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还叩梦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这是佛经里的句子,大概就是"不还"一词的出处。这是我的臆断,没有向不还师傅求证。一是初识多问怕失礼,二是担心有忌讳。 我不能十分确定那个修篱笆的灰衣人就是《叩梦》一书的作者。暂且试试吧:
" 不还师傅,"我试探着呼叫了一声。
" 不还师傅,"我提高声音又呼叫了一声。
" 哎,"有了回应,应声的人就是她-不还。
她一边轻轻弹扑着身上的尘土,一边打着招呼向我们这边走来。
" 下山了几天,回来发现篱笆墙有几个地方损坏了。"她的声音平淡得如那淙淙的流水,脸上似有似无地挂着礼貌的笑意。
第一眼,出乎我的想象,她的容貌与形象不似一个化外之人。她让人感到一见如故,像是故友重逢一般。同时,直觉告诉我,她一定有个不寻常的故事。
" 不还师傅,我要请一本《叩梦》,劳烦您签个仙名吧。"我说。
" 屋里请吧。"她邀我们去她的书斋。
书斋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带着好奇心随她向屋里走去。进得大门是厅,光线较暗,迎面展现着锅灶等一应家什,各守其位,井井有条。右首一小门,挂着深色棉帘。掀开门帘,里面便是书斋。书斋很敞亮,窗户向南,窗下置书桌一张,书桌和脚地上铺洒着山中温暖祥和的阳光。不还师傅坐在阳光下的书桌前,她提起了笔,在书的扉页上开始书写,表情肃穆庄重。
东西两厢是床,一边是单人床,另一边是架子床。显然单人床是她用的。架子床的上铺码放着一些书籍和一应杂物,下铺铺垫整洁,看那意思,是当会客的沙发用。北边靠墙是一书架,书架不大,下面几层是书,上面一层放置着大大小小若许的瓶子,是梳妆用品。书架旁边挂着一幅人体器官穴位图。整个房间布局协调,干净整洁。 心中忽然冒出一组图画:洞天福地!
" 好了。"
她转得身来,把签好字的书双手交还给我们,脸上挂着悦色,和蔼,淡定,慈祥。
"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不还。"
我小心翼翼地收好书,口中道谢。
举手投足之间,她似乎看到了我自以为隐藏颇深的内心情感世界。有点神。
" 生活本来就是五味杂陈的,要放得下才好。"她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 也是,"我接语道,"唉……,"我欲言又止。
她接着说道:"见过大海吗?"
我点点头。
她说道:"其实,生活就像大海,广阔,平静。灾难就像波浪,来时汹汹,但终会过去。风雨之后还会风平浪静,觉得像是作了一场梦!有人感慨人生如梦,其实梦境也是人生。解得开便是人生,解不开永远是梦。放下了,也就解开了。"
阳光渐渐地弱了,屋里的气温也低了下来。
" 冬天这屋里会够冷的?"我说。
" 有火墙,不碍事的。"她指着北面的墙说。
看来葛衣简行,苦守青灯,这些有关修行人的概念已好像不合时宜了。时光到底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
天色不早了,我们向不还师傅辞行,同时提出与她合影,她欣然接受。
"下次上山我们把照片给您送来吧。"我说。
" 过几天我就下山去了,你发到我的邮箱吧。"说着,她递给我们一张名片。
" 不还居士,中国陕西作家协会会员。"
博客名:"阿那含;"QQ名:"山那畔的人儿。"
她是一个居士,山下还有她的家,在那个古老而喧嚣的都市里。看来这里只是她一个修行的地方。
一个女作家在修行,一个修行的女作家。
送我们下山时,无意中我提到我们和她是同龄人,她笑着更正道:"你们年轻。我是四九年生人。"
我的老天,我还以为她与我们同龄呢!吃惊之余,我不禁再次去认识她:岁月和生活的痕迹在她脸上虽不易察觉,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然而很浅很浅。她是如何养生的呢!传说中有鹤发童颜之说,但眼前的不还师傅虽已年过花甲,却是秀发童颜,的确有仙风道骨之范。像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