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家乡散文

2023/07/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家乡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家乡散文(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家乡的梨花

文/雷琛

"最美梨花开放时节,再不回来,满山就要绿了。"朋友小何在朋友圈说道。

时值阳春三月,是家乡梨花盛开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呼朋唤友回老家灌阳看梨花拍照,可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注定要错过回去赏梨花了。

我的家乡灌阳县位于广西桂林东北部,东边有都庞岭山脉,西边有海洋山脉,两条山脉中间夹着一条秀丽的灌江。家乡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湘江战役就是在灌阳打响的。那里的空气是清新的,群山是绿葱葱的,乡亲们勤劳朴实而又热情好客。我们那里素有"雪梨之乡"的美誉,因为雪梨是我们那儿的特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确实是千树万树,竞相开放,一点儿也不夸张。春风一吹,灌阳县大仁村万亩梨园,梨花便开了。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与几个朋友一起回家乡赏梨花拍照。还没到达目的地,远远地便看到漫山遍野,一片雪白,大地仿佛披上了洁白的婚纱。

走进梨园,徜徉在梨林中,整个人融入花海,偶有一阵小风吹过,不时会有一些花瓣簌簌地飘落在肩头,我这才真正领略到家乡那别具一格的梨花之美。这里的梨花,因地势而高低错落,一簇簇,一层层,如云锦般铺满沟壑山谷,给人一种层叠有致蜿蜒起伏的立体感。枝头摇曳,花香四溢,花瓣随风飘落,望不到边的梨园,雪白的梨花似雪如云,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如白云轻飘,如雪花漫洒。再细看那梨花,每一片华润光泽的花瓣都雕琢得晶莹剔透,犹如冰清玉洁的仕女,其姿态无论仰脸含首,都显得那么恬静,几十朵花热热闹闹地挂在枝头,成束成团,将绿褐色的枝条全部包裹起来,开得是那么热烈,那么奔放。花蕊在风中颤动,不时引来一群群蜜蜂忙碌不停,蜜蜂上上下下,嘤嘤声声,这欢乐的小精灵给花海增添了灵气和活力。

梨花不像杏花那样单调,不像桃花那般娇艳,更不像樱花那样娇贵,从含苞吐蕊到簇簇盛开,其色纯白,冰肌玉骨,一尘不染,高贵典雅。胜过姹紫嫣红,淡败花红柳绿,素羞秾桃艳李。在暖暖的春阳下,每一朵微笑的花朵,都喷吐着醉人的芬芳,那浓浓烈烈的香气随风从花枝上袭下来,真令人心旷神怡。

梨园周围挂满了宣传语,提示游客要爱护梨园的花朵:"我怕痛,请别碰我。""你对花儿好,花儿对你笑。"梨树林中,一女果农在花丛中劳作的身姿与洁白的花海相映成景,洋溢着天人合一的完美。不远处,古韵悠扬,几个音乐爱好者在冰清玉洁的梨花下弹奏古琴,如雪的梨花瓣儿纷纷飘落,极富于诗情画意。穿行在大片的梨树之间,头上就是梨花,前后左右也是梨花。赏花的人,可以停下脚步,伫足观看;也可探鼻嗅嗅梨花的味道;也可俯身拾取飘零的花瓣。走走停停,所到之处,还是梨花。

花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隽美诗篇,花落也是一曲充满夕阳的挽歌。花开也好,花落也罢,坦然面对,一切释然!随行的向导说,看梨花,能让人真正懂得生活,真正明白什么是纯洁。是啊,他说得多好,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纯洁,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这样的纯洁。

虽然目前疫情让我不能呼朋唤友回老家看梨花拍照,但等到梨树果实成熟,到那时,乡民们还会开放梨园,让游人采摘品尝。啊,美丽的梨花之乡,难忘的梨园之美,愿家乡人们的生活永远像这盛开的梨花一样,芳香四溢,像春天一样美好!

想念家乡

文/梁铮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无数在外求学的学子内心真实的呼喊。谁会想到家乡那些曾经令自己不胜其烦的地方有一天会变成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到的土地,又有谁能想到在落下高考那看似轻松的句号经历了一个疯狂又漫长的假期之后,居然还有在床上盖起被子默默流泪的时候。看着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一点一点来临,仿佛时间挥着大刀一步一步走来,"刷"的一声斩断了与家乡的千丝万缕。

"还是家里好啊!"这是无数人曾经发出过的慨叹,哪曾想过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走在街头人们微笑着互相致意,即使在雾霾天里隔着几层布的口罩,也难以拦住人与人之间传递出的善意与热情。虽然他乡的海风让那里的天空湛蓝无比,海景让那里的风光格外迷人,可是"家乡"这两个字就赋予了这片土地对我而言更深的意义。

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每一粒米,在家的每一顿饭都是比肩满汉全席的珍馐,让人留恋。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楼下买上两个驴肉火烧,那是小时候吃腻了的,现在却是故乡的味道。

想念家乡,想念在家乡的每分每秒,在家无时无刻不是快乐的,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却还是能笑出声来。待到回到他乡,便只能带上那沉重的面具,做一个陌生城市里奔波的旅人。为了生计或学业游走。

出门在外,遇上老乡便是亲人,不为别的,就为他有那熟悉的味道,"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坐下来闲聊几句,仿佛就已经到了家。

远离家乡的人儿啊,愿不负众望,愿早日衣锦还乡。

家乡的河

文/方舟草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词,常钩起我对江南水乡许多美好的回忆。其中记忆特别清晰,时时拨动我心弦的,是家乡的河。

我家祖居江苏无锡北郊胡家渡。这是太湖之滨一个河道纵横、盛产稻米的村落,离陆定一的家乡西漳镇仅一箭之遥。我童年的很长一段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

全村沿河而居的一百多户居民,有多半是胡姓。我就读过的小学,就是由胡家祠堂改建的。祠堂建于什么年代,我不得而知。但在我记忆中,那座紧依小河的学校庭院里,有几棵蓊郁蔽日的古柏,以及两棵木桶般粗细的桂花树。可见建造祠堂的年代已经久远。

水面宽阔、烟波浩淼的大运河,在村子西南千米外静静流过。

一条宽及数丈的支流,象母亲洁白温暖的手臂,把村子环抱在怀里。与村落交错的一条条清亮的小河,披着两岸的翠槐、绿柳和七色野花,纵横交织,把农家屋场和碧油油的稻田,分隔为大小不一的若干块。

假如天气清朗,站在村后那座虽然海拔仅百来米,但秦汉名士张良曾游历到此,并唱过山歌的西高山顶朝南望去,十八里外的无锡名山——锡山、惠山,其塔、其峰都清晰可见,晃若一水之隔。山脚下,撒满我童年梦想的水乡小村,则悄然隐约在淡淡的烟蔼中,被一道道白亮耀眼的小河拥着、围着,宛如剔透的黛玉披上了绵柔的缎带,显出古朴、神秘而又清新的美。

一年四季,家乡的河水总是碧盈盈的。微风吹过,河面皱起漾漾的波纹,显得那样恬静,淡雅。有时无风无雨,她又似在思索、憧憬着什么,一面缓缓向东流去,一面仿佛为鱼鹰、鹭鸶及不知名雀鸟的捕猎、嬉戏之所动,发出悦耳的"汩汩"声。我小时候曾有多少回,坐在冰凉的岸石上,看那旭日映照下的粼粼金波,欣赏黄昏细雨中水面上飘忽的白丝绵一样的薄雾。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向水面飞去几枚碎瓦片,再数那随之散开的缕缕明漪。这时候的我,则完完全全被她的庄重、委婉、宁静和虚无飘渺所陶醉了!

同江南水乡别处的村镇一样,村里沿河一溜儿是青灰色的瓦屋。河里的运输很忙,常年穿梭似地驶着各种木船,还一天两趟驶过从城里开出的小火轮。每当河岸上的树荫聚作圆的一团,或者传来小火轮"呜—呜—"的长鸣声,那就是做午饭的时间了。这时候,水面上固然依旧响着"依依呀呀"的浆声橹声,就是那沿河静寂的埠石,也顿时热闹起来了。一群一伙穿着兰底白花布衫的婶子、嫂子们,忙着到河边汲水、淘米、洗菜,撒下一串串爽朗的笑声。村里的狗此起彼伏地吠叫,连那徜徉在河滩上的黄鸭、白鹅也拍翅引颈唱起歌来。此时家乡的河,又显得豁达、快乐,充满青春活力。

家乡的河,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活生生的世界。千百年来,她以丰富的出产,繁荣了两岸的经济,使这里的百姓过着安宁、温饱的生活。且不说闻名于世的大米、桑蚕、水蜜桃、油面筋等特产,单单这流淌不息的河里,就有数不清的宝贝:河面上,漫着青生生的菱叶、荷叶或千姿百态的水草;河水里,生息繁衍着无数的鱼儿、虾儿、蚌儿。家乡的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早春,当桃花刚刚吐蕾,河里还浮沉着没融尽的小冰块时,捕捞银鱼的季节就到了。有经验的农民,在河滩上支起一架用竹片、细纱布制成的长方形鱼网。你瞧吧:水儿汨汨地流,网儿悠悠地推,待到网儿出水时,那里面竟会撒了碎银似地,蹦跳、挤钻着许许多多娇嫩可爱的银鱼!

九月稻子进仓,木樨吐香,便是捕捉家乡名闻遐迩的毛脚蟹的时候了。而捉蟹的方法尤为奇妙:在平坦宽展的河边上,从河岸到水中的滩地,顺着斜坡夯入两排坚固的木桩,之后扎上竹竿,再铺上用细篾条儿编成的竹帘,一个捕蟹架就搭好了。天一擦黑,在岸边的竹架上挂起一盏明亮亮的桅灯。不多一会儿,那肥硕的毛脚蟹就傻乎乎地攀着竹帘,争抢着从河里爬上来了。而"守帘待蟹"的捕蟹人,则笑着忙不叠把它们朝竹篓里装。

到了十一月晚秋时分,满河的莲藕、菱棵结够了籽实,准备安然过冬。这时河里的鱼儿也长大了,长肥了。带木制摇橹的渔船从四乡八镇拢来,沿着藕区、菱区边沿撒下一张张大网;然后喊着号子,驾着船,齐心协力把网儿一点一点收拢。伴随着渔民的欢歌笑语,那一尺来长的鱼儿泻满了一舱又一舱。每当这时,河里帆樯云集,渔歌四起;岸上观者如堵,欢声不绝。象我这般八、九岁大的孩子,都巴巴地盼着放学,以便能够挤开大人的腿,瞅一眼这一年一度捕鱼的盛况!

家乡的民谣说:"城里的孩子会踏车,乡下的孩子会游水。"可说来惭愧,与家乡的同龄人比,我却较晚才会游水,而且是被逼出来的。

记得是九岁那年吧,雨丝儿不断的黄霉天刚过,河河汊汊都涨满了水。一天放学后,我蹲在河岸,看水中石壁觅食的虾儿玩。那虾儿是十足的呆子,又贪吃,只要你用棉线,或者蒿草的根须栓条螺蛳肉垂下去,它便会呆头呆脑地从石缝中钻出来,只顾用两只大鳌往嘴里送。可我呢,恰是岸上的呆子,一时看得走了神,脚下一软,便跌进了河里。多亏一位大叔及时赶到,用长竹竿把我从河里捞了上来。

回到家里,妈妈一边给我换衣服,一边嗔怪说:"乡里的孩子不会游水,真叫人愁呢!"

我不吱声,但心想现在不会,还永远不会吗?

这年盛夏,我天天中午不睡觉,别出心裁地在家门口的浅河里,飘起一块宽厚的旧门板。我将下巴颌搁在木板上,凭着木板与水的浮力,在水中乱划、乱"扑通"地学起了游泳。没几天,我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狗爬式".以后又学会了侧泳、自由泳、踩水、扎猛子。从此,家乡的河里,又多了一个小弄潮儿。

俱往矣!屈指算来,我离开家乡足有30年了。说来也怪,许多童年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记忆模糊、淡浅。惟有家乡的河,不管离开的时间有多长,我对她的美好印象,却依然真切如旧。

"美不美,家乡水"啊!

家乡的稻草

文/张聪蓉

一日,我去农贸市场买了几根黄瓜,菜农过好秤后,用几根金黄色的稻草将黄瓜捆好交给我。看了菜农捆菜的稻草,我一下就想起了家乡一物多用的稻草。

稻草看起来平平凡凡,但它用途很多,全身是宝。过去,农村大多数贫苦农民无钱买鞋子,便都用稻草做鞋子,取名草鞋。我在农村里生活了十多年,就穿了十多年草鞋。1953年秋,我考上资兴县立中学,开学前母亲想方设法为我做了一双新布鞋,但我舍不得穿,开学时仍穿着草鞋去学校报到,校长和班主任见状都表示同情。我有一个亲戚平时贩盐,要从资兴农村去郴州裕后街盐行买盐,来回要走十来天。在这十多天时间里,他每天都是穿草鞋,一来一去要穿烂好几双草鞋。

资兴是革命老区,有许多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都在资兴战斗过,他们大部分人脚上穿的都是草鞋。那时候在资兴城乡还流行过一些歌谣:"革命红军亲又亲,我编草鞋送亲人。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敌人。"我父亲对我说过,红军路过资兴时,许多农民都自发为红军做了很多草鞋。

家乡每年过春节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舞香火龙,而香火龙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稻草。做香火龙时,大家找一根十来米长的绳子或上山找一根同样长的野藤作香火龙的"主骨".香火龙一般分成6节或8节,加上龙头和龙尾,每个部分都用稻草做成插香火的根,每根香火插上去都很稳,不管如何舞动,香火都不会掉下来。舞起香火龙就像群星闪烁,让人百看不厌。如今,每当我在电视里看见舞香火龙的动人场面时,就会想起以前在家乡舞香火龙的美好日子,也想到了家乡的稻草在舞香火龙中的不灭贡献。

稻草还可以做床垫和枕头。用稻草垫床,一是保暖,二是透气,三是舒适,好像睡在弹簧床上一样。每年晚稻收割后,农民会挑选一些新的稻草把床上的旧稻草换下来,一年一次,不麻烦。在旧社会不搞计划生育,一对夫妇生八九个孩子的大有人在。有一对夫妇接连生了六个男孩子,家里穷,房子小,床也买不起,过冬天时,这对夫妇将自己家里一个大的打稻谷用的木桶垫上稻草,六个小孩挤在一起,再盖上稻草,如此艰难地把六个孩子养大。说起这件事,这对夫妇说真要感谢稻草帮了大忙。

糍粑是老家千百年来过春节的主要年货之一。我记得,这粑子每次来客都要用,每次走亲访友都要送,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做许多粑子。糍粑多了怎么储存才能不变质呢?这又靠稻草了。家乡人把稻草烧成灰,然后用烧开了的热水过滤,存下来的就是金黄色的水,它的作用和碱水一样,把粑子放在冷却后的稻草灰水里,粑子会变成金黄色,又好看,又好吃,储存到清明节都不会坏。

稻草的作用和好处还有很多,比如,它是牛过冬的主要粮食,又是垫牛栏、猪栏的主要材料,可以形成许多农家肥。现在有的地方用它来制沼气和造纸,效果也不错。

时代在前进,情况在变化。如今有的地方种水稻的少了,加上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增加,胶鞋、皮鞋代替了草鞋,稻草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所幸的是,舞香火龙的风气有增无减,有的地方还把它作为"非遗"项目来发扬光大。

家乡的野菜

文/倪希莲

乡野人家长大的孩子,对生长在田间、地头、路旁、庭院的野菜最熟悉不过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有谁不曾挎个小篮奔赴田野呢?随着润无声的春雨的到来,我们这种暖温带季风气候孕育的野菜就像春笋般漫山遍野而来。先说荠菜吧,春初,甚至还有点春寒料峭,她就带着冬末那种沧桑(根叶黑紫)焕出绿色的生机,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中快乐成长,长叶、开花,散发着清香……我们带个小铲,雀跃着,奔跑着,徜徉在宽阔的田野上,专拣大棵的鲜嫩的挖,回家洗净炒食、做汤、做馅,样样都是美味得很。听说荠菜还有清热、利水、消肿、平肝、明目的功效,据说老人常食,防病又延年呢!宋朝的范仲淹、唐朝的杜甫都写过关于荠菜的诗文,荠菜真是声名远播呢!

当然,春耕后的肥沃土地上,新长的苦菜也是鲜嫩得很,算野菜一景。苦菜种类很多,我记忆中有宽叶的,一棵七八个叶,平铺在土壤之上。也有细长叶的,重重叠叠长在一起。切开鲜嫩的苦菜,乳白色的汁液瞬间冒出,似牛奶,像母乳。挖出土里掩埋的菜根,也是嫩白无比。洗净蘸甜酱入口,苦、甜、咸、鲜,真是味道不一般。最普遍的,把苦菜洗净放进冷水里熬煮稀饭,里面撒上一把黄豆,放少许食盐,那种咸饭真是一碗接一碗,只喝得腹饱嗝响,尽兴而眠。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苦菜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不仅如此,它还能防治贫血、防治癌症,真算得上是一大功臣。写到这儿,我不由想起了一种叫"青青菜"的野菜。这种菜菜叶上长点扎手的小刺,但不影响食用,做粥、蒸窝头都可以,主要的,倘若你的手脚不小心受伤,血流不止,把青青菜的菜叶在手心揉搓,用挤出的绿色汁液涂抹伤处,止血效果立竿见影,很叫人称奇。再诸如什么野山花、野白蒿、大夫子苗(不知学名叫什么)等等,煎鸡蛋饼,和上面做蒸菜吃都是别有味道的,美而忘言。再看看路旁潮湿处,那些车前子挨挨挤挤,碧绿碧绿的,大有一望无边之势,蓬蓬勃勃生长着,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野菜遍布乡野,夏季也因野菜魅力无限。那些俗名叫灰灰菜、蓬蓬菜、马齿菜、人性菜的,一茬一茬,接二连三。有趣的是蓬蓬菜和马齿菜,它们长势惊人,一撮撮,一团团。把蓬蓬菜、人性菜热水里一焯,加上蒜泥,再用蚝油、酱油、醋等调料一拌,入口即香,回味良久。而且这人性菜,生长确实颇为随意,不择环境,夏季雨后的庭院里会就地生长,采摘一把,洗净,放进饭锅,熬煮稀饭、菜粥,是何等地方便。而马齿菜,除了凉拌,还可以和面烙饼,菜香塞满口。

早时人们喜爱野菜,不过是糊口的缘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野菜受到热捧,跟眼下大棚催生植物的功利性太强,加上曝光的个别蔬菜对身体的伤害不无关系,更何况野菜的功效及药用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楼群越来越多,田地越来越少,这些无公害的天然野菜不正好弥补了人们感情深处的这一空白吗?

家乡的海

文/郭起材

旭日从海平面上缓缓飘起,一点一点地挣脱出铅蓝色的枷锁。一颗硕大的光球,一颤一颤地跳上天空,放射出橙黄色的光,为连绵的云团镶上赤橙金边,又流洒进大海,为平静的海面铺上橙蓝羽纱。清晨,好舒爽!

这里,是沙软潮平的北戴河,我的家乡。独自走向沙滩,脱下鞋子,活动一下有些僵硬的脚趾,轻轻地踏在沙滩上。弯下腰,捧一把细密的沙粒,微微张开指缝,看它们像水一般绵延着流泻,逐渐在脚边汇成一座沙塔。沙子很软,那种柔腻的感觉可以让人的心也柔软起来。沙滩很宽阔,大片的细沙,大片的金色,满目光彩。

望着眼前波涛起伏的海面,激情随着怒号的波涛澎湃。一蓬蓬浪花迭起乳白色的泡沫,大浪在海面横冲直撞,连绵起伏的浪朵激昂勃发。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细细地感受着脚下沙子的温度。越来越凉,越来越潮湿,距离大海,似乎仅有一步之遥。视线里,出现了水。海水清澈见底,就连沙子的颜色,都清晰可见。

我走向大海,感受冰凉的海水一点点地没过双膝,没过大腿,没过肚子,直到没过胸口。挥动双手撩拨水面,波纹荡漾,清澈蔚蓝,真是美丽又生动的画面。

太阳越来越高,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在海里的我,只见密密麻麻的人头一拥而来。耳间只听人群中欢快的笑声。

大海一言不发,沉默地包容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任由他们拍击自己的身体,依然是那么沉默。我低下头看着自己身前的海水,人群泛起的沙搅浑了它,我分不清海与沙的颜色了。

望着眼前变化了景象,我忽然有一种感觉,哪怕人群再多上五倍,再多上十倍,哪怕人们气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海都在默默地承受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而我们,在对大自然予取予求的时候,是否也要心存敬畏呢。

家乡的水豆腐

文/王继怀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乡,我在那生活了20多年才离开。大学毕业,因工作住到了城里,在城里久了,我便常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水豆腐。

家乡加工水豆腐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据父辈人讲,没有千年历史,也有八百年经历。家乡的水豆腐,白得像雪,嫩得像煮熟的鸡蛋清,具有外观白嫩光滑、口感味美细腻等特点。在鲜鱼汤中加入水豆腐,汤则白如玉、稠如脂;水豆腐炖狗肉,更是名菜;就是简单的家常豆腐,也会让你回味无穷。

家乡沿河的两旁随处可见卖水豆腐的,不光街上有,各村庄里也有。若需要豆腐,随时可买上几块。本地人还可以用黄豆兑换,也可以赊账。对于赊账的,豆腐老板从来不怕你过三五几个月才送钱去的,也从来不把欠的钱记在账本上,赊豆腐的人也不管过多久,总会记着赊豆腐欠的钱,有了钱就会立即送过去。记得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哥哥也在街上赊过豆腐,过了三个多月,父亲才把赊豆腐的钱送过去,豆腐老板仍然面带着笑容地说不要紧。

来家乡的外地人大多都会吃到水豆腐。因为来了客,乡亲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豆腐。至于烹饪的方法,则是五花八门,家常、清炖、红烧,什么都有。往往一顿饭下来,无论什么豆腐,都会被吃得精光。听父亲说,一位曾在家乡工作多年的外地人,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往北京,20多年后,他特意回到这里,为的就是再次吃到我家乡的水豆腐。

外地人吃了家乡的水豆腐后,总会问我的乡亲,水豆腐有没有什么制作奥秘?我谦逊的乡亲总会告诉他们,没什么特别,只不过我们山里水好、黄豆好而已。

家乡加工水豆腐,先是精选饱满的黄豆,精选的黄豆犹如一颗颗小金珠,煞是好看。精选的黄豆用石磨去皮后,用晶莹透彻的山泉水浸泡三五个小时,便开始磨豆浆。家乡磨豆浆比较讲究,特别注意均匀加料。一般是一人喂料,两人拉磨。磨完豆浆以后就是滤浆、烧浆。先把大铁锅洗干净,烧上微火,接着,在锅上架起井字架,用棉布包袱袋子一边滤浆、一边逐渐把火烧旺,待豆浆煮沸后把豆浆舀入大木桶内,均匀地浇上石膏水,浇入石膏水后,豆浆迅速凝固,乡亲把这时的豆浆叫着豆腐儿。当桶内豆腐儿里的水开始由浑变清,豆浆成了小块状时,便把它慢慢舀到贴有布包袱的木匣子里头,然后小心翼翼地包起来,盖上盖子,略加压力使水干至七八成,开箱划成小方块便可食用,家乡水豆腐就形成了。

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发现县城和周边的集镇也有卖家乡水豆腐的。原来聪明、勤劳的乡亲把家乡正宗的黄豆和山泉水运到县城以及周边的集镇,现场加工水豆腐。原汁原味的水豆腐和乡亲热情的服务,很快赢得市场。每次回家乡,我都要求吃水豆腐,我是吃着乡亲做的水豆腐长大的,无论我走到哪里,对家乡水豆腐的感情都不会改变。

当家乡已成故乡

文/占爱萍

家乡,顾名思义,理应是出生长大的有着山山水水的地方。古语有道:在家百日好,家里有亲人和乡里乡亲,感觉当然好。我的家乡红安,有着永远明亮遂远的天空,有着永远纯净秀美的山水,有着永远质朴善良的乡亲。

当家乡的孩子们长大后总以为自己羽翼丰满,憧憬到外面的世界尽情展翅翱翔。于是人们一个个、一群群、一代代的前赴后继,背着行囊去向远方-期望可以告别贫瘠的地方。只因为家乡无法承载太多的****无法实现太多的梦想。家乡只是成长的摇篮和盛产记忆的地方。

带着太多太久的期盼,带着太多太久的梦想,挤进钢筋水泥的森林,在芸芸众生中,在社会大染缸里,家乡的人们摸爬滚打,滴洒血汗,受尽艰辛,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春夏秋冬换了一轮又一轮。当日子累积成多少年月后,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找到了更好的自我发挥的人生舞台和生存之地,有的人回来了家乡,回到那个曾经想抛弃过的地方。回来的家乡人,身回心却走远了,回来后才发觉原来自己同时也被家乡所抛弃,因为繁华与贫瘠之间的落差,因为太多年未亲近的家乡让人无法适从一如多年前未曾变过的模样。这个世界瞬息万变,而我的家乡面貌却一如既往还是多年前的模样,人们的心灵虽然早已悄然起了变化。于是回家的人们又开始辗转反复奔波,依然离多聚少,身在家乡,心里感觉如同故乡。不回来家乡的同乡们因为适应了异乡,异乡成了家乡,家乡早成了故乡。

久而久之的漂泊,久而久之的离愁别绪,家就像心头的一盏明灯,指引人们渡过每一个难关,给予人们温暖。有亲人有爱的地方才有家的感觉。人在异乡,居无定所,为生计劳顿,困难挫折委屈后便会思乡心切,想念亲人与故交,想念那片天空和水土,慢慢知道家乡的份量,直到在记忆里烙上家乡的记号。因为心灵的漂泊,因为打拼途中的艰辛苦涩,因为那里曾经是自己永远的家乡,永远留念怀念却无法回去的地方,在心里会一直珍藏记忆的地方。

家乡,那样纯净的山水天空,那样纯净的心灵。那是一片太特别的土地,一方有着太多怀旧故事的天空。曾经盛满笑脸的田间地头,到如今即使在最农忙时也变得人影稀疏。曾经排满长队、布满人影去往小学的阡陌早已被草丛覆盖,那一所所的学校早成了空壳,无一师无一生,有时候会当成饲养基地被别人承包起来。如今的小孩全部在城市里上学,即使是农村户口的孩子估计也难有人能认清什么是小麦什么是稻谷。细想起在这个社会还不流行外出务工,在所有家庭还很热闹的凑涌在一个村庄生活的时代,我们那时候所拥有的山水田地间的乐趣只能当回忆自己慢慢口味和珍藏。我们小时候每个农忙或者暑假就顶着烈日在田间和大人一起割谷插秧,放牛采茶。那时候我们熟悉我们的家乡,熟悉生养我们的土地。但那时候我们也向往城市小朋友像水彩笔一样七彩的生活。

时代在瞬息万变中前行,家乡的人们思想大转变,懂得出去闯荡,期待更好的收获,哪怕背井离乡之旅再艰辛,哪怕春运再拥挤,哪怕外面的陌生人再多,哪怕外面的世界再冷漠,也要坚定的外出远行,只要有个地方可以使上劳动的劲,都要勤快的奋斗,一如既往的保持着红安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红安人像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绽放在天涯海角的任何一个城市。

离开家乡,就必须放弃自己生长过的土地,因为这片曾经生活过的土地羁绊了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脚步。每个人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物质回报,于是曾经铺满庄稼的田地变得荒芜,村庄的小径常是野草丛生,留下全是老弱病残等一行人在逐渐掏空的村庄留守着。他们守望着春天播出的种子秋天能结些果实,也守望外出的孩子能健康安全的生活着,也盼望着但不奢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事情最重要,不要因为家里的事情而耽误在外面的工作,也不要挂念家里的亲人,家里的人们依然真实,质朴,大度的活着,没有太多****和索求,上辈们望眼欲穿的看着孩子离家后去的方向,期盼心切的数着孩子归来的日子。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时间久了,年数长了,人们的思想变,腰里的钱包也鼓了,就想着去城市安生,住着高楼大厦,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家乡,那片贫瘠却一成不变的山水成为即将被遗弃的地方。村落里剩下的人越来越少,村庄里住户家数也越来越少,村庄的天空和大地似乎越来越空旷,一年又一年,一家又一家不是举迁到外地就是全部搬到县城。那片有着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田原里住着走不出去的渐渐变老的人们,越来越清静,越来越孤单,越来越珍惜大家在一方水土生活的时光。曾经人多时,家家户户不时有人因田间的水分争吵、大打出手,为了田间地头那几亩庄稼为了一日三餐的口粮以前的家乡人折煞了腰,但是现在那些田地,任凭荒芜也没有人争抢。家乡还是用着世界上最落后的农耕方式。因为是丘陵地带,因为是亚热带地区,因为风调雨顺太难得,种田的人依然只能靠天吃饭。家乡的人们,穷够了,苦够了,所以忍受能力强,在外面能吃苦能忍让能拼博。新生代的年轻人思想变化更快,世界有多大,要出去看过了才知道,心境有多宽,要多年历练后才知晓。不得不看到家乡人的思想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面貌随着物质的改变而顺应着改变。一直以来,红安靠着打工经济来维持并带动着有限的消费。因为生在老区山区落后的地方,红安的男孩女孩小时候的生活条件有限,为了供养小孩的上学,上辈人要辛苦更多倍,红安的小辈们心中的压力和思想包袱更重。

有一天,当家乡已成故乡,成了一个曾经回去很少,或者叫老家的地方,我们在一边享受着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怀念着曾经纯真并且远逝的时代。家乡已成故乡,因为那里只盛产一些记忆,却无法安生。那里没有高房子,没有小车子,没有新时代的气息。有的是永远如当年般清澈的池水,如当年般青秀的山脉,如当年般干净的空气,如当年般明亮的星空。

当家乡已成故乡,我是该喜还是该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