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
端午节到了,又是一个粽叶飘香的日子!
经过数千年的绵延传承,中华民族积淀下来太多的传统习俗。单就民族节日而言,除春节外,其它重大的节日春有清明,夏有端午,秋有中秋,冬有冬至,每个节日都有一套特定的风俗,折射出整个民族价值追求。端午节,要包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病人不求医,夫妻不行事,还有传言说当日所生孩子对父母不吉,因而或者送人,或者遗弃。所有这些习惯和禁忌,都有着十分久远的源渊。对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大体来看,应当是起始的宗教活动。按阴、阳之说,农历5月正是一年中阴气止,阳气升的转折时期,病毒、瘴气上升,虎狼虫豹等猛兽也进入繁殖期,对人的伤害最大。远古的先民们选择这个日子举行宗教仪式,驱毒祛瘟,祈求神灵,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在后来的发展中,端午节又与诸多的历史名人联系起来,文化内涵日渐丰富。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人物有不少,如伍子胥、越王勾践、孝女曹娥等,而最为知名的则是大诗人屈原!
提到端午,不能不提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深得怀王信任,为抗强秦,他修国政,章明法度,对外与齐国结盟,维护了楚国安全。后秦相张仪施反间计,利用小人,挑拔离间,致使屈原失宠,后被逐出郢都,遭到流放。屈原被流放后,楚国放弃与齐国结成的反秦联盟,反而与秦结盟,正中秦国远交近攻的圈套。没过几年,强大的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怀王被囚,楚国灭亡。屈原得知这一消息,顿觉万念俱焚,于5月5日投江自尽。在长江流域,端午节要将一部分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这是为祭奠屈原的说法。屈原流放期间,作诗抒怀,创立了楚辞,开辟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先河,《离骚》、《九歌》等作品流传至今。在《离骚》中,屈原以香草、美人拟喻他与楚怀王,或者抒发失信于怀王的伤情,或者表达对怀王转念的希望。后来,人们便以香草美人比拟忠贞贤良之士。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的习俗一起,穿越浩浩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到现在,千百年来,人们世代传称颂屈原的高风亮节,一点点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追求。
香草美人,如此唯美的比拟,刻划出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特点,也注定了中国知识分子必然的悲剧人生,余秋雨曾在其散文中透彻地分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奴性”,屈原便是这种“奴性”的开端!简单地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服务他人为旨,从未曾有过自己去创造某种伟业的愿望,“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才高盖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服侍“扶不起的阿斗”,只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的结果。明代张居正,倾尽心血,造就了明朝中兴,却落得身败名裂,连道德人格都落上污点。明末起义军重要的谋士李岩,才高八斗,不仅未能建功立业,反而死于一介莽夫李自成的刀下。当初范文程设计杀死袁崇焕,领八旗大军直下江南之际,不知他是否想到过他自己的未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十分矛盾,如果得到君主的信任,便自以为获得了经天纬地的时机,生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美情怀,全然忘却了自己不过生活在别人的股掌之间。反之,刚经常浪迹于世俗之外,在纯粹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追求着虚幻的满足。“采菊东篱下,幽幽见南山”,将自己全部的才华和能力,浓缩于一念之间。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入世和出世的轨道中徘徊,在没有独立空间的地方寻求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先祖-----屈原!仔细品味,《离骚》辞章不可谓不华丽,情感不可谓不细腻,但通篇到后,诉说的不过是一种冤妇情结!
屈原主政时,几乎控制着楚国的大小事务,他自己本也是王室之后,如果你取怀王而代之,还会在后来有投江自尽的悲剧吗?读《后出师表》,不能不让人感慨诸葛亮的小智大愚蠢,真是不折不扣的“孔明”,这一点光亮,可以照耀世界?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矛盾的人格,引发了多少“小人当道,运用不济”的感慨?造就了多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悲剧?所有这些曲折,回过头来又得要以芸芸众生的苦难作为代价!胸怀了抽象世界,却在现实的社会中形同浮萍!
偶然间,与同事聊起端午吃粽子的事情,有人说,现在的苇叶都是经过药剂浸泡过的,已失去了固有的芳香。在感慨当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之余,忽生奇想,现在难道不是需要一点别样味道的时候吗?
香草美人,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