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最大的好
余华说:“人是为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是对生命的尊重,是我们活出本色的姿态。豆蔻年华,中年而立,迟暮之年,都应是率性而活,不为什么,只为了自己真实的内心,活着,便是最大的好,对生命最大的回报。
《活着》实际上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历经沧桑和磨难的人生感言。活着,一语道出老人的人生意义,演绎着一幕幕人生苦难的苦剧。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老人的活着,让我们更有信心相信新中国的飞黄腾达。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活着》更能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写的不仅是福贵经历悲惨人生,而是更能折射出中国历史上,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对活着的追寻。
从掀开扉页,到阖上书本,眼眶的热泪一直在打转,感动的不仅是福贵老人和老黄牛相依为命,而是对方都是为着自己而活,不为别的。看着,思绪不经意间飘到之前,我的邻居也是一位老人,每天上下楼梯,都能看到老人在暮回四合之时,坐在摇椅上,煽动着葵扇,倚着窗台,凝望远处,黄昏下的色调是如此暖人。邻居也是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尽管邻居这一路过得太平庸,也总是埋头地活着,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每天倚窗思念家人,亦是好好活着的一种方式。
在当今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活着》无疑是晨钟暮鼓,向我们诠释了人生意义。每当晚上看新闻的时候,一条条有关于一些人扔孩子,砸孩子,挖孩子,抢孩子,毒孩子,贩孩子,我的心就难免有揪心的痛,久久难以释怀。现在的社会怎么了,难道连活着最基本的人生道理都不懂吗,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到原始社会那样,还是这只是我们“中国式”问题。活着,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对于我们现在所发生的的一切恶行,我们要统统摒弃,不要成为历史潮流的倒退,活着,需要我们每个人寻回最初的内心,这样便是对自己最大的好。
看完《活着》,我明白了,生命中的考试有无数场,失败是注定会有的,如果连这小小挫折都承受不了,何谈人生。想起自己之前为了那么几场考试的失败而落泪,活着的意义,就是不要给自己妥协的理由,如果命运给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你一定要昂起头,勇敢地扇回去,考试而已,我亦要骄傲地面对,活着。
一个人,可以碌碌无为地在世上厮混日子,也可以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一切取决于你对活着的态度。黄昏的转瞬即逝,黑幕从天而降,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召唤我们活着,我只想说一句,《活着》,便是最大的好,这一切取决于你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