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的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母亲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母亲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母亲背上的幸福
文/ljz19851214
在上班的路上,我常常会遇到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她是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园没有接送孩子的校车,这个年轻的妈妈就背着孩子,从家门口一步一步一直背到教室,然后回家给孩子做饭,这中间的路程差不多有二三里远。
差不多每天上下班,我都能与她们迎面遇上。早晨,迎着朝阳,中午顶着烈日,下午伴着凉风。一天六趟,天天如此。
母亲总是深弯着腰,拖着长长的背,不紧不慢地朝前走着,脚步稳健而轻柔。夏天的中午,背上的孩子小手紧握着一把雨伞,母亲依旧深弯着腰,两手向后紧紧托着孩子的屁股,母亲脸上细汗密布,她也没有腾出一只手来擦把汗。背上的孩子开心的笑着,一如他在自家的大院里玩似的。烈日下,这片阴凉下的小小世界慢慢移动着。
有时遇到下雨,这位母亲穿着高腰雨鞋,脚步依旧轻柔,只是背稍稍挺直了一些,孩子手里的雨伞也就挡住了后面部分,母亲的头发和衣襟则被雨水浸湿了。小路泥泞,陡坡的地方还很滑,母亲的脚步却依旧稳健。
冬天的清晨,寒风凛冽。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帽子,围着围巾,小脸被遮起来,只露出两只帽檐下的眼睛。孩子的头紧缩在母亲的背上,这样任凭狂风肆虐,孩子的小脸一点儿也不会被侵袭到。他紧贴在母亲的背上,似乎在聆听寒风奏出的乐曲,或是看母亲呼出的丝丝白气。
看着这位母亲辛劳而单调的生活,我真为她感到有点悲哀。
再后来,我也有了自己的女儿。孩子出生前,我已经在心里想了千万次他(她)的模样,应该比我和妻子更漂亮、更聪明吧。
妻子走进产房的那一刻,我焦急地在外面踱来踱去,纵有万般忍耐的毅力,也无法代替妻子的痛楚。那一刻,我心口隐隐作痛,我是真真体会到了:痛苦在自己的身体上,却疼在亲人的心上。待我撩起小褥子看到女儿时,我仔细地察看了女儿的身体,确信她是一个完全健康的孩子时,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之前关于孩子聪明漂亮的各种猜测,我全部不要了,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自然,原本给孩子想好的名字也不用了,就要一个字:悦--孩子快乐就好。
每天一下班,我就匆匆往家赶,只为了看到女儿快乐的样子,然后抱起她,去欣赏大院子外面的世界。看着她用胖乎乎的小手试图按住逃跑的蚂蚁,或者揪了一朵野花而欣喜不已,当她看到浅浅流动的溪流时,竟不顾一切地蹋进去,小手伸进水里,溅起水花落到她的脸上,她乐得咯咯直笑,又从溪流中捡拾小石块……女儿快乐,我比她更快乐。
后来女儿上了幼儿园,学校有面包车接送。每天下午五点半左右,无论我专注地在做什么,都能听到幼儿园面包车的喇叭声,我会立即冲出房门,朝楼下望去。女儿幼小的身子背着书包,从车上被老师抱下来,双脚刚一着地,她就蹒跚地奔向楼梯口,有好几次,她竟然忘了和老师说"再见".
这时候,我通常已经下楼,女儿跑到我身边时,我卸下她背上的小书包,她就一手按着墙壁,噔噔地上楼了。到了三楼的楼梯口,她就会沿着过道,飞奔向我们的家门口。我很奇怪,有好几次,我都走错了楼层,在二楼的楼梯口走过去,而我的小女儿竟然一次也没有走错过,我不知道她是凭着什么而清楚地记住了我们家的楼层。
女儿迈着小腿朝家门口飞奔,小身子摇摇摆摆,这时,妻子已经蹲在门口张开双臂迎接回家的女儿了,她们母子间最后的几步,不是女儿扑进妈妈的怀里,就是妻子前移几步一把抱起女儿。身后,提着书包的我无比幸福。
现在,我才明白了:原来,那个拖长腰背,天天风雨无阻地背着孩子上学的母亲是多么幸福!原来,母亲年老之后,往往会变驼背,是因为年轻的妈妈要弯下腰,而让背上的孩子趴着更安全、舒服!
母爱如水,母爱使人变得平凡,也使人变的伟大。使人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母亲欠我六毛钱
文/李焕龙
那一年我16岁,母亲36岁。
那一年是1977年,我上高中一年级,母亲不让上,叫我回家务农。因为当时家里七口人吃饭,靠父亲每月41元工资和她每天的8分工,几乎无法维护生活。我去问生产队长:如果我回来和你一样的干活,能不能给我一天10分工?队长将我单薄的身子一掌推出一丈远,不屑地讥笑道:给你7分,就不错了!我大吃一惊:连个妇助劳力都不如?队长又笑一声:你以为你能行,哼!我转身走了,回家哭求母亲:我要上学!母亲想了想,叹口气,进屋半晌,为我称了六斤大米,取了三块钱。我连夜赶到茨沟中学,成为高一(一)班第49名、即最后一名注册学生。
当时每周要上六天课,只休星期天。我们的伙食是每天一斤粮,早饭二两,午饭、晚饭各四两,每斤粮收一毛二分钱的伙食费。交粮要求细粮,不收原粮,如收则每斤付二分钱加工费;粮食要求粗细各半,大米、小麦面粉为细粮,苞谷针及豆类等为粗粮。
弄清了这些,第一个周的星期六下午回家,我就告诉母亲:我每周只要五斤粮、六毛钱就行了。母亲望我一眼,目光中带着询问。我用小木棍在地上算账:我星期天到校不吃晚饭,星期六早上和中午一顿都不吃,下午赶回家来吃。这样,一周只在学校吃五天饭,五斤粮,能省一斤粮食、一毛二分钱……
母亲听明白了,淡淡地笑了笑,继而又面无表情地望着屋外的夜空说:你明天去,得给老师说,欠他六毛钱……
我惊了一跳:这咋行呢?
母亲叹了一口气:我们欠了队上的粮钱,你爸三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还账……要不,我等哪天下雨,队上不出工了,去砍柴卖……先欠你六毛,行不?
我脱口一声"行",就上楼睡觉,然而这一夜,我未眠。因为,没这六毛钱,咋个行法?
天刚露白,母亲喊我起床吃饭,并告诉我,她让隔壁表哥带我上山砍柴,卖钱上学。
于是,我开始了第一次靠体力赚钱。可是,忙活了大半天,累了个大半死,只从山上扛回来72斤桦栎棒。按当时干柴一块钱、湿柴七毛钱的市价计算,只挣了五毛钱。
其实,要不是国营食堂的陈姨开恩,还卖不掉呢。当时,我跟着表哥,将柴扛到公社、粮站等六个单位,人家都不要。来到国营食堂门口,陈姨指着我表哥说:快走快走,不要不要,卖柴的比买饭的还多,哪儿来的钱买柴呀!可是,当看到气喘吁吁、面红耳赤的我,陈姨愣了一下,转身取出杆秤,默默地把柴买了。那年代,那代人,总是默默地、隐忍地做着一些难做的好事。
向表哥借了一毛钱,凑齐了伙食费,我便按时走进校门。
可是,这天晚上因为沒吃晚饭,我饿得口流清水、胃里发烧,连出气的力都沒有了。
到了星期六,因为早上和中午没有吃饭,下午放学后,我饿得走不出校门了。那时的人缺乏营养,少吃一顿饭就精疲力竭心发慌。更何况,正在长身体的我们,一天就只有这三碗稀汤……
学校管后勤的王老师见我趴在乒乓球案子上吐清水,就过来询问。知了实情,王老师建议我勤工俭学,为学校基建办烧砖做瓦。
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来了劲头,拼命地奔出校门,跑到老庄街上,喊来三个男同学。那时,因为开门办学、踢开课表闹革命和学工学农又学军,我们这代高中生,论学习可能缺七少八,论做砖瓦之类的技术活儿和挖土、担水之类的体力活儿,我们真的不在话下!
连续一个月的每天晚上夜战,我们四个人喜获丰收,烧了一窑瓦、两窑砖,按照一页瓦一分二、一块砖一分钱的价钱,我们每人分得三十一元!
这钱来之不易呀!正、二月份的雪夜里,为了和泥,雇不起牛马的我们只好自己做牛马,脱了棉裤,光着腿杆子下到稀泥池子里和泥巴!还有钻红窑的灼热,抬砖坯的挣扎……唉,这钱就是血汗钱!
然而,有钱才能读书!这一学期,我用自己挣的钱买粮食、交伙食费,很少回家,集中精力补上了数学等初中期间因学校缺老师而拉下的课程。
暑假,又到地质队去扛土火车的铁轨,出了大半个月的臭汗,挣够了下半学期的书本费和学杂费。
秋季开学后,我们四个同学又寻到了挣钱的路子:为邮电局栽电线杆挖窝子。整整半年,我们于晚自习后干一夜、休一夜,凡干就是一个通宵。由老庄街起,上至景家,下到松坝的傅家河两岸,我们挖了110个窝子,除了工具、爆破、伙食等开支,每人挣了四十多元。
六十多个夜晚,每晚只挣七毛钱,现在的年轻人用现在的工价、物价是算不清这个价值的。但在当时,一个农民一天的十分工只值一毛钱左右。如此对比,我们算是挣了大钱!因为,我拼死拼活干一夜,能挣来一个周的伙食费!
自此,我的高中生活便因勤工俭学而痛苦并安宁着。痛苦,因为常常夜间需要又饿又累地干活;安宁,因为我没有了退学之忧。
最为舒心的是有了物资保障,我不仅实现了假期下安康、过西安、进北京的梦想,还买回了自已昼思夜想的《新华字典》!
最后一学期开学时,母亲取出一把硬币,轻声细语地对我:这是我欠你的六毛钱,拿去吧!
油灯下,母亲掌上的硬币泛着银光。我拉过母亲的手,把这二十多枚硬币握进她的掌中。
母亲无言,我亦无语。
只因当年欠我六毛钱,母亲让我学到很多,赚到很多。
如今要还六毛钱,母亲让我想起很多,感念很多。
久久,久久,母亲望着手中的硬币说:不还也好,让我一辈子欠着……
我笑笑,看着母亲捏钱的手,心想:这六毛钱永远欠着,能让我随时想着您是如何催我成长的、怎样教我自立的……就能让我永远想着,母亲如何挂欠我,我该如何回报母亲……
母亲的年
文/吴鲜
近些年来,母亲明显地老了,总盼望着过年。这让我很费解,都说小孩子盼过年,母亲怎么也盼过年呢?有一次,儿子偷偷地告诉我,奶奶其实是在想念着远在江南的两个叔叔哩!哦!原来如此,真想不到,母亲的年还暗含有这样的一层意思在里面。
大弟工作在无锡,小弟工作在苏州,我则在家乡。有那么几个春节吧,两个弟弟由于工作太忙,无法回老家过年,母亲的年,总显得有些郁郁寡欢的。是呵!俗话说:猫老吃子,人老惜子。在母亲的心中,她把年视为了一年当中最为珍贵的时光。因为,一到过年的时候,两个弟弟就会从江南赶回来,一大家子人,欢欢喜喜的,齐聚在一起,开开心心过大年。
自从父亲英年早逝后,母亲独自一个人将我们兄弟仨拉扯大,如今,我们一个个的成家立业了,客居在他乡。母亲则一个人独居在乡间,一年当中,她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寂寞的。寂寞的时光,故乡的老屋,日升又月落,风霜与雨雪,无数个风起的夜晚抑或日落的黄昏,母亲都在盼望着,盼望着……我知道,母亲的一颗心呐,三分之一留在了老家,三分之二飘向了江南。
母亲的年,从腊八开始,就一路忙碌个不停。晒腊味,起年鱼,做豆腐,买春联,打扫卫生,办置年货。今年过年前,母亲来电话告诉我,由于疫情原因,两个弟弟又不能回家过年,电话那头,母亲的情绪好像有些失落。
我安慰母亲道,这是两个弟弟在响应政府号召哩!他们都是公职人员,理应率先垂范。大年三十晚上,我一定会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的。那好吧!母亲在电话那头幽幽地应着。都说,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殊不知,在母亲的心中,她却将一年当中的这个日子看得如此之重。为何呢?寂寞、孤独、想念,还是在母亲的心中有什么其他难以释怀的情愫?
这应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母亲的年,我们的年,大家的年,中国年。这不仅仅只是某一个日子的到来那么简单吧,它或许还藏着农耕文化下的某种深层次的传承在里面。一代人,又一代人,一年,又一年,过小年,过大年。大年小年又一年。母亲渐老,我们渐大。母亲沉浸于乡间的日子太久了,我们离开的日子又太长。我们总想着能回到小时候,这可能吗?
好在母亲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她常常对我们说起——好男儿志在四方。是呵!母亲从不自私,只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她也想念她的孩子们啊!这是人之常情。
母亲的年,说白了,不就是想看一看我们这一年过得怎么样?听一听我们掏心掏肺的诉说吗?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中的。母亲老了,我们也都会有变老的那一天,母亲的一颗心呐,总是放心不下我们。
妻说,接母亲来小城过大年,一定让她快乐。快乐是什么?我突然问起妻来。妻愣愣地望着我,亏你还是一个写文章的人呢,居然还要来问我快乐是什么?那么今天我就实话告诉你,母亲的快乐就在于我们的心中有她。妻的话让我很是诧异,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呢?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都好了,但我们关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呢?这或许正是我们和母亲缺少沟通的地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之将老,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大概正是普天之下每一位老人心中所斯盼的那份快乐之源吧!
母亲的年,在乡间,在城市,在江北,在江南。母亲在哪,我们的年就在哪!
母亲的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从未忘却,我们永记于心:快乐、幸福、团圆、开心。这就是年呵!——母亲的年!
母亲的时差表
文/雨凡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我跨出了国门,来到洛杉矶深造。这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因为父母的缘故,我的心里多少还是有几分失落。我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养大,按理说我走到哪里,就应该把父母接到哪里。可要在美国生活就必须会说英文,而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仅有小学文化,让他们学英语,简直比登天还难,况且他们还有很深的故土情结,说什么也不愿离开家乡。
没办法,我只好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幸好父母十分理解我,临行前,母亲对我说:"孩子,你想去哪里就去吧!做父母的哪个不愿自己的子女过得好,你大可放心,我和你爸的身体都很硬朗。要是你想我们了,就坐飞机回来看看。"我点点头,含着泪上了飞机。
刚到美国时,我有些不习惯,特别地想家,想念父母,但繁忙的工作很快让我忘怀了一切。没过多久,我就完全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天晚上,我睡得正香,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心中十分疑惑,抱怨什么人深更半夜给我打电话。我有些生气地拿起话筒,准备责骂对方,谁知一听,竟是母亲打来的。我慌忙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轻声地对母亲说:"妈,你有什么事吗?这么晚了还打电话过来,我明天还要工作呢。"
母亲听后疑惑地说:"孩子,你没发烧吧,现在才下午两点多,外面正出着大太阳,怎么说晚呢?"
听了母亲的回答,我哭笑不得。母亲哪里知道北京时间和纽约时间有十二三个小时的时差呢。此时,纽约的上空漆黑一片,周围鼾声起伏,时间正好凌晨两点半。我告诉母亲,中国的白天和美国的白天不一样,中国处于白天时,美国正好是晚上,而中国处于晚上时,美国正好是白天。母亲似懂非懂地答应着,当她明白过来我还在睡觉时,满怀歉意地对我说:"孩子,真是对不起,妈妈没有文化,不知道这些,打扰你休息了,妈妈这就挂了。"
一年后,我回了一次国,在母亲卧室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张奇怪的数字表,上面写着:1、2、3……24,下面写着:13、14、15……12.我好奇地问父亲那些数字是什么意思,父亲说:"你还记得你刚到美国时,***半夜给你打的那个电话吗?那时她不懂时差,搅乱了你的好梦。后来***专程去镇上问了一位教地理的老师,并请他制作了一张时间表,上面是我们这儿的时间,下面对应的是你那儿的时间。***对照那个表,就知道你那儿是白天还是晚上,是上班还是下班。有时为了给你打电话,她等到半夜,或是天不亮就起床。"
听了父亲的诉说,我愣在那里,怪不得后来我每次接到母亲的电话都是在白天,并且是下班后,原来母亲是对着这张时刻表打的。
不久之后,我又回了美国,每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总能感受到那来自北纬三十度的温暖。
门口的母亲
文/甘婷
母亲七十岁了,这两年她总喜欢坐在我家的大门口,眺望着通往村口的那条小路和来来往往的行人。
母亲以前可是非常讨厌别人坐在门口的,她说:"总是坐在门口,既妨碍别人进出又不雅观,只有狗才会坐在大门口。"所以,小时候我每次坐在门口玩时都会被母亲说一番,然后把我赶回屋里玩。那时我就觉得母亲是个非常讲究的人。
有一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父亲下田干活回来,一脸疲惫。在他走到门口时,一阵凉风吹来,吹得父亲一阵惊喜:"哟!这阵风可真凉爽啊!"说罢就在大门口席地而坐,也管不了辘辘饥肠,只因一阵清凉的风,吹走了疲惫。
这时,母亲从里屋走了出来,发现父亲竟坐在大门口,还光着膀子,便匆匆跑过来就劈头盖脸地数落起父亲:"我说你这是成何体统?都一把年纪了还不懂讲究讲究?屋里没有凳子?门口是人进出的地方,你坐这里,还光着膀子,路过的人看见了那有多丢人呢……"母亲叨叨絮絮讲个没完没了,父亲也被她数落得脸露不悦,但还是乖乖进了屋。自那时起,我和父亲都不敢再坐在门口了。
后来,母亲却无论春夏秋冬,从早到晚总是坐在门口,静静的,犹如一尊雕塑。起初,父亲曾劝过她,可母亲却说:"没事,我就坐一会儿。"只是一会儿接一会儿,母亲依然没有进屋去。父亲让我去劝劝她。然而没过多久母亲又坐在了门口,她说:"我坐这儿,能看见那条路,觉得舒坦!"听得我又是好笑又是好气,于是我与父亲便不再劝她,任由她坐了。
只是,这一坐不打紧,就连晚饭后她也出来坐,话也越来越多,常常会自言自语,说一些我和父亲都听不懂的话。
母亲喜欢坐门口,喜欢喃喃自语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了。直到有一天母亲病倒了,我和父亲赶紧将她送往医院,经诊断,母亲患了严重的疾病,且伴有高血压、老年痴呆。我的眼泪不由滚落下来。
不久,在那个雪花飞舞的冬天,母亲还是走了。临终时,说得最清晰的一句话是:"我要去门口等我的云儿回来,她怎么还没回来啊?"听着母亲的话,我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才知道,原来,母亲一直坐在门口,竟是为了等我啊!
母亲的饭桌
文/宋冬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春雨纷飞衣衫湿透的伤感,更是抒发了后人对逝去亲人怀念的痛苦心情。
窗外春风拂煦,刚刚泛绿的树木,摇曳起细软的枝条发出的声响,让人仿佛听到春的脚步声。一缕轻柔的晨曦把我唤醒。回味梦中的情景,母亲倚门盼儿归的凝重面容,使我心中生出无尽的怀念……一层层的愁苦,一阵阵的痛楚,涌上心头,我不禁潸然泪下。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十七个春秋。她是一个深明大义、知书达理,坚强、自律的女性。八十七岁的高龄,她仍坚持生活起居自理,从不给子女添麻烦。直到卧床不起的时候,她才对我们说,"我实在动不了啦,我也该走了,别再拖累你们。"
但是,更让我日夜萦绕、苦涩凄惋的,是母亲的饭桌!母亲的饭桌温暖着我的心,健康着我的体魄,昭示着母亲博大的胸怀和深切的爱。今日回味起来,我热泪盈眶,心在流血。
记得是我十三岁那年,父亲过世,我们姊妹五个(姐姐大我一岁,最小的妹妹才四岁)全靠母亲给人拆洗衣被的微簿收入维持生活。日子自然过得十分清苦。当时,上小学的我和姐姐、弟弟,早上无饭可吃,只好一上午饿着肚子上课。我小时候身体孱弱,有一次竟昏倒在课堂上,这件事,引起了母亲的警觉。自那以后,再难母亲也要买些地瓜干或者豆饼(已榨过油,一般用来作饲料)切成片放在炉火四周烤着。我们走时每人带上一两片充饥,总算吃上早点啦。这个烤地瓜干和豆饼片的土炉子,是记忆中母亲的第一个饭桌!这个饭桌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坚持着,从未间断过。
后来,姐姐工作了,弟弟当了建筑工人,我上了大学。这期间,每次回家探亲,我记忆最深刻的,依然是母亲的饭桌:一进门,是香喷喷的一桌饭菜,母亲腰间系着围裙,倚在厨房门框上,搓着手,看着我们吃得有滋有味,脸上泛出幸福、满意的微笑。大学四年,四个暑假,我有两个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劳动,挣几个钱买书,买学习、生活用品;只有两个暑假回老家看望母亲。为了让我吃上最爱吃的芹菜猪肉水饺,每次回去,母亲在切肉的时候,都割破一次手指……当热腾腾的水饺端上饭桌的时候,我知道,那里边有母亲的血!母亲的心血,母亲的爱。我忽然领悟,世界上最神圣、早丰美的饭局,不是山珍海味,不是猴头燕窝,不是满汉全席,而是母亲的饭桌!
1992年,我利用去外地出差归来的便利,取道河南老家看望久别年迈的母亲。当我和随行的两个同志推开家门的时候,依然是母亲慈祥的笑脸,依然是沾满油污的围裙,和一桌她亲手做的六个盘两个碗的老家菜肴……我轻声嘱咐身边的两个同志,一定要吃好,吃饱,因为这是母亲的饭桌!
本想在家陪母亲一两天,没想到当晚接到通知,让我们第二天一早上路赶到北京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早晨,我们打点好行装,匆匆吃了早饭便驱车去向母亲告别。当我们推开家门的时候,我们三个人都怔住了:又是一大桌饭菜,母亲的饭桌!看着母亲期待的眼神,我们三个虽然已经吃过早饭,仍然不约而同地坐下来……母亲知道我们马上要走,母亲也知道我们肯定已在宾馆吃过早饭,但她依然做了这一桌饭菜。这是她对我们的心意,对我们的祝福!这是她表达对儿女和晚辈最真挚的,也是唯一的爱的方式。
去年清明节,我回故乡给父母扫墓,从陵园回来,我独自一人又回到如今已经没人居住的老屋。母亲的饭桌犹在,已经没有了香甜的饭菜;母亲给我沏茶的大口杯犹在,已经没有了新沏的茶水和茶香。坐在饭桌前,我有几分伤感,也有几分期盼,我多么想再看看母亲慈祥的面容,多么想再听听她唤着我的乳名,那让我终生感到温暖的叮嘱……
生活如金,岁月如梭,一代一代人更替,一代一代人传承。我们也老了!处在新的人生坐标上,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饭桌的深刻含义,和中华女性母爱的深邃和厚重。儿女也长大了!他们融入社会,为各自的事业奔波着,拼搏着。儿女难得有暇回来,只要一听说要来,老伴不管是处在什么情况下,她会不顾劳累和身体不适,放下一切身边的事,抖擞精神,全力以赴地为儿女烧菜做饭,不把饭桌摆满决不罢手。有时儿女临时有事改了主意不来了,她也毫无怨言。日子长了,这样的事经得多了,我才领悟:对于儿女们来说,这也是母亲的饭桌!儿媳在电视台工作,是"百姓春晚"的总导演。在春节播出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她起早贪黑,挤出时间为我的宝贝孙女做好每一顿饭菜。吃什么,喝什么,半成品如何加工,什么时间喝水,什么时间吃饭,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她上班了,顺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可家里的餐桌上,已经摆好了为孙女下一顿要吃的饭菜。看到这种情景,我很感动。我要说,作为宝贝孙女的妈妈,这也是母亲的饭桌!
母亲的饭桌,渗透着中华民族的血脉,闪跃着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最纯洁的伦理道德的光辉,述说着中华女性的淳朴和善良。它说明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永恒。母亲的饭桌,伴随着我成长,母亲的饭桌让我受益一生!
感恩母亲,感恩母亲的饭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