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秋前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曾几何时,默念此语万千遍,硬是念不出那文字背后的浓浓深情与飘零寂寞。只道它是名句,权且记下,偶尔闲情雅兴一回,略作引述一二,故作清雅一番。
人总是在不经意间,任凭身旁的一切匆匆流逝,待其猛然知觉,已是不堪回首、满目凄凉。权拿此刻而言,若非中秋节至、万家团圆,又岂知自己身处异乡、举目无亲、孤零在北?
诚然,非逢佳节,不解乡愁。
无意间看到某周姓同学的日记,概言今岁中秋,只能与家人齐聚,不能自决,很是懊恼。读罢其文,我只作一笑了之。能够在月圆之时和家人团聚,是何等幸福之事!真是“身在福中自不知,可怜旁人空望月”!
东坡曾云:“明月几时有?”此刻,我只欲言:“明月时常有,只是难晴圆。”谁言不是如此呢?人生从来聚少离多,虽说彼此健在安好,但小聚终究纯属奢望,就好比明月常在,只是难见其圆。不过,话又说回来,彼此安好无恙,时有联系,便足以心安。正如林徽因所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还是那句话:“活着,便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像那些遇难者们从来也没有想过灾难会在自己身上降临一般。
9月15日的那场触目惊心的大灾难再一次让我对此确信不已。
似乎从来没有哪一场灾难看起来离我们如此之近,因为其发生的地点是如此地特殊。想想自己每次回家,往返于渠城与乡镇,都会经过那个熟悉的地方--平桥,也就是渠县9.15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地,便觉后怕。可以肯定的是,灾难的来临从来都不会打预备铃。所以,我们在做好防灾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时刻庆幸自己还安然无恙地存在。
既然如此,那还敢对月圆与团聚有何奢望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此言,本非无奈,倒也不无道理。
也许,对于周同学而言,今岁的中秋并不会过分愉快,甚至会心怀怨愤与不快,但在我们看来,他是幸福的。此刻的他,恐怕永远也无法明白能够在月明之时与家人团聚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但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他定会明白。
回首想想,自己也确实是有多年不曾过上真正意义的团圆中秋。掰指细数:两年?六年?十年?或许更长。两年前,我背负行囊独自北行,来到鄂城。六年前,我刚从中学毕业,在父亲的陪伴下踏入美丽的西大。而十年前,我还在乡村,一个黄毛小子,为着中考挥泪洒汗。大概也的确更长吧。我是记不清了。总之,大脑里关于家人齐聚、共赏明月的中秋记忆是一片空白。可以确定的是,自己能够忆及的关于家乡的中秋片段,至少也在十几年前,而焦点似乎尽在那块没有经过任何华丽包装的散装月饼上。
回想这么多年来,小聚时有,而中秋团圆是从来没有过的。一家四口,散落天涯。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俗务缠身,总之,聚少离多,相聚实难。当然,也的确是身不由己。
连日以来,不断地有人探问自己今年的中秋将作何安排。“中秋?还没想过呢。彼时再看哇!”
似乎,自己对于节日全然没有任何的概念。
中秋,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日子罢了。现在想想,自己为何对于如此重要的节日全然没有概念?我想,或许是因为自己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地去过过一个真正团圆的中秋的缘故吧。不曾拥有,便不再奢望。
然而,有一种幸福,无须亲历,更不必死死地拽于己手。只需静静地伫立一旁,倚栏观望。
十几个小时之前的一条简短而又不着任何修饰的微信说说已足以令我欣慰不已。那是昨夜阿静发出的一条状态:“回来啦,渠县”.
言语虽简,却抑制不住也掩盖不了其回家的喜悦。这其中,既饱含着其对母亲的浓浓相思,也包含着对兄儿兄女的深情挂念。
我想,此刻,他们一定欢聚一堂,儿女簇拥,老人开怀。而洋溢在阿静布满沧桑的笑脸中的,一定是堆载着满满的幸福。
胜寒
癸巳中秋前夜,于塞北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