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经典美文 > 生活随笔 > 正文

我看垂钓:钓鱼莫若观鱼

作者: 严笏心2011/04/27生活随笔

垂钓起源于何时,我不得而知,妄加猜测,大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渔猎吧。如果按这个思路继续猜测下去,当时的垂钓应该是作为人类谋生的手段之一。

随着人们谋生手段的多样化,垂钓逐渐淡出谋生手段的行列而被上升为雅好、雅趣,其兴也蓬焉,其势也勃焉。古代文人学士更是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吟咏垂钓或借以抒发情感的诗、词、文、赋等,在我狭窄的阅读空间里就俯拾即是。譬如唐朝那位自命为“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在那首着名的《渔歌子》中描写到:“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溢于言表。陆游曾作一篇《闲中偶题》,其中有“花底消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一句。陆放翁在明月之夜,仅凭手感、听觉,投竿垂钓,其钓技可见一斑。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之句把诗人对河边垂钓者时有渔获赞羡不已心痒难忍抑或技痒难忍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被孔子评价为“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诗经》里就有“藋籊竹竿,以钓于淇”的句子,由此看来,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对垂钓亦是持赞赏态度的。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推波助澜,才使得垂钓这项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发扬光大如火如荼,令附庸风雅之人趋之若鹜。君不见春雨蒙蒙的池塘畔,夏日炎炎的小河旁,秋风瑟瑟的波涛里,冬雪飘飘的湖泊边,依稀模糊着垂钓人的身影。钓公们或坐或站,长时间凝视鱼漂,旁若无人,那样专注,凝固成一座不变的雕塑。

而今,垂钓被誉为雅好、雅趣,倍受有如此雅兴的人们所推崇,不同地域的垂钓协会如雨后笋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钓鱼比赛此起彼伏。窃以为,钓则钓矣,没必要“钓”出有名。我丝毫不反对垂钓这项活动,也不反对吃鱼。然而,把垂钓视为雅好、雅趣,把垂钓的功能美化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我却不敢苟同。鱼儿是供人食用的,人类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蛮可以捕而杀之,完全没有必要这样钓来钓去(有些钓翁喜欢把钓到的鱼放回水里然后再接着钓出来,借以显示自己的钓技)。说到底,垂钓只不过是捕鱼的手段之一,只有技术优劣,无关乎道德高尚不高尚,更没有必要以此为乐。

不只怎的,每次看到钓鱼的场面,每当看到在水里自由自在游泳的鱼儿被鱼钩钓住,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鱼儿那呲牙咧嘴、浑身抽搐的身子像西班牙斗牛场上鲜血淋漓的斗牛一样时常闯进我的噩梦。民以食为天,为果腹而捕杀一切可以果腹的食物,也没有必要这样鲜血淋淋。现在,人类倡导“安乐死”,据说某些城市尝试人道屠宰让猪“安乐死”,意义恐怕就在于此,很值得以钓鱼为生的渔翁们借鉴。至于无食鱼之忧,专以此为乐的“钓客”们就更应该三思而后行。

其实,垂钓就是一种活动,没有必要贴上“雅”的标签,也并不见得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历史上以垂钓闻名的人物其垂钓目的算不上多么高尚,相反大有沽名钓誉之嫌。姜子牙渭水垂钓,钓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严子陵反穿皮裘在富春江上招摇,目的是求得一见汉光武帝,然后闻名海内;更有唐朝诗人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一首含情脉脉诗,道是无欲却有欲,明眼人一看便知。

我以为,如果非要从鱼儿身上挖掘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资源的话,钓鱼莫若观鱼。记得庄子《秋水》中有一段话,拿来作为诠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惠对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哲人最高级别的对话,如此对牛弹琴,似我等闲之辈不懂也罢,不过,照葫芦画瓢,我们照着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