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记忆中的年味散文

2023/08/1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记忆中的年味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记忆中的年味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文/一沁幽香

因为在深圳打工难得回家,我已有三年没在家过年了。每年在南方过年我都会想起小时侯的在家过年的那种喜庆而温暖的年味…

腊月初八的早晨,北方的村庄笼罩在一片白雪霭霭中,我们这些小馋猫们一边用嘴对着窗户上厚厚冰花哈气,一边比着谁碗里的冰块最甜,还催着妈妈要腊八粥。吃了腊八粥,家家户户就开始"盼年"了:屠猪宰羊,蒸镘头,做年糕,剪窗花,做新衣,大人开心地忙碌着,孩子们也欢天喜地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闲置的打麦场,这时又如七月一样热火朝天了,乡亲们兴高采烈地在为新年编排"社火",以前村上的年轻人很少外出打工,再加上放寒假的老师和孩子,组成了一个特别的社火队:有踩高跷的,有打鼓的,有扭秧歌的,也有划旱船的,还有扮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乡亲的参与的热情不亚于真正的演员,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会聚在一起排练。那时八岁的我站在大合唱队伍的最前排,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男孩子一身蓝,女孩一身红,既是表演服也是过年的新装,舞台就是打麦场上的土台子,因为我的眼睛小,爸爸妈妈还笑我唱歌的时侯睡着了呢;姐姐扭秧歌需要一条红纱巾,跑了几十户人家才从刚结婚的新媳妇那里借了顶红盖头代替,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快乐,纯朴的乡亲们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除夕的晚上,鞭炮声声里,家家门外挂好了红红的灯笼,点着了火堆,贴上了红而喜庆的春联,团聚一桌说说笑笑地包饺子,吃饺子,而且还要在饺子里包上一枚表示好运的硬币。常常为了好运,我和姐姐都要比平时多吃一碗,吃的肚子是溜溜的圆,生怕那枚硬币被对方抢了去。记得有一年我没吃到硬币,哭个不停,妈妈还专门为我包了个有硬币的饺子,我才开心地笑了。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家家争先恐后比谁起的早,所以天麻麻亮时就听到鞭炮声一阵接一阵的响了起来,家家的烟囱里都飘起了缕缕青烟,并且早饭一定要吃面条。然后我们就随着表演队去各家拜年,每家的院子里都因我们的锣鼓声更加热闹。拜完了我们村,接着再去其它村庄表演,有时侯回来都晚上了,但是个个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心劲"!

大年初二就可以走亲访友了,出嫁的女儿是每一家最重要的客人,每个女儿都会携家带口的回娘家看望父母,就像《回娘家》那首歌唱的一样:"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个胖娃娃…"这时没有女儿的人家就会叹息到"哎,还是闺女好哇!"为了热闹,还会由各家搭份子出钱,请人来唱大戏。在我们西北,戏曲一般都是以秦腔为主,哪个村唱大戏,四邻八村都会来看戏访友,不论男女老少,在戏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子:女人呢一边看戏一边拉家常,什么这个旦角是那家的闺女,那个小生又是谁家的孙子,甚至做起媒来呢;小孩子拿着压岁钱在戏台周围各个小吃摊上,玩具摊上自已做一回主;小伙子大姑娘们也乘此来约约会,说说情话;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才是真正听戏的,你看那老大爷嘴里咬着旱烟袋一边摇头晃脑的品戏,还不忘对戏子的扮相评论一番,来看戏的并不一定是真的"看戏",看戏只是是农家人表达快乐的一种方式,一种娱乐,这样的娱乐一般都要持续到元宵节过完,新年才算过完了。

又要过年了,北方村庄依然一片银装素裹,空气中一定又弥漫着暖暖的年味,就连想想也是温暖的。

乡村的年味

文/万吉星

印象中,乡村的年味,是一场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父亲陈酿的苞谷酒,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每当开启记忆的封皮,儿时过年的喜悦和幸福就会涌上心头,暖暖的,让人一想起来,心便醉了。

小时候,天天数着手指头盼过年,因为过年时,父母会给孩子买件新衣裳,母亲会将一年积攒的好东西变着花样做出一大桌好吃的,父亲会从一挂长长的鞭炮上解下三五个给我们玩,于是乡村便在亲朋好友团聚的喜悦中、在孩子相互攀比新衣裳的炫耀中、在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中变得年味十足。

乡村的年味是从村子里渐次响起的杀猪声中开始的。在乡村,杀年猪和上梁封顶、嫁女娶亲一样,都是大事。得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要请来吃一顿刨汤,这才算得上真正拉开了过年的序幕。现杀的猪肉加上时令的萝卜、白菜烧上一大锅,乡邻们围坐在大桌上开心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起叙旧情、拉家常,浓浓的年味便洋溢在了每个人的脸上了。

吃饱喝足,趁着这一年中难得的空闲,便拖家携口去赶乡村的集市。于是从早到晚一条条毛细血管样的山路上,便涌来一群兴高采烈的乡民。老人们三三两两,年轻人成群结队,小孩子呼朋引伴,姑娘们嬉戏打闹,从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向乡街子赶去。集镇上便显出了一年中少有的拥挤与热闹,仿佛一锅煮沸的饺子,喧腾着、翻滚着,年货摊一家挨着一家,年画、春联、糖果、花生、瓜子、鞭炮……一溜儿排开,放眼望去,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赶集的、摆摊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年的气息就这么美好地写在脸上。

置办完年货,家家户户开始清扫房屋。挑个晴好的日子,男人们选一把没用过的全新竹叶扫帚,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一遍又一遍地掸墙壁、房顶,清扫沉积了一年的灰尘和蜘蛛网,唯恐有尘埃藏在旮旯里,败了过年的喜兴,然后是一件一件地洗家具、擦玻璃、贴春联、祭灶神。勤劳的女人们一大早就一字排开蹲在小河边开始浆洗床单衣物,晾晒被褥,于是河沟边、小溪畔的草地上、树枝上、石头上,便到处翻晒着五颜六色的床单,红、黄、紫、蓝,像彩色的田园和方块的汉字。收拾过的屋子亮堂了许多,清理过的村庄整洁了不少,乡村上下就有了过年的感觉。

那几天,爆米花师傅此刻严然成了乡村的核心人物,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他把大米倒进一个黑糊糊、胖乎乎椭圆形的炉子里,再加入半勺糖精,把炉盖拧紧,放到一个生起木炭火的火炉架子上,骨碌骨碌转着圈,我们能很清晰地听见里面的大米也跟着哗啦哗啦地翻滚着。所有人都屏息等着那一声巨响。几分钟过后,爆米花师傅高喊一声"好啰!"便一只手拎起炉子,顺手塞进一个看上去很破旧的前端缝有胶皮后边拖着长尾巴的特制布袋子。围观的人群不约而同地往后退了两步,我们则是躲在大人的身后,双手捂住耳朵,却不甘心地把头从父母的胳肢窝里探出来,亲眼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只见爆米花师傅一只手拿着撬棍顶住炉子的铁盖,一只脚踩住炉子。手一用力,只听"砰"的一声钝响,就连大地也随之一颤,一大团烟雾腾空而起,接着便有一阵浓香瞬间弥漫在空气中。随着这声巨响,原本金黄色的苞谷籽猛地从炉子的肚子里喷射而出,钻入麻袋,一粒粒大米膨胀到了原来的两三倍大小,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正咧着嘴笑,松软软、白花花一片,十分惹人喜爱。每一炉爆米花出来后,主人家会随手抓上几大把向周围的人逐个散发一遍。然后再满满的装上几大袋,扛回家,从腊月一直吃到正月,于是年味儿也就一直延续到了正月。

乡村的年味,融合着乡情、亲情、柔情,每道年轮,就是一圈甜美的回想。

记忆里的年味

文/户外阳光

盼望着、盼望着,说着笑着,追着赶着,除夕就近了,春节就来了!那是温馨甜蜜的回忆、天真无邪的童年!

寒假一放,就进入了"过年时间".为了过年时开心地玩,小伙伴们会在寒假的前几天时间里飞快地将假期作业做完,这个事情是可以不要大人催促的。会赶在"小年(腊月二十四)"之前完成。然后就喜滋滋地等着过"小年"了。大人说"小年"就是小孩子们过年。最开始以为小孩子们过了小年就不能过腊月三十的大年了,所以还很隆重地准备着自己的小年,要求母亲做自己最喜欢吃的菜、买最喜欢吃的零食。后来发现过了小年还可以过大年,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自己都觉得好笑!

记忆里的年味除了好吃的、好玩的,写春联、贴春联一直是留存在脑海里的一道风景。大约我十岁之前,我家的春联是父亲自己写的。每年吃完年饭大概是在上午10点左右,母亲收拾餐具的当儿,父亲就在堂屋门口摆一张桌子,拿出红红的宣纸、毛笔、墨水。每当这时我都会非常崇拜地看着父亲,想着要是我能像父亲一样写出能贴上大门的春联该多好啊!

等把准备工作做好,父亲就会拿出一本写有很多春联的书,让我们选择春联。其实我们那时还不懂,但父亲还是会让我们也发表发表意见,尽管最后还是他自己决定写哪几幅。可能是想让我们开心开心吧。

老屋一共三间正屋,中间是堂屋,两边各一间正房,外加厨房和杂屋。堂屋是敞开式的,没有门。那么需要贴春联的就是两间正房和厨房,一共三幅。在我们的叽叽喳喳声中,父亲已经选好了春联,开始"挥毫泼墨".在我们凝神静气在屏视中,不多大一会儿,父亲就完成了。当然在这过程中,每写完一张,我们会帮忙拿到旁边晾着,放下时还不忘吹一吹,希望会干得快一点儿。

不知道别人家是什么时候,我们家大约晚上6点左右开始贴春联。我们几姐弟和父亲忙得那叫"不亦乐乎".提灯的,拿浆糊的、看位置的,"高了、低了、偏了"……父亲在我们的"指挥"下,就着现在想来昏暗的煤油灯光,也把一幅幅春联贴得端正、工整。看着红红的春联,欣赏着父亲流畅的字体,好像福气和喜气正迎面而来。所谓"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或许就是如此吧!

而这个时候,母亲依然是在厨房里忙碌,等我们把春联贴好,母亲的晚饭也做好了。带着贴春联的喜悦以及美好的憧憬,吃过晚饭,就要围着火炉"守岁"了,年三十晚上的炉火会烧得很旺,大家都希望来年会很兴旺、很幸福!

后来,渐渐地一到年关,商店里会有很多漂亮的现成春联出售,父亲就不再自己写春联了。三间老屋也变成了楼房,过年除了贴春联还会挂上红红的灯笼,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父亲写的春联就留在了记忆里。

如今,又近年关,又想起了和父亲一起写春联、贴春联的情景。

儿时的年味

文/蔡淼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春节就快到了,我不禁又想起了儿时的过年。儿时的生活水平虽然没有今天富裕,但每次过年却都让人刻骨铭心。

一到腊月,人们便忙着找杀猪匠约定日子开始杀猪。当然了,杀猪是一件大事情,还免不了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看看黄历。要说每年腊月最为忙碌的人便是杀猪匠了,从进入腊月基本上要忙到年前三四天的样子。

一家杀猪,众家都要去帮忙的,在杀猪匠的指挥下齐心协力一会儿的功夫就杀完了一头猪,大家会帮忙把主家所有的活分配干净,并且将肉用盐腌制并挂于厨房,用柴火的胭熏制一冬腊肉就形成了。

主家的婆娘也忙着做俗称的杀猪饭招待大家,院坝里搭上五六桌,将当天宰杀的猪肉分炒成酸菜炒肉、萝卜炖肉(骨头)、白菜猪血等菜肴,搭配上时令蔬菜,大家便开始吃将开来,待吃完饭接着去下家杀猪。

杀猪这活其实是个苦力活,但是大家都非常高兴,因为在大家的心底,这个年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注定红红火火。

在大人们忙活的时候,我们那些小娃娃就躲在屋子里。一是大人不让孩子们看见杀猪的血腥场面;二是因为外面太冷,主家会为我们这些特殊的来客准备一个火盆,大家围在一起取暖。

杀完猪,忙活完晾肉熏肉熬油等活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真正为过年准备起来。男劳力去房屋后面的树林里砍柴禾,女人家则在家里面打扫房子,把家里所有的衣服被子都洗得干干净净。接着就是要买红纸请人写春联了,这时村里唯一上过高中的王伯家可就热闹了,几乎天天门庭若市,当然都是去求写对联的。虽然王伯写对联,可年年他们家都是最后一个贴对联,都忙着给大家伙写对联了,自家的当然就放到最后了。

等忙完这些就快临近小年了,轮到去集镇上买年货了,花生瓜子糖、鞭炮和小孩们的新衣服自是少不了的。那些年家里穷,大人们几乎是不添置新衣服的,隔个三五年才添置一身,但孩子们的新衣服是万万不能少的。过完小年每家就要开始做豆腐了,农家自己泡豆子到豆腐完成要一天的功夫,豆腐做好了一般离年前还有好几天就开始炕豆腐,到除夕那晚再吃。

终于到年三十了,父亲兄弟几个一大早就来到我家,进屋之前在院坝里点响鞭炮。鞭炮一响我们就开始贴对联,那个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胶水,就用土豆粉和开水搅拌成糊糊贴得又紧又牢。父亲陪着几位叔伯开始侃大山,婶婶们就进厨房帮妈妈做饭,我们几个小孩就守在灶台前帮忙烧火。到了吃饭间摆好碗筷,给三五个碗里盛上少许饭,酒杯里倒上酒。大家就主动抬到院坝里,这时我听见父亲喊祖人吃饭,农村把这叫做叫饭。父亲告诉我这叫不数典忘祖。

中午闲暇时间大家就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碰上下雪的时候大家就在屋子里烤火。

最为热闹的就是晚饭,天渐黑之时妈妈会把家中年前所有准备的食物全都端上来,一桌子基本上放不下。然后一家子人围得紧紧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团年饭算是过年最重要的一环了。在饭桌上要请辈分最大的爷爷讲话,当然无非就是一些对新年的盼望还有就是教导父亲伯们要把光景过好要把子女教育好之类老生常谈的话题。

如今爷爷早已经去世了,每年回到村里,只看到父母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声势浩大的杀猪场面没有了,几位叔伯也已经进城了。好在一家四口还能在一起吃个团年饭,倒也蛮是幸福的味道。

年味

文/蚌埠韩国光

每年我们都过年。小时候过年多热闹啊,街上处处可见玩旱船踩高跷的。年前,我常跟着父亲忙着刷白墙,然后贴上精心选购的年画。大年初一,我们这些孩子就开始挨家挨户拜年。人家会端出糖果、花生、瓜子让我们吃。吃着人家还往口袋里塞。一圈邻居家拜年回来,口袋装满了,还要用褂襟子兜着一些回家。但是,不知从哪年起"挨家拜年"变得不时兴了,只给亲戚朋友同学拜年了。

虽然拜年的方式变了,可过年的主题却一直没有改变,无论离家多远,无论富裕或贫困,都要赶回去过年,回去团圆!老父亲老母亲早在家里等急了,妻子和孩子已把最好的酒菜摆好了,就等着那个思念了很久的人跨进家门。过年可以没有鞭炮没有压岁钱,但绝对不可以没有亲情。亲情像一只吉祥的鸽子,一直在人们的心间飞翔。我见过大年三十仍在寻找亲人的外乡人,也见过为一张车票回不去家泪流满面的农民工。过年了,为什么家这么有着诱惑力?为什么家在寒冷的日子里,会这么有热度?我觉得就是因为家中散发的是亲情,还有那年味。年味它到底是什么呢?它是那飘着火药味的爆竹声,是过年期间的一桌桌酒菜,我想它肯定还有着更深的内涵。

去年大年三十中午,我急匆匆去老母亲那里吃团圆饭。当开门看见她的腰弯得如虾一般的刹那间,我难过得心里哭了,脸上却笑着。我的老母亲身体不好,在过年前又摔了一跤,就这样,她仍要坚持自己动手给我们做顿团圆饭。我吃着老母亲做的几个菜,喝着酒,就觉得这酒既香甜又有点辣,甚至心头还泛着几许说不清的味道。

年味它不仅是贴在门楣上的春联,也不仅是街上热闹非凡的人流,它更是在亲人面前禁不住滴进泪水的那一杯酒!这杯酒里装着一年的相思,这杯酒里更承载着对父母亲人无尽的爱。过年了,父母身体安康,这杯酒就喝得喜乐痛快;父母的身体越来越不如从前,这杯酒甚至就喝得有些惆怅。我在去年大年初五的下午,又挤出时间去了母亲那里,我进屋就问:"俺妈,你摔跤后这几天胸口疼好些了吗?"她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撑着灶台说,贴了膏药好了一些。老母亲接着就要煮杂粮稀饭晚上自己吃——她满口牙几乎掉光了,过年做的菜却"吃不动了".我晚上坐在老母亲身旁吃饭时,她说你喝点酒吧!我拿出酒杯倒了一杯酒,橘黄色灯光下,老母亲的影子顿时映在了酒杯上。我侧脸看看老母亲苍老的样子,酒杯端起来又放下了,说:"俺妈,我不喝酒了,我陪着你一起喝杂粮稀饭吧!"我盛了一碗杂粮稀饭吃着。过年了,我坐在老母亲近旁,吃着这杂粮稀饭也觉得很香,心里也觉得温暖。

有人说,现在的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了,我说这话也对,也不对。年味,不仅是那些表面看着热闹的一些事,深层次来说,它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里,不由自主地奔向父母和亲人,感受一种和家人团圆的温馨,更有许多平常日子累计的牵挂情怀萦绕其中。今年过年,我真想趁着年味抱抱老母亲,即使我不喝上一杯酒,我也会为母亲还健在而陶醉。

消逝的"年味"

文/刘万里

年关将制,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今过年越来越没啥意思,不外乎就是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而已,太累太无聊了。就在我犹豫今年春节回不回老家时,父亲几次打电话问我啥时回家,我的心一下被父亲拉到我的老家,拉到我童年记忆中最深的年。

我的老家在汉阴漩涡镇一个小山村里,山里人对过年是很讲究的。一到腊月,年味就开始在村里弥漫。腊月初八,母亲就用花生、绿豆等给我们做"腊八饭",吃完"腊八饭"我们就开始扳着指头盼年了。

小年后第二天,到了清扫房屋的日子。"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婆和母亲就要用竹梢做一把大大的扫把,把屋里墙上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婆就杀一只鸡敬灶神。小年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杀过年猪,我就催母亲快点杀年猪。杀猪这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这天父亲就到井里跳水,把缸装得满满的。我就帮母亲在灶房里烧火,把火烧得旺旺的。这时杀猪匠和他的帮手就把嚎叫的猪拖出来,按在长条蹬上,猪叫的更厉害了,这时杀猪匠用长刀朝猪脖子一送一拉,鲜血飞溅出来,流在母亲早已准备好了的豆腐盆里,母亲在盆里搅拌,母亲将把它们做成馒头行状,然后放在簸箕里晾干,这就是我们山里特有的猪血豆腐。那时农村穷,平时很难吃上肉,我早就盼望着杀猪这天好美美吃一顿。记忆中最深的还是白菜炒肥肉,现在想来还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杀完猪母亲则开始拆洗被褥和衣服,因为衣物多,母亲要在村前小河边洗上好几天,她的手总是冻得通红通红的。洗完后,母亲就带我和小妹去漩涡镇上给我们准备新衣、置年货。那时镇上三天逢一集,逢集时镇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知道为什么如今的镇变大变漂亮了,却再也见不到当年的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了。

年终如盼到了,村里飘荡着腊肉香。父亲贴完春联和门画,我知道年真正的开始了。母亲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我望着鸡、鱼和瘦肉直流口水,有时就偷偷拿一块躲在一边美美地吃了起来。我盼望已久的团年饭终于开始了,开饭前要放鞭炮,还要敬神和祖先,鞭炮一响,全村的孩子都赶来了捡那种没响的炮,我的口袋里装了很多,心里美滋滋的。团年饭很丰盛,我放开肚子吃。母亲总是笑着说,吃慢点。吃完饭,母亲就给我们洗澡,发压岁钱。压岁钱一般是5角,都是崭新的,我揣在口袋里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的甜。

大年初一,我们小孩穿上新衣聚在一起比谁的衣服最漂亮、谁的压岁钱最多、谁的鞭炮最响。大人则聚在一边抽烟一边讨论地里的庄稼。吃完早饭,母亲和父母就带我和小妹去外婆家,我记得当时人们走亲戚提的东西不外乎就是两斤挂面、10个炕炕馍、一斤红糖之类的东西,如今过年谁还送这些东西,人们一定会笑掉大牙,这些东西都成了一种记忆了、一种古董了。外婆家在半山腰上,离漩涡镇不远。我们刚走到外婆家时,狗叫了起来,这时大舅,二舅、三舅就笑哈哈迎了出来。

吃完饭,舅舅就带我去漩涡镇上看舞狮子和采莲船。

家乡最有年味的莫过于舞狮子和采莲船。舞狮和采莲船表演组合在一起,趣味十足。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农闲时几个青年便组成狮子队,由师父教练采莲船和舞狮。到了春节,便在各村串联演出。舞狮前,先来上一通采莲船表演,玩采莲船的必是一位大美人,采莲船的四周还有几个姑娘在扭秧歌,姑娘的腰一个比一个细,这是年轻人的目光也跟着姑娘在扭动,他们一边看,一边评论哪个姑娘长的好,那个姑娘腰细。表演的压轴戏是舞狮,由两人合作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手拿铃铛作引导,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 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匐,忽而摇头摆尾,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 ,翻滚,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最后就是舞狮的高潮部分来了,人们点燃花筒,把火星四溅花筒瞄准狮头狮尾,舞狮者就要躲闪,有时还要做出大义凛然无所谓的样子,这时更多的人手拿花筒冲了上去,舞狮者被浓烟和火星包围了,围观者一边叫好一边躲僻着火星。有时舞狮者扔掉狮皮,露出光光的上半身,大喊大叫,"来啊,向我开火!"有好事者就把花筒对准他,舞狮者不生气,反尔哈哈大笑起来,我们就视舞狮者为英雄。

如今日子好过了,家乡的年味却淡了,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人们再也见不到舞狮子和耍采莲船了,再也见不到那种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了……可是在这渐近的年关里,我的心涌起了回家的渴望。我渴望见到年迈的双亲,渴望在那浓浓的亲情中寻找渐渐失散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