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章
家庭文章(精选20篇)
我们追寻的,不过是一个强大内心
文/小婷半清
有句话说:“很多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努力活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
可是,再普通的人,也有不平凡的梦想;再普通的生活,都有特别的喜悦。
不管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无论是好是坏,人间都值得来一趟。
世间没有绝对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
痛苦和伤心都是我们要面临的,再无忧无虑的人,也不可能一点烦恼都没有。
保持平常心,磨难和坎坷不过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工具。
如果你能安然度过那些难熬的日子,就会发现自己早已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崭新的人。
在生活中,要学会从细微处发现幸福。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我们总期望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可能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过多的期待和索取,是不健康的亲密关系。
有时候,试着把期待改成感恩,把索取变成付出,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个幸福家庭的秘诀是爱,而不是操控。
我们都知道一个家是由爱组成的,家是温柔的港湾。
可是,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人想要控制其他家庭成员,那不是给予爱和自由。
想要一个家庭永葆幸福,就要多些爱,少些控制。
让每个人都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
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发现,我们追寻的不过是一个强大的内心。
遇到问题不急躁,遇到磨难敢应对,在大起大落面前,依然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先要学会找到自我,遵循自己的内心,不刻意讨好,也不盲目追寻。
我们看到太多的人生哲学,也有很多书籍和课程教我们怎样为人处世。其实,人活着,本就没有那么复杂。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她的目光。
你简单,世界就简单;你复杂,世界也就繁琐。
过去的事,不能改变,我们要学会放下;未来的事,不可预料,我们要少点幻想;唯有今天,是真实地属于你我。
从今天起,做一个简单而幸福的人,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扰,不浪费时间,不沉迷过去,不畏惧将来。
做好眼前的事,珍惜当下的拥有,那么你就是赢家。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人生也注定有曲折和坎坷。
可是太阳下山了也会有灯打开,你看,这世界依然美好。
让家更和谐幸福
文/家人
家和万事兴,家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美好。怎样才能让家更和谐幸福呢?
小时候,家是温暖的港湾,呆在家里是那么的美好、舒适、放松、自由、幸福,哪怕干活累了感觉也是甜蜜的。也曾想过,好想快快长大,长大后可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可以不再听父母的话,可以自己听自己的……
二十岁左右,离家远行踏上了求学的路,但对家还是很依恋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十分浓烈的。想着,我要好好上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多挣些钱,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再辛苦劳累……
三十岁左右,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却渐渐疏远了,回去看他们的次数少了,就连电话也少了……
四五十岁左右,为事业而打拼,为孩子而付出,对自己的父母却渐渐疏远了,回去看他们的次数少了,就连电话也少了……而父母却渐渐老了,他们变得喜欢回忆了,常常回忆起孩子们小时候在他们身边的样子……
六七十岁左右,父母可能已经不在了,再多渴望父母的亲情也难以实现了,只能时常在梦里可能会浮现父母的音容相貌……自己也渐渐老了……
不要再等待了,不要再以各种忙为理由了,多陪陪我们的父母吧,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疼爱孩子的人……不要让他们感到老了,是不是拖累孩子了……不要让他们老沉浸在自己对孩子们的回忆里……
可能大部分人都有这些感想,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现象还比较普遍。为什么小的核心家庭那么和谐美好,而有父母在一起的大家庭大部分却矛盾丛生呢?当然也有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但比例上似乎不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家庭更是矛盾丛生。为什么与其他人相处都很好的人,当其与家人相处时就很难处的很好呢?可能因为与其他人处时都遵循着下面几个原则吧:平等;尊重;自由;不干涉;处得来就处,处不来就少出或不处。而在家里呢,同在一个屋檐下,这些原则很难适用。在家里,矛盾比较凸显的是婆媳、女婿岳母、公媳、女婿岳父之间。其实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也是经常发生矛盾的,只是存在着一种特有的亲情矛盾化解机制,当时矛盾激烈,但不会真的内在化,不多久矛盾就不知不觉得化解了、消散了、不存在了……而在婆媳、女婿岳母、公媳、女婿岳父之间,他们的日常接触非常普遍,而又不存在这样的一种特有的亲情矛盾化解机制,矛盾就可能内在化或者固化。再加上父母往往更加偏爱自己的子女,对儿媳妇、女婿往往更加挑剔一些,对他们的期望也更多一些,他们在家里应该表现再好一些,他们应该多干一些家务,应该……总是拿着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再加上生活习惯方面的不同,家务活的琐碎性,教育孩子观念存在的差异,久而久之,家庭矛盾就更为多发了……
有了家庭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核心家庭分出去,保持适当的距离。孩子成家立业了,就分家单独过。这样不在同一个屋檐下,是可以减少很多日常矛盾的。并且距离产生美,适当的距离也会强化亲情,每个周末或节假日大家一起聚聚,可能会更好些。同时,也要加强家庭孝道建设,让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
如果大家继续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呢?又应该怎么处理才更好些呢?这时儿女(丈夫或妻子)应该发挥很大的协调作用,尽量以不偏不倚的身份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弄清楚矛盾的前因后果,自己要理清应该怎么处理才合适。再分别做各自的工作,来化解矛盾。就怕各自都听不进去,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这时就比较难办了,儿女会面临着双重压力,自身更为焦灼。如果可以请尽可能把婆媳矛盾或女婿岳母矛盾转化为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因为比较容易化解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儿女夹在他们之间可能会两头为难,怎么办才好呢?同时就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各让一步,都妥协一点,更多的尊重家人的选择,家人开心了,自己也会开心的不是吗?同时也为自己的子女或者丈夫、妻子想想,他们是否为难了……
如果大家继续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为了大家更好地相处,避免矛盾。同时也需要遵循平等;尊重;自由;不干涉的原则。当然在家里完全做到这些原则是有些难度的。当必须由一方妥协或者让步时,我想应该是子女,毕竟父母养育了我们。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只让子女做出妥协或者让步,父母也要适当调整自己,考虑一下子女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们的小家和谐幸福不也是自己最大的希望吗?父母要学会适当妥协或者让步,放低对儿媳、女婿的期望与要求。毕竟孩子大了,自己老了,好多事情就交给孩子们来处理决定吧,少操点孩子们的心,学会放下。在家里自己能够吃好穿好,孩子们不干涉自己、尊重自己就可以了。父母可以培养一点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喜欢做又不太累的事情,可以多和同龄人一切聊聊、散步、打牌等等……这样,自己的生活充实了,对家人的不满就会减少,家庭矛盾也就减少了。
因此,为了更好地协调家庭矛盾,更好地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各社区、各村部应设立老年人活动场所、娱乐活动、老年人心理疏导机构、同时配套相应的医疗服务体系。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一些,真正做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真心希望每个儿媳、女婿都把公婆、岳父岳母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来对待,甚至更好一些。每个父母也都把儿媳、女婿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来对待,甚至更好一些。这样我们的家庭矛盾可能会减少,即使有了家庭矛盾,也更容易化解……
让我们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尊重家里的每一个人,更多的调整自己和自己的期望,增加对家人的包容度,减少对家人更多的期望。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温暖、和谐的家,让家里的人都生活得开心、幸福……
家人
2019年12月22日
家庭“春晚”
文/汪亭
那年除夕夜,天空飘着莹莹的雪花。我和姐姐没有外出跑年。那时候,村子里没几户人家有电视机。我家的17英寸黑白电视机便成了稀罕之物。爷爷奶奶、伯伯婶婶,吃过年夜饭都到我家来,坐等着看春节晚会。
大家边嗑瓜子边看春晚,笑声一阵压过一阵,弥漫整个房间。我们看到九点多的时候,电视机突然没了声音。父亲立刻检查了一下,原来是音响坏了。就在大家备感扫兴之时,爷爷喊道:“老三(父亲),春晚是看不了了。你给大伙儿拉一段二胡吧。”父亲十分喜爱音乐,所有乐器中,二胡拉得最好。
大伯也附和道:“就拉《天仙配》里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父亲从墙上取下二胡,坐到电视机前面,全神贯注地拉了起来。轻快喜庆的调儿,从弦中缓缓流出。整个房间里,顿时喜气洋洋。大伯和大妈还跟随着弦音,小声地哼唱起来。
一曲拉完,爷爷奶奶没有尽兴,要求父亲再来一首。于是父亲又拉了《女驸马》。姐姐从小就喜欢黄梅戏。听到父亲拉奏《女驸马》,她赶紧站到中央,像模像样地舞动着手绢,大声唱道:“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姐姐的声音铿锵有力,清脆悦耳。大家听了,连连称赞。俏皮的姐姐,还挨个儿打彩。得到彩钱后,她高兴得脸颊都绽出花儿来。
看到这里,我的心也痒痒的,于是我大声喊道:“我也来表演一个节目。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说完,我单脚站立,一只手握着烟花棒,一只手放在额前来回晃动。大家被我的扮相逗得哈哈大笑。坐在中间的奶奶,掏出一张崭新的两元纸币,塞到我的新衣袋里,说:“我这小孙子,还真像个孙猴呢。”随即,伯伯婶婶也都给了压岁钱。我赶忙一一作揖。大伙儿又笑得前俯后仰。
快到凌晨时,父亲注视着母亲,深情地唱了一首他最喜欢的《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
那年那夜,那一场温情欢乐的“春晚”,家人围坐,灯火可亲,是我人生中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
家庭最好的相处模式
文/洞见Allergy
经营家庭,不但要有心,更需要智慧。
遇事“三七分”,就是与家人相处的智慧。
三分沟通,七分包容。
好的感情,既要有相互沟通的耐心,又要有彼此包容的智慧。
再亲密的人也未必完全了解对方,我们需要的是沟通,为懂得彼此创造条件。沟通和说服不一样,沟通是平等的,是心平气和的。也许彼此之间的观点不同,但愿意用爱去包容对方。
有人说,一个家,包容越多,越兴旺。
真正好的家庭关系,是家人之间都学会“三分沟通,七分包容”。
凡事多包容,矛盾不过夜,再大的冲突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图片
三分清醒,七分糊涂。
曾有人问:“幸福家庭的终极秘诀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只有简单的四个字:“不争对错。”
年岁渐长才懂得,不是每件事都要分个对错输赢。
人生,三分清醒,七分糊涂。
哪个家庭,不存在一些磕磕碰碰?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如果总是斤斤计较,互相责备,只会让矛盾愈演愈烈。
幸福家庭的所谓不争对错,并不是一家人没有正确的准则,而是彼此的包容,因为他们明白,家人的幸福远胜过所谓的对错,人与人之间本就不可能所有观点都一致、所有口味都相同,即便一家人,也有不同的个性。
生活里的大风大浪毕竟是少数,那些融在柴米油盐的暖才最令人动容。
大事清醒些,小事糊涂些,才是一个家庭幸福的秘诀。
三分建议,七分尊重。
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唯命是从;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紧密而不混淆;和我们的孩子亦师亦友,慈爱而不包办。”
好的家庭关系,都自带分寸感。彼此关爱,互不干涉;彼此独立,保持尊重。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改变对方,而是彼此尊重。
三分爱己,七分付出。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贝勃定律”。
意思是说:当人们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家人之间,三分爱己,七分爱人,才是刚刚好。
情付七分,留下三分爱自己,是最好的体面与自尊。
有位哲学家说:“一个人能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懂得真正决定生活质量的,其实是家庭。
和家人相处,相互包容,适当付出,永远尊重,才能久处不厌,幸福美满。
讨好生活
文/赵宾
喜欢晒朋友圈。照一组厨房里摆弄的图案,炫几张业余画技的图画,写几段生活中的插曲,发两句人到中年的感叹,推送署名“凿冰煮雪”的文章。
总有善良的朋友及时点赞,深知我喜听好话的朋友留言:热爱生活。细细想,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值得我热爱。
生活是人们常常挂在口中的一个词。春风得意时说生活多美好,且行且珍重;潦倒失意时叹生活是把刀,刀刀见血痕。生活是一个人一生所有经历的总和,经历不同,感受不同,态度不同。
我们口中的生活,更多是指当下的状态。过去无论辉煌或黑暗,美好或痛苦,“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类共性;未来虽然可以憧憬和预测,但远虑毕竟有偏差,只有当下更容易左右我们的心情。
乐观并非一定是最好的生活方式,适度的抑郁和焦虑可以催人奋进,不甘落后。所以生活态度没有好坏,自己喜欢便好;身体机能和大脑匹配,风调雨顺便好。
怕只怕没有西施的容貌,偏要做出捧心的姿势,蹙眉呻吟也讨不来夫差的怜爱。生活不是复印机,没有谁的版本可以复制,科学家、艺术家、英雄、领袖,学习再多励志手段,绝大部分人只是凡尘中芸芸一员。
其实我不热爱生活,生活没给我多少好处。寒窗苦读11载,不过是喜欢看小说画画,它便说我不努力,只考上普通大学;我怀揣理想扎根基层医疗工作,它却怪我没上进心,不懂人情世故,眼见后浪推了前浪,我还趴在原地。
所以我没有理由热爱生活,你们看我和它相处很好,因为生活太强大,我斗不过它,只能讨好它。我对生活说:“好吧,我认输。我接受平凡,不再向你要求财富、地位和名誉。请你不要对我太苛刻,不要给我和家人灾难,不要让我痛苦彷徨。”
然后发现生活是个大度的家伙。它没有因我曾经的抱怨而报复,反而给我温柔回报。它让微信发达,非常适合我小资泛滥地表达;它让四季更替,阳台上的植物花开花落;它让我积累临床经验,工作顺利……总之不要求太多,它就满足我。
一位中学教地理的朋友,工作之余,翻滚挪腾出许多精彩,好奇问他哪里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他说:祖国的国土面积不会变吧?名川大山呆在那里不会变吧?山的高江河的长不会变吧?教书几十年,又不需要咋备课,工作轻松了呗。
按照经典分类,生活分为: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我认为社会活动要么为了工作,要么为了家庭,没必要单独列项,说到底,生活就分为工作和家庭。
工作和家庭在一个人心中的地位不同,分配的时间精力差异,导致生活重心偏移。客观地说,女人比男人、中年人比年轻人更看重家庭。
我是一位中年女性,工作在一家基层医院。虽然医学发展很快,但国家对基层医院投入不足,基层医院在技术上发展不明显。现在凭经验,赵医生也能把七七八八的常见病诊断清楚,危重疑难,对不起,条件有限,请转上级医院。
于是我也如那位地理老师,工作轻松了下来,生活重心明显偏移家庭,各种才艺手段就有了时间和精力展现。又叹着时光逝去,身体感觉到一些变化,身边听到些消极的信息。回想几十年和生活打打闹闹,也没个结果,便迫不及待地想与它和解,以至于变成了讨好它。
真的是冤家宜解不宜结。不和生活怄气,变着花样讨好它,它便大方回报。心情好,工作便好,家庭才会好。它竟给了我许多年轻时没有的东西:比如平和的心态、比如创作的灵感、比如满阳台的花草……
我不是热爱生活,我是在讨好生活,而且准备继续讨好它。
谈古论今说家风
文/杨占国
家风像春风秋风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可以让人感知的。
家风是隐藏在一门一户、一粥一饭、一砖一瓦、一书一画背后,家庭成员的集体灵魂。这种灵魂体现在一封封的家书中,体现在一条条的家训里。要想感知某家灵魂的美丑,感受某个家庭的集体荣光,去看一看古今中外的名人故居,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去过美国的人,不妨去看看约翰·缪尔的故居。在那里,你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为什么会被称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去过天津的人,不妨去看看梁启超先生的故居“饮冰室”。在那里,你会真真正正地理解他为什么能写出《少年中国说》,为什么会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并与老师康有为先生并称“康梁”。
家风是家庭成员对工作、生活、学习、成长的态度。它包含着家庭成员对柴米油盐的态度,对金银珠宝的态度,对琴棋书画的态度,对顺境逆境的态度。在这诸多的态度中,有对做人底线的坚守,有对道德上线的追求。家风是家德的外现,家德是家风的内核。
良好的家风是家庭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一个个家庭的家风构成了世风民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回信成就了六尺巷,也让人们记住了大清名臣张英,更让人们钦佩的是他对家庭的严格约束和对权力的敬畏。
家风关系学风文风。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常态。“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告诉我们圣贤由学而成,才能由学而得。常言道“学以增智,学以立身”。同样,一个家庭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这样的家庭,其家运也才会昌盛。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的。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学习家风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才能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的困境。正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转头已是白头翁”。
比较著名且流传久远的家训当数《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我们大家熟知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出自《朱子家训》。知名的家书有《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钢琴家傅聪就是在家书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而曾氏满门才俊也是在家书的滋润中成长、成才、成仁、成家的。
我们常说:母亲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而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历史上许多民族大义的传承、家国情怀的培养都是由母亲亲手完成的。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故事,可以说没有孟母就没有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严圣孟子;我们也同样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可以说没有岳母就没有民族英雄岳飞。让我们想一想“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天降大任思想,思一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迈与担当精神,自然会明白家风家教的内涵与方向。
家风的培树过程一定是全家人(特别是家长)躬行实践的过程。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都要旗帜鲜明。曾文正公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出于家教”,此言极是。
家风家教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只要家庭没有消亡,家风家教就永远无法回避。让我们做家长的积极行动起来,跑好属于自己这一代的家风接力棒。
春节又至
文/王平
不经意间,已是腊月。又一个新年悄然而来,年复一年可真快。其实一辈子又有多长,防不住觉不着,平平淡淡已是知命之人。
不知何时,对过年竟然没有了些许的期盼和兴趣。就连精彩纷呈的央视春晚大餐也不愿熬夜享受——儿时过年的激情荡然无存。
小时候总想过年,常常问大人多会儿过年。翘首盼望着吃好饭穿新衣不去书房走亲戚的美好时刻。就连那薄薄几页的寒假作业,也是到了念初中时才出现的。过年真爽。年前大人们碾米磨面蒸馍馍忙着备办,孩子们没有了老师和大人的管束,真正是出笼的小鸟,尽情地撒狂,每天耍的灰头土脸。在组起的谷草中“藏人”,在窑顶上“接电”,在路中间“跳方”……,只需一块瓦片做道具就可游戏起来,乐不思家。大人扯着嗓子喊吃饭时,才悻悻散摊。三十日黑来,总能“幸运”地吃到包着一分硬币的饺子。卷起袖子裤腿洗个“半身澡”,在父母“又能肥二亩好地”的戏笑中钻进被窝。不过,闭着眼睛却舍不得睡着。等着享受母亲在坑边把新衣服套好并盖在我被子浮头的甜蜜滋味。虽然睡得迟,初一却醒得早。迫不及待穿上新衣裳,出门结伴去要核桃。村子不大,不足百家。凡是大门开着的,进去就磕头,主人挨个儿发给俩核桃或是仨柿皮。亲近的长辈,还会给一毛两毛的压岁钱。磕头时也有人捣鬼,怕弄脏裤子,只是蹲下点点头,膝盖不挨地。我也学着试了一次,当下就被发现了,只觉得脸发热心跳快,后来再也不敢了。
童趣尽管丰富,也不是人人能够享有。有的家庭孩子多,常年都穿破旧的衣服,大小不合身,颜色也不说,鞋子帮破底也破。腊月里,我母亲把家里的旧衣服打理好,请他们来瞧瞧有没有能用上的,他们说都能穿。说上一些感谢的话,还把布票留下几尺。用不着,没钱扯布,他们说。听大人们访,谁家过年又没有割肉,谁家过年又没有蒸馍。不管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当时一闪而过,根本不会留意。只是后来家庭变故,我也陷入窘况,才又勾起这些往事。
不过,好日子还是来了。每天发愁吃什么饭,不是因为没米没面,而是变不出新鲜花样儿来。过年犹豫买什么衣服,是厚的薄的皮的绒的都有了。细细想想,以前过年的感触颇深,是因为与平常生活发生了质变,无论是形式和内容。现在感到过年的气氛不够浓重,是因为与日常生活只是微小的量变,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但是,无论今昔怎么变化,阖家团圆这一传统主题永远没变。愿更多的家庭能享受到过年的团圆,愿更多的人们能够回家过年。
结婚随感
文/ZOZAXION乘源
一个家庭的诞生,就在这一瞬间。
捧起红得发烫红得耀眼的证件,相拥着步入烛影光环。
曾经热恋时的布谷鸟已翩翩飞远,扑面而来的是鸳鸯枕边的情韵,女儿红里的香醇。
一帧婚纱彩照,渗透柔情万种,让两颗心细细品味忠贞的内涵。
郊野的枫林如火如荼,一片片燃烧的枫叶,写满亘古不变的话题——爱情、缘份。
结婚,是生活中新的诗页,把人生抒发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家庭的组合、事业的起点,是古风意识里的续代传宗。
从此,有了锅碗瓢盆的交响,多了酸甜苦辣的品茗。
从此,男人的口袋里短了烟卷、缺了零花钱,出门的日子心坎多了一份惦念。
1+1=3吗?如果不,那么,小家伙“哇”地一声跃出来,证实了这道公式的特殊存在。
从此,家庭又增添了新的乐趣、新的烦恼,无奈中的无奈……
从此,下班回家的手上不能老是空着,总要考虑捏点糖果花草、或是活活蹦蹦的蟋蟀……
也许多年以后,把褪了色的结婚证从箱底翻出来,细细端详、品读,是否能揩去岁月的沧桑、拉回逝去的华年?重摇起那叶浪漫小舟,追逐那漾在涟波中嬉笑,还有那纷纷扬扬的柳絮、浆橹上的青苔……
怀念祖母
文/首感
祖母是我在这个世上离我最亲近的人中,使我不能离开的人。然而祖母已经故去十多年了。
祖母在世的时候我甚至想他老人家如果不在的话,会什么样子,我该是如何一个痛心,诚然我是伤心欲绝的。我爱我的祖母,不想祖母过世的日子也来了,来的很快。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远比想象的要痛苦的多。是的你也可以想一想,我只能提示我当时感觉,一位从小就疼爱你的人,她不在了,永远听不到她的声音,看不到她对你的微笑,永远,永远。想在记忆中了。也许等我自己的生命消亡时什么都明白了。
爷爷连我的父亲都不认识,在父亲的记忆中可能就有一点,说是看见大人们忙忙碌碌抬了口棺材,说是爷爷从建筑工地的高空坠地,人不行了。其它的他记不清了,他也记不清爷爷长的什么样子。也没有照片。至今我也没有问过伯父,伯父十多岁就含着恨去接爷爷上的班了。父亲兄妹四人,不幸的是,爷爷死后不久,我老太(爷爷的母亲)由于悲伤过度,上吊自尽了,随之父亲的姐姐也因病死去,父亲妹妹我的小姑听父亲说,都没想到她能活命,在旧的年代没吃没喝的。男老太(爷爷的母亲),祖母,伯父,父亲,小姑,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父亲是1955年出生的,就是那个年代,祖母凭着她的坚韧,勤劳,慈爱,大度,带领这个家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岁月,直到1999年去世为止。作为一个女人,我很难体会到祖母这一生是如何度过的,孩子都这么小没了丈夫,一家老小的吃喝。也不象现在这么物资这么富足,就是现在这个年代也是如何的不容易啊。
在我的记忆的,祖母一直都是很慈祥的,到她去世时都是那种慈爱的面孔,大伯接爷爷的班,在市里上班,很少在家。伯母也在家里,我们一直是个大家庭,大伯家四个孩子,我们兄妹三个,总共七个孙子。直到后来大伯调回县城,我们才分开家。大伯家境相对就好一些了,祖母就偏爱我们这边一些。我依然能清晰的回想起祖母音容笑貌,仿佛她还活着,从不曾离我们而去的。祖母知道我爱读书,可我小时候却很顽皮,不大听话,祖母后来,总爱对我说,你小时候,是个最不听话的小家伙了,爱打你的姐姐(我同龄的堂姐),说完就笑了,接着会说,谁知道你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也不爱玩了。在祖母的记忆里,我就逃了一次学,也不是逃学,就是第一次送我去学校,我被吓哭了,第二年又送我去学校,再也没想着不上学了。因为在他七个孙子当中,我排行第四,我的姐姐哥哥后来都不上学了,她觉得我不厌学就是很好的事情了。
在我上初中,高中期间,每次回家,祖母就是从她的小抽屉里,拿出一些小香饼,葡萄干等一些她留给我的一些好吃的东西,这些可能是我大伯或看望她的亲戚带给她的。她舍不得吃留下来的,有的甚至都放坏了。那红漆木的桌子还有祖母住的屋子,现在都让我很敏感。我怀念那些有祖母抚慰,挂念的日子。这日子沉积久了,愈沉愈让人思念。
还记得,我上大一年关回家,思念家乡,想念祖母的心情就不用提了,没有电话经常联系,都是书信来往。一回到家门,离老远,看见老祖母,已哽咽的说不出话来,眼泪止不住掉了下来,冲到祖母近前,她老人家一把把我抱在怀里,也心疼的落下了泪水。此情此境,我终生也难以忘记的。后来,祖母看了我半天,说我人瘦了,刚蒸好的菜包子,她急忙拿给我吃,我当时真有点饿了,做了一天的车,走了不少的路。她拿一个,我吃一个,记得一口气,我吃了六七个,祖母一边看着疼着,一边开心着看我这边嘴馋着吃着。祖母啊,我还记得啊,这温暖也会是一生的,可我多想再回家看看你老人家。吃你做的包子,天啊,但愿在天堂里,祖母能听到我的声音。
我毕业那年夏天有一天,祖母有一天塞给我一些钱,说让我上县城给她买点药,她有慢性心脏病,也就是冠心病,一直在吃药,估计有一年多了。可能她心疼钱中间有一段停药了,这几天感觉不太舒服才让我去给她买的。当天我就把药买给她了,祖母第二天觉得越来越不舒服,我守候在祖母的床前,大家都想着不会有什么事的。下午,不想祖母开始抽搐,样子吓人。以前父亲说她也有这样的感觉。只是我没见过,我心里很急,催父亲去找大夫。大伯家里人现在都不在乡下,伯母也去县城了,他们在县城。我摸着祖母的手,她的手一会儿热,一会儿凉。她的脉搏,如果一分钟在三十几下就要抽搐一次,只到脉搏恢复正常,她的呼吸才能正常,身体才能正常。我焦急的等待大夫,也担心害怕。家里当时只有我和母亲。我邻村的一位老大夫过来了,她看了看祖母的曈孔,把了一下脉。出了祖母的卧室,老大夫说,准备后事吧,恐怕是不行了。说完他就要走了,我拉着他的手,多想把他留下来,救救我的祖母的,已经什么都晚了。我握住祖母忽热忽冷的手,多想让她永远的温暖。
接下来,村子人都知道,找村子唯一的一部电话,打电话让大伯家人回来,让姑妈她们一家过来,让祖母的两个弟弟,我的大小舅爷过来,伴随着祖母一次次晕过去,大伯老屋子,已哭声一片,我经历着这个我最爱的祖母生命在我眼前的消逝,时间在这里凝固,时间也倍感珍惜,又不能停止,等待一个死亡。祖母的力气越来越小,可直到过了一个夜晚,祖母还在生命的死亡线上挣扎,家里人就把祖母送到县城医院里,在医院里,靠着心脏助搏器,和氧气。脸色渐渐好了。我还记得祖母的最后一次微笑,挂着氧气瓶,对我最后一次的笑。最后医生说,只有换心脏了,这已是不可能的。祖母又被抬回去了,最后坚持也没有。她安静的离去了,她躺在亲人的中间,我们觉得好象从没有离去。痛哭还没开始,当祖母被装入棺材,埋入地下,亲人们都哭晕了。姑妈也虚脱了,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哭的死去活来。
祖母去世的记忆,就像雕刻在石块上印记,在我脑海中,从不曾挥去,后来,我的兄妹几个在一块,大姐问我,你当时陪奶奶最长,奶奶给你有什么遗言没,我说有啊,她们都问奶奶说了什么。我心如苦水,淡淡说了句,不能告诉你,谁让你们不多陪陪奶奶啊。我当时甚至恨伯父,恨父亲没给奶奶多些钱,让她买点药,纵然迟早要离世,也可以使她老人家多活几年。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还没有找到工作,当时安排我到一个中学教书的工作还没着落。也许她老人家能活到现在,我去尽我的孝心,恨自己,奶奶她活着我也没给她带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她对儿孙的不尽的爱啊。
老家后园里,是一个菜园子,祖母你的身影,也常常在我的脑海里,一位老人弯着腰,摘草。
老家的房前是一颗大杏树,你倚着树干,望着树上果子,等待为我们采摘。
老家的村口你在守望,你知道的你的儿孙这两天就要回来了。
老家你的屋子空了,没有给儿孙留下一点累罪,走了。
有个老人的家庭就一定会和和睦睦,家庭就会倍感温暖,有依靠,有安全。祖母在的时候,家里出了什么事,一家人围倚在老人身边,就什么时都不会有,也没有越不过的坎。家里的每个人都有力量,听祖母讲一次次过去的生活,生命也是精彩的。仿佛有了委屈都可趴在祖母的怀中哭泣,祖母在家庭里什么事都见过了,都能承受。我想就算是一个普通的,从容的,在我目睹,耳闻的,这个老人在她的一生里却从不简单,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做了,做好了她应做的事,没了丈夫,近半个世纪,把一个家庭养活下去,给了这个家庭坚韧,博爱,勇气,带领这个家庭走出困境,过上好日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我们刚过上好点日子,她却离去了。
再一呼唤,"奶奶,奶奶",这个熟悉的声音,这个叫了还想叫的声音,我想你听到了,在清明节前夕写此文表达我对你老人家永远的思念。愿你在天堂里过的好。
敏的父亲
文/敖华
新生入学后,学校要求统计家庭信息,一个叫敏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
敏是独生子,这让我条件反射似的想到,父母肯定离异。作为农村人,一对夫妇养育两三个孩子早已司空见惯。只会嫌少,哪会嫌多?同时,敏的家庭还属于建档立卡户。顺着预想的思路,敏的父亲离异后,肯定思想沉沦、好吃懒做,成年累月醺醉在酒香里。没有收入,生活过得拮据,演变到穷困潦倒,最后顺利搭上国家扶贫的便车……
一天中午,我通知敏的父亲送独生子女证到学校,他居然下午四点左右就迅速赶到。说是接到我的电话时,他在山上放养牲口,然后立即把牲口吆回家,随后乘车火速赶来。还有一次,敏的脊背上起了疙瘩,痛痒难耐。暮色降临后,敏的父亲带着忙碌了一天的疲惫,连夜从老家包车赶来,领儿子去医院治疗。经历这两件事后,我觉得他不像是冷落子女、办事拖沓、浑浑噩噩的人。
直到家访那天,我才了解到事情真相。刚进门,我看到了完整的三口之家,内心既惊奇又开心。为喜剧性的现实而惊奇,又为家庭的团圆、和谐而开心。同时,为敏的父亲有一位贤惠的妻子感到欣慰,也为敏有一位善良的母亲和明理的父亲感到欢喜。
其实,敏的父母何尝不想再添一两个孩子。然而,事与愿违。敏的父亲有难言之隐,又不便诉说,于是,他递给我一本病情诊断书。我仔细端详,惊诧不已。原来,敏出世后,父亲便患有不育症。敏的父亲转述医生的话,说男性患这种病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
还好,敏的父亲很乐观,认为将所有的精力花在儿子身上,只要他成人成才,辛苦一辈子也无遗憾,且自己晚年同样有依靠。他尽管遭受十几年的病痛折磨,身体羸弱,适应不了打工的苦活。然而,家里的农活、家务却不遗余力去做,尽管过得清贫,但他通情达理、呵护家庭,妻子始终与他相濡以沫,同甘苦、共患难。
一个历经困苦和磨难的家庭,因为有着一根乐观而坚强的主心骨,这个三口之家同样不缺少幸福和快乐。相反,他们的亲情在岁月的沉淀中会变得更浓,且持久地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书香润家
文/廖华玲
古代爱读书的人,一般都是“家藏万卷书”。受纸张及潮湿的影响,那时的书易出现霉变、虫蛀等问题。为此,人们便放些芸香草和樟木片在书箱里,让书籍得到一定的保护。时间久了,当书的主人打开书箱,翻动书页,一股香气便扑面而来,此乃“书香”。家中能飘出书香的,或许只有富贵人家的宅第,于是“书香门第”便特指古代那些诗礼传家,有文脉底蕴的家庭。
其实,书香只为书人飘,无论你出身书香门第、书香世家,或是贫苦的寒门,一切皆因书而使家庭显得温馨、幸福、和谐。书香之家,泽润全家,爱书、读书、藏书,这是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不管网络时代如何潮起潮落,对纸质书籍的信仰始终矢志不渝,从未改变。一本好书,几代人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一种优良的文化,这大概就是以书立家、以书持家、以书传家的家风吧。
家是什么?是我们生活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它是温馨的港湾,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是梦魂萦绕的风景,是一本永远值得品读的好书。人们常说“我是为这个家好”,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确实需要家庭成员来好好培育,使它良性生长,不恶化,而书则是最好的“营养”。
当一个家庭把买书作为生活的必需消费,把读书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其显示的气质与风度,会让人肃然起敬和无限向往。如今,家庭进入数字化的娱乐时代,但总觉得飘着翰墨书香的家才有文化风韵。
记得一位平时总低头“刷屏”的好友对我说:“手机阅读,就是碎片化阅读,快餐文化,我最害怕读书的人”。朋友接着解释道:“我最害怕读书的人,是因为害怕书后的那张脸。书一放下,一张自信的脸便在眼前闪耀,举手投足,尽是风采。”好友的观点,也许有点夸张。读自己的书,能使别人害怕?不过,阅读确实是一种魔力,父亲爱读古朴典雅的线装书,一脸的“智者”像;我最爱看装帧精美的文学书,容颜也“青春”了起来;儿子爱翻童话书,稚嫩的童心像花儿一样绽放在脸上。书香润家,很精致的生活,值得追求。
家庭美德的培养,除了长辈的言传身教,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一种正能量。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可以读书怡情,可以读书益智,可以读书修身,可以读书养心。家庭构成社会,书香之家构建书香社会。伴着书香,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发展的福音。
书香润家,温馨千万家,幸福你我他。
家庭常青树
让家庭常青的三大要素:
第一、共同的目标或者共同的敌人,敌人就是竞争对手的意思,这样的家庭一般比较稳固。
第二、要有丰富的生活,包括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要有钱,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包括有一些爱好兴趣,不要一天到晚除了做事情干农活干家务就是睡觉,双方要一些共同的爱好。
第三、要有一个良好的上下辈关系,就是说你们和长辈老人,和小孩如果关系很和谐,这个家庭会很有吸引力。
在我们当今的中国社会,一说到“婚外情”,都会高度的敏感,很多人血液就会往上涌。所以往往当发现一方有婚外情,另外一方他就可以立即做出最极端的行为来表示愤怒。我只想在这里提议:第一、这些行为解决不了问题或者肯定对解决有障碍。第二、婚外情是人跟人的一种关系一定要弄清楚它为什么,属于什么档次,是徐志摩式的、还是徐门庆式的、还是陈世美式的,你只有弄清楚才知道怎么去解决它。处理一切矛盾,都应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用文明的手段去解决不文明的问题,否则只会酿成家庭的悲剧。
不文明的人,才会一天到晚记挂不文明的事。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6“声道”立体环绕
文/木南依
是的,每天从睁眼到闭眼,有6个微信家庭群忠诚陪伴着我。它们的特点除了阵仗大,性能还强大得不得了,简直是超长待机,立体环绕。
原本,我的微信家庭群简洁清爽如大多数人所拥有的,顶多3个群封顶:“×家大院”是爸爸那一脉亲属,“×氏家族”是妈妈那一脉亲属,“吉祥三宝”便是我们一家三口。这3个群,恰如两个相交的圆所构成的画面,我自如地活在小小重叠的地带,线上交流不过是线下原始关系的延续。
可惜故事没那么简单,另外3个怪力乱神的群是怎么生长出来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大家族里的“502胶”、社交欲爆棚型选手——我妈。
某年某月某日,她呼啦啦把两边的亲戚拉到一起,建群为“相亲相爱一家人”。我敢说,那一刻大家内心必定是懵圈的,但好在爱和微信是现代人共同的语言。两边亲属很快就默契而自然地接受了“大融合”,并通过喜气洋洋的表情包和微信红包相互致意,手牵手拥抱新世界。
后来家庭群的生长态势就更超出我想象了。我妈以我的情感动态为轴心,先是发展出了用来和男友一家三口亲密联络的“亲家群”“我爱我家”。注意,该群名可体现出,“小我”已然迈出了原生家庭血脉的小格局,试着拥有“博爱”的情怀和社会化意义。
待我和男友筹备结婚之际,一部分即将千里迢迢来参加我们婚礼的亲属,被我妈指引着组建成“京城亲友团”。
看吧,我手机里这6个微信家庭群,日日活跃,从不“断更”。
注视着同一群熟悉的亲属的多重组合方式,群聊话题还不带重样儿,坦白地说,作为群聊社交障碍者,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分分钟感觉自己会精神分裂。
初期我不止一次和我妈抗议,家庭群过分密集可能对年轻人心理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但我也被她数次驳斥回去,理由繁多,例如90后亲情观念不能太单薄,学会群聊是年轻人的“关键社交课”“不应该把中老年亲属排除在微信世界之外”……总之辩不过她。
在略有抵触的情绪中,我慢慢习惯了它们的火热存在,竟也慢慢感受出几分好处。比如“父姓家庭群”,现实地理距离较远,平日走动稀疏,便自觉避免分享太多个人信息,集体把聊天主题锁定于爷爷的生活起居……都是大家共同关心且欢喜的话题。相较之下,“母姓家庭群”的成员私下来往足够密切,热衷于“浪漫”的领域。大家爱晒新近旅行的照片,转发一些美文和诗歌,谈论几档爱看的国产影视剧。
在6人的“亲家群”中,我和老公基本保持沉默,双方父母主讲,对我俩的事业动向津津乐道;我自家看起来最没干货的“吉祥三宝”小群,现在核心功能是发宠物狗金毛的视频,供我爸妈“云养狗”。
至于那个为我的婚礼而生的“京城亲友群”……按理说,这本该是一个具有较短保质期的“功能群”。然而,此群的余音反倒甚是有趣。一场婚礼是很短暂的,而更加意味深长的是此后的时光。如今,“京城亲友群”成了老家亲属中对北京、对90后的诗和远方梦想接受程度最高的群体。亲属们往往爱挑两个热点新闻议论一番,趁机大谈特谈一番对北京风土人情和城市底蕴的评价,成了该群独有的口味。自从钻进微信家庭群后,我渐渐发觉,之前难以接受的聊天方式,是时空距离决定的。家人之间盼望知道你的故事,盼望和你分享他们的故事,只是在那一刻急促而生硬的口吻下,一切都未能如愿说出口、听进去。
过往以为不会变好的交流窘境,不知不觉因为家庭群,惊喜摸到了新的窗口。
所以直至此刻,6个微信家庭群在我的手机里运转如旧,“立体环绕”照常。我妈肯定会得意吧,给年轻人补修了一门神奇的“微信社交课”。
杂论幸福
文/梨城棋人
当我们好好的,没有什么烂糟的事,我们的亲人健健康康的,没有什么磕磕碰碰的事,其实那就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候,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幸福就是满足,满足我们已经达到的生活高度,满足我们良好的身体状态,满足我们家庭没有意外的变故,满足我们已经习惯的安然无恙,这些虽然很平常,但是却来之不易。
当我们头顶上都是蓝天,没有阴云笼罩,没有沟沟坎坎,我们还不幸福,那我们还能怪谁呢?怪我们精神上出了问题。
好的生活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好的心态也是一天天的培养起来的,没有大风大浪的日子里,我们的心才会安然,我们的吃喝才会有滋味。
人心是个无底的洞,要是不知满足,那人就没有了宁日可言。
有人说:幸福就是团圆。其实,要是说幸福就是团圆的话,那幸福就会离很多的家庭越来越远。四世同堂的家庭已经很少了,这样的画面也只有在年节的时候,才能够短暂出现,而骨肉的分离却是持久的。当我们苦心经营培养起来的孩子,在他们翅膀硬了的时候,就固定会走出我们的视线,这时候,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吗?可我们却没有理由,把他们束缚在我们的身边。
每当与亲人分别的时候,那一定是人最痛苦的时候,车站、码头那亲人分别的画面,总是让人肝肠寸断。
孩子不在身边的家庭,幸福总是会大打折扣,要是没有好的心态,那就会苦不堪言,日子不好过。
人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现实,现实才是人最好的学校。在现实中寻找乐趣,发现乐趣,享受乐趣,那是幸福的根点和源发,是向上的基石,而一个好的生活质量,好的身体,那才是幸福的依托。
一次家庭会议
文/韩长绵
1952年,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初中,要到远在50多里外的城里去读书了,这在我们那个小村里,可是一件大事。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的几天里,家里人来人往不断,亲戚朋友乡里乡亲的纷纷前来表示祝贺,鼓励我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为咱农村人争一口气。
待热闹劲儿一过,离开学也就不远了,在哥哥的建议下,特意为我的穿衣问题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哥哥在村里是小学教员,每个月都能拿回工资来,但要一分不差地交给父亲。父亲是一家之主说了算,对钱的控制可严了。长到十几岁的我,无论春夏秋冬穿的都是家织布染成蓝色或黑色,再由母亲用手工做成的衣服。哥哥经常县里市里的去开会,见过世面,看我这样土里土气的进城于心不忍,自己又做不了主,虽然向父亲提了几次,都没有答应,于是就想出了用开会的办法,靠大家的力量来逼父亲往外掏钱。
会上,哥哥据理力争陈述为我添置一套新衣的理由,他的话得到了母亲、嫂子、姐姐们的全力支持。在全家人共同的努力下,父亲终于答应为我做一套新装的,但也是有条件的,一是买最便宜的布料,二是不许到裁缝铺去做,借来衣服样子自行剪裁加工。这可难住了母亲、嫂子、姐姐,经过几天几夜的点灯熬油手忙脚乱,总算赶在开学前为我做好了蓝上灰下的一套新式制服,让我能风风光光地去上学了。这就是我有生以来所穿的第一套洋布衣服,由于只是当时价格最低廉的平纹市布布料,极不耐穿,一个学期未下来,就已经上了几块补丁。
这一生有你就足够了
第一次见你的时候,冷冷的表情,两条不伦不类的小辫没有生气的低垂着,整个就是一个不懂温情的小黄毛丫头。没有特别的感觉,我的心一点一点地开始下沉……嫂子说:象你这样的,还想找什么样的啊!我无言以对。干脆把心一横,象巩利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开篇一样,“要嫁就嫁吧!”总不能快三十的人了整天介呆在哥嫂的家吧……
记得第一次约会的时候,你带我去了你的学校,回来很晚,我骑着自行车送你回去,说真的你的家真难走,我只是记得,你一个劲地告诉我右转右转的,象个绕口令,曲径通幽处是一个普普通通家庭,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你的父母了。因为刚去你家时候,父母山东口音比较浓重,说的每一句话,我没有一个字能听懂的,感觉就象到了异国他乡一样,还好,你是个地道的翻译,让我不至于太过尴尬……
我们相约的日子,是平淡的、自然的、没有过多的激情,就是连携手的时间都不多,偶而的浪漫应该是在江北吧,还记得我为你低唱的那首歌吗!千纸鹤、千番情,在梦里飞!你说你非常喜欢,我们相互唱着、相互依靠着,说着一些学生时代的故事,在彼此的沟通中,我们渐渐地了解对方一些往事,微风吹过你的面颊,稚气未脱的你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一点涟漪,就象五月的江水,波光潋滟,驱走了阴霭,让一个自悲而又清高的老男孩衍生了希望。我不得不承认,起初的我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使我下定决心娶了你的理由,是你扶着我,送我离开你家大门时的那一刻。你那温柔的小手,轻轻地触动我脊背,一股暖流冉冉升腾,瞬间弥漫了我的每一根神经,那是一种甜美的感觉,多年以来,一直在我的内心定格、羽化成为永恒的记忆。
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步入结婚的殿堂,我们之间的情感,没有象其他恋人那样波澜起伏,激情澎湃,也没有其他恋人那样卿卿我我,我们只是从平静中走来,自然和谐地相处、带着憧憬走到一起的。因为你的给予,我终于有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了,虽然这个家并不完美,一间租来的陋室、一些简单的陈设,但那是我当时所能给予你的我的全部。
婚后的生活,艰辛带着苦涩。温馨透着平静。像其他夫妻一样,我们为没钱买菜而发愁,为各自的行为习惯而斗气。为一顿可口的晚餐而惊喜,有时也为过钱财不清激烈地争吵,现在想来,那些拮据的日子,不正是日后幸福生活的佐证吗:那些善意的谎言,不也是为了维系家庭和睦而不得不为的无奈吗!很庆幸,我们风雨同舟,顺利地渡过了3年之痛,7年之痒,儿子的出世,给予我们这个家无限的幸福。
感谢上天让你来到我的身边,家里因为有你而温暖!年迈的父亲、懂事的孩子、懒散的我,这些都成了你的牵挂。在家里,你应该是一个黄毛小丫头,一个家里的老姑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自从来到这个家以后,生活的磨练已经让你脱去了青涩,变得成熟,由于我工作忙,许多家庭的锁事,你都一个人打理,默默地承担着……
我有点被宠坏了的感觉,我已经习惯了你为我沏的茶,你不送来我不饮;习惯了你一个人辅导孩子学习,我上网做游戏;习惯了你边拖地边嘟囔的感觉,我心中偷偷地窃喜;电脑我占着、电视儿子看着、哈哈你只有干瞪眼份了,我是不是有点过了……但我心理知道你是在让着我,懂我。
很幸福,我所拥有的,这是一个温暖的家,是我一生最想要的……现在我最想说的一句话:这一生有你就足够了,我会用一生来珍惜的!
羡慕的没有必要
今天,偶然有时间翻看同学的空间相册,看见唯独没有设密码的同学父母的照片,职业范很强的公务员的爸爸,穿着华丽衣服坐在笔记本前的妈妈。如果不是特别亲密的朋友,看到这副照片,俨然他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干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正规的教育,每次放学回家有母亲的作业辅导,在人生困境时有伟大的父亲来到他面前给他开导……我们可以想象出太多美好的画面。但其实,熟不知……理想和现实的距离真的差别很大。
我突然发现我们每个人用各种方法去掩饰我们的不快乐,也许所谓的模范家庭,浪漫满屋都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可我们为什么要如此证明自己呢?是因为面子?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是因为我们心存向往吧。我们总是向往能生活在那样的家庭,那样的美满。
如此说来我们大可不必向往他人,因为他人的幸福也不过是他人的自诩,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我家有个慎言簿
文/董国宾
我家有个慎言簿,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四世同堂的我们家,都会组织所有家庭成员,进行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和讨论。家庭会议上,每个人都把自己有关慎言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写在我家的慎言簿上,然后大家相互监督。
我家的慎言学习活动,每次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爷爷年近九旬,耳朵虽然有点聋,但说话还是大嗓门。一说起慎言来,他情绪就有些控制不住。那次三弟在外和别人打架,还出口伤人,有时他还在人群里说些不和谐的话,弄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跟着乱起哄。爷爷气得直跺脚,高着嗓门喊了一句,狠狠“处理”。结果三弟被父亲体罚了一顿,还关了一周的“禁闭”。从此,我们家就有了有关慎言的集中学习和讨论。爷爷常在学习日上摆着手讲,每个家庭管理好了,国家也就好了。奶奶也抢着说,动手是大不对,还要宣传正能量。哎,奶奶也恨不得朝三弟狠狠打上一巴掌。
父亲去书店买了一本《慎言集训》,里面有明代敖英的慎言名句,我家的集中学习会上,父亲一边大声宣读,一边一字一句作解释。每读到要害处,父亲都会朝三弟狠狠瞪上几眼。父亲读“戒轻言,戒杂言,戒戏言”,还读“戒恶言,戒谗言,戒轻诺之言,戒卑屈之言”。接着就立规矩似地向我们解释道:“说话万不可不知轻重,更不能无礼中伤,在背后说别人坏话攻击别人。也不可低三下四,做事和说话有失尊严。”父亲还说:“这些慎言警句,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说话做事应有所遵循,岂能胡来。平时同志之间要相互体谅,若遇到困难,天冷时就挤在一块相互取暖,方能和谐共处。”父亲讲完,全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习活动快结束时,每个人都在我家的慎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得和感受。大哥写道:“和谐路上须慎言。”三弟写道:“乱言是祸,要三思。”慎言簿上,每个人的字迹都很工整,都是一笔一划写上去的。
又一天学习会上,当我们学到“言贵和气,言贵养心,言贵诚实”时,大哥按捺不住啦,一本正经地说:“慎言谨行乃处事之本,与人交往,贵在和。现在全国上下都致力于经济建设,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心力合一,传递正能量。”大哥刚一说完,就博得一片掌声。母亲插话说:“说得好啊,今后我们家就对照着去做,说到做到。”大家发完言,小侄子也在我家的慎言簿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自己的所悟,第二天就拿出积攒的压岁钱,买了一个漂亮的拐杖,送给了邻家老奶奶,于是我们家响起一片喝彩声。
我家有个慎言簿,每次家庭学习讨论会上,所有家庭成员都会在慎言簿上,写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慎言簿珍藏在我家的橱柜里,它记录了我家今后处事的方略和思路及家庭成员的变化和成长。
家与中堂
文/吴克敬
家是什么?中堂是什么?这个不是话题的话题,在今天还是需要说一说的。
我们今天把家都当成计划生育后的三口之家了。这没有错,的确是我们今天普遍所有的家。这样的家似乎少了些不可少的东西,譬如中堂,我们今天的家,就很少有了。不过,我倒是想要先说一说家教、家道和家风,不把这三个东西说明白,就不能说清楚中堂。
我们知道家教,指的是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长通过自己实际行动来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礼节。传统意义上的家教,不仅要教育子女们懂礼节,更重要的还在于道和德,是人生所要重视的内修。那么家道呢?正如俗话所说,“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女性性情应柔美如水,这样才会旺夫贵己,钱财运气自然随之而来。而男性则必须志在四方,扬名宇内,事功千秋,这可不就是外修么!还有家风,简单地说虽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但其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存在于家庭生活的日常之中,表现在大家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中,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着,让人们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这是一种潜在而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是一种无言的交流、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勾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家庭。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起自家庭立足于家庭,其作用可以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升华、民族的凝聚、文明的拓展,都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的。所以说,家风是一个人内外兼修从而成人的根本。
中堂之于家的作用就在这里,可以最明朗、最清晰、最直接的融通家教、家道、家风之核心,以书画的方式,悬挂在家庭之中,让家庭成员,随时都能够获得教益。
中堂成为风气,有说起于宋,也有说起于唐。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中堂之说,最初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慢慢的散入民间,深入进寻常百姓家里,中堂便以书画的形式,占有了非常显要的位置,并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家居的布局,厅堂是最为讲究、最为用心的地方。以厅堂的中轴线为基准,首先是家具的陈列,板壁前放长条案,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方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或太师椅,家具整体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摆放,体现出庄重、高贵的气派。依照传统习惯,扶手椅或太师椅的座序以左宾或左为上、右为下排序,无论长辈还是僚幕皆宜“序”入座,这叫坐有坐“相”,这个相,既是形式,又是内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家族中位尊的主人,不行仪式之时,平时也只在右边落座,一是表示谦恭,二是虚位以待,因此,中堂的座椅不经常同时使用。当堂屋兼做佛堂时,则翘头案正中有设佛龛,或设置福禄寿三星,或供奉已故亲人牌位,案上配置香炉、蜡扦、花筒等五供,用于祈福和感念。
厅堂里家具是要以“礼器”来对待的,正中央最显眼的位置,悬挂中堂,或书法或图画,再配上“对联”,寓意吉祥安康、富裕高贵,把外在的规范和内心的真诚,含蓄而深刻地诠释出来,执守家庭人等,都要藉以血亲良心。
家庭的幸福源泉
文/郦金兰
小雨是我大妹的外孙女,浑身肉嘟嘟,雪白的皮肤,大而黑亮的眼睛,似乎很多美都让她沾上了。这次去大妹家,有机会和小雨相处了6天,她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着童真,叫人喜爱。
小雨出生才8个多月,不会讲话,但已会用自己特有的肢体语言展现她的情感。她坐在手推车中,只要见到妈妈,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奋:眼睛大睁,嘴巴大张,喉咙发出“啊啊”声。当外婆抱着她在小区门口等下班的女儿时,小雨只要发现妈妈到来,便朝着妈妈迫不及待地张开双手,若妈妈的动作稍微慢些,满足不了小雨的迫切感,还会听到她“哎哎”一连串带着哭腔的催促声。
小雨吃饭时,外婆用空勺先逗她玩,她张大嘴巴扑腾着迎接,表现出一副兴奋且滑稽的馋相。当她发现勺子是空的时,十分委屈地哭闹起来。外婆赶紧舀了勺糊糊往小雨嘴巴里填,填满后她果然就不哭了。原来孩子的童真就是一个“真”字,不“真”就哭。哭闹其实就是小雨的“童真”对外婆“不真”。当小雨饱了不想吃时,她就直接摇头。外婆仍想多让她吃一点,她仍是摇头,甚至会转头。外婆送几次,小雨就转几次,直到勺子伸不进她的嘴里,一不留神还将一嘴糊糊擦外婆一身,气得外婆不再强迫她吃了。
小雨和妈妈最亲,以至于我的笔离不开妈妈这个词。小雨高兴时,一只小手勾住妈妈的脖子,另一只小手在妈妈的脸上、颈上、耳朵上摩挲。换个人试试?看着小雨可爱,我一个劲儿想抱抱她,可小雨怎么都不肯松开妈妈。我虽得不到一抱,却感受到小雨的纯真。
小雨的童真犹如一泓清水,清澈见底,让人一览无余。只要在她身边,总给人以幸福感,孩子就是家庭的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