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文章
看书文章(精选20篇)
看书的年龄
文/李笙清
一直不敢以读书人自居,于我而言,可能用“看书”一词较为合适。我看书,是比较随意的那种,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信手打开阅读,偶尔被琐事打断后,再读时往往已过多日,弄得书签满纸,看起来多少有些休闲的成分在内。幼时就记住了徐特立的一句话:“不怕读得少,就怕记不牢。”看书,我就属于“记不牢”的这种,总是将看书当作一种享受,就像无拘无束的“葛优躺”一样惬意。试想闲下来时随手打开一本书,看过后,就如同喝下了一杯茶,齿间留下淡淡的馨香,岂不妙哉。
看书经年,图书满架,林林总总,便感觉这看书的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着的。
上小学时,连环画是我的最爱。那时候我们习惯将连环画称之为“小人书”,每次上供销社,我都是往文具柜台那儿跑,因为那里的玻璃柜台里有一块地方是用来摆放小人书的。为了买到新上柜的,色彩鲜艳、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小人书,我在平日里不知挖了多少斤半夏,寻了多少个知了壳,捡了多少次废品,攒了多少个牙膏皮。爷爷平日里给的零花钱,我也一角一角地存着不敢乱花。有一次,供销社柜台里新摆出了《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等好几本小人书,皮匠爷爷却因肾结石开刀在县城医院住院。我急得不行,唯恐迟了买不到,于是作出了平生第一次偷窃之举——— 将父亲收藏的一块几斤重的铜柱拿到废品收购站贱卖了。我如愿以偿地买回了小人书,结果被父亲一顿好打。夜深人静,悄悄摸着藏在枕套里的小人书,身上的痛楚也似乎减轻了许多。
上中学时,兴趣转移到小说上,那些童年的小人书,被我一股脑儿地留给了弟弟。小说是买不起的,但幸运的是同桌的女生家里有很多,我就用帮她写作文的方式来找她借书。如此一来,像《青春之歌》《万山红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小说看了很多。我看书一般是很快的,一本小说在手,就想着尽快看完好借下一本。最难受的是看了上册没下册,不知道书中人物命运结局,每每留下几许遗憾,心里便多了一些想象。一次看欧阳山的《三家巷》,人也随着区桃和周炳的命运起伏感伤,刚刚看上劲,一本书就完了,同桌翻遍了家里的书架都没有找到续集。直到多年后在图书馆里,我才看到《一代风流》的后四部《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却似乎没有了当年挑灯夜读也要看完的那种激情。
人到中年,兴趣爱好逐渐转移到了古典文学,国内国外的一并兼收,一部《三国演义》,可以看多遍而不觉得视觉疲劳。还有《论语》,从来不做读书笔记的我,居然因《论语》而有了这一爱好。与妻闲话,论及半生成就,偶尔也拿孔子“四十、五十而无闻”来自嘲。中年看书,显得更加理性,对英国小说家毛姆“为乐趣而读书”之论体会尤深,涉猎也逐渐增多,古籍今著,健康娱乐,唐诗宋词,连中医、茶经、禅理等方面的书籍都觉得嚼之有味,仿若人生履历,因为岁月的积累而变得丰富起来,少了一些年少时的浮躁。看书的结果,是我在生活、工作中,心态变得更加平和。
歌德说:“人一生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有它自己的幸运、希望和渴求。”看书的年龄,其实也诠释了看书的涵义,每一个阶段对书的喜爱及阅读方式,都是由每个人的个人喜好所支配的,因人而异,不一定要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方式。这就像人生之路,每一个阶段,其实都有一种特殊的风景,只有认真品味了,才会感受到它的美好。
旅游和书
被一些美景震撼过,在旅途中感受人和人之间纯粹的信任;发现一个从未接触过的美景的惊喜;攀爬高山和雪地的坚持与到达的成就;不去设想最终结果,只感受沿途风景,可以随时根据心情更改线路的自助游~~~~
这些是在大学时代的每个假期感受到的疯狂和快乐,却是工作之后不再敢奢望的事情~~~30岁之前,想走走西藏、走走雨崩、走走墨脱~~~行走在路上,扔去所有的束缚,直抵灵魂的解脱和快乐~~~~只是,还差了一个陪在身边一起经历的人~~~
关于书,和旅游放在一起来讲,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是生活的两个寄托~~~曾经掉进一本又一本的书里,看别人的世界,看别人的思想,寻求震撼心底的共鸣,找寻不一样的世界~~~到现在,都喜欢在有时间的时候去书城,掉进那里的音乐和安静里,翻开一本书,撇开身边的浮躁,静静看着~~~~
只是,记性越来越差,很多看过的书,看过就忘,只记得了这份看书的感觉~~~~~
思想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所以要么看书,要么旅行~~~很喜欢这句话~~~~~
孩子,书是香的
文/彧骥
夏天的余热不减,蝉儿的鸣音亦存。入夜,月色朦胧,灯下,茗香徐徐……当手中书卷展,识海便又觉充盈了几 分;嗅着那一丝淡淡的墨香,辗转进入梦乡。
没曾想多年之后,竟是还会傻乎乎地看书笑到睡去。本以为要一生丢弃的益友,今昔又得重拾。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父亲
那深邃的眼。那一声挚切的哲思,犹萦绕于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没错,那便是“孩子,书是香的”.
犹记得孩提时代的自己,光着两小脚丫子,捧着一本重重的书,眼里满是疑惑,书,咋会是香的呢?
时光就像是沙漏中的流沙,一不小心打破了,它便溜走了。一个人的时候,总喜欢捧着书发呆 ,看那家中的燕子一次次地南飞,亦看那门旁的小树苗一圈圈地长大。光阴不复存在,童年也就坍塌了。
长大以后,便很少去碰书了。再后来,电子书籍充斥着网络,看书的时间便更加少去了。
曾经拥有一个纯真的自己,只可惜我却把他它给弄丢了。有那么一段时间,特别沉迷网络书籍,可殊不知一脚踏入后,却越陷越深,再难挣脱。
阴霾满天,大雨磅沱,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凛冽的寒风吹得老家的窗户吱呀作响,我举目望去,豆大的雨点重重地砸在庭院之中,荡起一阵涟漪。心底那根最脆弱的弦不免一阵触动,我哭笑地问我自己,我看了那么多的电子书籍,到底 ,从其中汲取到了什么?
于是乎,翻箱倒柜,终于找出几本还算保存完好的书。再次展开书页,拼命地嗅着那淡淡墨香。找回自我的感觉,真好。
有一日漫步在广场上,看见坐在石凳上看书的一老一少两爷孙。小孙子满是灵动的眼珠中带着一丝不解,因为刚才,他爷爷说,书是香的。可毕竟是小孩子嘛,不知香为何物,就愣愣地问他爷爷,书,难道比蜂蜜还香?老人却笑笑,不作答,只说,孩子,书当然是香的,你只要将这几页书看完,爷爷就给你买糖吃。
瞧,多幽默的老人呀!这不禁令我又想起儿时父亲的教导,孩子,书是香的。诚然,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灼灼红叶,不求最红,只求最热;缕缕阳光,不求最亮,只求最暖;本本好书,不求最好,只求一本能与之共鸣的。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留下的绝妙好文,难道要一本本看过去?
我们并不是专家学者,理应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更应选择一本好书。人这一辈子,不该涉猎过广,否则,便品不出其中的香味。
抑或,有些书 ,值得我们花费一生的光阴去读。而有些书,则被戏称为“快餐文化”,供我们在茶余饭后消遣罢了。
每每碰到一本书,总会与之笑谈。那本书,或许是古典文学,又抑或是外国著作。总之,我将与其的邂逅笑称为昳遘。
梦醒时分,梦亦破。这一场梦,却是那么地真实。
窗透初晓,日照东床,云自摇。慵懒地倚在床头,拾起昨夜滑落的书卷,呷一口清茶,提笔,挥舞下行草:孩子,书是香的!
诗歌抒情怀,笔墨消魂魄
文/一滴墨香
一本书,一盏油灯,在成长的路上伴我左右-------
看着荧屏跳跃的文字泪模糊了双眸,年少的自己,生活清贫在单亲家庭,书是唯一的伙伴,每每看到一本好书,会想尽一切办法要看,偏僻的村落没有电,油灯一盏夜夜伴我融入字里行间,父亲的离去让我辍学,含恨离校,没能走进大学的门,是我一生的遗憾,初中老师曾预言,我会成为文学领域的佼佼者,可是,命运往往逆转方向,让自己走不同的路。
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遭到无情的打击,那时觉得自己在这个世上是多么多余,从此变的沉默寡言,只把心思放在诗书里,写日记成为每日必修课,多少零花钱都成书本放在自己的床头上,书是我的精神支柱,自己的灵魂游走在书本里,自己的衣服别人可以动,可以弄脏,但书不行,谁弄脏和谁急。
看书看的忘记吃饭,看书看的忘记睡觉,看书看的忘记世间一切,仿佛自己融入书本人物情感里,为他们哭,为他们笑,为了看书挨过无数次骂,一次为了看书忘记做饭,哥哥回来二话没说,把我几箱子书全放火烧去,我真的无法形容当初心情,几天没吃没喝,以泪洗面,哭自己为啥不能何必人一样,没有母亲可以有父亲,没有父亲可以有母亲,为什么让我如此孤单。
自己像风雨中的小草,无人管理,无人搭理,任风吹任雨淋,长大的自己,虽没有花容月貌,但心高气傲,视自己为诗书里的人物,心情内阁,嫁为人妻后,看书真的不用愁,大表哥在政府工作,很支持我的个性,什么好书都给我带来,今古传奇,小说月报,中外文摘,啄木鸟,当代,长篇小说,都是我每月必须要看的书,附带蒋介石侍卫官杂记,毛泽东的侍卫赵长林笔记,一切闲工夫全用在看书上。
在人生的路上一路走来,习惯已成定性,改变不了看书,女儿儿子都知道,从不动我的书,无论朋友大孩子,还是亲戚的孩子,还是他们的同学,他俩都会告警别动我妈的书,是书中的文字熏陶我,清风般的秉性---------
文字伴我成长,回顾往事,感慨万千,走过的坎坷,在人生历程丰满思路,文字装点个性气质,文字伴我魂燃夕阳,
文字让自己变为淡然的女子,在文字里自己脱变,清雅,淡漠,恬淡,做从容淡漠,走在红尘书海诗韵里,写不尽流年,诉不尽书魂。
看尽烟花灭去,看尽世事沧桑,诗书网海任逍遥,墨香缕缕抒情怀,笔墨乃是文中宝,指尖轻吟话春秋,心中飘起无数浏览过的诗词,烟雨轻舞红尘初,灯火阑珊伊人俏,轻巧细琢古人云,心魂泄尽千古篇,淡然从容书中游,清雅秀丽诗歌行,兰花清香熏我性,笔墨一滴抒我i情。
记忆中的小人书店
文/颜书菊
记得上小学时,我常常会在星期天跟父亲逢街赶集,街上有家小书店。房间不是很大,泥土墙,房顶也不是很高,里面地上铺了红砖。土墙上留了一扇窗,光线有些暗。屋里三面靠墙边摆了几排木棍做的简陋框架,每个框架上放了两条合并的窄木板,板上放着一排排小人书。在房子中间放两条能够坐三到四人的长板凳。
开书店的人,大概四十岁左右,个子较高,皮肤有点黑,留二八开分头。我记得一到冬天时,他会穿一件对襟粗布棉祅,头戴一顶那时人们常说的三块瓦黄军帽。
每次我跟父亲上街路过他的小人书店时,他有时坐在屋里和客人一起看书,有时把两手交错操在袖子里靠在门框边注视屋里看书的客人。他书店里卖的书一半是小人书,就是那种纸张上印有黑白图案,下面印上两三行文字的连环画,那时候我最喜欢看这样的小人书了。
有时候,我跟父亲上街,一走到那家书店门口,就不再想去街里逛了,总是犹犹豫豫的向书店张望,父亲猜出我的心事,就会从身上掏出一分,两分钱来给我进去看书。
小书店一进门摆一张小方桌,上面放一个小纸箱。有来看书的人,就丢一个钢币进去,一分两分五分都行。当我把钢币丢进纸箱里后,赶紧从书架上找出书来看。我大部分拿的都是西游记,红楼梦之类的小画册子。不敢拿厚点的大书看,害怕父亲一会买完东西就来叫我回家。但这家店的书是可以放些押金借回去看的。可当时我们家里穷,哪有那些剩余的钱放到书店呢。
记得一次我跟父亲上街,走到书店门前,我跟父亲说,我不去街里了,就在这等他,说完父亲就去街里了。走时,我忘了要个硬币了,一个人就站在书店门口,眼巴巴的往店里望。
大概是因为我去过几次书店。开书店的老板有些认识我,这时他便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小姑娘是不是想看书呀?进去看吧。我怯怯的说,今天没钱。今天你看书免费。店主仍然面带微笑的说。听店主说可以免费看书,我当时不知道有多少高兴了,道谢过后,我连忙跑进书店,选了我最喜欢的几本小人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后来,我上了中学,就不再去那家小人书店了。
如今,我到了外地上班。有时会回趟老家,偶尔去街上看看,过去的那个小人书店已变成了楼房,开了一家超市。
现在看书的人少了。而我,还会常去书店看书。曾经记忆中的小人书店,却在我少年时候给过我无限的乐。
究竟地
文/郑彦英
虽然已经到了“五九”,天却没有任何回春的意思,为赴饭局,我把自己包得像粽子一般,走在路边的雪地里,却见有个老人在雪地的电线杆下摆书报摊,冻得不断跺脚。更有一个老人缩在鸭绒衣里讲价钱,声音很熟悉,难道是八十多岁的林老吗?
果然是,他一边擦着往下滴的清涕,一边说他只带了五块钱,想买那本标价二十的画册。摆摊的根本不理林老,只一个劲地跺脚。我忍不住过去,叫了声林老,一连串地说快走。他却不起来,说:“正讲价呢,人家会让的,我这大年纪了。”
我只好说:“你老伴马上过来。”他身子一抖,立时站起来,一连串地说:“走走走。”
一看这,摆摊的老人立即摆手说:“好吧好吧给你,五块。”林老大喜过望,放下钱拿起书跟我走了。
林老是个真正的书虫,可以说是我们城市看书最多的人之一,但是他的老伴儿女全都烦他,说他不食人间烟火,百无一用。他儿子跟我是朋友,说起他爹,说他知道爹精通古今中外的文学,想让他写点东西,他却怎么也写不出来;让他去跟学生讲讲课,他站在讲台上紧张得说不出话。见这不行,家里人就让他写书法或者绘画评论,因为他确实精通,但他憋了三天,没憋出一个字。
那次我和他儿子去他家,说了一会儿话,便下楼去抽烟,只见他坐在小区竹林后的背人处看书,就叼着烟过去。他看见我,下意识地把书藏到身后,看清是我,才淡淡一笑。我不失时机地启发他,问他看书为了什么?
他认真地想了想说:“不为什么。”我问他:“那你为什么读书呢?”他又想了想说:“就是想读嘛。”我不解:“难道你看书是为了看书?”
他看着我,点点头。
我不知不觉提高了声音:“难道你看书不快乐吗?为了快乐也是目的呀!”他对我的态度很木然,说:“我老是东躲西藏地看书,躲着家里人,能快乐吗?”
想起这些,我让他拿着书赶快回家。他说现在不敢回,他老伴如果撞见他,非骂他一顿。我才说,你老伴根本没来,我是为了让卖书的着急。
他一听笑了,就转身要走。我突发奇想,问他:“究竟两个字怎么讲?”他想都没想就说:“是探寻,是研究,佛语说是最高境界。”我又问:“那究竟地呢?”他信口答道:“高境界的人所在的地方。”
我不禁感叹:“你确实博学,可以开一个知识咨询站。”他连连挥手:“千万别,真在事上,我就软了。”说完立即和我道别,一边擦着鼻子尖上的清涕,一边踏着雪走进夜幕。
饭局归来,我想着林老,油然写下这三个字:究竟地。
其实,虽然许多人不待见他,就连他家里人都烦他,但是,我认为林老已在究竟地,那是他神游在知识海洋的时候。
与父亲一起读书
文/尹正勤
一
今年75岁的父亲是他那个年代的高小毕业生。
父亲不善言辞,不喜交际,除上班之外,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他喜欢读书,只要他坐下来,手里捧着的一定是书。在我的记忆里,所有关于读书的事项都和父亲联系在一起。
父亲的这个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年少时读过的《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每每看到下班回来的父亲手里拿着书报,那几天写完作业后的夜晚,便会有别样的快乐在陪伴:昏暗的灯光下,或者是我自己读报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陪着我看书的父亲,或者是他为我和两个年龄还小的妹妹读书读报。
这样的记忆,陪伴了我们姐妹整个少年时代。在父亲的建议下,认字越来越多的我开始做读书笔记,长大后再看那所谓的笔记,不过是些优美的语句或者段落,但这样的习惯为我语文课上的作文打下了坚实基础。每次看到作文本上写的出彩的语句被老师标出记号,或者在课堂上被作为范文朗读给同学们,我心里都会有隐隐的得意。
甚至,父亲还鼓励我向《中国少年报》上的征文启事投稿。虽然从未发表过,但偶尔寄来的纪念品对我来说,也绝对是稀罕的值得我用心珍藏的宝贝。
参加工作后,因为离家远,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很多时候只能呆在宿舍里。父亲说,不能回家的日子,可以多看书呀。于是,几个有着相同爱好的同事便互相借阅着传看各种书籍。《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等长篇小说,还在笔记本上手抄了大篇幅的精彩片段,满满几个或抄或写的本子被父亲仔细放在家里的“保险柜”里,父亲说,那是我青春的纪念。时间长了,我们这些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不只是看书,也学写作,还办起了厂刊。
二
成年后的我远嫁四川,最初那些年和父母所有的联系都只能靠书信完成。每一个收到父亲信件的日子,便是我的节日。父亲的来信,像日记、像报纸、更像一部部短篇小说,让我知道了父母的心从来不曾离开过我,知道了父母寒来暑往的繁杂琐事,知道了我的宝贝在父母身边度过的每一天的情形。父亲在我的信中,想象着我的生活环境、我的琐碎日常。我们一直这样不断地书写、阅读,延续了很多年。
我和父亲来往的所有书信,被我们当作书籍一般,在过了那么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完好保存并陪伴着我和父母。偶尔,我们还会拿出来翻看、阅读。
前几年回新疆,给父亲买了台平板电脑,下载了各种新闻、读书软件。从那以后,平板成了他最心爱的东西,他开始在网上看书看新闻。每天清晨,母亲做早饭,父亲就会用他那带着扬州味的普通话读新闻。偶尔听到母亲说个什么时尚的话题,她都会说,这是我听你父亲说的。每次和母亲视频,我都看见父亲或在看书或在写些什么。可爱的老爸也许觉得把字写在纸上不足以表达他对写字的热情,于是书上、杂志上的空白处都留下了他的墨宝,甚至家里的小板凳,他也不放过:上面写着他每次来我这里的出发日期、路过的地点,以及我们带他去过的所有地方。
和父母天各一方的日子里,父亲最喜欢和我聊天。很多个下午,母亲在楼下遛弯,父亲自己在家看书做笔记,视频问我那些书中很多生僻的字怎么读,比如四个“又”四个“火”都怎么念。有些我也不知道,网上查了告诉他,父亲听了会很仔细地把字写在本上,并用拼音标注好。那认真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
后来,父亲知道我写的文字发表在报刊上,他说他以为我早就忘记了自己会写作文,看到这些他很开心,让我在有心的时候记录,闲暇的时候整理。我把我写的所有文字整理打印装订成册寄给父亲,母亲说父亲看了很多次,会看很久,会读给识字不多的母亲听。母亲还说,看过之后,父亲会默默地流泪:我的很多文字记录的都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想念……父亲说他最喜欢看我写的“文章”,每次看,他都会说我小时候作文就写得好。
三
步入老年的父亲仍然喜欢看书,和他聊天时,我笑话他白读了那么多的书,这一生也没学会世人眼里的聪明,仍然胆小而倔强。这个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清瘦老头,听了我的话只是笑笑。那一刻,我非常确定我懂得父亲的心:与世无争并不是胆小,他是不屑于与任何人争执。父亲为人的宗旨一向是“决不占谁的便宜,但谁也不要打我的主意”。走过了大半生的他,真的做到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儿时和父亲一起读书时,并不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但父亲说过的很多话,都在以后读的书中看到过,从中受益不少:女孩子要站有站相,举手投足不可轻浮;女孩子不要总想着凑热闹,性格跋扈张扬;女孩子不要在人前夸夸其谈,尤其不可说大话;女孩子万万不可贪图小便宜,或许那小便宜后面是深不可测的陷阱……
受父亲的影响,人到中年的我也一直和他一样,不善社交、不爱热闹,与人周旋对我来说同样是一件令人手足无措的事。在大把无所事事的闲暇里,我宁愿捧着不入流的小说打发时间。于我而言,在家里不修边幅地或躺或坐,吃着我喜欢的零食,翻看不需要记住内容的闲书,就是我无比幸福的美好时光。
毕业那年,开始苍老
文/弈城
毕业那年,开始苍老2009.12.5
写日记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美好的回忆了吧,学生时代伤春悲秋的一种故作姿态,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时候,特别的矫情,一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就迫不及待地写日记,抒发一下自以为很深沉的感慨。
毕业后这些年一个人在外,冷漠虚伪的人情,习惯了;咄咄逼人的嘴脸,习惯了;攀高踩低的势利,习惯了。世态炎凉只作一盏茶一口饮下,滚滚红尘翻两番,仰天一笑泪光寒,在无论如何也无法修补的风霜面前,反倒沉默得过分,闭口不说一个愁字,披坚执锐三千里,不诉艰辛,低眉垂目掩饰住瞬间黯淡的眼神,再抬眼,已换了一张四平八稳的表情,忍了千千笑意,依旧为了生活死死撑住。
学生时代总是太过纯良美好,一点小事就把情绪抒发得惊天动地,开心也张扬,悲伤也张扬,于是那些淡淡的情绪被无限放大,非如此不可,不足以体现内心的喜与悲。可如今,三千里路尘土飞扬,蓦然回首,还有什么是非如此不可的?
少了少年人非如此不可的倔强,多了一种千锤百炼的隐忍,疲惫又淡定的笑容下,到底少了当年因无知而无畏的勇气,不可一世的张扬。
一个人思虑过多,心思太杂,总是伤神的。而现在捧起书,就会不自觉地想很多事,内心纠结。尘世风霜,伤人无形,无奈之下这书是再也看不进去了。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依然还想回到多年前,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潜心看书的日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虽然那时口袋羞涩,买个爱国者的mp3得衡量再三;虽然那时因无知而无畏的傻劲看起来很碍眼;虽然有各种各样在当时的我看来千奇百怪的烦恼,然而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过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可以心无旁骛翻遍天下好书,那该是很大的一种福分吧。
所以即便是种华美的假象,即便如灰姑娘的南瓜车一样,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都被打回原形,于是在那一年终于等来毕业,等来离别,盛夏炎热的太阳下,手握一叠简历融入人山人海的人才市场,内心惶急目光茫然,象一只受到惊吓的兔子……
很多年以后,偶尔拿起束之高阁的书,翻了翻又放回去。有人说,从前爱看书现在不爱看书,或者从前不爱看书现在爱看书,总之突然改变了少年时的习惯爱好,那便是苍老的开始。
种在故乡旧屋前的茶花又开了满满一树,世道艰辛,一个人一路蜿蜒崎岖地走下去,渐行渐远的少年,渐渐远去的风景,渐渐凋零的岁月--
要过去多少年,才有眼泪,倾盆而下。
童年书缘
文/心草
世界万物皆有缘,只是时间、契机不同而已。可笑的是,我与书的缘分,却是因胆子小而结下的。
我是小生日,从幼儿园结束到上小学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无处可去。记忆中,妈妈不止一次做我的思想工作——想让我白天独自一人待在家里。一想到爸爸妈妈都上班,弟弟上幼儿园,留守的只有我自己,心里就不免有些紧张,心里盘算着该怎么办?
担心的日子还是来了。记得那天,妈妈不放心,走得很晚,一遍遍地重复着她几天来叮嘱我的话:“爸爸妈妈不在家,谁敲门你也别开,也别吱声。你也该锻炼自己勇敢一些了。”妈妈上班走了,我先照妈妈说的把门从里边插上,然后按照早就盘算好的想法,把抽屉里的书全部搬到床上,我认为坐在床上看书最安全。这样,安全了吗?我问自己,毕竟偌大的房间就我一个人。门窗是没问题了,柜子里,还有床底下呢?我挨个儿检查了一遍,直到确认没有问题,才重新坐到床上。我那时想,我只能看书,看书屋里不会有动静,没有动静就不会遇到麻烦。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的书无论数量上还是种类上,自然都无法与现在比。它们大多是带拼音、带插图的书,其中不乏童话和寓言故事,甚至还有一本装潢讲究、线装布面的《小矿工》。开始时我一边看书,一边还听着楼道里的动静,逐渐就完全被书中故事吸引了。尽管当时认字不多,但我记得这些故事都是爸爸妈妈平时讲过的,像小矿工、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聪明伶俐的傣族小姑娘……他们的机智、勇敢、坚韧感染着我,也影响着我。有他们的陪伴,我不再害怕,不再孤独……
那本线装的《小矿工》,如今依然保存在我的书柜里,与我后来拥有的那些大部头书挤在一起,它是我童年与书结缘的佐证。童年读过的好书,不仅让我与书结缘,还开启了我的心灵之窗,让我感受到了文学之魅力!
闲书实用
文/李亚坤
逛书店,熟悉的书店老板向我讲述:半小时前,一对青年男女路过书店时,男子相中一套小说集,不料女子反对,说买那没用的闲书干啥,然后硬生生把男子扯走了。书店老板由此感叹:“你看看,那女人多傻啊,8本书,200块,就可能让男人乖乖地留在家里,多实用!”
我很喜欢书店老板的“实用”论,一个“留”字,不含功利色彩,也没有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层面加以美化,而更接近于一种氤氲温馨的烟火日常。
张爱玲有句名言:要想拴住男人的心,要先拴住男人的胃。一个“拴”字,隐含了几分委曲求全。其实,女人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当一名好厨子,只需培养男人养成爱看闲书的兴致,便各自相安、两厢欢喜了。
所以,聪明的女人可以不看闲书,但至少一定不会反对男人看闲书。
因为,闲书的实用,是背后的值得!认识一对夫妻,男人早年热衷于应酬,后来大病一场,戒了烟酒,人一下没了精气神。一天,他来我家串门,看到书房里一套金庸全集,就打算抱回去解闷——之前他是从不看书的,说一看书就犯困。没想到,这一看竟上瘾了。那段时间,一见到我便谈论金庸的武侠世界。无奈我的书架上以古典文学居多,不合他的兴趣,借了两次后,转而成了书店的忠实顾客。每每看到他从书店里提回一摞摞新书,我眼热得不得了。他对自己喜欢的作家青睐有加,一定要将其所有作品统统拜读。他看金庸,看梁羽生,看古龙,看王小波,看陈忠实……在我看来,能够自由地买书来看,是多么幸福!
男人原先抱怨妻子,看不得他在家闲一会儿,不是喊他做这活,就是叫他干那活,鸡毛蒜皮一大堆。现在不了,看他看书时间长了、累了,才会软声细语地让他放下书,把该做的家务一鼓作气补齐,美其名曰“劳逸结合”。甚至,她还会时不时给一笔专款,资助他用于购书。有人私下说,不鼓励男人想办法出去挣钱罢了,还倒贴银子买闲书。女人听了不以为然,说:“相对于老公喝酒、打牌损害身体,书钱花得太值得了。”说到这里,她就像生意人做了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神情笃定而庆幸。
一个经历人生沉浮的书友告诉我,一路走来,他之所以没有变得更糟糕,正是他看过的那些闲书拯救了自己。至今想起,我仍感动萦怀。
原来,闲书的实用,还是一种拯救。
一路上有你
文/昃宏伟
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我6岁,那是爸爸带我去的,爸爸那时为单位翻译外文,经常需要在图书馆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我幼儿园毕业后还没上小学,整天和男孩子们在胡同里窜来窜去还经常打架,为了假小子一样的我能像个女孩子,爸爸去图书馆时带上了我。
那时淄博市图书馆在博山,走进图书馆,感觉淡淡的书香弥漫,阅览室里是静静看书的人,那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让我安静下来,在爸爸的引导下,找到几本画报,也像模像样地坐下来静静翻阅,看到我能坐得住看书,爸爸后来每次去图书馆都带上我,我从此告别和男孩们的疯跑,从看画报和漫画书到喜欢读童话书,上学后识字多了,我看的童话书越来越有意思,我开始给小伙伴们讲我看过的故事。
每次从图书馆新借回童话书,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一部分,就去讲给小伙伴们听,讲完再看,看了再讲。我讲故事是“人来疯”,听故事的人越多,我就讲得越来劲,连比划带表演,眉飞色舞,小学的时光因为有这些中国神话和外国童话故事的陪伴,给我和小伙伴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喜欢上看书,中学和大学的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看小说到了痴迷,从琼瑶、张爱玲、席慕容到严歌苓、贾平凹、铁凝写的书我都借来看。能借到一本喜欢的新书我是最高兴的,闻着淡淡的书香,读着美好的文字,一天都不舍得放下,熬通宵把喜欢的书一天读完。对文学的痴迷使我学生时期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可数学却是一窍不通。
工作了依旧喜欢看书,淄博市图书馆的原址成了博山区图书馆,我每月去图书馆借两本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每次去图书馆,站在一排排书架中间,挑书时我是最兴奋的,眼睛顺着书架上下、左右、仔细地寻找,刚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抓在手里,眼睛又看到了另一本好的,也不舍得放下,继续抱着往下找,把一本本喜欢的书抽出,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好怕落下最喜欢的那本。按图书馆规定我每次只能借两本书,要出门登记时,看着手里挑出的书,经常左右为难,哪一本都不舍得放回,怕让别人借走了,错过再读不到它了。
在图书馆里,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惦记着选书耽误时间长了,再去阅览室看杂志的时间就短了。阅览室里有桌椅、空调,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桌边翻阅新出刊的杂志,并在我带来的本子上做笔记,悠闲自在,置身于这么多好书之中,这时的我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
女儿上大学后,我下班回家的每一天,晚饭后就钻进小屋看书,电视剧是吸引不了我的,枕边从图书馆新借来的那两本书召唤着我,每晚能静下心来看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读书的诸多好处,让我深有体会。从儿时爱上读书,从最初的小儿图画到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唐诗宋词,无一不成为了我的喜爱。之后,书读得多了,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学,更深地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更加发奋苦读。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不仅仅在文学领域上获得一些成就、在以后的事业里书中所学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忙。
人到中年,爸爸妈妈都离开了我,但把爱读书的好习惯留给了我,因为有图书馆,我就有书读,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用读书排得满满的,随时可以挤点时间读书,我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美好的文字。有书相伴,我不再寂寞无聊,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有书相伴,生活有了盼头,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有书相伴,点亮了我的人生、使我坚守我的梦想。
暖心在瞬间
文/闻石
参加一个笔会,和兄弟分公司的王兄同住一室。几年不见了,见面自然相谈甚欢。
以前虽然也与王兄一起参加过几次会议,但同住还是第一次,所以,相互的交流也就比过去深入许多,毕竟有两个晚上的时间交谈。过去,一直认为自己的经历算是很坎坷的,没想到王兄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我。
王兄小我几岁,参军却比我早一年。他是1969年15岁时就进了军营的,当时初中还没毕业,又正值“文革”时期,文化底子应该说是很薄。但巧的部队驻地附近有个院校的图书馆,让他在那个年代有了博览群书的机会,他拼命读书自学,知识积累得很扎实。据说后来部队批林批孔时,他翻译的古文居然比附近的院校老师还好还准确,让部队上下刮目相看。再后来,他就退伍回乡进单位工作了。
参加工作以后,好学的王兄一直没有停止学习,1996年在他40多岁时,报考中国社科院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职读硕并经过努力拿到了文凭。凭心而论,虽然他不算是健谈者,但他的丰厚学养仍然能让我从那些交谈中感受和体味得到,当然,他发表过的许多散文随笔、报告文学也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让我心生敬意。
然而,连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是,在当时单位大学生凤毛麟角,研究生一个也没有的情况下,他的高学历却成了他的一个沉重的负担,甚至直到现在,他仍在生产岗位上工作,薪酬自然也相当的低。
听了王兄的坎坷经历,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如果要说怀才不遇,他可以说是个典型。交谈中,我当然也发现了他的个性特点中明显的弱点、缺点,比如为人清高,性格过于直率,不是很合群,等等。这些弱点、缺点都有可能影响他的人际关系的融洽度,自然更能对他的职业发展前景产生不良影响,但即使再有影响,像他现在这样的状态却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晚上休息了我才发现,王兄会打呼噜,他自己自然也是知道的。于是,我们在一起聊天、看电视之后,他都是先拿本书看看,说是让我先睡。先睡固然是先睡了,可夜里我总会醒个一两次,呼噜仍会影响睡眠。渐渐地我又发现,他的呼噜是间歇性的,并不是一直打,利用好他打呼噜的间歇,我往往还是能安然入睡。头天夜里,因为白天旅途劳累,我入睡较早,睡得也比较死。凌晨4时,我醒了,看到卫生间灯亮着,我以为王兄在用卫生间,就没吱声,听着听着我发现不对劲儿了,怎么有翻动书页的声音?!他莫非在卫生间看书?等我再仔细地听真切了,果然是!
那一瞬间,我的心里立刻就充满了暖意:一个多好的朋友啊,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居然躲在卫生间看书!于是,我也没打扰他,因为我知道,这个季节天气不冷,他不会着凉。在内心充满温暖的感觉和朋友的温情中,我渐渐地又睡着了……
天明,我问王兄在卫生间看书的事,他一笑说:“是啊,哪能因为我的不良习惯影响你休息?我在家有时夜里忽然想看书了,也是这样的。”我自认为自己也算是个喜欢读书之人,但像他这样夜半起来看书,倒还真没有过,在心中原有的敬意之上,不禁又让我在心里添了几分敬重。
很敬佩王兄,敬佩他学习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勤奋,也敬佩他对工作生活中那些坎坷经历的豁达开朗,更敬佩他对友人这般体贴入微。
友人卫生间夜读,会让我记忆一生,温暖一生,就为这个温馨的细节,我为有这样的朋友感到自豪和骄傲。
回不了的昨日
文/素颜
(一)
中学时期初读三毛的文章,就深深地爱上了,内心深深的触动无言可喻。每拜读她的作品,这种内心的深触总伴随而来。这种内心的深触,每每混乱了自己,恍惚着前生今世的言说---目注灵魂脱离开躯体缓缓升起,直直坠入撒哈拉之心!这种直直深入的感触至今存在。
《红楼梦》一书是三毛一生的最爱。记得三毛曾说过,《红楼梦》一书是她一生一世要读的书。由此可见,《红楼梦》一书在她心里的文学评价是极其高的。但我更愿相信她本人灵魂与此书某些的共鸣。她也极喜爱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马尔克斯书写的文字中隐约显现的悲天悯人情怀,竟是把两颗心连了起来。三毛把马尔克斯着的《百年孤独》与《红楼梦》并列,可见她对马尔克斯作品的欣赏及对马尔克斯的喜爱。
我是在中学时期初读三毛的文章,开始接触初读《红楼梦》。
记得那时,父亲也喜爱闲暇无事拿本书看看的。因而时常见屋外的石凳坐这父亲微屈的身影。每到开饭时间,要响响的叫上几声才回过神来。也就因为父亲喜爱看书,因此家里的阁楼上也是有很多的杂杂的书堆积着。这为我今后的喜好提供了最初的渠道。母亲是不爱看书,也没空余时间去看。每次看见她的身影,更多是在厨房忙碌着。父亲看书她总也看不习惯去。耳朵里时常有母亲的唠叨:看书看书,只知道看书,这么大年纪了,难道还想去考上大学啊。那时,我和姐姐除了可以看学校发的功课书和一些作文选集之类的外,母亲是不让我们看这些课外书的。她也有她的道理,认为那些小说描写的情情爱爱,看了会移坏了性情,就没心思读正经的书了。那时我母亲认为除了学校分发的与学业有关的功课书外,那些描写男女的情情爱爱的书,都是属于不正经的书,不是我那个的年纪该读的书。母亲这样的观点,在后来我们都步入社会自食其力后,也没言语了。
回忆那时,尽管母亲不让看。我总是有着各种的法子偷偷地看——在家做功课时就把小说压在功课书下看——学校上课时也把小说放在裙子里看。看的书很杂杂的,什么书都看:如国内的《激流三部曲》《岳飞传》《杨家将》《康熙大帝》《水浒传》《三国演义》《唐史演义》《三侠五义》《红楼梦》还有琼瑶写的一些言情小说等;国外小说《飘》《白与黑》《悲惨的世界》《战争与和平》《简爱》就是那时看的。虽然当时看的一些书不能完全理解,内心也是极大的感触。还有童话的《安徒生童话作品》《格林童话》《金刚葫芦娃》这些也都是看的。那时我身上没钱。记得母亲也从未给过我们零花钱,也就没钱去买书或是租书看。托父亲的福——这些书都来自父亲阁楼的书堆,无需花一钱。
后来又迷上了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阁楼没有的书就拿有的去跟同学交换着看。看好了在交换回来。那是段匆忙又欢乐的时光。书本上的人。物带给我内心极大的满足与快乐。这种心灵上的满满感应是别物无法转移的。
乐极生悲。记得有常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因此,我也有过两次上课偷看被老师抓住给没收书本的记录。记得当时被没收的两本书都是古龙着的武侠小说《天涯明月刀》和《多情剑客无情剑》。还是跟同学交换来的,是同学的书。回想当时的那个急啊,急的眼泪都出来了,偏偏又说不得的不敢说。这事就一直搁在心里难受着牵挂着盼望着。直到学期结束,老师把书还给我,提着的心才放下来。现在回想下当时不敢跟老师要回书原因——担忧着老师会不会去告诉我了母亲。哪里还敢去要书,祈盼着老师不说就很感激了。
(二)
回忆少年时光是美好的。但忆起少年时期的梦想却是残酷的。每一个年少的梦都是美丽的,理想的,纯粹的,却也是脱离现实的。脱离了现实的理想,所以才叫梦想,一个懵懂少年的伟大的美梦。
既然是梦,那么梦最终会有梦醒的时日。到了梦醒时分,若能美梦成真,那真是穷书生榜上中状元,人生一大极乐事。只见摇头跺脚拍手感叹: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夫复何求啊!而美梦真能成真么?有,你又能说出几鈡呢?现实中,往往要人们去接受的是随着美梦的惊醒而伴随着来的清晰认识,是那极其冰冷无情的残酷。接受事实,承受打击,这是就你人生跨步旅程中最初的坎坷,亦是最初的磨练。
忆当年,迈着沉重脚步出了学校的大门。告别了懵懂的做梦时代。告别了一张张几载同窗可亲可爱的脸孔。心怀着一腔热情,义无反顾地奔进那一片花花绿绿的人海。
今日,再次站回原点。展现眼前的是——春天又来,花儿又开,人又相逢,学院的大门再度重开。几年的离别,再度重逢,大家都表现出极度高昂的兴奋情绪。在一片喧哗的热闹中,热情的拥抱,刨根问底的关怀,显得是那么的不自然。“我老公是某某某公司的老板。”“我先生现在是市局里担任某某要职了”“哇,你的包包真好看,很贵吧”“是的,这是我老公上周从国外带来的LV,是限量版的。”“你的衣服真好看,哪儿买的”“这是Prada的”——高分贝的声音传入耳膜。默默地扫过一张张神情自得装扮的珠光宝气的脸。这是我曾经的年少的伙伴么?我努力地在脑海里搜索着。却是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份纯净的心怀。感到胃在抽搐,疼痛如丝生长。我想去微笑的脸,却做不出来。脑海里兀然响起崔颢的《黄鹤楼》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胃抽搐的更为猛烈,疼痛阵阵袭来。我强忍住泪站起,带着歉意先行告别。穿过曾经是黄泥铺地而今绿茵一片的操场,大步离开了校园。一陈凉风吹过,伸手拢紧外衣,也拢住了千丝缕缕的哀愁----似对曾经逝去的时光,似对往昔可爱的笑容,又似对今日的相逢。
爱的抄袭
文/李代金
儿子知道,父亲肯定在心里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为了他,父亲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儿子清楚地知道,假如不是父亲的那些抄袭,他肯定坚持不下来。是父亲的文章,让他有了信心。儿子没有多余的话,他上前抱住父亲,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儿子喜欢文学。儿子喜欢文学缘于父亲。父亲也喜欢文学,总是买些小说来看,父亲还订了好几种报刊。每天,只要有空余的时间,父亲就会看小说看报刊。儿子也常常拿父亲的小说和报刊来看。那时候,儿子正上中学,迷恋上了那些武侠小说。儿子常常对父亲的武侠小说爱不释手,为此,儿子常常连作业都没完成。终于,老师找了父亲,老师告诉父亲说他儿子的成绩下降了,在学校看武侠小说。父亲很生气,就把那些小说都藏了起来。后来又被儿子翻了出来,于是父亲就将小说都卖掉了。只是,家里还有一叠叠的报刊,儿子就只好看那些报刊了。儿子不再大张旗鼓地看了,儿子偷偷地看。儿子越看越有味。于是,儿子的学习一塌糊涂。
儿子高中毕业,自然是没有考上大学。儿子就天天待在家里看那些报刊。儿子现在不上学了,自然有理由看报刊,况且,儿子也满十八岁,是成人了。父亲让儿子去找事做,但儿子却不肯。父亲说,那你想干什么呀?儿子说,我就喜欢看书!父亲说,喜欢看书怎么当初不好好读书?你总不能看一辈子的书吧?儿子说,我想当作家!儿子迷恋上了文学,儿子觉得文字真神奇,能够创造一个个美妙的天地。父亲看着儿子,父亲说,你真的想当作家?儿子说,是的,我真想当作家!我想我可以成为一名作家!父亲说,好,有志气!
从此之后,儿子看书,父亲不再阻挠儿子,父亲还买些书回来给儿子看,父亲希望儿子真的成为一名作家。常常,父亲陪儿子看书。母亲看到他们父子两人呆呆地坐着看书,摇摇头,无语。晚上,母亲问父亲,儿子真的能成为作家吗?父亲说,能吧!母亲说,光看书行吗?得写!父亲说,对呀,明天就让他写。
第二天,父亲就让儿子写文章。儿子也知道光看书不行,得写。于是儿子就拿着纸和笔写文章。儿子坐了大半天,就只写了几百字。然后,儿子把写的文章给父亲看。父亲看了直摇头,父亲说,这就像是学生的作文,没有报刊会要的!父亲说的是实话。儿子说,那我再写。于是儿子下午又写。儿子写了一下午,写了整整两页纸。可是父亲看了儿子写的文章,还是直摇头。儿子自己也很丧气,觉得写文章不容易。
此后的许多天里,儿子都写文章。儿子上午写一篇,下午写一篇。但没有一篇让父亲和自己满意。父亲安慰儿子说,你别丧气,慢慢写,写得多了,就会好起来。儿子想也是这样吧。哪一个作家开头的时候都写不好,都是写得多了才好起来。
父亲见儿子在纸上写太辛苦,改起来也不方便,于是就为儿子买了一台电脑,还上了网。儿子得到电脑,很兴奋,儿子就更有干劲了。儿子写了文章,就把文章从网上投出去。儿子写了很多,也投了很多。可是,儿子投的文章,一篇也没有发表出来,哪怕就是本地的报纸,也没有发表一篇。儿子很沮丧。儿子对父亲说,爸,看来我当不成作家!父亲说,爸相信你!你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以后,爸也写文章,我们比赛!儿子说,爸,你能行吗?父亲说,咋不行?我看了那么多书,还能写不来文章?
从这以后,上午儿子写文章,下午父亲写文章。上午父亲看书,下午就儿子看书。母亲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满意。母亲对父亲说,你天天陪儿子看书写文章,就不干活了吗?父亲说,是干活重要还是儿子重要?母亲听了,不再言语。
让儿子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的文章很快就出现在了当地的报纸上。父亲收到了样报,还收到了稿费。父亲说,怎么样?我行吧?儿子点头,眼里满是羡慕。父亲说,我都能行,你还年轻,当然也行!此后,父亲经常在一些报纸上发表文章。父亲的文章,很是不错。儿子都喜欢那些文章。
儿子坚持着写呀写,儿子的文章写得好了,不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儿子高兴,父亲也高兴,母亲也高兴。于是儿子更加努力了,儿子想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
父亲不再写稿了,父亲又干自己的活了。儿子也已经不再需要与父亲比赛了,儿子需要和自己比赛,要一天比一天更进步。
那一天,儿子上网,儿子搜父亲的文章,儿子想看看父亲的文章还在哪些报刊上发表了。儿子搜呀搜,儿子惊奇地发现,自己搜出来的文章,却在一些报刊上署着别人的名字。儿子呆了,父亲的文章居然被人抄袭了。儿子继续搜下去,儿子在一个论坛里,发现有人,而且是许多人都指责父亲是个文抄公。而父亲则回帖说他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发表是为了儿子,说儿子喜欢文学,想当作家,可是他坚持不住,没信心,自己就抄大家的文章来发表,以此鼓励儿子。父亲还说稿费他会还给大家,希望大家理解一个父亲的苦衷。
那天,儿子在父亲回来的时候就问父亲,爸,你以前发表的文章都是抄袭的吗?父亲惊讶,然后说,是的,都是抄来的。我写不好,不能发表,为了鼓励你,我只能抄袭别人的文章!我知道有许多作者都在骂我,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为了你,我必须这么做!
儿子知道,父亲肯定在心里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为了他,父亲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儿子清楚地知道,假如不是父亲的那些抄袭,他肯定坚持不下来。是父亲的文章,让他有了信心。儿子没有多余的话,他上前抱住父亲,眼睛里溢满了泪水。他想自己感谢父亲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好文章,真的成为一名作家,成为父亲的骄傲与幸福。
最忆少年读书时
文/申功晶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从老师到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他们一致认为,与其看“无用”的“闲书”不如多啃几个英语单词,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实在。十来岁青头白脸的少年,面对索然无味的课本,为打发消遣无聊的课堂时光,我将小说书摊放在膝盖上,从课前读到课后,从上学看到放学,看闲书和玩游戏一样能上瘾,在学校没读完的,回家接着“下回分解”。
我家老屋是两层多进的江南式大宅院,平日里一楼住人,二楼空置,为了夜间不用瞒着父母,打手电筒钻在被窝里偷偷看书,我将被褥搬上二楼,一个人霸占了空荡荡的整个楼层。小时候家里经济不甚宽裕,工薪家庭为几个柴米油盐钱都要精打细算,哪来多余的钱给我买闲书?有一回,期末考试考了年级第一,恰好父亲单位额外多发了一笔奖金,母亲许诺让我去新华书店自行挑选一套书籍,我拎了一个空米袋,千甄万选半天,挑了一套三本厚实的精装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柜台结完账将书塞入米袋,美滋滋扛在肩上徒步回家,那心态大抵和农民工年底拿到辛苦了一年的血汗钱差不多。
翻遍了自家藏书,就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看,我曾觊觎图书馆顶层书架上的二月河《康熙大帝》,被馆员告知这套书只有教师才能借阅,悻悻而归;我曾软磨硬缠在大学当教师的堂叔给我借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他拿了一套《神雕侠侣》,欢喜得我竟然不舍得一口气看完;直至上了大学,第一学年拿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一口气跑到小书店买了五块钱一本盗版的二月河帝王系列和金庸武侠全集,方才过足了书瘾。
有道是,远水不解近渴。每天走十余里路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看书显然不现实,好在90年代末期,街头巷尾开了不少私人书店,我迷醉于书架上一排排齐齐整整、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新书。每天吃过晚饭,饭碗一丢,跑去附近书店蹭书看,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厚着脸皮光看不买,老板是个豁达之人,大概见这孩子模样周正、容貌清秀,从未给过我脸色看,只是嘱咐切莫折书角,别把书弄脏就行。站了个把小时,两腿开始发酸,换个姿势,蹲着看书相对而言舒服多了,可一旦站起身,两眼一黑,站都站不稳当。记不得有多少个寒暑假是在书店里度过的,从站到双腿发麻到蹲在地上看书,从中外小说到经史子集,零零落落读了不少书,快活得就像掉进米缸的老鼠。宋真宗为了鼓励读书人考取功名“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少年读书不带任何功利性,这段“无心插柳”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尝试着给报刊杂志投稿,从地市省国家级报刊到人民日报,每年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或许,正是这些无用的闲书,使我完成从读者到作者身份的转变。
书中没有掉下千种粟,也没有赐给我一屋子金元宝,却让我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那是一个朝南的阳光房,从经史子集、国学典籍到国外名著,可谓应有尽有,再也不用可怜巴巴蹲在地上看书,也不用汗流浃背的扛书,只须点击鼠标,自有快递小哥亲自送书上门,至于读书的姿势,可惬意地坐在沙发上,也可任性地躺在床上,然少年时那种如饥似渴的读书滋味,却时常在心里来回翻涌:课堂偷读、阁楼夜读、书店蹲读……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窥月”虽为艰涩,却有着充沛的时间、精力、闲情,可以彻夜不眠读完一本好书,有道是,年轻就任性啊!
阁楼上的“流金”岁月
文/申功晶
我小时候经常淘气,被老师、父母训斥后,总会不自觉地爬上阁楼一个人安安静静躲着“面壁思过”,一呆就是老半天,这里成了我的小空间、小天地。后来,索性主动搬上了小阁楼,一张板床、几捆旧书、一盏台灯,一得空,便摆一方矮桌,泡一壶香茗,摊开一卷书,席地而坐,自己仿佛成了《陋室铭》中的主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老宅里的小阁楼似乎是我的城堡,我俨然一堡之主,做完功课,摊开闲书,沙沙的翻书声尤为清亮,床上、地板上、桌上……洒满了花花绿绿的书,有连环画、古典名著、国外小说、唐诗宋词……我坐在书堆里,俨然一个“霸气侧漏”的小国王。看得累了,就躺下休息一会儿,睡够了,爬起来继续龙精虎猛地当一回“霸道总裁”——想看哪本就看哪本。
在这个上隔青天、下隔大地,悬于半空的阁楼上会产生一种游曳于天地之间的感觉,这时的读书,全凭内心召唤,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夜幕降临,一盏豆灯,一卷好书,茶仍是少不了的,乏了,抬头仰望深邃的星空,月华如水,星星调皮地眨眼,整个人似乎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展开无穷想象力:月宫里的嫦娥寂寞孤单冷,还好陪在她身边的还有一只玲珑可爱的小玉兔;吴刚是否夜以继日地伐树,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朦胧间,头顶上的月亮似离我更近了,月光柔柔和和洒在头皮、肩膀、背心……就像老祖母的手。
最惬意的莫过于严冬,任凭西北风在耳畔呼啸,吹得窗棂“吱嘎吱嘎”作响,坐在阁楼内,抬头不高处便是房梁屋顶,茶香袅袅,一股暖意从丹田涌起,屋里不用热炉亦温暖如春,泡一壶热茶,一卷书,可以消磨到半夜,着实倦不过,拿一床厚实的棉被铺在红木老床上,舒适地窝着看书。难怪有人说“阁楼最是读书地”。
阁楼南北都有窗户,平日里看书累了,就打开阁楼窗户,头顶是天上的流云,看着它们,那绵绵软软的思绪也随之流浪起来……足下是一览无余的江南清一色粉墙黛瓦民居,在那个没有高楼大厦的年代,我站在阁楼这个制高点,仿佛上帝俯视治下的臣民,甚至可以西望古城地标——北寺塔,俯瞰下面的大宅院,氤氲着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张家阿婆喂鸡、王家婶子在搓洗衣服、阿公则在摆龙门阵……
我习惯“挑灯夜读”,亦有一个目的,我的父亲为生计昼夜奔波,早出晚归,只要阁楼上有灯火亮着,父亲大老远就能看到,那微弱的灯光就像远航的夜船看到了海上的灯塔,我用读书来分散等待的焦虑,每每聆听到弄堂拐角处那清脆熟悉的车铃声,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父亲后来说,每次他看到阁楼上的灯火,内心深处熨贴,他知道宝贝女儿一边看书一边等待他的归来,看到了港湾,可以停泊的港湾,也看到希冀的曙光。因此,我很小就体验到“民生之艰”,更发奋读书。
多年后,我从小孩长成大人,老宅拆迁,阁楼不复存在,我从小阁楼搬到了大书房,四周空荡宽敞,却很少静下心来看书,让我无比怀恋起阁楼里的旧时光。
一次偶尔的机会,我参观了加拿大UBC亚洲图书馆,十来个平米的小阁楼,据说,八十五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每天在此,耐住清冷寂寞,钻研文学七八个小时,乐此不疲。蓦然间,我想起了金岳霖先生曾说的一句话:自己研究哲学,就像是一个人在小阁楼上做游戏。这时的我方才明白,原来现在的自己缺少的是一份“楼阁”的心境。
爱书如痴
文/王涛
我的老家地处鄂东北山区,那里有我童年的欢乐和梦想,也有我爱书如痴受到父母打骂留下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座座重重叠叠的大山,一道道怎么也爬不完的山梁,隔断了祖祖辈辈蛰居山区的农民与外界的联系,却隔不断幼年的我渴望了解和认识外面精彩世界的一颗心。那时,深藏于山旮沓里的家乡小村还很穷,一没有广播,二不通电。要想看书,除了上学发的课本外,转遍全村也难找出两本书。一次我和几位小朋友相约,背着父母步行10多里山路去镇上玩,看到镇上新华书店柜台上一排排的书,特别是那五彩缤纷的连环画书,不知怎的,腿就像灌了铅似的,站在柜台前眼睛紧盯着那些书,不愿挪动一步……
回到家里以后,书店里那一本本连环画,在我的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绕来绕去,搅得我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思来想去,最后下决心到书店去买。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时,得到的回答是:“家里连吃油盐的钱都没有,哪有钱给你买闲书看。”无奈之下,我决定利用星期日上山砍柴卖柴去买书。
那时我才刚满8岁,我和同村一位比我大两岁的同伴一道,早早吃了饭,扛着扁担拿起柴刀上了山。大约11点左右,我们各自砍好了一大捆柴,顾不上回家吃午饭就挑到镇上去了。10多里山路,我俩边走边歇,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我那担柴不到30斤,买柴人每斤给我2分钱,不过他还算大方,最后多给了我5分钱。拿着那6角5分钱,我兴高采烈地奔向新华书店,买回了一本小人书《小兵张嘎》。第一次靠自己挣钱买回了书,心里甭提有多激动了!可当我高兴得屁颠屁颠地回到家时,迎接我的却是父亲劈头盖脸的一顿痛打,原因是我早上出门父母不知,中午又没有回家吃饭,他们漫山遍野地找,害怕我被狼吃了。那次,身上的伤痕足足让我痛了一个星期。虽然第一次卖柴买书便挨了顿打,但我对书的痴迷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读完小学,我卖柴买的各类书籍近百册,其中连环画约占七成。
我童年时期最大的快乐就是买书,读书。节假日,白天读书忘了下地干活、忘了吃饭;夜里读书不慎撞倒煤油灯烧着了被子;上山放牛看书让牛吃了人家的庄稼;走路时看书摔跤碰破了头……为此,没少挨父母的巴掌。
为了读更多的书,我常和父母耍心机。母亲骂我夜里读书浪费煤油,我一吃完晚饭就装作去睡觉,等父母睡熟了再起来点上煤油灯看书,一看就是两三个钟头。后来母亲发现不见点灯只见油少,便觉得不对劲。她审问我时,我没有承认。一次,我读《西游记》忘了时间,凌晨母亲起床时我没有听见,结果被母亲逮个正着。这下可惹恼了母亲,第二天她借故让我到亲戚家借东西,把我小箱子里的书全部倒出来,一把火将它们烧成了灰烬。一气之下,我以连续三顿不吃饭进行强烈抗议。仔细想想,母亲烧我的书也情有可原,他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除了给我们兄妹三人交学费、买衣服外,还得应付家庭日常开支。他们真的恨不得将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可我点灯熬夜看书,不仅没有给父母帮什么忙,还要浪费他们千辛万苦挣来的钱。
但是自那以后,母亲再也没有反对我看书。我读书的范围由小变大,由薄书变为厚书,由读唐诗宋词、《三国演义》《水浒传》到外国名著……书读得多了,常常会产生一种写作的欲望,这种欲望随着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强烈。从16岁那年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开始,迄今我已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文章了。
如今我已经从山村走进了城市,回首这些年,我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成功,每一次挫折后的奋起,都是书籍给了我巨大的力量,感谢它们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与书共眠
文/王艳萍
我喜欢看书,而且喜欢在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书,虽然这是一种不太好的习惯,我却乐此不疲。每晚临睡前哪怕很晚上床,也要先找本书看,直到困得实在不能再坚持了才睡下。为此,老公经常取笑我,真不知道你是在看书还是在催眠。
读书也好,催眠也罢,因为有了这个习惯,而我又信奉开卷有益的古训,不论是小说、散文、随笔还是传记、杂文,都能读得津津有味,因此我的床头柜上总是堆满了各种书籍,而且摆放混乱。星期天请父母来家里吃饭,饭后小憩,看到床头柜上杂乱无章的样子,母亲嗔怪道:“说你多少次了,这躺在床上看书的毛病啥时候才能改呀,你看这乱的。”边说边要动手帮我把书放到书柜里。我笑道:“您歇着吧,我一会儿就收拾。”等母亲走后,我却依然如故。
我理解母亲,因为在她看来,读书就应该有个读书的样子。古人在读书方面是很讲究的,据说要净手洁案,就是说古人在读书前,要先洗手,再将桌案擦干净。因此,但凡像样点的家里大都有一间专门用来读书的房间叫书房,即使条件不太好的家里最起码也要有一张书桌,由此可见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当然,母亲是不会想到这些的,她之所以不赞成我躺着看书,是因为躺着看书对眼睛不好。
尽管在心里感动于母亲的“嗔怪”,但是对于睡前读书的嗜好,丝毫没有改变。常常于夜深人静之后,洗去一身的尘垢,然后亮起一盏小灯,舒舒服服地半躺在床上,背靠松软的枕头,翻看那春秋智慧、唐宋风情,沉浸于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品味书香。读到深处,常常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书中情节、人物命运,或欢笑、或悲伤、或愤怒、或感叹,任自己的情感随着书中的文字肆意奔跑。读累了,身子向下一滑,带着对书中美好事物的憧憬,酣然入梦。
书迷
文/松石涓墨
又是一年花开时,置身于花香中,泡一杯茶,捧一卷书,人生如斯夫复何求?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尚处在“文革”期间,许多书被禁止,但我读书的意愿是那么强烈,只要看到同学、邻居家里有书便要千方百计借到手。晚上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成了常态。那时每家每户都是多子女家庭,大的孩子回家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做家务事,我排行第二,下面有两个弟弟,所以也要帮着家里做家务,又想看书,又要做家务,时间就比较紧张了。计划经济时期各家日子都是算计着过,米、面、油、肉、布凭票供应,往往购买时需要排队,而且一排就要好长时间。姐姐、弟弟们觉得无聊不愿意排队,而我特别高兴做这种事,经常自告奋勇,排队的时间越长越开心,因为能够站在买东西的队伍里肆无忌惮地看书。有时排到我了,为了多看会儿书,我就让后面的人先买,增加排队时间。
帮家里烧饭时,米饭快熟的时候,要将锅歪过来慢慢地用火炕,锅要转一圈,烧出来的米饭才不会夹生。我会坐在炉子旁,把书放在腿上,一边看书一边转锅。有时注意力太过集中,把饭炕煳了,受到父母的责骂。那时的粮食按人口定量供应,每天烧多少饭要计划着来,小孩子长身体特别能吃,本来粮食就不够,再烧煳一锅饭,父母发火也是情理之中。
因为看书误事,父亲会把我的书收起来,责备地说上两句,过两天会再还给我。被父亲收走书的那两天,是我最忐忑的。印象最深的一次,一向没有重言语的父亲真正发火了,一把夺过我手中的书,不管不顾地撕了,我被父亲的举动吓坏了,也为书被撕掉而担心,为此,我哭了整整一夜,害怕没书还给人家,更害怕再也借不到书了。第二天早晨,父亲看着我哭红的眼睛,心有不忍,问清借书人家,道了歉把书折价,赔钱了事。这件事以后,一连多少天我都不敢跟人家借书,一直到同学主动借给我书,我才又恢复了看书,只不过收敛多了,做事时不敢大意,生怕再出错。
其实我的父母均是喜欢读书之人,家里也有好多书,全收在柜子里锁起来,只不过多是技术类书籍,不合我的胃口。
后来上班了,读书的兴趣丝毫不减当年,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久而久之,图书管理员成了我的好朋友,一有新书、好书就会第一时间通知我,让我先睹为快。读到欲罢不能时,也会在上班时,悄悄地看自己喜欢的书。
直至今日,我对书的痴迷依然不改初衷,看到书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来翻翻,有时做着家务事,一看到书就会忘记手上的事,反而捧起书本进入忘我状态,直到家里人催促或孩子回来才想起还没做完的事,为此不知被家人抱怨了多少回。
如今电子产品普及,让看书更加方便,纸质书变成了电子书,随时随地拿手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我常常翻着翻着微信,就翻到了“天翼阅读”、“手Q阅读”,看到心仪的书,一头扎进去忘了时间,忘了看手机的初衷。
一路有你
文/昃宏伟
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我六岁,是爸爸带我去的,爸爸那时为单位翻译外文,经常要到图书馆翻阅大量参考资料。我幼儿园毕业后还没上小学,整天和男孩子们在胡同里窜来窜去还经常打架,为了假小子一样的我能像个女孩子,爸爸去图书馆时带上了我。
那时淄博市图书馆还在博山,走进图书馆,感觉淡淡的书香弥漫,阅览室里是静静看书的人,那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让我安静下来。在爸爸的引导下,找到几本画报,也像模像样地坐下来静静翻阅,看到我能坐得住看书,爸爸后来每次去图书馆都带上我,我从此告别和男孩们的疯跑,从看画报和漫画书到喜欢读童话书。上学后识字多了,我看的童话书越来越有意思,就开始给小伙伴们讲我看过的故事。
每次从图书馆新借回童话书,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一部分,就去讲给小伙伴们听,讲完再看,看了再讲。我讲故事是“人来疯”,听故事的人越多,我就讲得越来劲,连比划带表演,眉飞色舞。小学的时光因为有这些中国神话和外国童话故事的陪伴,给我和小伙伴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喜欢上看书,中学和大学的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看小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从琼瑶、张爱玲、席慕容到严歌苓、贾平凹、铁凝的书我都借来看。能借到一本喜欢的新书我是最高兴的,闻着淡淡的书香,读着美好的文字,一天都不舍得放下,熬通宵把喜欢的书读完。对文学的痴迷使我学生时期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
工作了依旧喜欢看书。每月去图书馆借两本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每次去图书馆,站在一排排书架中间,眼睛顺着书架上下左右、仔细地寻找,刚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抓在手里,眼睛又看到另一本好的,也不舍得放下,继续抱着往下找,把一本本喜欢的书抽出,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好怕落下最喜欢的那本。按图书馆规定我每次只能借两本,要出门登记时,看着手里挑出的书,经常左右为难,哪一本都不舍得放回,怕让别人借走了,错过再读不到它了。
在图书馆里,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惦记着选书耽误时间长了,再去阅览室看杂志的时间就短了。阅览室里有桌椅、空调,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桌边翻阅新出刊的杂志,并在我带来的本子上做笔记。置身于这么多好书之中,这时的我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
女儿上大学后,我每天晚饭后就钻进小屋看书,电视剧是吸引不了我的,枕边从图书馆新借来的那两本书召唤着我,每晚能静下心来看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人到中年,爸爸妈妈都离开了我,但把爱读书的好习惯留给了我,因为有图书馆,我就有书读,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用读书排得满满的。随时可以挤点时间读书,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美好的文字。有书相伴,我不再寂寞无聊,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有书相伴,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有书相伴,点亮了我的人生,使我坚守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