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贝壳文章

2023/08/28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4篇贝壳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贝壳文章(精选4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闪亮的贝壳

文/郭万梅

葛沽乃我的家乡。她是毗连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重要枢纽之地,蜿蜒流淌的海河水像母亲丰盈甘醇的乳汁滋养濡润着这片热土,使这片古老的水土愈发显得美丽而时尚。

明清时代的葛沽小镇素有"小江南"的美誉。小镇毗邻渤海,与蓬莱隔海相望,站在海边,仿佛感觉到有仙气自东南方的蓬莱氤氲而来。

葛沽的格局因海使然。她依海而建依河为生,海河水广裕丰盈,如一条柔软光鲜的缎带缠绕着古镇。商家们为使来往船只靠岸卸货,故把海河水分三流引至镇内,再加之古镇漕运、商业发达,商家与信众捐赠的庙宇就达18座,形成"水流三带""九桥十八庙"的奇特景观。

晨曦微露,清亮的河面上渔歌萦绕,只听打鱼人唱道:"朗朗天空静静涯,红日如梭返回家。东面白云翩翩渡,西面一抹泛彩霞……"

太阳西下,夜渐渐沉了。辛苦劳作的渔民收网而归,他们将打捞来丰盈的鱼虾分类理好,赶早贩卖到镇里的集市上。

街面上,人头攒动,商贾云集,高楼林立。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祈福的香客,赶集的乡人,亦有观光赏玩的闲人雅士。那些卖茶汤的、卖果仁的、卖糖葫芦的小商小贩,挑着担子吆喝着拖着长长尾音的叫卖声,穿行于街心巷耳,引得调皮的顽童们追逐嬉闹。

而这里引得世人追逐的,除了自然景观之外,便是独特而丰厚的人文历史了。作为非遗项目的妈祖祭典(葛沽宝辇会),激越着人们的心跳;妈祖佑护着这一方水土,千年古镇葛沽就像一枚闪亮耀眼的贝壳,镶嵌于美丽的渤海之滨,默默地诉说着她的前世与今生。

当时光追溯至250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汪洋大海。里面生物物种繁多,鱼类资源颇丰,珍珠贝壳清晰可见,沧海桑田,泥沙沉积,海水慢慢隐去才形成今天的陆地。

听老人讲,以前葛沽邓岑子村西500处,有条长约千米、宽百米,距地面三米高的贝壳堤。如今,葛沽邓岑子贝壳堤旧址上,已竖立起一块偌大的警示牌和一块元宝状的石碑,上写"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字样。

我曾陪同友人前往寻访。曲曲弯弯的乡间小路上,大小不一的贝壳随处散落于地表,一处断层中,清晰可见洁白的贝壳挤挤挨挨、密密匝匝地排列其中,仿佛重重叠叠的刻字竹简,只看上一眼就会让人心存敬畏。失去,才懂得珍惜。好在是,那些美丽传说和历史文化遗存尚在,历久弥新。

古镇,关于贝壳堤曾流传这样一个美丽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收何仙姑为徒时,她还是妙龄少女。那年,王母娘娘蟠桃会宴请他们师徒二人参加,正行至渤海上空,何仙姑被一束斑斓五彩的华光吸引,遂驾云前去观瞧,原是一些玲珑巧稚的贝壳,静静躺于海滩之上。仙姑爱不释手,忙将贝壳捡至篮中。吕洞宾此时正与恰巧相逢的南极仙翁闲谈甚欢,一走神不见了仙姑,忙寻找,远远望见仙姑提篮捡拾贝壳,不禁怒从心生,上前预夺提篮,仙姑哪舍篮中贝壳,忙朝西跑去,吕洞宾边追边拉扯提篮,贝壳顺仙姑跑的方向洒落一地,遂形成一道连绵起伏的贝壳堤,煞是美丽壮观。

八仙过海的典故可是来自蓬莱仙岛的,为啥葛沽贝壳堤传说会有八仙过海的人物呢?我理不清头绪,忙搜网,跳出这样的词条:渤海乃中国内海,也是西太平洋一部分,被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陆地环抱……哦,终于有了答案,不难想象,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大海与蓬莱岛乃是连体婴儿。

显而易见,葛沽乃退海之地,那一片闪亮璀璨的贝壳堤便是古海岸线最强有力的见证。

晚清建立的津东书院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殿堂,旧址于葛沽天后宫院内,光绪三年正式开学典礼,那日参加典礼者不仅有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大人、葛沽巡检署巡检吕伟基等人,还有诸多文人墨客,诸如大书法家王维珍、周馥、苏善恒等人。津东书院兴办历时二十一载,直至废除科举考试才停办。虽只有短短21年,却为本地区培养了大量的顶尖级人才,用现代说法相当于"智库",奠定了古镇及周边地区雄厚广博的文化根基。

沿古至今,从古镇走出的文化名人不胜枚举:著名教育家葛沽名士徐兆光、田本娜,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方,著名作家闵人、邢野……他们就像古海岸那一枚枚珍奇的贝壳,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装点着葛沽古镇的文化天空。

正因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南北物流贸易中心的地位,人员来往频繁密集,葛沽文化载体逐渐呈多元、包容、开放的模式,葛沽宝辇花会亦应运而生。

宝辇花会从明朝肇始,历经600余年,清乾隆间呈登峰造极之势。宝辇花会,仿佛一朵婉丽清雅的千古奇葩芳香四溢、流传至今。

这里的宝辇,是为了恭迎妈祖娘娘塑像而抬的一种轿子,每驾辇重千金,高4米,辇身雕刻着牡丹朝阳、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各式图案,辇顶挂满华丽的宫灯花穗,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辇需前后两个把持,共8人抬。抬辇的民间艺人听从把持指挥,把持根据情形发出口令,使得每驾辇走起来步调一致,亦步亦趋如碧波荡漾、平湖泛舟。艺人不仅抬着重千金的宝辇,还做着小步微颤、龙蛇行走、跑"8"字等表演动作,大气端庄,精彩绝伦。

相传,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来到葛沽,见到宝辇甚为欢悦,脱口赞道:金顶金龛若金山,金灯金穗挂金边。金身金装金披挂,金华金彩众金簪。

八驾辇中供奉着八位娘娘,不仅有妈祖娘娘、云霄、琼宵、碧霄三霄女、泰山圣母碧霞元君,还有治病救人的眼光娘娘、痘疹娘娘以及成全好事的送子娘娘。

从供奉的八位娘娘不难看出,葛沽民俗文化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一览无余,宝辇花会寄托着广大百姓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对向善、向美和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

谁曾想,传承数百年的宝辇花会,文革时期遭到破坏,葛沽百姓望眼欲穿,无不期盼……

1986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中断20余载的葛沽宝辇会在南大街重又拉开了序幕。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葛沽上下各尽所能,亦如贝壳,闪烁着自己的光亮。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小镇的柳枝,染红了岸边的桃花儿,唤醒了田间的梨花儿,也鼓动着葛沽人的心思。人们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门心思想恢复大宝辇,想恢复高跷、旱船、竹马、杠箱那些老会,地方政府顺应民意也极尽所能相帮。就这样,在有识之士的热心支持下,率先恢复了第一驾宝辇。随后,八驾宝辇两驾亭,如雨后春笋在人们欢呼雀跃声中,众星捧月般恢复了原貌。

这一天,天后圣母乘坐宝辇惠施雨露,与民同乐,共享盛世太平。而旱船、龙灯、竹马、高跷那些耍乐会则是围绕宝辇进行盛装表演,辇中有会,会中有辇,整条南大街顿时成了欢乐沸腾的海洋。

早在2012年,天津市十二五规划就将葛沽古镇确定为历史文化古城,谋划再现古时风貌。2014年,妈祖祭典(葛沽宝辇会)申遗成功,被收录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葛沽古镇,依然被绵延清澈、波光粼粼的海河水滋养着,濡润着;而古镇葛沽,仿佛静卧于古海岸洁白如玉的贝壳,闪耀着五彩绚丽的光芒……

贝壳的故事

文/赵萍

我这个人兴趣广泛又无一精专。就说收藏吧,有陶瓷玉石,也有古钱邮票,虽然都不值钱,但早期的收藏几乎都与我的过去有关,每每把玩,都会引起对当时场景的回忆。

其中一枚贝壳,是我特别看重和珍爱的。它有鸭蛋大小,灰白色的外壳上布满了浅褐色的花纹,腹部是米黄到橘黄色,正中接头的道沟两旁,是对应的两排排列整齐的褐色锯齿纹。我之所以对它情有独钟,是因为它是姥娘传给我的。

姥娘虽是母亲的亲娘,但我们祖孙两代的感情却远远胜出她们母女。我是母亲上初中时生下的,五十年代初期,大龄上学也如文革后成人高考一样时髦。母亲把刚刚满月的我交给她娘,就义无返顾地去济南三中(今省实验中学)读书去了。姥娘将嗷嗷待脯的我接过来,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抚育成人,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记忆中是那个饥馑的年代,一个春日的午后,我饥肠辘辘哭闹着问姥娘要吃的,姥娘拿不出,急得直掉眼泪。那时父母每月都按时把我的粮票寄给姥娘的,可那个月不知为什么,我们迟迟没收到粮票,就饿起了肚子。记得姥爷每次从学校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收到粮票没有?"那个月我们到底没有收到母亲寄来的粮票,据说是被邮递员给私吞了,那个年月,因缺吃少喝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很长时间我都曾憎恨那个不良的邮递员,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恨意渐消,不知我那个月的粮票帮到他或他家的孩子多少?

姥娘被我缠得不行,忽然想起什么,从衣柜的活筐里拿出那个东西,姥娘小心地将它送到我耳旁,说道:"这叫贝壳,是大海里的东西。你听听,里面有大海的声音。"幼小的我将贝壳贴在耳朵上,什么也听不见。姥娘笑眯眯地说:"傻妮儿,仔细听。"我好像仍没听见动静,但碌碌饥肠却被这突兀出现的小玩意儿暂时压了下去。

姥娘虽然上了年纪,但对涌现的新事物总是抱着欣喜的态度去欣赏,接受;逢到大苦大难来临之时,姥娘也从不退缩,而是带着一颗永不泯灭的爱心去从容、坦然地面对。姥娘一生命运多舛,少时丧母,年轻又逢战乱和贫寒;文革前,姥爷因所谓的隐瞒历史问题被迫辞别教坛贬家为民,姥娘也完成了一个由"先生娘子"到黑五类家属的转换,但老人从无怨言。记得在左家村四队劳动时,生产队里搞副业做粉皮、需要一个烧火的,谁也不愿意干这个被烈火烤炙的活计,姥娘却应承下来。从秋到冬、从春到夏,她一年四季不停地抱柴烧火,一连两年,原本细腻的皮肤被烈火烤炙成古铜色。那大概是七零年,姥娘竟毫不犹豫地拿出她两年的工钱为我们姐们仨人每人买了一件粉红色的的确良衬衣,我们是梁山大街上最早穿上的确良的女孩儿。姥娘看着我们好开心:"可惜我们赶上这年月,我们那时哪敢想这么俊的衣裳啊!"每年假期,我们走姥娘家,姥娘都是早早为我们摘下树上的枣儿,洗净加上白酒做成醉枣儿犒劳我们。姥娘把自留地里的嫩棒子、地瓜埋在做完饭的锅灰里,那又香又甜的美味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口福,丰富了我们童年的记忆。

在她七十岁那年,姥娘还颠着几寸长的小脚,硬同我一起徒步攀登了泰山,看了日出。我心疼她,让她坐索道下山,她却心疼钱,满心欢喜地说:"多少人做梦来泰山都来不了,咱能来就够好的了。"她总能把悲苦用力地、慢慢地咀嚼,直到把苦涩也带上一丝甜味儿,就如同她当年送给我的那枚表面不起眼,胸中却藏娇纳秀,气吞山河的贝壳。

和姥娘在一起,她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更给了我生活的激情和做个快乐人的秘诀,使我虽然历经波折,但仍能达观感恩地活着。

如今,姥娘离开我已经十多年,她老人家早已化作一杯黄土。可每每再捧起这枚贝壳在耳边聆听,我真的就听到了大海的轰鸣、大海的韵律和大海的潮声。啊,贝壳原是有生命的,且生命力犹如大海般顽强和久远。

不是所有贝壳里都有珍珠

文/李晓琦

堂哥种了二十多年桃树,有几十亩桃园。几年前,我从他那儿移了棵嫁接好的桃树苗,栽在院子里。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农谚准得很。桃树栽下后的第二年,料峭春寒尚未消退,枝丫间便冒出了一个个花骨朵。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一夜之间,那小小的桃树,竟"满树和娇烂漫红"了。

我兴奋地打电话向堂哥报喜,堂哥却叮嘱我:每条枝上只留五六朵桃花,其余的都摘掉。电话这端的我一下子惊掉了下巴,问他为什么,堂哥告诉我,不光如此,等结了桃,还要疏掉多余的果,每个枝桠上只留一两个最大最好的。因为桃树太小,枝丫太细,桃子多了经不住……

虽万般不舍,可看看桃树那稚细的"胳膊",真的怕它承受不了太多的重负,只好忍痛割爱,按堂哥说的办。这年夏天,我收获了六只又大又甜的蜜桃。

第二年,桃树虽粗壮了许多,但仍显得有些"身单力薄".我怕它还是不能承受累果之重,便主动疏掉一些繁花,摘去一些赘果,只是比上年留的要多了许多。这一年,我收获了更多的桃子。只是个头不太均匀,有的品相也不怎么好。

桃树渐渐长大,不再担心它的承受能力,我期待它结出更多的果实。于是,不肯再辜负每一朵花蕊,更舍不得糟蹋结出的每一个果子。可是,如此收获的桃子竟小了许多,感觉也不如原先的甜。我以为这桃树得了什么病,打电话询问堂哥。堂哥问明原委,告诉我——该疏的花一定要疏,该去的果坚决得去。他说: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我如梦初醒。是啊,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想想我们的人生,不同样如此吗?在人生的航程中,我们的梦想很多,想做的事很多,想要的"果"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里都有珍珠,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焕发光彩,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因为,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精力有限而事无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诸事竟成。不然,貌似满树之"花"、累枝之"果",却终是得不到几个像样的"桃子".

舍弃,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不是所有的贝壳里都有珍珠",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礁石与贝壳

文/崔国发

风吹浪打,你无可逃脱,它们仿佛没有一丝一毫的温存……这些无情的风浪,无休止地猛扑,在一些人的眼里,常常被视为残酷的暴君,但是,对

于倾尽毕生精力在大海里浮沉的赶考者来说,未尝不是严峻的考验。比如礁石。它多次在我的诗中被赞美过——

不仅仅是因为礁石不畏冲天的狂涛和排空的浊浪。它给我的印象是韬光养晦式的沉默,却在最险的深水区理性地选择勇敢的面对,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它像惊雷一样,向蓝天和大海发出了洪钟大吕般的生命的呐喊。它不愿苟同那在碧绿的海水里随波逐流的贝壳。

这些一再退缩的贝壳,一次浪潮的席卷,便被迅速带到一片杂乱无章、早已干涸的海滩。小小的贝壳,它一生的积淀,甚至还不如一个鹅卵石的重量。内心空无,还有什么意义?或许贝壳所爱的是浅滩,巨浪到这里已成强弩之末。它们是懦弱的一群,曾经被它们收藏的朝霞的虹彩已黯然消失,那水珠折射的斑斓的波纹已不复存在……

未必都能做脚踏风火轮、扭转乾坤的闹海的哪吒。

笑傲江湖,人生似海。在雪浪花里摸爬滚打,掀波踏浪,孰轻孰重,孰浅孰深,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