雪成灾的可能。人与雪最美妙的关系我想是这样的:夜深沉,雪在夜间悄悄地下,密密地下。天微亮时,户外有白亮的光,推门而出,天地莹白一片。这才叫一个够味。

然而,老天却又不那么大方,他很少给徽州送来丰盛的风雪大餐,只下一点,意思一下就完了。几天前,天气预报说要下雪,人们日间见面俨然都成了英美人,开始讨论天气。可是,见到并不丰厚的积雪,他们心里多有不甘,抱怨说:下得不够。有次,一个北方朋友告诉我,她正在门前挖一条雪的壕沟。我听后惊讶而又羡慕,不光是我,南方人估计都会这样。

徽州人,对雪的渴望充满诗意,而又多有失望。不过,我以为徽州的雪还是有可赏之处的。

相比北方厚雪的莹白光芒,徽州的薄雪却透着青。繁茂的山林,披着淡淡的雪,真是美极了。草木的绿作为白雪的底色,彼此交融显出青墨,山林里白墙黛瓦的村庄在雪光中看起来安详而又宁静。偶尔,还有炊烟从山窝里升起,这样的画面特容易让人想家,因为它的安静,它的温暖。

徽州以黑白为生命底色,白墙,黑瓦。鱼鳞瓦上铺着雪,黑白二色的互相映衬,自然妥帖,这种人工与造物的结合孤立看来稍显单调。如果在西递、宏村这样的古村落,放眼望去,高低不一的屋顶,错落的马头墙,经过雪的装点,绝对会让人震撼。雪,此时是一种天然的装饰,将徽州轻轻包裹着,它的白不是掩盖,而是抚慰,是冲淡。

过于浓重的雪,像是大餐。徽州的薄雪,只能算清淡的茶饭。吃多了大餐的人,估计也想着小菜吧。相反,徽州人对雪的渴望,正像吃够了清淡食物,想着饕餮美食。无奈,老天爷才不管你怎么想呢。因此,徽州人还得自己想法子去发现雪之趣,雪之韵。我想,光在家里待着,只望着窗外议论或抱怨,那不是真正会赏雪的人。

在皖南赏雪,要会选地点。登上楼顶或者小山头,触目之处有茂密的山林,静静的河流,万物静默,简直是水墨画卷。所以说,在徽州赏雪,要从色彩的角度去看,青与黛,黑与白,彼此融合而带来的宁静、婉约在其他地方不多见。

最后,如果你还觉得不过瘾,那就去爬徽州的黄山吧。有雪的黄山,是童话般的冰清世界,见了的人都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