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阅读文章精选

2023/08/19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阅读文章精选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阅读文章精选(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阅读人生

文/艺佳

阅读人生,才能懂得人生真谛,才能正确思考对待人生。人生,只不过是一个过程。看人生成败,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人一生,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的活着、真诚的爱着、坦然的过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活着,就要对自己负责,不要以为别人是欠你的,你得好好努力,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寸光阴,不抱有任何幻想,天上是掉不了馅饼的。凡事一切,都要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才能成就自己,才能立足社会,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挑战自己、提升自己。

阅读,人生才有滋味、才有力量。人生需要阅读,在阅读中历练成长,在阅读中增长才干,在阅读中强身健体。人生苦短而又漫长。人的一生怎样去度过,取决于你自己,任何人帮不了你,你快乐着过是一天,郁闷的过也是一天,何不选择快乐、开心地过好每一天呢!

人生要有志气,不要自甘堕落;生活要有勇气,不要唉声叹气。人活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情怀,也是人生的一种姿态和一种认知。有些事,我们改变不了它的走向,也左右不了它的结果,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妥协,学会适时的放手,否则你纠结着更痛苦,要学会释怀,要试着理解你看不惯的事物,用包容的心去对待你遇到事或者遇到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天天快乐,才会拥有一个明亮的天。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的一生,不因收获了多少来衡量自己,也不因失去了多少来否定自己。不论成功与失败,只要付出过,就无怨无悔。生活中有的人稀里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其一生;有的人一半清醒一半醉态,饮尽欢乐是孤独,肆意放纵也是过一生;还有的人,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行动有力,他们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闪亮的名字已载入史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有多强大,那么他的格局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需要思维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可能就难以得到解决。一个人思维层次的上限,决定了他的高度和事情解决的效果。

人的本性是向上的,要优于同类人并要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但是没有人想自己"江河日下",不管你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总是想着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想自己越来越好,这正是"人往高处走"的具体表现。"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自然客观规律。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会自然往下流的。意思喻为人要是不努力、不奋斗就会像水一样只能往下流了。

诗人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看到的黄河是自北向南的流向。然而诗人心中知晓黄河奔入大海,可是受制于视野的局限,不能看到向东入海的景象。所以要向上走,从更高处看,从极高处看,才能真正看清全貌,真正领略真象和本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努力才能向上,否则便如水之下流。人这一生要努力向上,就像谪仙人李白《望庐山瀑布》那种境界,写出著名的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作者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充分显示出谪仙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折射出大诗人李白的博大胸怀和傲世霸气。

人生犹如一本书,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人生有努力,就有成就;有真诚,就有信任;有坚持,就有高远。人生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阅读人生,才能使人生变得更美,使我们生活过得更好。(文/郭三佳)

阅读的乐趣

文/蔡永庆

是否读书,体现一个人的上进心;是否坚持读书,体现一个人的毅力;能否惜时如金读书,体现一个人的境界。现代社会资讯越发达,人们往往越觉得知识贫乏,越感到"本领恐慌".因此,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善读书,更要见缝插针读书。节假日,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机。

经常听到人们说,"过节越来越没意思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过节的物质要求渐渐淡化,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文化内涵、文化氛围的要求越来越高。读书学习无疑是填补这个空缺的一剂良方。

节假日是休息的时间,读书也是一种休息,是更高层次的休息。生活中人们经常只顾得匆忙赶路,却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只顾得不断行进,却忘了"充电"加油。节假日里,亮一盏灯,沏一壶茶,一家人随心而读,在阅读中交流、怡情,实乃最佳休息方式。

节假日是回家的日子,读书也是一种回归,是精神的回归。在探亲访友之余,翻阅飘香的书籍,感受深层次阅读带来的心灵滋养和精神升华,让自己的灵魂洗涤于先贤的教诲,开茅塞、得新知、养性灵,身心倍加愉悦。

节假日是团聚的时光,读书也是一种团聚,是与古今中外思想大师的相聚。打开书房,与古今圣贤相遇,恰似故友重逢、开怀畅饮。读《史记》,若与司马迁对饮老酒;读唐诗宋词,似与李杜细品佳酿,其中韵味可谓深长。

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多的党员干部都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但由于平时工作忙等原因,往往时间不能保证。节假日没有电话的催扰、没有检查的压力,更适合读书学习。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曾提出过"时间管理"的理念,倡导根据每个时间段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节假日读书在时间上相对宽松,选题也相对自由,适宜精读和广读。

可以读点哲学,学学辩证法,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可以读点经济学,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读点历史,以史为鉴,滋养智慧;可以读点文学,远离低俗、追求高尚;也可以读点"闲书",摄取各种不同的精神营养,开阔眼界、丰富思维。节假日学习还有一大好处,就是不用拘泥于内容和目的,便于发散思维,也容易产生灵感。因此,也要善于舞动笔墨,把那些最精彩、最有启发的"宝贝"记录下来,边读边记边思考,在各种思想和信息的撞击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形成新的见解。

最是书香能致远,最是读书能怡情。节假日里,让我们走进图书馆,翻开书,在阅读中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和别样的乐趣。

阅读四境界

文/田素昆 董天达

当下许多人都忘记了阅读,中年阅读可以使人永葆青葱岁月。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语出《三国志》作者陈寿。杨绛的故事可做注解:她小时候父亲曾问她,三天不看书怎么样?她答不好过。再问要是一星期不看呢?答曰一星期都白活了。

阅读,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件奢侈的事,太多的人在谈要看书,却没多少人真的在谈书。静心、沉浸、博览、求精,是读书的四境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孤独与快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

在阅读和朗诵中的感想

文/东方朝阳

我们的汉文化是一个很特殊、很有音韵感的语言体,与世界上的其他语种迥然不同,既可以是一个独立体,也可以是一个联合体,一个字可以表明一种意思,一句话也可以说清一个道理。如果运用其特有的音韵编写语句,朗读起来自然使人感到具有音乐的弦律。

在学生们的课文中,常常提到阅读和朗诵这两种基础要领,但我们以哪种类型的书籍来应对我们的阅读和朗诵呢?以哪种文章来贴合我们掌握要领的辅助呢?

现代,我们要看的和可看的书籍相当多,字义上可以称之为丰富,撇开入埠的翻译书籍外,我们自己的汉文化书籍都有如瀚海。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文学作品多不胜数,只要肯下功夫,"潜"入书海,足可让尔等沉醉痴迷。

但并不是每个人喜欢的书刊类型都一样,也并不是每个人阅读的层次都一样,每个人的阅读范畴都不尽相同。你喜欢小说名着,我喜欢历史游记,他喜欢诗歌散文,也有不少的人喜欢野史八卦,笼统地说都离不开阅读和吟诵。

有些人的阅读属于无声的浏览,一目十行可以把内容情景一锅端;有些人的阅读属于低吟细叹,一本薄薄的书刊可以阅读上个几天;有些人的阅读属于看一章回味一章;有些人的阅读会随笔写下读后感。

好的文章阅读起来如同行云流水,好的诗歌吟唱起来铿锵抑扬。为什么有的诗朗诵会让人感到如同站在回音壁前,为什么有的歌唱会让人们耳熟能详,这就是音韵的能量。

虽然,我的普通话并不是很好,但我能阅读兼声朗朗;虽然,我的写作不登大雅之堂,但我就是喜欢写一句吟读一句,趁着吟声未消时,赶紧搜肠挖肚地寻找下一句的字量。朗读和阅读并不一样,写作与创作却完全一样,阅读使人宁静,朗读使人高昂,写作也许会平淡细腻,创作更会激情高涨。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孩子们能懂得朗读的技巧,希望他们懂得汉语音韵的用场。当他们掌握了这些学习上的处方,那么好的诗歌散文都会随着朗读声蜂拥而来成为真正的原创。

私人阅读

文/修柯

在不同的地方,需要读不同的书。

比如《古今笑史》。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应该已经读到了五遍以上,工作之后的二十年里,好像连一遍也没有完整地看过。虽然知道那确实是一本好书。可能是因为下意识地觉得,时间已经不够分配,不应该再为那样的享受放纵自己。这样的话,从目前的认识看,这一辈子再完整地把那本书看一遍的可能性,应该已经没有了。

《红楼梦》我好像已经读得超过了十遍。第一遍是上高中的时候,还煞有介事地做了笔记,当假期作业交给语文王老师,王老师对我真是宽容,夸我,还很宽大地不予追究我记错了开学时间迟到了一天。现在,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的冬天,我在租住的小屋子里每天看那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到凌晨四点钟才睡,一直看了一个月。我那时候只带了书和少量的东西一个人住,生活像被刚刚打碎的青瓷,满地都是令人痛惜的碎片,而且没有心情收拾。周汇本出版的时候,生活已经是另一种样子,买来了,欢喜郑重地看,发现已经不再看"故事",也不看"爱情",是在看文字和家庭。有一些地方,看着看着,会迷失,找不到书,也找不到自己。

跟新来的同事小姑娘说起看《哈利·波特》的事,小姑娘惊讶而失笑:想不到你还看《哈利·波特》。我不知道这有什么不对。真的不对?有的时候,会觉得很需要看一看,这种情节小说,吸引力强到可以一口气看到天亮。每一次这样,都觉得好笑——不稳重呐。或者也是下意识地认为,有时候,也应该不稳重一下,和狡猾并不矛盾。《哈利·波特》没出世之前,我是靠《四大名捕》规范一些不对头的时间的。那一些时间,难以利用,像一些被弃置很久的烂木头,不能拿来做什么,也不易燃烧。

有一些书不适合在厕上看。一般是随手捞一本,有时候捞出来又放回去,觉得那么看不敬,就是想一想也觉得不对。是一些尊敬的人写的,像《永玉六记》。《人间词话》是因为气氛不对。最适宜的是杂志。

心里没什么事的时候,看一看普里什文是很不错的,一直也没有人打扰。这样的时间,最近几年里似乎很少,偶然有一次看上几个小时,会窃喜,像占了什么便宜。那是引颈也看不到城市的一块地方,草、树,随意地长,有农人走出来的荒径。以前时间多点,想起了就看看。现在,知道那地方仍在,却已经很少想起。这个城市,好像几年也不曾出去过一次。读书是这样一种拒绝别人进入的生活。谁拒绝别人介入他的生活,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读书。某个人在读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拒绝".

愿用一生去阅读

文/汪春蓉

童年的夏天,整日流连在小伙伴家的图书堆里。连环画里的一个个故事如一颗颗剥开的花生奶糖,浓香诱人,而我似个贪婪的小孩,恨不得一口气全吞下,直至落日的余晖像橘色的归鸟落在窗台上,才恋恋不舍起身。走出屋外,篱笆上遍开的金银花扑入眼帘。童年早已远去,而落日余晖、袅袅清香与甜甜的故事共同编织成生命之初最美的记忆,在岁月深处若隐若现。

在深感前程渺茫的中学时代,是书籍赋予我蓬勃力量。上初二时,在机缘巧合中,偶然读到一本外国文学名着——《牛虻》,自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书中字里行间沸腾的爱国热情让我惊喜领略文字的魅力,我震撼于一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信仰不惜牺牲生命。牛虻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激发我去无畏追寻心中梦想。每每回首青葱岁月,阅读时的如醉如痴、澎湃激情便又重临心头。

师范三年,心无旁骛地浸淫在书中,书又成了哺育我长大的食粮。生吞活剥咽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是一杯醇酒,需要慢慢回味。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洋葱,有一股辛辣的味道。三毛和席慕蓉是少女时代的甜蜜和忧伤,恍若闪烁在天边的星星。而泰戈尔和冰心犹如一缕缕清新的晨风,日日拂过我诚挚的心尖。

毕业分配,命运的波澜把我推送到青山连绵的偏远乡村。在孤单中,青春如月迷津渡,书便成了我精神的慰藉。一遍遍读《飘》、《简·爱》、《红楼梦》、《傲慢与偏见》、《围城》以及张爱玲的《传奇》,勇敢乐观的美丽思嘉、清高矜持的简小姐、才华出众孤标傲世的黛玉如我的挚友,向我倾诉灵魂的密语,陪伴我度过彷徨青春时光。

初为人母,在亲子共读中,儿童文学如一只轻快的小舟,载我涉过光阴之流重回童年渡口。跟着爱丽丝走进兔子洞,与鲁滨逊一起沦落荒岛,陪海蒂帮助克莱拉站起来,为小公主撒拉陷入窘境依然保持高贵惊叹;潜入比矢车菊花瓣更娇艳的海水中,慨叹小人鱼为了获得爱和永生的灵魂化为泡沫升入高空;在快活的豆蔻镇,欣赏大象在街上闲逛……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大多浸润着沉重忧伤,给我的性格晕染上浓厚的忧悒色彩。而儿童文学带我游弋在多姿多彩的阅读之河,尽情享受生命的轻盈活泼。

教书益久,热爱益深。为寻求专业发展之道,阅读不再仅仅拘囿于文学,视野渐拓展到教育学。有幸读到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特级教师的心灵低语仿佛在呼唤着我,去踏上没有终点的精神之旅。循着闫老师的阅读足迹,我如饥似渴地开始了教育阅读,并将阅读所得付诸实践。愿意像小林宗作先生一样去倾听小豆豆们稚嫩的生命之音;学习苏霍敏林斯基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我在读中彻悟,爱心和智慧结合,才能创造教学艺术。

喜欢黒塞柔和若风、明净如泉的文字;敬仰罗曼·罗兰用美构筑出神圣的精神殿堂;强调人内在拥有的叔本华让我对思想者倍加推崇,而最近阅读《语文:回望与沉思》,让我慨喟叶老"语文工具论"的时代局限和"立诚论"的凋零,促我思考潘新和教授倡导的立足于表现与存在的"言语生命论"真是E时代的语文梦想吗?我渴望深入语文教育学领域,在语文之流溯洄求索,洞悉语文教育的奥义。我仿佛看到光辉灿烂的文学、哲学、教育学如一座巍峨高山横亘在远方,登上高峰的小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上天赋予每个人两条命,一条是物质生命,一条是精神生命。物质生命是外在的,显性的;而精神生命是潜在的,隐性的,如平静海面下的冰山,常常被人忽略。唯有在书籍的浇灌中,精神生命才能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渐渐茁壮。

岁月流逝无声,那个贪婪的小孩不觉已至壮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中年的心境如澄碧夜空,宁静广阔,无遮无蔽,正是读书好时节。读过的书像群鸟扑喇喇飞过,心空留下了翅膀的划痕;未读将读的经典如夜夜升起的月亮,微笑着凝视我,召唤我去以生命的有限体悟大道的无垠,以自身的渺小探寻真理的伟大。

在阅读中,蓦然发觉,最快乐的时光,是从容地细品喜欢的文字,每有会意,心底便绽开明媚的花。对未来最美好的怀想,是皓首白发,依然坐在一架碧绿的葡萄叶下,捧着一本书慢慢看,任清风轻拂书页,偶尔,日影如一只浅金色的蝴蝶停留书中,又引发我无限的遐想。

在阅读中,觉察生命如纤细的常青藤坚韧地不停向上攀援,心灵微尘在阅读新雨中常常被洗刷一新。因为阅读,目光依然清澈如水;因为阅读,梦想如童年夏天不落的太阳,依然闪烁光芒。向书籍致以深深的谢意,愿用一生去阅读,在读中作无止境的心灵漫步,借用朱光潜先生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阅读两只陶罐

文/慕耕堂

当我面对两只沾满泥土的陶罐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泥土,不只在罐体外侧,罐子内部也满是。这儿一块,那儿一块,大大小小,结成块状,郁结在一起,那是岁月漫长而固执的积淀。

其实,没经过专业人士鉴定,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就是一对汉罐,一对来自遥远的大汉王朝的罐子。现在,它们,穿越千年光阴,就静立在我面前。

我想拿出尺子量量大小,包括口沿直径、鼓出的腹部直径,可我只是想了想,这念头就作罢了,还是保留它的神秘感吧,这样比较好。两只罐子,大小、形制相差无几,显然,是手工制作的。小口径、大腹部,绳纹。其中一只在口沿之下,还绘有祥云图案,尽管零星,可是动感十足,典型的汉代特点。

朋友说,这对罐子不错,当年施过釉的,是白釉。两千年光阴过后,至今,釉子大半已脱落,只剩部分残存印记。施过釉子的,档次要高于没有釉子的,带纹饰的要好于不带纹饰的,如此说来,这是两只不错的罐子。

那么,它们当年也许不是出自平民之手,随葬的或许是当地的显贵之人,这东西或许就是他们生前的心爱之物,死了,也想带到天国里去呢。

罐体之上,除了残存的釉子,剩余部分呈瓦灰色,这色泽给人的感觉是凝重、硬朗、朴拙、苍凉。瞬间,很多词语涌进我的脑海。我在想,这罐子是用来自哪里的黄土捏制而成,是否就是残留在罐子里的黄土?这黄土又来自何方?

还有,那其中一只罐上的神秘云纹,带着千年的历史风尘,在孤寂和静默之中,吟唱着它的欢快和艰辛,默默完成着和我的对望,那或连或断的线条,是出于对太阳的崇拜,还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才让当年的先民、工匠拿出画笔,把自己的一腔思绪,用最粗糙不过的工具做出如此勾勒?

窗外,骄阳似火,我深情地打量着、仰望着这两只陶罐,有惊讶,有感动,有震撼,还有很多难以名状的情愫,这感觉实在令人玩味。冥冥之中,我觉得有种声音从远古传来,那是远古的劳动者的声音,他们在捏制陶罐之前,带着一颗朝圣般的心,取下第一捧土,打来第一瓢水,然后,把陶罐慢慢做成自己想象的样子。

这陶罐,应是一种实用器,装酒,盛水,抑或盛放粮食或其他东西。或许,当年,它从窑工手里问世的那一刻起,就被放在地上,它是主人的心爱之物,除了实用器,它还是一种观赏器。它的圆圆的口径,圆圆的肚皮,美丽的绳纹及祥云图案,它的曼妙身姿,都在向主人示好。

我看着陶罐,其实是在看着土地,是在看着来自土地的两只精灵,在看着一份高高举起的来自土地的骄傲,看着看不见的另一种生活。《圣经》里说,"你来自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尘土就是大地。

谁都不能忽略大地。大地上有血、有肉、有纵横交错的脉络。

越接近土地,我感觉越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盛夏,我盲目地闯入两只陶罐创造的独特世界中,我不敢大声喧哗,我的呼吸匀净,我感觉自己是何等渺小。

我深信:大地之下,总有些东西,永远深埋在那儿,等待着与我邂逅。

阅读的驿站

文/孙丽丽

每当我翻书,看到那些陪我阅读岁月的书签,安然地躺在书里,感觉很温暖,仿佛唤回了那些走远的时光。我觉得一本书,应在爱书人那里获得尊重,这尊重便是书签。

小时生活在乡村,母亲下田地工作,把我反锁在家里,静寂的院子只能听到鸟的鸣啾,间或落下的树叶声。捡一枚枫杨树叶子,夹在书间,叶子像树的羽毛,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这是我最早的书签了。

上中学时,家里请来了木匠做家具,看到那些刨木花片,薄如纸片,有着美丽的纹路,我裁剪齐整,压于枕下,这别致的书签,有着天然的质朴。一位女同学擅长画仕女图,木片书签上的古典女子长袖善舞,仪态万方,再填上诗文词句,现在想想,真是绝美的艺术品。

后来,我喜欢把捡到的美丽树叶收藏起来,像秋天爬山虎的叶子、红枫叶等。附庸风雅时,将花瓣小心放入书页,待时间久了再打开时,发现书页里落下花瓣颜色的印痕,真有点心疼书了,可那花香却是经久不散的。

最喜欢的一枚美丽叶脉书签,是儿子在草地里捡到的。我也曾经做过叶脉书签,先把叶子在颜料水里泡几小时,再用牙刷刷去叶肉,最后晾干夹在书里,有趣是有趣,但远不及儿子的那枚天然、好看。

每去一个地方,我喜欢收集风格迥异的书签。我也喜欢用白纸做书签,可以随手记点东西,现在常用衣服商标做书签,有很多相当精致,手感也很好。

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当时的书签通常是用竹片做成。如果说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旅途,那小小的书签便是小憩的驿站,让我们不断地抵达远方。

每一枚书签都留有岁月的温度,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缘由当时读书时连书签一块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