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抒情的文章600字左右

2023/09/0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抒情的文章600字左右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抒情的文章600字左右(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又见夏荷

文/也许爱是最美

雨,随了风的方向。

或许,这没有第二种可能性的单一的选择,才把人的思绪整理得如此简单有条理,心甘情愿把这种相随铭记在心,愿意这样风雨兼程,在期待中并不期待什么,只因微笑的理由已轻不可言。

这样的风,这样的雨,这样的温度,真美!

久久立在风雨中,感觉凉爽,感受放松之后的快乐,品味每一个快乐的人所释放的安详与宁静。美,便生出了勇气。取世上最娇艳的色,画出自信的神态,有意无意地站在你面前,于是,记忆中无数次相遇便成了永远的过去,只有眼前的你——夏之荷。

人在旅途,所遇的每一条河流都有方向,却不需要每个人知晓它的终点。所以我也只欣赏我身边的这一段河流成就的风景,并不想随波逐流,也不想逆流而上,浅吟低唱也只把山水作听众。

水色,绿。因那片片荷叶,点点浮萍。

破旧的船板,将一种沉稳渗入眼前的绿色。

两岸随风而动的柳枝却想把这种组合的意境带走。雨,不离风左右,也情愿做了柳枝的助手。

因风因雨,绿分出多层,深的浅的。人与绿之缘,远近又该如何计算?叶飘飘低舞,绿层层入心。粉红在绿中,人的目光又该落何处?"尘不染,花深处。"而这城市之中并不多见的花,深有几何?

相遇在这个雨季,阴雨飘忽的天空下。

天空,明亮的灰色,是甩掉冰冷的纯净,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人开始安静,便在那沾满雨水的长凳上坐下来,注视着披风半卷的荷叶。凳上的雨水湿了裙子,一股冷意袭来,"如冰如玉",就想用这样一个词形容荷花。

风来,叶卷,忽见三片白色的花瓣飘落浮萍之上。

不是白色的舟可以行走天涯,亦非无暇的翅膀可以飞越千山万水,它们只是无声地隐于荷叶之下,有风来去,才得与人相见的落花。人见花,花遇人,目光难再移。走近了,试图寻找魅力所在。落下的花瓣,洁白的颜色,隐于世而超于世……这样想着,不是花的自夸,却是人刻意的思绪了,不如远远地退下。

闭目听风,花叶两香。逸韵深处,人语又怎能形容……

有得便患失,漫步每一处有叶有花的池塘,怕错过每一种开放的画面,怕天空越来越暗,怕这一天终会过去。透过柳枝的缝隙,见铺满池塘的睡莲,明白无论用何种方式都无法把这一刻原装保存,无法延长,无法带走。风会散,雨会消,花会落去。

那么,能做的就是多站一会儿,使每一秒的记忆更清晰一些。

望向池中央的这一秒,几朵红色的花使我激动不已,无法抑制的心动。她们仿佛是在世外完成了开放之后,回归尘世,飘落在荷叶之上。雨珠盈盈照花影,不顾路人,不在意天地万物,我行我素,轻轻徘徊却是亭亭不语。几点清香,一点柔情如水……

我为这美惊无语,天空却突来一阵雨。霎时,雨珠跳跃,荷叶微卷。这一刻,生命的绿色,梦的多姿多彩,相互延伸,相互包容,使得眼前的世界仿佛几支画笔勾勒出来的,作者用心灵过滤了世间的灰暗,只留心动的花朵在画的主题。

风合花香,逸韵幽香宜静对。

冷香吹遍时,我却不想安静了。为再次相遇的微笑,染尘又何妨?为心动的美,染尘又何妨……

双手捧月,梨花纷飞

文/听月小轩

我只是想知道,你离开时的眼神准确地望着天空,而不是望着我。

你疯狂地爱着我,又深深地陷在痛苦之中,让我的疑惑冲撞着我的风景,扰乱我的心情,让我的视线昏盲,不能扑捉风景中的炼狱与坚定。我有一种感觉,你的眼神跳跃到另一个新奇的海面上,像海燕一样充满了疯狂和焦虑。

我看着泥土,你走过的泥土,泥土里泛着幽冷的香,泥土和幽香灌满了我的思绪,我不能离开属于我的泥土,家乡特有的黑色的泥土。一样不能离开你,就像你不能离开我一样痴迷的世界。

我错了,就像泥土能够演变成沙漠一样,沙漠也能变成绿洲,你选择静静地离开,眼睛望着天空,而不是望着泥土,也没有望着我,可我看到了你眼角里的喜悦和沸腾。

眼睛,是通向心路的枢纽,我在那里,你也在。

望着你离去时的道路,狭窄而遥远,一条指向远方的路,路的尽头一定有你的希望,一个设想好了的图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那条路正在和你脚下的路告别,也告别路上的我。

我多么想,你是一块发光的金属,看到我在金属的反光里流泪,默不作声地为你祈祷崭新的前程。我多么想,我是一个清澈的小水坑,可以在倒影里将你找到,知道你的快乐和悲伤来自何方。或者是天空浮荡的游云,随时都能看到你的安危。

不了,我还是做回我自己,在我的泥土之上等你。

望着天空,学你的样子,放飞心情,让你在远方安静。

守着这片土地,不让任何人经过,在院子的周围种下白玫瑰,等你回来,如曾经一样的痴狂。

走在你离去时的路上,感觉凌乱,凄芒。

此时,才有一种切肤的疼痛,蔓延悠长连连。

你带走的不是你自己,带走的是我的希望和未来,带走了我的灵魂和勇气,带走了我的坚强和固执,你的一切却在我的身体里放光,让我的一切守护黑夜,失眠就不会梦带你,我怎么会知道,你会这样决绝地离去,无影无踪的干净。

月色,流动的光,流动着痛苦。

星星眨着眼,眨着闪动的痛,像我的心在跳动。

这又是第几次,土地上发出了嫩绿色的芽,月光明亮,照满你离去的路,依旧是细细长长,等在你离去的路口,一定会有阳光的金黄,有超出泥土的温暖,有红色的芽孢攀岩在树梢,放着奇异的希望和未来的心秀,欢乐地牵着我的手。

你看到了吗,月色里的彩虹,你留下来的红色的杀纱巾,在月光里迎风摆动,绣着五颜六色的魂魄。

远去的苦楝树

文/孙凤山

是的,叫一声楝树很容易,我可以在记忆里、在媒体上寻觅我的呼唤。但叫一声苦楝树很难,因为需要切身触摸,更需要零距离体验。那时,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楝树,领衔我老屋前后的风景,楝树和它的伙伴们开辟的天地、守卫的疆域,是童年、少年的我嬉戏读书的好去处。楝树经风雨见世面,忠贞地陪我和我的伙伴们一道成长。楝树苦,苦就了水乡的梦。楝树的苦,是我体验的方向。

我知道楝树的苦,是它生长的欢乐。楝树为楝科楝属落叶乔木,喜温暖、喜光、喜湿润气候,不耐庇荫,不惧风雪,较耐寒,这和大多植物是一样的,但楝树在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中均能生长,甚至在含盐量0.45%以下的盐渍地上也能良好生长。这种不怕苦的精神,注定了它无忧无虑,一生欢乐地生长,最高可高达20米之巨,也造就了它既能耐干旱、耐瘠薄,也能生长于水边。我老屋前几棵楝树比屋后的要高大一些,花期也更缤纷一些,也许是享受光照更多些的缘故吧。楝花开时,带动了姊妹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煞是壮观,蓬勃着引导立夏的步伐。宋代陆游在他的《夏雨初霁题斋壁》里描绘过类似情景:"楸花楝花照眼明,幽人浴罢葛衣轻。燕低去地不盈尺,鹊喜傍檐时数声。"母亲说,楝树的苦总与欢乐相辅相成。不能选择环境的话,就只能选择自立自强。在母亲的启迪下,我知道了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道理。苦楝树也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啊!

我知道楝树的苦,是它开花的烂漫。楝树叶互生,近观叶对生,卵形或披针形,锯齿粗钝,苦苦地开成羽状复叶,远观飞翔灵动。楝花两性有芳香,淡紫色,腋生圆锥花序,煞是养眼。所以有的地方管楝树叫紫花树、森树、苦楝等。但楝树熬过萧杀的秋雨,顶过凛冽的寒风,在暮春开花,从不抢迎春花的风头,从不争杜鹃花的荣誉,从不争腊梅的美名,脚踏实地,固守家园,就像故乡的人一样朴实无华、安分守己。"楝花层层细着花,日薰香暖蜜蜂卫。富来傥有论文兴,活火风炉自煮茶。"这是宋代赵蕃写的《寄怀二十首》中的景象。那时,虽不能煮茶,但我和伙伴们在楝花下捉迷藏、挖野菜、背课文的惬意欢乐终生难忘。楝花不仅在房前屋后绽放,也在池塘边、田埂上、圩堤中。春风拂来,淡紫色的楝花一团团簇拥着明媚,恬静而含蓄、清新而淡雅,谁不钟情这种腼腆的烂漫呢?

我知道楝树的苦,是它呼唤的开心。宋代何梦桂在《再和昭德孙燕子韵》中说过:"处处社时茅屋雨,年年春后楝花风。"楝花一呼唤,春的尾巴一摇曳,夏天也就粉墨登场了。就那么热烈地绽放一个多月,难得把农人春耕的好心情引进麦黄时节。期间,农人难得有段休闲时光。有的趁机走亲访友,到城里购物,有的借此机会到外讨点营生。是啊,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家园。麦黄了,是楝花呼唤农人回家收割。"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花送到家。"明代杨基的《天平山中》也许是楝花呼唤的结果吧。宛若与麦子约定过的,楝花花开一个多月时间,一俟麦子成熟泛黄泛香时,楝花悄无声息而又开心地隐去。这苦命隐忍的楝花哟!楝花苦,但循着苦楝花,我们能够触摸麦黄的喜悦,能够领略收成的美好。苦楝花呼唤的是汹涌的麦浪,赶走的是青黄不接。我就是在楝花盛开时进入麦地的,这里有沉落有泛起的阳光!

我知道楝树的苦,是它涅盘的顺畅。楝树花美,果实如山枣大小,椭圆形或近球形,熟时为黄色,也美,但不是我们想象的可食用,楝树果味苦,性寒,有毒。即使人人讨厌的蚊蝇,也因怕"苦"而不敢近其身。楝树不生虫,恰是因为它有毒吧?楝树果毒,但材质轻软,易加工,可供制家具、农具等用;又是行道树、观赏树和沿海地区造林树种,也算弥补了毒之过吧。楝树花、叶、种子和根皮均可入药,此乃楝树涅盘新生么?光阴荏苒,年底回到故乡,因为城镇化建设,不仅房前屋后和田埂上、池塘边的楝树没有了踪迹,在其它村庄也很难见到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寻觅楝树的好,也并不影响楝花呼唤麦黄的美,相反,楝树的品质和楝花的烂漫在我心里印记更深,楝花也会重新盛开于美好乡村深处的!

我爱楝树,那苦楝树;我爱楝花,那苦楝花。那苦,是我开心的根……

故乡的小河

文/胡海波

河流是含蓄的、灵动的,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渊薮,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人们自古逐水而居,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记忆中的家乡,河道密布,水网交错,在一条蜿蜒不到两公里小河的怀抱里,故乡的村庄寂静地矗立了上百年。袅袅升起的炊烟、洒满夕阳余晖的小河、交谈甚欢的村民、不时传来的犬吠声,构成一幅典型的中国水乡田园画卷,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不禁让思绪飘向久远的过去。

故乡的小河虽不长,却年复一年地养育了在此生活的居民。河的两边树木葱郁,花草遍地,微风吹来,沁人心脾。特别在夏天,水涨船高,碧波荡漾,所有的生命都在蓬勃地生长。青蛙在河边自由的嬉戏,一会儿跃入水中,一会儿又跳入洞中。近岸的水面,群集的小鱼欢快地游动,若打一桶做饭的水,或许会有几尾小鱼的收获。农闲的人们三三两两,散落在河堤上,仅用野桑葚作诱饵,就可将一条条肥嫩的鱼儿钓上岸来。村里婚丧嫁娶时,只要天气适合。河边大柳树下的一片空地,是村民集会的场所,家家户户拿着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的情形还一直历历在目,布满星星的夜空、充满激情的电影对白、人们不时发出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让我至今心驰神往、倍感温馨。

然而,世事变幻,经济发展的洪流冲击着故乡人传统守旧的思想枷锁,消解着原有的农村生活形态和价值基础,村里人有的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在家办起了小作坊、小企业,不少人盖起了楼房,开上了轿车。但田园却荒芜了,几乎没什么人愿意种田,垃圾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故乡的小河也变成了"五花海",各种工业废水、生活废弃物充斥其中,在冒着浓烟的工厂烟囱的衬托下,显得是那么的孤寂、无助。只有偶尔到此造访的野狗的叫声,仿佛在提醒芸芸众生,这里曾经有条绿水盈盈、滋养生命的河流,虽然现在已不再有人需要它!去年的一次返乡,让我觉得彻底的惊愕、伤心,小河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貌似气派、实则粗俗的仿西式别墅。

曾几何时,农村是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代名词,但随着工业文明的悄然渗透,农村人在富起来的同时,也背上了环境污染的债。所幸的是,有的地方开始注重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水泥森林"逐步让位给自然河道、湖泊,良好的生态环境反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客商。故乡的小河虽已成追忆,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土、一泓清水,只要人心所向,人心思干,家乡一定会逐渐恢复到以往河湖众多、碧水蓝天的迷人风貌。

三月垂柳,烟火人生

文/月竹吟

校园的垂柳发芽了,在我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轨迹的时候,它已经呈现出了异常优美的身姿。其实在开学过后,我每天会去看这些柳树,我想看这些小家伙是如何长大的,可是最终我还是没弄清楚它是如何长出来的,在一夜之后它就这样惊喜地降生在我的视线里。

看着那随风拂动的绿影,心中莫名的欣喜,说不出理由的兴奋,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春天效应吧。

忍不住拿出手机,一阵狂拍。细细的柳条映在湖面,就像扫过那片心海的记忆,没有波澜,没有声响,却在不经意间占据了心中所有的位置。

说来奇怪,每次看到垂柳就很自然的联想起烟火,或许它们的故事和命运都太过相似吧,美的惊心动魄,却也只能留存在记忆里。

三月,一个有着太多故事的季节,垂柳、烟火,又充当了多少故事的背景?

并肩走在柳枝下的情侣,无一例外的带着灿烂的笑容,可是这种姿态又可以保持多久呢?一个星期?一个月?还是一年?

有人说:爱情像一场绚烂的烟火,绽放时是美丽的;结束后也是美丽的,但却是一种心酸的美丽。或许是吧,一种残酷的美好,有人惧怕它的残酷,有人贪恋它的美好。

没有一种花可以开到荼蘼,没有一种人生可以留下完美无缺的记忆,人生也不过一出有喜有悲的戏,只是演戏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就像三月的柳条和四月的柳枝,一个非常近似的距离,隔出的却是岁月无法填补的沟堑。

有时候我在想世间万物都在遵循着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规律,瞬间的幻灭就是一辈子的终结,何为目的?何为意义?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知道吧。

无休止的忙碌,无休止的拼搏,回想自己的走过的路,有时竟会萌生出一种自敬的感情,原来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变得如此坚强。不会因为陌生而害怕,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就这样坚定的跟随着自己的步伐,没有怨言,没有浮夸,当一切变成一种习惯,我深深的体会到黑格尔哲学里那句"存在即合理"的深意。

所有的出现都像一场华丽的旅行,不管你的排场是否盛大,总有那么几个人会把你的出现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不管你是否在意结局,总有那么几个人在期待着一份美好。

喜欢静静地看着垂柳从眼前荡过,就像喜欢独自品味摇曳在脑海里的思想,喜欢听着音乐看烟火,就像喜欢透过七彩的光环透视自己的人生,那是一种无可比拟淡定与坦然。

如果有一天我无法给自己一个恰当的理由撑到永远,我想幻化成池边的一颗垂柳,在春天里,在柔情似水的三月里,与烟火为伴,奏一曲荡气回肠的红尘调,祭奠那份蓝色的过往,宁静豪迈地走向既定的远方。

有母亲,就有家

文/庞秋波

一段时间的工作忙碌,好久没能去看望母亲了。今天,女儿发来一张和母亲的合影,姐姐发来一张母亲煮好的一桌饭菜照片。隔着屏幕,我仿佛,数清了妈妈的白发,闻到了饭桌上妈妈的味道,倍感思念。

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2000年和父亲进城,随几个子女在黔江城生活。 17载岁月荏苒,除了让母亲容颜日渐衰老,却没能让她老人家多添一丝儿城市人的"气息".

每逢周末节气去看望她,母亲的穿着总让几姊妹多少有些尴尬。里面衣服的衣领不识相的翻在外面,浅蓝色的花花外衣土气实足,一条皱巴巴的浅色条纹裤子,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劣质,我们几姊妹无言以对。唠上一阵子嗑后,就试着提醒母亲说:"妈,你这身衣服不好看,换一件嘛。"母亲不以为然:"你爸说好看,便宜着呢,河堤上那些老妈妈都这样穿。"几姊妹平时买下的较好的衣服,就这样让母亲给闲置了,有的还被她热情地送了亲戚。我们只好在一片解嘲的笑声中作罢,毕竟女为悦己者容,父亲满意,自己喜欢,也罢。不过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妈妈在城里受几个女儿打磨了呢。

其实,静下来,想一想,母亲的"土","土"得有情调,以父亲的满意为标准,她,是尊重父亲的;"土"得有感情,把好衣服送给亲戚,自己穿便宜的、质量差点儿的,对于亲情的理解和付出,如此厚重和温暖;"土"得有味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得洒脱、自在,在这繁华的都市,莫管他人如何看、如何评,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善良、朴实,实属难得。

最难忘的,还是母亲煮的饭菜了。煮的饭永远都是水掺多那种,而菜品几乎没什么变化,且每一样菜数量多得惊人。萝卜顿排骨、肥肉炒豆腐、酸海椒炒洋芋丝、胡辣壳炒酸菜,这几样菜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有时还炒茄子、炒豇豆、凉拌黄瓜,偶尔再加上一碟香肠……老公不喜欢吃耙耙饭,总有些勉为其难。而我们四姊妹就不一样了,多年来,早已习惯了母亲的味道。菜才端上桌时,会埋怨数量太多,而吃到最后,碗啊钵的,几乎都是底朝天。

每一次,我们吃得打饱嗝儿,嚷嚷着"太撑了",母亲就很满足。妈妈,永远都会担心我们吃不好、吃不饱,总是将她自以为最拿手、最好的菜做给我们吃,一心想让我们吃得好、身体也更好。妈妈的味道,全是爱。

父母家去了客人,母亲的热情劲儿就甭提了。客人到来,我们也会被忽略,她的热情着实让人嫉妒,父亲也为这个总会觉得受了冷落,我们的劝阻也无济于事。

花生瓜子、水果饼干,摆满了桌子,一会儿,从储藏间里拿出一盒酸奶,一会儿,又摸出来一瓶王老吉……这些待客之道,不可挑剔,最心焦的,还是饭桌上的套头了。

吃饭时,母亲把她认为最好的菜,全部端到客人面前。记得有一次,几乎所有的菜都搁到了一位客人的下巴下面,逼得这位客人没地方搁饭碗,只能一直端在手里。

饭桌上,不给人夹菜是不可能的。总是趁人不备,一坨排骨、一片肥肉,客人总会避之而不及;吃饱后再强行添上半碗,那更是常事;明明已放下碗筷,却还是抢着把碗拖过去,盛上一碗汤。

我们对于母亲的举动都很反感,提醒说如今生活质量好了,大家又提倡减肥,吃不了太多。可母亲却从来没改变过,还总说"吃得是福","还是胖点好".其实对于我们,她又何尝不是如此?

母亲也就有了炫耀的资本:"我有四个女儿,都长得牛高马大的。"哎,牛高马大也值得炫耀。不过这样的喂法,想不牛高马大都难。

正如对我们一样,母亲对爱的诠释——"吃得就是福".来者是客,她将自己满满的热情、满满的情谊都放在了饭桌上,每夹一次菜、每盛一碗汤,都是她最真挚的感情。这与那些饭桌上推杯置酒、满嘴"姐妹儿""哥们儿"的"情谊"相比,却是最实在、最真诚地表达。母亲的为人,实诚。

最让我们不能接受的,那便是母亲的唠叨了。每次去看母亲,不知道她老人家哪来那么多的马路消息。谁今天换钱被骗了,换成了一百块假钱;谁在河堤拔火罐,治好了多年的顽疾,还劝我们也去治一下颈椎、腰椎;在体育馆又碰到老家谁了,说是前不久的狂风暴雨,把我家老屋的瓦片给揭了,得回去看看……说一说,这倒没什么,可是母亲会重三遍四地讲啊讲啊,讲得我们都能倒背了,相隔一小会儿,又会提及。

最让我们揪心的,还是母亲对我们几姊妹的无谓的担忧。大女儿工作太忙了,母亲心疼不已:"别太累了,回来歇歇吧。要不,你就想法偷一下懒嘛。"二女儿有一套房子租不出去,母亲又紧张得不行:"天,这可如何是好哦,房子空起没有收入。"三女儿穿得时尚,母亲担心会花太多的钱;小女儿天天下乡,又担心会被晒中暑……真是应了一位老母亲对两个孩子担忧的典故:"天晴担心卖雨伞的大儿子没生意;下雨忧虑二女儿的染布晒不干。"

这就是母亲,心里从没装着自己,而是永远担心着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过得如何,也不管孩子年龄多大,在她的心目中,子女,永远都会是那个没长大的、离开父母的庇护就会哭鼻子的"幺儿".

有母亲,就有家;母亲在,家就在。突然好想去到母亲身边,看一看母亲苍老的容颜和不搭调的穿着;喝一碗母亲熬制的萝卜排骨汤;听听母亲不厌其烦的唠叨;好想母亲搂我入怀,在我不惑之年,仍享受母亲的庇护,叫我一声"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