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情感文章 > 情感美文 > 正文

风景那边独好

作者: 南江子2019/11/17情感美文

南溪之景,合璧窝只是听说,映南塔也只远远望过,去过罐口,可那已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也并未了解全貌。这一回出门就收不住脚,十四个老中青结合的活动小组,竟然在一天之中游完了这三个地方,流连了原所不知道或没发现的独特景致,而且得到好多于认识上的有益启示。

在江马公路中段,从一条现在少有的黄泥石子路小心落步往下走。一路两山相迎,翠绿相伴,峡谷中碧绸下展,没有一点褶皱,偶尔露出几处小青瓦房以及家门跟前清清流水鸭夫鸭妻嬉戏游玩的图案,显得尤其古朴。随着湾道沿谷沟,越是往下,越是林密山高、阴翳遮日、轻风生凉,无不令人认为这里应当是个理想的避暑之地。

终于来到江边,满以为曾经的古码头,如今的合璧窝一定十分豪华夺人眼目,却没有料到它竟然有些没落,只不过是长江第一湾湾底的一个驿站。没有曾经的车水马龙和来往商客,全轻悄悄的,与附近的过兵滩一样,大概还沉浸在对历史的怀思里。江水在湾底掀动,两只小船儿正随着掀动的水波不断摇啊摇,虽然没有歌声,却有“外婆的彭湖湾”味道,想想十分惬意。向西而望,江水涌动而来。江波鱼鳞般泛着银光,向湾里奔来,很快迅速来个大回转,然后往下推,再往下推,终于沉到我们眼前那道缓水口。那小船悠闲地接受了江水的洗礼,投入到深恋的瞬间。

我想看看传说中的桂轮山和琴山,但看来看去,眼前没有哪座山有传说中的桂轮琴山那样的挺拔阻隔,也许在江水亿万年的强力冲刷中,桂轮琴山早已成为平坦的沃土,与远山近水早已融于一体,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的主角。或者我此时并不在两山中,难识两山真面目呢!

隔江相望,对岸那片土地早已苏醒,现代化的城建布局,都市般的鳞次栉比,正启迪着人们未来如何开发合璧窝这个地方,希望那天早点到来。

不得不问,合璧因何而来?无意间向左回望,才知刚来的时候,只看见山的一面,却忽略了山的另一面。不得不激动,正对着我们的那面山,虽不高,却壁立崖岩,温润泛绿,可不像璧玉?想来另一面山也是一样。先前怎么只看到两山密林耸天,却没发现换了一个角度,竟然显出另一番奇观?终于明白,合璧,合璧,两山峙立如璧门谁也离不开谁,璧门以内自然为窝。

真是,以常人之眼看待事物,往往只能看到一个侧面,一种形态,于是会感到索然无味,走了一遭,再不愿走第二遭。可是合璧窝却不这样,因为我们都有心去发现,去感悟,所以发现了它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发现的奇妙景观。

不由有感而发:“合”、“和”同音不同调,但意义格外相近,“合”,劲往一处使,“和”,团结一致,共同向前,我们需要“合”,更需要“和”。我们中华民族理应是个好大好大的“和氏”大家庭。如今我们这个大家庭经过不懈奋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城乡土地,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国家一定会发展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国家!

合璧窝风景独好!感谢合璧窝带给我美好享受和新的启示!

花腔岩就不同了,它是南溪浑然天成的“罐口”底部。

原本来过“罐口”,和学生到这里搞过野炊,可已经过去二十五年了。印象中,罐口流水潺潺,融入长江,却没有想过罐的口在江边,罐的底部又在哪里,这潺潺流水又来自哪里。只记得从罐的口子沿坡而上,见一个有盛水圆口的平台,以为那就是“罐口”。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完成野炊,直身南望,模模糊糊望见今天所要去的“花腔岩”,仅仅是一层一层的腔岩而已,故以为我们真正看到了“罐口”的全貌。

殊不知,这回我们从“罐”的背后进入“罐”中,直接走进“罐底”。所见所感与以前全不一样。

扶栏聚力,沿陡峭石梯而下,尽管酸膝软腿,但也身体力行。未料行至一处,忽闻訇然作响,仰头一望,密密层层的水花飞溅,乳色般的水雾腾空,说它是“水帘洞”也不夸张。可前面一块巨石挡着,路在哪里?也看不见出口。老中青后面惊呼,前头探询,才知只有弯下腰,从一石罅隙过去才可到达对面。不过谈何容易?那石罅隙小得只够一个人通过。石罅隙下面是个腔岩,高度只有一米左右,腔里满是流水,水上有几墩松动的石头,水花水雾弥漫整个罅隙,很容易迷糊眼睛。于是,我们小心下到石罅里,头顶腔岩石顶,冒着水花水雾,一步一小心地踩上活动的石头,在年轻人的帮助下,一个一个终于过了险境,走上去花腔岩的水泥板路。

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很激动,犹如探险。只有探险成功以后,才有这种激动体验。人生几十年,探险几何?总是怕危险,这种“怕”影响了我们几十年,以致碌碌无为。风平浪静固然可贵,但人生滋味几何?人,还是应当有点探险精神好。

怀着特别畅快的心情,徜徉在层层“花腔岩”里,走过来几十米,步过去几十米,怀思古人是否来过这里,远古的时候,是否真有神灵佛祖在这里焚香打坐诵读经文?不得而知。可是展眼向前望去,惊叹不已:目之所及,高高低低,山石林木,延至长江之滨。那不是“罐”的口吗?山林之中,两头小中间大,那可不像大肚罐身?我们所处,正是“罐”的底部。那飞溅的瀑布,正是源源不断的金水银水,潺潺而下,汇入长江,连同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长江的第一湾其中一个部落,永远活水,富足长情!

花腔岩下绿色当中,一方巨石横卧,石头中间裂着一道宽宽的缝。有人惊喊:雷炸石!它果真是雷炸石?若真这样,花腔岩边那尊不知重量几何的巨石叫“飞来石”,岂不是雷炸之时飞溅上落的石屑?

真庆幸,若不来这一趟,会不会给以后的自己留下遗憾!而且我也悟出苏轼那段话说得再精妙不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花腔岩风景独好!谢了,“花腔岩”!

天色还早,不如一鼓作气,再游“映南塔”……

看见了!“映南塔”高耸于江南新塔村的红林山顶,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角铜铃迎风摇曳,铃声脆响,动听悦耳。外形挺拔俊美、工艺精巧,与“老塔”东西遥望,相映成趣,令人浮想生趣。 相对“老塔”而言,它是“新塔”,不过年龄也不算小。它始建于明,清初塌损,乾隆末重修,到嘉庆初方完工,而今看起来依旧韶华披身,映山映水,映尽人间辛酸喜乐。

啊,脚下就是山顶。红色土地,绿色山林。下面是长江,江水中有个小岛,岛上有人家,就像一只硕大而绿色的琥珀里镶嵌着红房子、白房子、高房子、矮房子,还有那道伸入江水的仄仄的石梯……一片生机盎然!这个小岛是南溪有名的江中之洲——瀛洲阁!阁里没有神仙,有的是勤劳朴实的渔家兄弟姐妹。相传,瀛洲阁里的余姓居民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如果真的话,我相信成吉思汗的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并庇护他的后代子孙们幸福开怀的生活。

往北,犹如大鹏俯瞰,整个南溪城,不管近处远处,不管新城老城,不管东西工业园区,全都坦露在蓝天下,全都收入眼底。那种博大开阔眼界,那种磅礴通透的豪情,不是什么时候,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

映南塔周围,好几部挖土机正在轰鸣,在它们的劳作下,一片片红色漫延出胜景的雏形;无数的建造者正在辛勤劳动,正用他们的双手修筑出一层层固土保植的水泥护坝。这是南溪区党委政府因地制宜,为打造四川省旅游强县而进行的又一个重大旅游项目。目前正根据设计蓝图布局开发,大力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特色旅游。如此的得天独厚,如此的强劲举措,如此的务实运作,可想而知,明年再来之时,这里必将成为各地游人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那时的南溪,一定会因此而名满川南,名满四川!

我想,到底是映南塔使这座山充满了生命色彩,还是这座山使塔变得富有活力,到底是塔成就了山,还是山成就了塔,一时说不清。再想想,如果古代建塔者们不是因为这座山的高耸,会不会把塔建造在这里?忽然觉得刘禹锡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未必恰如其分。山不高,神何往为之?水不深,龙何藏之有?由此看来,事物和事物之间必须相互依存,缺了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会黯然失色。

合璧之古朴,花腔岩之险峻,映南塔之挺拔,构成了江南岸独特的风景。一句话:风景那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