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写景的美文

2023/09/02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写景的美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写景的美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碧桃

文/萌小兔叽

今日武汉又是雨天,走在环湖路上,看那碧桃。那桃叶和桃根和旧时是一样的,轻花却又是不同的。那淅淅沥沥的小雨沾湿了地面,好像也打湿了花瓣和花丝。天是灰的,地是灰的,就连那满湖涟漪的水也是灰的。没有了太阳,远处的房子都是灰的。可那碧桃却是艳极了,一树的火红倒映在了江水的眉眼里。爱极了白描的我此时也是厌了。喜新厌旧呵,也不尽然是乍暖还寒之时,山抹微云。只是待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日子亦然近了。

江水孤寂,两岸却不再是墨绿和灰暗。新抽条的柳叶,像极了孩童们的眉眼。满枝桠的柳花嫩绿得快要滴出水来,像是要连同那碧桃染绿一江春水。雨势愈发大起来,像是要揉碎那平铺了一湖的碧色。我在想,夏日夜晚的晴空那漫天细碎的星光是不是满月褪去后不小心遗落的华光?还是那被揉碎的碧色?或是满树的桃花?一颗星辰就是一片花瓣,不对,是应该说一片花瓣就是一颗星辰。碧桃的花是红的,叶也是红的,可名字里却带了个碧字。我总觉得桃花是娇艳妩媚的,比起白梨花的清纯,粉樱花的温婉,好似年轻女子那溢满笑容的脸。碧桃的红就好像替她添上了一丝刚毅,真是像极了年轻满带梦想的我,蓄势待发,燃烧那一树理想。

这几日雨停了,太阳又明晃晃的出现在天空。满世界得灰也不见了。柳叶更绿了,又开始飘起了飞絮。江水更碧了,又开始迎接起夕阳。桃花却是谢了,不过那一树火红的树叶远远望去就好像那满树的花开依旧还在。

可是花瓣终究是要离开桃树的,嫩绿的柳枝终究是要变得墨绿的,雨终究是要停的。就像我终究也是要离开的。离开不是结束,也不是理想的凋亡。就好像那碧桃,雨停了,还是一树火红。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蛎蚜山奇景

文/孔明珠

蛎蚜山在东灶港东北方向4海里的黄海中,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距今已有1690年历史,因盛产牡蛎而闻名。查资料还知道,蛎蚜山的神秘之处在于入水为礁出水为山,被当地人称为"沉浮山".然而没去之前我依然无概念,以为要爬山。

接我们的快艇速度很快地飞驰在海面上,浪花打湿了我们的衣衫。茫茫大海中,远处有桥,我突然看见了人影,人不是在桥上,是在水里。怎么回事?我喊了起来,你们看,谁在海里面行走啊?好像有轻功一样,水上飞!

游艇开到离岸几米换上舢板船,我们换上胶鞋,落地到沙滩上。导游说,蛎蚜山到了。啊,竟然是个平坦的山!原来沉浮山就是这个意思,海水淹没时看不见,海水退潮时才显露出来,而顺着平坦沙滩往岛中央走,最高处就是礁石遍布,长满蛎蚜的山头。于是我与同伴们都稳稳地大踏步行进在蛎蚜山上,而再从大海上行驶的船上看我们,就如同我们走在水中央。

蛎蚜山的"蛎"就是牡蛎的蛎,当地人称牡蛎为蛎蚜,海门位于长江与黄海的交汇处,长江注入大海时带来的大量泥沙筑成近海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蛎滩(山),滩上有一个腾空飞碟似的建筑,是正在建造中的星级宾馆,它是根据潮汐的高度来建造的,保证不会被淹没,淹没了也许是密封舱,好想体验一下星夜中在海里面沉睡,晨曦在海里面醒转来的奇幻妙境。

滩上沙子很细腻,夕阳照射下金波熠熠的沙滩,图案多么美丽。导游指着沙滩上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孔洞,这底下有蛤蜊、小沙蟹、黄泥螺。同伴们像孩子一样瞬间来了精神,弯腰大呼小叫,导游还教我们怎样用脚踩泥沙,逼迫蛤蜊露出真面目。不一会儿工夫,本事大的人已挖到一袋蛤蜊,拍照时笑成返老回童。

晚上我们在海鲜饭店里用餐,吃到了蛎蚜饼,与在福州、台湾吃到的蚵仔煎差不离。前面说了,蛎蚜就是牡蛎,蛎蚜山上的蛎蚜是长在礁石上的,每天退潮时浮出海面,渔民要趁着退潮去挖,他们叫劈蛎蚜,用一把小刀,把坚硬的壳撬开,挖出肉来,放入肩上挑的木桶里。而当年渔民没有手表计算精确退潮时间,危险的事情容易发生。带我们去的海门好年农庄主人张妙霖告诉我们,他的亲舅舅就是因为去蛎蚜山挖蛎蚜,快到傍晚时大家都离开了,可是舅舅为了再多挖一点,没有跟随众人一起撤退,待到海浪拍击为时已晚。远处的亲人看见他被困,不断呼唤他赶紧把身上挑的蛎蚜桶扔掉,可是舅舅不舍得,就这样,舅舅被浪头打倒葬身大海。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听后我们都加快脚步,貌似温柔的海水呀,其实你很残忍。

显然蛎蚜山上这种小牡蛎与我们在法国、瑞典海边峭壁上看见附在那里的大牡蛎不同,现在那些天然的牡蛎几乎绝迹,大多改为养殖牡蛎。

回忆起来,我小时候吃过这种蛎蚜,宁波人叫它"蛎黄",没有壳,用碎冰保鲜,灰色的软得吓人,在上海小菜场是用手抓着卖给你的。吃前冲洗一下,凉开水一过,蘸米醋吃,还要放生姜末。妈妈一直关照不能多吃,贪吃要拉肚子的。东灶港吃到的蛎蚜饼就是蛎黄饼吧。

神奇的蛎蚜山,再见了。待到来年夏天时,我还要来玩一次,最好早点去,争取往前一直走到蛎蚜山顶,看见附在礁石上的蛎蚜,亲手劈一只,当场吃掉!

化龙山的精灵

文/严共昭

走进化龙山,不经意间,猛一抬头,山那边就飞来一只大鸟。翅膀有力地上下扇动,在蓝天上撞击出金属般的锐响,闪电一样划过苍穹,犹如正在执行特别任务的战机。

这类鸟,老百姓叫鹞子,不单指一种鸟,在化龙山地区泛指金雕、白肩雕、雀鹰等。它们都属于鹰科,是一种大型猛禽。金雕、白肩雕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成鸟翼展超过2米,体长可达1米,因头和颈后羽毛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金黄光泽而得名,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扬名北半球,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

这些鸟是天之骄子,不甘心匍匐于浅地里过活,高飞到半崖头,一生风雨兼程,从崖头上出发,在崖头上落脚。休息时,总是眯着眼,半是休息,半是寻找猎物。它们以田间的老鼠、山中的野兔、落群的孤鸟为食,有时也偷猎家禽。它们是孤独的,从不合群,你见不到高远的蓝天下,众多的鹞子在一起搏击长空。一年中的任何一个季节,或早或晚,或晴或阴,它们没有规律地出现在天空。一抬眼,你就看见了,在目光穷极的高空,或平飞,或侧飞,或滑翔。在漂浮的云层中,像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意地与波浪做着交流;有时云在急速流动,它却纹丝不动,像是有意做着云的背景,优雅而傲慢!暴雨里,它不紧不慢地在雨幕中穿越,双翅分开雨幕,像明星演员分开沉甸的大幕,引来一派浩荡的惊叹。雷电中,那划破苍穹的闪电以它为光源四溅而开,像沸腾的钢花。晴日,它背负夕阳,翅膀宽大地展开在太阳两侧,宛若一只闪亮的太阳鸟!

这山中的悍物儿,一次猎食,几天不饿。平时,待在家里总是不动声色,却在发现猎物的猛然间射箭而出,破空作响。"轻抛一点入云去,喝杀三声掠地来",偶有一只啃食玉米的老鼠,或蓬间雀、或草间觅食的鸡,或一只蹦跳的野兔,漫不经心地唱着、跳着。一道光影闪过,只见半空中飘落的败羽或绒毛,在空中扶摇。它们选定的目标,都不会生还,锁定目标的精准,让人难以置信。听老年人说,它们生擒过浑身披剌的豪猪,也掠食过半大的山羊。

与白天搏击长空的金雕、白肩雕、岩鹰相反,山中还有一种在夜间活动的鸟类,因面形似猫,人们叫它猫头鹰。猫头鹰是种很可爱的小动物,毛茸茸的,看起来很乖顺。我家后檐上的椽子夹缝中,就曾住着猫头鹰,那时家里的粮食随便放在哪里,都是安全的,也不知啥时候,猫头鹰搬家了,只记得看不见猫头鹰的时候,家里就多了老鼠。

猫头鹰,周身羽毛稠密而松软,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令一般的哺乳动物无法察觉。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百倍以上,加上特殊的颈椎结构,飞行时头可转动270°,是天生的猎杀高手。猫头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它们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夜晚便颠簸如醉汉,敏捷快速地开始了夺命追杀。它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夜空下,一旦听到猎物移动的声响,就会很快地调整扑击方向,瞬间出爪,一举奏效,从不失手。每次出征,都如闪电,只有胜利,没有失败。

它们,站在鸟类食物链的顶端,掌握着各种鼠类的生杀予夺大权。一个在白天,一个在黑夜,神灵般地主宰着这个世界的另一空间。

临朐老龙湾游记

文/王敬礼

临朐老龙湾为省级风景区,位于临朐县城南12.5公里处,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集而成。 传说老龙湾内有泉眼直通东海,深不可测,有神龙潜居其中,故得名"老龙湾". 前年应朋友邀请去临朐游玩,特意游览了老龙湾。

老龙湾水面宽阔,水深盈丈,清澈见底。 泉眼无数,最着名的有铸剑池、秦池、洪湖窟、善息泉、濯马潭、万宝泉、放生池等。站在老龙湾沿岸,你会看到一串串气泡自水底上浮,犹如万颗珍珠滚动跳跃, 让人称奇。南岸竹林环抱,郁郁葱葱,使人有江南之感。北岸杨柳垂丝,犹如杭州西湖的烟雨苏堤,这里四季如春,空气清新怡人,常年气温在17至19度左右。 盛夏酷暑,老龙湾水清凉甘冽,浸人肌肤,使人倍感凉爽,数九寒冬,水面雾气蒸腾,没有冬天的寒冷感。一年四季,水面有水鸟嬉戏,竹林中群鸟争鸣栖息。

老龙湾西首的薰冶泉水,涌出地表,汇成了约700平方米的椭圆水池,名曰"铸剑池",传说春秋时期的冶工欧冶子在此铸剑淬火而得名。泉上罩以嶙峋怪石,怪石中探出两条石龙之头,石龙口吐清涎,如散珍珠。游人立身石龙头边,可听泉声竹韵, 飘飘然似置身于仙境之中。

铸剑池西南侧的石壁上,镌有明代着名书法大师雪蓑所书"铸剑池"三个大字和 "天丁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的诗句,古朴典雅,苍劲有力。石刻南侧,一幢立于1991年的石碑,正面刻"铸剑池"三个草体大字,乃现代书法家武中奇所书。

铸剑池东边是雪化桥,一孔石砌拱型涵洞,日夜不停地涌流着圣泉碧水。游客可驾扁舟,穿越桥洞,到铸剑池中,取石龙吐珠之佳景以留影。雪化桥原为宽不盈尺的条石垒成。因桥石接近水面 , 三九隆冬,老龙湾热气蒸腾,飞雪落桥,即便溶化,故名"雪化桥".199年四月,当地政府重修了雪化桥,并由中国书法协会常务理事张海题碑:"温玉溶雪",以喻雪化桥之意境。

老龙湾南边的竹林堪称江北第一天然竹林。因为这里的水温常年在18 度左右,冬天热气腾腾,夏季清凉宜人,适和竹子生长。 此竹林已有数千年历史。每年谷雨前后, 老竹根上新笋萌动, 储势待发的笋荨便迅即钻出地面,亭亭玉立。只需18天就能长到老竹的高度,然后再生枝吐叶,这四季葱绿的竹林,是老龙湾的一道靓丽风景,游客无不顿足留影。

老龙湾中还有一池碧水,水深数米,清澈见底。这长方形石砌水池长十几米,宽约五米, 石壁上刻有"濯马潭"三字。据传说,战国时期,齐宣王的妻子钟离春曾到过老龙湾,并在此池洗濯战马,故名"濯马潭".与其他池水不同的是, 这里潭水比重很大,投以硬币,飘飘忽忽,许久才能沉至水底,让人称奇。

濯马潭西侧有一泉眼,泉涌若沸,汇水成池, 名曰"神池"亦 "秦池". 据史料记载,东周战国时,齐国酿造巨匠田无忌,用此池之水酿成了"千日醉"酒。在此之前,他曾到淄水试之,次以大河、小河,再以巨洋之水,屡酿不果。后沿河溯流而上,觅甘泉至老龙湾,砌灶蒸制。浆成,果不其然,饮之一升,醉眠百日,饮一斗,三载方醒,故人称之为"千日醉",一时名闻齐鲁。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游巡察, 喝了次酒,醉而赞曰:"非神泉之液,少康之术,难令朕醉。"问明来由,遂赐泉名"神池", 后人为纪念秦始皇赐名,又称"秦池".由此,名泉佳酿,相得益彰,名沸古今,誉满四海。 1996年春,于池南岸磐石上,建亭刻碑,.亭为六角,大架木制,顶覆以琉璃瓦,飞檐翘角,雕绘生动明丽。亭内碑刻,料以青石,双面磨砻。正面镌"秦池"两个大字,阴碑刻"秦池记".此亭,背倚海浮山,坡陡仰望,怪石嶙峋。石阶逶迤左右,形成自然。竹树笼罩,朝霭夕阳,显得分外幽静雅观。亭北凭栏远望对岸,垂柳画舫,鸟鸣人歌,风光无限。

老龙湾景点很多,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游客谋名而来观光旅游,怡人的美景自然天成,传奇故事让人充满遐想,清冽的池水富有大量有益人体的矿物质,天然奇观让人拍手称绝,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

相逢扎尕那

文/吕敏讷

旅程安排中,我于迭部而言,只是县城夜宿歇脚的匆匆过客。明晃晃的晨光一次次提醒,继续逆白龙江而上,到达那个宽阔的所在。

我知道,此生有一次去过扎尕那的人,定是幸运而幸福的!

扎尕那,成了我最美的季节里邂逅的一场华美意外。

去看石头,去和一双安静清澈的眼睛对视,让心灵舒展成一面布满小黄花的草甸;去听水磨经轮在如雪的白浪里吱扭。

沿着洮跌古道南北走向的十里峡谷,车穿行在高耸直立的崖壁夹缝间谷底的曲折长廊。忽然,两道百米高的岩壁犹如巨大的城门横亘在眼前,疑似山重水复,仰头唏嘘间,想象这两扇天然石门所保卫的城内的宫殿里,安放着多少神秘和安宁!

左弯右拐,不觉间进入石门。自然界的巨幅画卷瞬间在面前舒展,耸立的山峰群落,青灰的岩石骨架泛着白光,孤独的灵魂在最高处寻觅。起伏连绵的曲线给天空划出一道道冷峻的波浪,神灵在云雾缭绕里举起巨戟一般的岩峰,高傲的头颅穿透朝阳,劈开浮云,刺向高蓝的天幕。自东北方向浴着第一缕朝晖耸入云天,刀工斧凿一般遗世独立、傲视群峰的坐佛状的那座峰尖,美丽的传说在那里秘密停靠!

峰回路转,层次分明的不同景象渐次展开。一片干净清亮的阳光将西南面的山包裹在臂弯,从山腰开始,蓊郁葱茏的森林给裸露的山岩穿上一条裙,严严实实盖住了山的筋骨,山体也变得柔和了许多,距离被拉近了不少,山似乎降落在人间成了可以靠近、可以触摸的山,石头呢,素描一般继续在接近天空的高处站立。桑烟缭绕在树木的上空,苍劲挺拔的古柏,绿荫如盖的古杨,诗意婆娑的白桦,刚正笔直的古松,浓密茂盛的杉木,是盛夏在扎尕那浓墨重彩的绿意点染,和石灰岩的山顶一起成了一个巨型的假山盆景。顺山势往下,一片开阔的草场,牛羊散落其间,山花烂漫争奇斗艳,山风送爽,绿波荡漾,沁人心脾草味花香。诗意包围的缓坡上,东哇藏族村寨的榻板屋温柔的木质骨架支撑起信仰升腾的天空,密密匝匝散布在古朴神秘的拉桑寺周围,鳞次栉比。苍鹰盘旋在天幕之下,菜地围在篱笆里,青稞生长,酥油飘香,人间烟火焐热石头的故事满坡流淌。

蕨麻猪崽玲珑小巧的身体泛着油亮的光,奔跑在草肥叶嫩的小径上。目光悠远的老阿妈,身着厚重的藏袍,背着一筐木柴棒,不急不忙地走向家的方向,把盛夏午后的时光拉得很长很长。

村边的潺潺溪流,顺着北面陡峭的山势奔流而下,清澈透底的淙淙浪花,如雪,如玉,如云,如絮,晶莹剔透,飘忽变幻,浮光飞溅,雪堆卷起。泠泠之音如欢歌,叮咚之声似笑语。循着美好缥缈的水声,在河谷里踩一片洁白,踏浪逆流,忽有一道清净微妙之梵音天际而来,驾风而来,顺水而来。巨如雷细如丝,清澈远播,闻而悦乐。抬头间,一座座小木屋盛放着金光闪耀的经筒水车,沿溪水流淌的姿势横卧在急流之上,山体变换,流水蜿蜒,错落有致的木屋的经筒下,澄亮的山溪水伸出修长柔软的手指拨动水磨轴轮,永不停歇。

时光累了,在此歇脚,听这高耸入云的石头讲故事,看天高云淡,孤鹰滑翔,看草甸上一朵花绽放。

扎尕那的山峰、石头的故事高耸在云里,如雪的激流清朗的叮咚响彻在风中,经年累月,云卷云舒,和石头耳鬓厮磨,水飞轮转浪如雪。

离离原上草

文/张文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喜欢绿色,喜欢漫山遍野的青草。现在,城市里的绿地多了,尤其是新区,举目一望,到处是草坪,点缀着高高矮矮的各种树木,错落有致,一片葱绿,真让人心旷神怡。

我对绿草的感情深,是因我来自农村,更重要的是来自奶奶的教育和影响。幼时,我家旁边有一片"柳条通",地处三岔河的北岸,足有五六垧地那么大。除了丛生的柳条外,还有几十棵高耸入云的杨树和榆树,再就是草——一望无际的草坪。奶奶常领着五六岁的我在那里忙活,"柳条通"就是我儿时的天堂。

奶奶对我的启蒙教育,就是在这里教我认识了多种草。最先认识的是各种野菜,有婆婆丁、荠荠菜、柳蒿芽、枪头菜、猫爪子、鸭子巴掌、车轱辘菜等等,数也数不清。春天,奶奶就把它们一筐筐地采回家,成为我家餐桌上的主要菜蔬。此外,我也跟奶奶认识了不少草药,如鬼叉、老鸹筋、刺儿菜、大水蓼、艾蒿等。这些东西可都是宝贝,记忆中,鬼叉熬水就是治拉肚子的特效药。

我对杂草的认识稍微延后,多是在干活中知道的。杂草的种类更多,什么水稗草、谷莠子、臭蒲草、马莲等。那时,奶奶常领着我在菜园中拔草,把它们都当成"敌人",对它们毫不留情,奶奶说:"让它们活着,庄稼就得被欺负死。"她总是把拔下的杂草搂到地边晒干,抱回家里做柴火。

后来我能拾柴火了,认识的草就更多了,不过这些草大都生长在野地里,高大而健壮,如黄蒿、白毛蒿、蓝花蒿、碱草、羊草、芦苇等。我喜爱它们的高大,因为它们作为柴火时特别耐烧!奶奶把它们用镰刀割下,捆成小捆,绑成马架形,让我背回家。我很开心乐意,也很有成就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这些草除了烧火之外还有更大的用处。如芦苇可以编席,羊草苫房比谷草耐久,蒲草可以编制草鞋、筐篓,艾蒿更是能药食兼用。还有的草竟是"东北三宝"之一,那就是乌拉草!

其实,草是地球环境的重要调节剂,首先它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其次它可以固水固土,再者它还能美化环境,并且还有其他许多实用功能。也就是说,有了草才会有绿色美丽、生机勃勃的自然界。故而,草是人类的朋友,保护草,就是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