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散文800字
倚栏轩精选6篇亲情散文800字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亲情散文800字(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父亲和春联
文/赵文茹
年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商场、超市和摆地摊的贩子,纷纷摆出一处空地儿,来专门买卖大红的春联和花花绿绿的年画。置办年货的人,磨肩擦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把浓郁的年味气氛宣散在空中。
这让我想着30年前和父亲在一起过年的种种情形,不知不觉,泪眼模糊。
每到入冬,父亲开始忙碌着储蓄过冬的物品和食物,比如买炭、挖菜窖,买冬菜。等忙完一些零零碎碎的活计后,父亲开始到外面找活干,为我们过年挣点零花钱。一个冬天,他不让母亲做外面的任何事,"专职"给我们兄妹八个做棉衣棉裤棉鞋和外罩。母亲把一家人的衣服全部拆洗完,然后重新分配,实在不能穿的,再翻个布面,改小,给更小的孩子穿。
每到春节,我们家八个孩子,全有新衣服穿。大年初一,八个孩子的枕头下面都有一笔数目不小的"压岁钱",这在村里,是独一无二的。
父母对我们花压岁钱不管也不问。我们各买各自喜爱的物品。男孩买鞭炮,拆开来,在街上零打碎敲地燃放;女孩子则买喜欢的饰物,花头绳,发卡之类的。
平时无论多忙多辛苦,一到过年,父亲什么活计都不干了,专心专意地过年。他说:"辛苦一年了,老祖宗安排咱过年,就是让咱休息的。"
记得九岁那年腊月二十八,我和父亲一起到街上买春联。父亲没读过书,但对春联很是讲究。我给他念对联的内容,"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等等,我们走遍了所有摊位,父亲都不满意。
我说:"要不你买几张红纸,我写对联,如何?"父亲高兴地说:"我怎么没想到俺闺女念到大学问了呢!"
我找出老书,对着对联集锦,歪歪斜斜地写了一幅对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欢度春节。
父亲立刻把它贴在了大门上,然后又让我按照他的意愿编写了一幅:家有八宝龙腾虎跃,好好学习为家挣光,蒸蒸日上。
父亲别提多高兴了,亲朋拜年时,他指着门上的对联不停地夸我,以至于以后每年春节前,我们父女都忙呼着给村里人义务写春联。
我工作成家以后,父亲依然忘不了我写的春联。有时因工作我不能赶回家过年,过年前父亲无论如何都要来我家一趟,然后带着我写的春联满意归去。
今年春节,我不写春联了。喜欢我笔迹的父亲,在2007年,离春节还不到90天的日子前,不顾母亲和我们八兄妹的祷告和呼唤,洒脱地去了,去了人生末世都向往的天堂。
父亲,天堂里有没有春联?
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文/赵棣
为完成朋友所托,在家翻箱倒柜找父亲生前的书信。在查找书信时看到一团满是皱褶的红布。打开是一块一尺见方的红绸子,虽有些年代,但颜色鲜亮、上面字迹依旧清晰。中间有40余签名,右上角是父母的名字和结婚纪念字样,左下角是时间:1954年9月29日,原来这是父母结婚那天宾客前来祝福的签名簿,作为结婚纪念,父母留下来的就这块签满名字的红绸子了。为妥善保管,请做过裁缝的朋友帮忙,在确保不损坏、不变形的情况下把红绸子熨平、拍照、细心珍藏。
1959年起由于种种原因父母辗转新疆南北几十年。生活地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江南的上海到西北的新疆;在单位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令人尊敬的国家干部到受人批判的右派分子;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政府机关的脑力劳动到建设兵团的野外体力劳动。唯一没变的是他们相濡以沫的感情。
母亲来到新疆后不久,因地域问题患上雷诺氏症。从我记事开始,母亲的十个手指就因病而溃烂。冬天母亲只能在火炉边烤火,不能下冷水。我家过了"十一"就开始生炉子烤火了。父亲为了确保家中能暖和点,从夏天开始就利用休息时间不停到野外砍柴,我家的柴火垛始终比邻居家的高大许多。父亲身材矮小,抗战时期因躲避日本的飞机轰炸,把脊椎摔坏了。对于从未从事过体力劳动的父亲来说,略有残疾的身体并没有影响他对母亲的体贴与关心,砍柴年复一年,从未停止。
母亲一生喜欢干净,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在母亲的收拾下,家中始终井井有条,干净整洁。有天晚上哥悄悄给父亲说:"爸,你知道今天妈扫了多少遍地吗?"父亲说:"不知道。"哥说:"我今天悄悄数了一下,从早到晚,妈一共扫了九遍地。"在妈的胸前常别着一根针线。我们小时候比较调皮,衣服很容易破损。母亲看到后就取下针线随时给我们缝补。父亲工作回来磨破或划破的衣服,母亲是决不会让它留到第二天的。父亲有件棉衣虽然穿了几十年,补丁摞补丁都看不出本色了,但每个补丁在母亲的缝补下都平平展展。父亲生活比较随意,每次洗澡都是母亲把换洗的衣服拿好放在父亲的手上,催促他才肯换衣服。如果父亲出门做客,母亲必定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让父亲穿好后,再左右看看,把不平的地方拽平整后才放父亲出门。
老爹老妈
文/范淑冬
爹娘相扶相伴一起共度71年了。71年来,他们经历了多次战争和灾难,经历了文革的风雨,经历了家庭无数次的变故,熬过了无数个风雨飘摇的日夜所带来的惊悚和无奈。如今虽已子孙满堂,膝下欢乐,但已是苍苍白发,佝偻身躯的90岁高龄的老人了!
71年来,有文化的处处讲究的老爹和没文化的丁字不识的老娘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一切习惯都大相径庭,带着五个子女为了生活嘴仗不断,磕磕绊绊,坎坎坷坷地走过来了。如今老俩相依为伴,互相照应,无微不至,已打不起嘴仗,生不起气了。相反却是老小孩儿一样天天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的欢笑!
周末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和孩子们照旧回去陪老人,一大家子一起做饭吃饭聊天,天伦之乐,其乐融融。饭桌上儿子女婿们照旧饮酒助兴。我们就给二老出了道题:仨人喝了一瓶酒,每人喝了多少?老娘抢答:三两。啊?娘可是丁字不识啊,人民币都认不清,居然立刻回答得基本正确,大家齐声说,好!又问:仨人喝了两瓶酒,每人喝了多少?老娘又抢答:六两。我们鼓掌。又问:仨人喝了三瓶酒,每人喝了多少?老娘又抢答:九两。我们说:娘真棒!她不以为然地哈哈大笑说:"那不是死数啊,还用算啊。"我们接着又问:仨人喝了四瓶酒、五瓶酒、六瓶酒各都喝了多少?老娘居然挨个回答正确了,太了不起了,大家惊喜地给老娘热烈鼓掌!然后我们问老爹同样的问题,老爹不屑的说:"这叫什么问题,仨人喝了一瓶酒,每人喝了三两三;仨人喝了两瓶酒,每人喝六两六;仨人喝了三瓶酒,每人喝了一斤;仨人喝了四瓶酒,每人喝了一斤三两三……"老爹一连串的回答,既专业又准确,我们更是惊喜得哈哈大笑。老爹有文化,算账快,答案精确无误;老娘没文化,不会算,但脑子清楚,答案虽不精确,但都在正确范围。老俩的表现都值得叫好!
有文化的老爹平时看书看报看电视,抽烟喝茶想心事,说话一向讲究,话不多但一言九鼎,是我家的皇上,拿大主意做大事儿,人人尊崇。没文化的老娘喜欢说话聊天,家长里短絮叨不停,从不寂寞,家里大事儿不管,小事儿全包,大主意不拿,小主意很多。有文化的老爹负责帮没文化的老娘开电视,拨打电话,记账,管钱,做老娘做不了的事儿;没文化的老娘负责给有文化的老爹端茶倒水端饭洗碗,做老爹做不了的事儿。
这就是爹和娘,这就是老伴,互补互衬互帮互助,相扶相依相敬如宾!有没有文化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耄耋之年仍然健健康康地牵手相伴着,仍然给子孙们不断带来欢声笑语,给家庭带来幸福快乐!
母爱如豆
文/侯海霞
最近母亲常打电话来,说红豆快熟了,要我回家看看。可我工作忙碌,接二连三地出差,实在抽不出时间,所以对母亲的口头承诺一推再推。
所幸国庆排得一天假期,我终于坐上了返乡的客车。人虽困顿,思绪却是飞扬的,它晃晃悠悠将我带回了童年。
幼时的我羸弱多病,让母亲很担忧。她四处打听方子,后来从一位老中医那得悉,吃红豆可以补血,能强身健体,于是她便每天早起用砂罐为我煲红豆粥。那温香软糯的红豆粥,至今想起心里都满是甜蜜。
想到立马要见到母亲,我来了精神,五小时的车马劳顿之苦顿时消散。
脚还没跨进家门,母亲便满面笑容地迎了上来,她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接着又忙前忙后地为我准备可口饭菜。可是吃了午饭,母亲却不见了人影。
良久,才见她拖着一车青黄相间的豆子杆回来了。很显然,那豆子还没完全成熟。我不由得小声嗔怪母亲。扯了杆太可惜了。母亲却乐呵呵地不言语,转身忙碌起来。
正午,初秋的太阳还有几分炽烈和灼热。
在这耀眼的光芒里,母亲蹲坐在晒场上,翻晒小山般的豆子杆。额前垂落的几缕白发随风飘散,在阳光里发出刺目的光芒。时而,她掬起一把豆子杆,翻转、铺开、细细拔匀,尽量让每个枝杈上的豆荚都能照射到阳光。
不时有饱满的红豆撑开豆荚,咕噜噜地弹跳到地面,似顽皮的孩子,撒欢儿地跑。母亲便艰难地欠身起来,勾腰去追赶那些顽皮的孩子,逐一拾起放入身旁的竹筐里。
我匆匆上前,母亲急急阻止:"快进屋去,别晒黑了。"
母亲说:"这都是给你种的,红豆补血。你太瘦了,多吃点。"
母亲还说:"城里工作压力大,别累坏了身子,也别记挂我们,得空回来看看就行了。"
听着母亲细细的话语,看着她缓缓移动的身影,我呆立一边,仿佛看到:在寒冬凛冽的晨光里,微胖的母亲挎着篮子、拿着小铲子,在广袤的田野里,艰难地躬身,步履蹒跚地将饱满的红豆播种到土地温润的怀抱里。间或,她停下来歇歇,用拳捶捶酸痛的腰,用手揉揉迷蒙的眼,望向女儿所在的遥远城市……
想到这,我心里愧疚极了。母亲三年前不慎从楼上摔下,腿部骨折,动过两次手术,导致行动不便,至今仍未完全康复,需要人照顾。可作为女儿的我却远走他乡,连母亲最基本的愿望都不能满足。她却从不责怪,还处处为我着想,为我担忧。我的一次匆匆探望,母亲却以全部的热忱和爱来回应。想到这,我不由眼眶湿热,喉头哽咽。
母爱如豆,看似普通,却热烈深沉。我无以为报,唯有,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我的母亲
文/赵奇
前段时间,忽然梦见逝去多年的母亲。梦境中,总是与她相伴出行,走到一处小溪旁,便突然见不到她的身影了。这样的梦重复出现了几次,心里便有些慌张。我打电话给在老家的二姐,请她代我去父母的坟上烧支香。二姐答应了,又告诉我,老家政府说要修川藏铁路,动员把父母的坟地迁到别处去。我心下便想,原来母亲是来和我告别了。
一时间,儿时的许多往事浮现在眼前。
我从小生活在川西平原的一个小县城内,父母都是县里的干部,母亲在县委组织部当干事。成年后很长时间,她留给我的几乎都是很严厉的形象。我们兄弟姐妹5个,母亲对我们的生活细节要求得非常严格,饭前必须洗手,饭中不许说话,客人来了不许上桌、不许大声讲话,睡前必须洗脚,等等。我小时候很顽皮,经常闯下一些祸来,免不了招致母亲的教训,有时鸡毛掸子抽在屁股上,钻心的疼让我大声号哭。每次挨打后,我对母亲都充满恨意,最大的念头便是,长大后我不认这个妈了。
如今,我已经快从中年步入老年了,说也奇怪,回想起母亲,许多事少年时不在意,而今却记忆深刻。
大约10岁的时候,一个夏天,我在家突然发起了高烧。那天下着暴雨,迷糊中,我趴在父亲的背上,母亲撑着把不大的雨伞,急急忙忙地把我送往县医院。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刻,在经过县粮食局的那个高坡时,我侧眼看见身旁的母亲,她的后背全湿了,雨水从她的衣摆下方哗哗地流出。第二天上午,我从昏睡中醒来,望见母亲坐在病床另一头,正与一位护士轻声地聊着家常。后来我才知道,那晚母亲守在我病床头一夜无眠。
还有很多细小的事涌上心头。我的少年时代读物匮乏,在我心目中,最美好的地方就是县城里那家不大的新华书店。放学后,我经常去那里盘桓,但是兜里没有钱,只能望书兴叹。有一天,书店新来了一本连环画《高玉宝》,我特别想要,便鼓起勇气找到正在办公的母亲,向她讨要1毛5分钱。出乎我意料,母亲从钱包里数出了钱递给我,让我极为欣喜。须知那时这几乎是全家的一顿菜钱。我刚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下着小雨,我放学走出教室,远远地便望见母亲急急地向我赶来。见到我,她塞给我一张电影票,是当时正在热映的《创业》。母亲单位分给她一张票,她便在电影开映前半小时赶紧给我送来了。于是,我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自豪地向电影院跑去。等到我上高中的时候,父亲因为所谓的"政治错误"被撤销了职务,母亲也受到了牵连,不能在县委组织部工作了,但可以自己选一个中意的单位。那天下午,母亲在院子的台阶前用木盆洗衣服,我经过的时候,她叫住我,一边搓着衣服,一边对我说她想好了,去新华书店工作。我很高兴,这样我就可以更加方便地买书、看书了。其实,在那个年代,从县委组织部调到新华书店站柜台是会让人议论的。过了两年,我考上了大学。有一天,同寝室的几位同学聊起新出版的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说很紧俏,买不到,我便给母亲去信。过了半个月,母亲寄来了6套书,我们寝室一片欢腾。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论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怎样严厉,等我们为人父母了,等我们也老了,留在记忆中的,总是他们关心体贴我们的那一面。这就是善良和亲情的力量。那些最有生命力的情感不是怨恨,而是对爱的深深感恩。
故乡的鸡蛋汤
文/心轻而飞
感谢那一碗甜甜的鸡蛋汤,感谢在新年伊始能够有机会重回故里,让我慢慢地想起了所有往事。
——题记
新年伊始,我得到机会重回惠安故里,再次踏上自己日思夜想的土地。
故乡如今的变化已经和记忆中的印象不大相符,时隔六年,当我再一次站在村门口,已经认不出方向了。青石板路还在,但是多了很多条笔直的公路,多了很多簇新的高楼,多了很多很多新鲜的气息。父亲出来接我的时候,我依旧想不起前往老房子的路,只得让父亲领着自己一路走一路感受。
到了三舅家后,阔别多年的亲人已经认不出长大的我,听着父母介绍连忙把我拉近细看,连声说长大了长大了,让我感动不已。舅妈赶紧进厨房忙活了一下会儿,就端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出来给我们喝。我接了过来,看着碗里那两枚白乎乎的鸡蛋,略成澄莹的汤,突然想起了很多很多……
记得十年前,刚刚赶到外婆家的时候,外婆非常开心,也端了这样一碗白莹莹的甜鸡蛋汤给我喝,那时我还是一个很不懂事的孩子,很不乐意喝这么甜的汤,因为实在是太甜了。在外婆好心苦心劝说下才不得已吃了一半。妈妈说我那时眉头皱的跟七十岁的老太婆似的,一点都不懂得体谅外婆的好心。
那年,我记得外婆有点模糊的眼睛,就那样慈祥和蔼地看着我,看着我皱着眉头慢慢地喝着那碗鸡蛋汤,外婆没有说什么,但是我想当时她的心里一定是很失落。外孙女不喜欢她做的汤,外孙女已经长大,学会嫌弃了。
在临走的时候,外婆依旧拉着我的手,外公在床的一边坐着,我们就这样坐了好一会儿,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外公说:"这几年有空就多回来看看我们俩老人,也许明年就看不到了。"我却笑着说外公外婆应该要长命百岁怎么说这样的话。外婆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外公又说:"在外面要好好读书,要争气,多写点信。"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我努力地想要记住二老的样子,我相信我一定还可以见到他们。外婆当时还很健硕,外公也很健康,所以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见面过后我会再也看不见他们了。记得当时他们俩位老人一起送我们到村门口,外婆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塞进我口袋一点东西,并且按着我的口袋不让我掏出来,说是让我自己买点零食吃。我上车后掏出来看是两张很崭新的十元大钞,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也不敢告诉妈妈,因为外婆说不要告诉别人,就这样我捂着这钱回到了三明。直到多年后我才和母亲谈起当年外婆偷偷塞钱给我的事情,母亲很难过地说,外婆一向很节俭,舍不得吃穿,攒的钱却都给了儿孙们。我当时听了懊悔的要命,要是当时还给外婆,或许还能帮到外婆买些东西。
我还从母亲口中得知,这甜汤不是一般的人能喝到的,只能给远道而来的至亲作为洗尘之食而呈上的。越甜代表越亲,在端者的心中地位越重。而且鸡蛋都是自己家下的土鸡蛋,很营养的。我听了以后,决定如果下次回来,一定要一口气喝完。但是,我再也没能喝到外婆端上的鸡蛋汤了,这是我毕生最后悔的事。
当我再次回到故乡,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我连最爱的外婆外公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两位可爱的老人的脸庞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可是却再也不能亲眼看到他们,去握着他们的手说出我对他们的思念了。我看到的是他们的遗像,虽然依旧和蔼可亲,虽然依旧熟悉无比,但却已是阴阳两世。当时舅舅依旧按照老习俗,端上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我看着汤,掉了泪水,母亲连忙拭去我的泪水,说不许哭,回来好好的哭什么,应该高兴才是。我没敢说出我的思念,我也没敢继续掉泪,只是大口大口喝着汤,依旧很甜,可是再也没有了外婆的味道。
我想起了外婆一大早把我叫醒,端了一个大海碗,笑眯眯地望着我,自己舍不得吃,让我独自一个人慢慢吃完了那只香香的清蒸大螃蟹的那段时光;我想起了外婆和我坐在石床上,她讲着故事让我睡觉,而我总是听了一个又一个,不想睡觉,淘气地让外婆很晚很晚才睡的那段时光;我想起了外公总是教我学会节俭,让我学会如何节省着用纸的那段时光;我想起了外公叼着一根烟坐在床头亲切地和我说话让我好好学习的那段时光;我想起了外公外婆盼着我回来却只是盼来零星的几封短短的信一定非常失落难过的那些年;我想起了外公外婆拉着我的手依依不舍不愿我这么快就回三明的神情……我不懂得珍惜,所以只能接受惩罚,让我失去至爱亲人的惩罚。当我懂得如何珍惜的时候,时间却难以倒流,我再也回不到小时候,我再也无法报答外公外婆对我的恩情了。我曾告诉二老会好好地找一段时间来专心陪着他们,可是当我有时间的时候,已经无法完成这个心愿了。
如今,端上这碗鸡蛋汤的是已经步入中年的舅母,感慨时间易逝的同时,我慢慢地用汤匙喝着这甜甜的鸡蛋汤,用力地吸了一口气,忍着眼里正在打转的泪水……
所以,当能拥有的时候,一定要懂得珍惜,否则,一旦失去,才知道那是撕心裂肺的心痛,那将会是一辈子追悔莫及的回忆。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趁我们的亲人还健在,多陪陪他们,多和他们说说话,有空,一定要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