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江阴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河豚雪后春还浅,刀鲚风来水已波,携酒江边吹笛坐,那山今日出云多。"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速写,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了江阴的原生态,似素描,淡淡地如实描绘了江阴的如画江山。
让时光倒流半个世纪,也就是六十年代前吧,那时的江阴,尚基本上仍保持着近代长期未变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民约。原野上;丘陵连绵,四季葱茏,湖泊密布,绿水长流,阡阡陌道,交错于田间湖畔,绿树翠竹,掩着着散落的村庄,村落中,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男人们或耕耘田间,或撒网湖上,姑娘媳妇们陌上采桑,机前纺织,山脚下泉水涓涓,学堂里,书声朗朗。每隔十里左右,就一处集镇,镇上以粉墙黛瓦为主的平房,组成条条长街短巷,街上巷中,上以大石板铺路,下设水道。二面店铺林立。大都是销售生活必需品和交易农副产品的所在。之间隔杂着酒肆茶馆,剃头修旧,铁匠铺,饭庄之类。商贾店主大都和蔼迁就,交易公平,因为稍有奸滑,就会被人吐弃,难以立足。在农闲季节的早上或逢庙会集场,小镇上总是人头济济,热闹非凡。
自古以来,这里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基本上从未发生过自然灾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平民百姓,代代繁衍生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恬淡宁静。同时也造就了大批文人雅士,使他们名载史册。这些市民百姓,商贾文人,传承和延续了这里千百年的文化和传统。
七十年代开始,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现代工业和科技的突飞猛进打破了这里的沉静,孩童们抛弃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童趣童乐,早早背着沉重的书包,沉浸书堆里,做着出人头地的美梦。大人们开着漂亮的小车,奔驰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或忙碌营生,或长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沉溺于网络之中。老人则或迷恋麻将,或无所事事地坐在电视剧前,以观看影视中伶人的忸怩作态和虚假斗殴来消磨时光。所谓的精英们,有多少不勾心斗角争斗在官场之上,尔虞我诈拼搏于商海之中?生存,或是为了更好的生,更多的享受现代物质文明,不少人急功近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他们被灯红酒绿迷失了本性,腐蚀了灵魂。现代文明快速侵袭这里的一切,短短的几十年,高楼大厦,阻隔了浓浓乡情,风土人情被快速消退,民俗民风日益大同。林立厂房,使环境受尽污染,地域地貌被破坏贻尽,物种快速消亡。人们意识到这一切时,已是青山看去满目疮痍,绿水变得污浊不堪。当在梦中缅怀漫天星斗的夜空时,当看到蓝藻肆虐,浊水横流,嚼着发僵发苦的菜蔬之际,方意识到了盲目发展的沉重代价。近年,政府严禁开山取石,疏通河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对污染物的排放堵源截流,加强环保的一系列措施,终于使生态环境的恶化得到了明显的遏止。但毕竟旧情不复,原景难再。如今童儿,有多少知道,他们的出身之地原本是令全世界羡慕的人间福地?为此,不才特将此地旧情就景,在纸上演绎,以示后人。
四 季之歌
春。江南的春天,如俏妇般媚妩妖娆。春江水暖鸭先知,正二月,农历立春,大地复苏,春意暗涌,柳条上俏俏鼓出嫰黄的牙苞。请风荡漾,正是放鹞子的好时光。手巧的人,用竹篾扎成各种动物形状的鹞子骨骼,糊上彩纸系上线,就可到原野上去放飞了。原野上,清新的空气让视野特别宽旷,远在百里之外的山脉,现出一道道瓦蓝蓝的靓影。各式各样的鹞子在半空中飞舞。无忧无虑的鸟儿在蓝天下游弋,令人心旷神怡。有时鹞子会挣脱线绳的束缚,飞向远方,有时会有二只因挨得太近而缠绕在一起双双落地。,这是双方的主人就会相互埋怨。不少孩子没人帮他们扎象样鹞子,就自己糊一个六角形的屁帘,系上线,照样送上天空,只不过必须人在地上牵着线不停的奔跑,否则立马会掉下来,人们戏称这种鹞子为乌龟鹞。也有人为显摆手艺和气魄,用厚厚的竹片绑成老鹰状的二三米宽的大家伙,拿细竹管削成竹哨绑在上面,系上特制的线,由几个壮汉通过奔跑送到空中,老鹰鹞在空中鹤立鸡群,竹哨随风发出阵阵悦耳的鸣声,引人一片赞叹,这时主人的心里就会感到十分的满足。
阳春三月,清明节前后,大地已是到处勃勃生机。草长莺飞,处处繁花似锦,空气中弥散着阵阵芬芳。蜂飞蝶舞,穿梭在花间柳荫,孩童嬉戏,追逐在林间河畔。那景色岂是一个妖娆可以说得?记得那年去一个名为北国的小镇办事,傍晚时分,冒着蒙蒙细雨寻找宿处,无意中走到运河边上,只见那河堤二岸间隔栽着桃柳,在烟雨朦胧中,杨柳新绿,桃花怒放,相映成辉,一直随着蜿蜒的古运河延伸到看不见得尽头,瞬间,细雨停住,天边现出一道七色彩虹,落日的余辉透出云缝,映得晚霞似锦,桃柳如画,眺望远处,真教是落霞与孤鹭齐飞,春水共长天一色。其时,天地交融,山水流云浑为一体,令人疑为身临仙境,土生土长的我,也为之惊叹。
春光明媚,和日熙熙,在这个季节里,白花吐艳,草木同芳,莫道桃李争艳,红杏卖俏,更休言牡丹芍药娇艳,玫瑰月季奔放,那大片犹如云霞铺天的紫云英,好比金子盖地的油菜花,才真教个壮观。漫山遍野不甘寂寞的野草,纷纷含苞吐蕊,花开缤纷。仙稻草,花开淡雅,阿娜多姿的玉体,被微风拂得袅袅亭亭,恰似翩翩起舞的仙子精灵,谁人看了不心醉如痴?一簇簇的紫花地丁,黄花地丁, 色彩斑斓。有一种叫牙掠子草的,二三寸长扁平的花梗上,一个个紫色的小花蕾排成长方形,活脱脱似一把彩色的牙刷,模样独特,煞是有趣。蚂蚁骨头草的花堪称一绝,只有半粒芝麻大小的暗红色的花朵,藏在碧绿的叶间,羞羞答答好似个个微雕美女。野石蒜、毛莨、大蓟小蓟、五顶头,蒲公英等等,等等,真是数不胜数,举举不枚举。花儿争芳斗艳,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直把个俏江阴打扮得似人间仙境。
美丽的地方,总能产生许多美丽的故事。我的母校座落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一条小溪环绕校园,学校依山傍水,环境很是优雅。校园内有一位五十多岁教国文的女老师,女老师姓汪,终身未嫁,以校为家。小溪边有一大丛不知哪年长成的蔷薇,在汪老师的照料下,慢慢竟长得有小半亩大。每年花开季节,成千上万朵粉色的蔷薇花相竞怒放,煞是美观。有年四五月份的一天早上,学生们发现在花开万千,落英殡纷的蔷薇花下,躺着一个襁褓,襁褓内的婴儿几个月大小,睡得真香。这是个女婴,不知为何被遗弃。后来,校方决定由汪老师收养,取名薇儿。十多年过去,这女孩出落成一个如出水芙蓉般婷婷玉立的大姑娘。这薇儿明眸皓齿,长发垂腰,声似莺啼,行如拂柳,红红白白的脸庞犹比牡丹初放,却似云霞扑面。那美,摄人心魄,那美,让人惊为天人。这一老一少相依为命,生活倒也无忧无虑。可在她十五岁那年春天,蔷薇依旧盛开,但汪老师却因病故去,薇儿悲痛欲绝,成天对着蔷薇发呆。不几天,校园内来了一个瘌头渺目的和尚,口中嘟嘟囔囔地说着一些听不懂的怪话,人们赶他走时,他竟冲着薇儿含混不清地直嚷"回,回,回".当时,谁都没当回事,不料方隔了一日,那薇儿就忽然消失,学生老师多方寻找,踪影全无,薇儿这一走如同在人间蒸发,一直杳无音信。说来奇怪,那丛蔷薇从此日益衰败,不几年竟完全死去。几十年过去,关于薇儿的传说众说纷云,给人留下无限瑕想。
春天,给孩童们带来无穷乐趣。田野里,他们将称之为茅针的(正在把节未放的茅草花穗)一支支从青草丛中拔下,剥去叶子,把白嫩嫩的花穗塞进嘴里,嚼得有滋有味,苋棵的花穗虽大而甜,但要去拔它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且不说那利如刀刃的叶子,稍不小心就会被割得鲜血淋漓,单说那蛰伏在其中的青蛸蛇,虽不主动攻击人,但吐得呼呼发响的蛇信不免使胆小的头皮发麻,所以,只有胆大心细的大孩子才会去享受。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顽童会将一种不会蛰人的白头野蜂捉来,拉开它们的肚子,吸吮甘甜的蜂蜜,如误捉黑头胡蜂,就会被蛰得哇哇乱叫。
童谣;"三月三,挑马兰。"小姑娘们手着竹篮,摘枸杞头,采菊花脑,挖荠菜,挑马兰,玩得不亦乐乎。原野上野菜遍地都是,分别能否食用非常简单,只要是叶片内不含浆,无异味,的小叶草基本上都能食用。野菜品名繁多;罗常常、米谢谢、马蒂莲,盘机头,鱼腥草,等等,等等,它们形状各异,口感也尽不相同。信手拈来,玩笑间姑娘们的蓝子就会装得满满的。玩够了,把野菜洗净拿回家在开水里一烫,捞出来切碎拌些油盐,就是一盘可口的佐餐美食。有一种野菜教野芹菜,长在终年潮湿的低洼之处,口感特别鲜嫩,香脆无比,较少见,采集比较困难,而且外形与有微毒的老虎脚迹草十分相似,不小心混淆误食,会引起腹泻,所以这美味就不是那么唾手可得的了。
清晨,池塘里的鲤鱼、鲫鱼忘情地交尾排卵,你追我逐,令不丁跃出水面,噼啪一声,荡起一圈圈涟漪,弄皱一池春水。只要你有耐心,提着鱼叉守在一旁,乘那鱼儿忘乎所以时,瞅机会一叉下去,准会逮个正着,这鱼儿照例是人的盘中之菜。运气好的话,逮上大个的,能让全家人吃上几天。那鱼肉雪白细腻,鱼籽橘红喷香,无论清炖红烧,佐餐就酒,都是一种无比的享受,吃在嘴里,无比的鲜美划过舌尖,刺激着味蕾,美得人放不下筷子。鱼籽虽好,但据说不容易消化,大人们为不让孩子吃太多,往往会眶说多吃鱼籽会变笨,惹得小孩们欲罢不甘,欲食不能,一脸踌躇。
要说那叉鱼,邻居丽兴可是个行家里手,他的拿手好戏是飞叉,飞叉是用一头细绳系住叉,一头绕在手中,叉鱼时可将叉脱手飞出的一种叉鱼方法,使用这方法可叉到离岸较远的鱼。这家伙无事就到河畔溜达,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叉到鱼,他心中自有一 本帐,再狡猾的鱼一旦被他盯上,绝难逃厄运。不知是他长了一对鼓鼓的金鱼眼,还是他逮鱼太厉害,总之他的绰号就叫黄斑鲫鱼,他家常年吃鱼是从来不花钱的。
春季麦苗飞速生长,在这里是农闲季节,傍晚,在亲朋好友家喝得微醺晚归的农人,走到半路上会一屁股坐在田埂上,最上吧嗒着旱烟,侧耳聆听麦苗啪啪的拔节声,心里盘算着今年能打下都少麦子,收获后是添衣置物还是请匠修房,一个迷盹下来,已是满天星斗,月光如水。
三月阳春,各乡的庙会集场几乎都安排在这几十天里。庙会,是以寺庙为中心的一项祭祀活动,参与者众多,场面壮观。江阴城乡的庙会,当以清明节毘山庙会为盛。届时,江阴各地的寺庙都要出会,一齐到毘山朝拜。据嘉靖《江阴县志》记载:相传,毘山为江阴三十三座半山之母。宋代,毘山建有三座百年古刹,其中能仁寺在方圆百里最负盛名。一方百姓朝拜一方神庙,这天,四方百姓倾巢而出,盛况空前,出门尽是看会人。毘山庙会最独特的莫过于"大老爷出会",也就是农历七月廿五能仁寺大王庙玉皇大帝神诞这一天,周边各庙都要去毘山朝贺。出会那天,各路菩萨被抬出,更换新袍,接受祭祀,然后按古时官场,全副执事仪仗,浩浩荡荡,各路队伍齐集,排列有序,掮旗打伞,敲锣击鼓,道子行牌,鼓乐弹奏,江南丝竹,乐声悠扬,拜香唱和,其声也善。队伍中夹着民间文艺"荡荡船"、"茶酒担"、"踩高跷"、台阁"仙牛打水"等。有扮演文戏的,有走高跷的,有玩杂耍的,更有"吊肉香"者,用多枚钢针勾在臂膀上,下挂铜锣、香炉,最重达50余公斤,称为"武香".善男信女,结队成群,手捧香凳,顶礼膜拜,称为"文香".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服装,披红挂绿,边表演边行进,大人小孩尾随其后,热闹非凡。出会的队伍往往延绵数里,一次行会也需要好几个小时。庙会是佛教的隆重活动之一,但迷信色彩较浓重,后随着庙宇拆毁而续渐被集场所替代。 集场,一般较大的集镇,时间为二天,较小的为一天,各个集镇的日子是固定不变的,它集交易、娱乐、走亲访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轮到之日,几乎家家亲朋高坐,宾客满堂,少有人走动的家庭往往会被看不起,有的甚至以宾客众多而引以自豪,其热闹与隆重绝不亚于春节。从四邻八乡云集而来的商贩、小手工业者带来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所需的竹木制品、农具家具、日用杂品等等,应有尽有。一些在平时少见的冷门商品,往往在这时都会出现。许多走江湖的艺人,自然不会放过这赚钱的大好机会,耍猴、跑马戏、杂技、魔术、地方戏,你要看啥有啥。唱摊簧的搭起了简易的露天戏台,把一些当地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戏演得像模像样,演出费自有人赞助。小热荤,敲响了镗罗,用无伤大雅的荤段子和滑稽小品来吸引人群,目的是推销他们的梨膏糖。卖拳头的用石灰粉在空地上划个大圈,在圈内赤膊上阵,把胸拍的山响,口中吆喝着;'有钱帮个钱场,没钱帮个人朝等江湖口诀,待围观的人稍多,就会做一些表演硬气功的准备和架势,摆出一堆砖石木块铁丝等道具,说要表演什么什么功夫,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些人,目的是推销伤药,虽其中鱼龙混杂,但也不乏有真功夫的个中好手。最常见的有刀枪不入、头顶开石,手劈砖石、吞剑、崩铁丝等等。表演很刺激,那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的情景与看电视中此类节目的感觉完全不同。男孩最喜欢藤圈套泥人,转糖等游戏,女孩经不住小贩的诱惑,咬咬牙,花一二分钱买一小包桂圆糖或几片梅片慢慢品尝。随着集场的收尾,夏季俏然来临,大地将很快变换风光。
夏。公历四月底五月初,春夏交替,阵阵湿日的东南风带来江南的雨季,天气尤比孩子的脸,东边日头西边雨,往往一日多变。麦子吸收着雨露,迅速灌浆成熟。五月南风大麦黄,夏至吃过馄饨,农人就拉开夏收夏种的序幕。落谷育秧、抢收抢种,成天忙得不亦乐乎。原野很快完成由绿变黄,由黄变青的快速换装。
俗语;'立夏见三鲜'.地上三鲜;苋菜、蚕豆、竹笋。水中三鲜;鲥鱼、回鱼、河豚。这三鲜的鲜字兼滋味好,时鲜二层意思。所谓时鲜,可简单理解为某些季节性强,出产期限短的农产品或水产品在产出期初稍有上市,尚很少的的意思,批量产出时称时令,收尾则称过时。这地上三鲜蚕豆和竹笋从上市到过时,只有短短十几天,苋菜口感最好的时间也不超过一个月。试想,一年之中,只有在这特定的短时间内才能一见的东西,能不稀罕吗?况且,那时鲜货讲究的就是一个新鲜,从园中挖几株带露的竹笋,采一捧嫩嫰的蚕豆荚,即刻剥出如碧玉般的豆子,放在油锅里用旺火一炒,那滋味想想都能食指大动,口水直流。时鲜的苋菜,现摘现炒,入口绵软鲜嫩,隔宿或过时的就一点也不好吃了。现在的反季节或冷藏蔬菜,无论是什么品种,绝不可能有那口感关键是个顺天应时。再说水中三鲜,有讹传为刀鱼、鲥鱼、河豚吧,实在大缪,关键是季节上不符。因为上述鱼类除回鱼外都是生在长江,长在大海的洄游鱼种,它们在海中长到性成熟时,成群溯江而上,返回出生地采卵,形成渔汛。凡属洄游鱼种,都有它们特定的遗传基因来确定它们的洄游时间,所以各种鱼的渔汛也就有所不相同。谚语说;'春潮迷雾出刀鱼。'口以说明刀鱼的洄游时间是在农历的二三月,地方上都知道,清明节前,捕捞到的雄性居多,体形大,脂肪厚,特别鲜嫩肥美,清明节后,雌性为主,体小脂肪少,而且肉质变老,骨刺发硬,俗称老刀。所以刀鱼不在立夏季节的三鲜之列。刀鱼味鲜,属于长江三鲜,但此三鲜非那三鲜。而鲥鱼、河豚这二中鱼在春末夏初先后洄游长江,凑巧在立夏季节在江阴段汇合,回鱼在长江中生长,冬季水冷,潜入江底水深之处,不易捕到,立夏水暖,游向浅水处,故这三种鱼形成了当地立夏的水中三鲜。鲥鱼,鱼中极品,少刺,味鲜、肥。宋代苏东坡有赞叹:"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清代诗人谢墉的赞鲥鱼诗:"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朝潮扑岸鳞浮玉,夜月寒光尾掉银。"诗人把鲥鱼比作鱼中西施、南国佳人,足见鲥鱼身价之高,在清代和刀鱼一起被列为当地贡品,价格昂贵,早在几十年前就动辄上千元一斤,现野生的在长江内已绝迹。河豚,这里出产的是东方暗纹豚,长江中一度时期芳综难觅,后经人工繁殖放流,近年有少量陆续洄游。江阴人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它的脏器内含有令人致命的神经毒素,它的毒性相当于氰化纳的1250倍,只要0.4克就能毒死一个成年人。但这难不倒经验丰富的厨师,他们剔除内脏、鱼眼、鱼腮,去净筋血,用清水反复浸泡洗净,用传统特定的烹制方法,经严格的按顺序加佐料仔细烹调,这河豚就成了盘中佳肴。一般每个集镇上都有一二个烹制河豚的好手,他们的手艺大多是祖传的,当河豚出锅时,烹调者必须亲自试吃,确保无虞后方能上桌,虽如此,但保不住河豚中毒的事件仍时有发生,所以,普通的厨师是不敢轻易烹制的。尽管然食用要冒很大风险,但于由河豚肉质细嫩肥美,当地人实在难经诱惑,仍要想方设法地拼着老命去一饱口福,这就了拼死吃河豚的俗语。相比之下,长得怪模怪样灰不溜秋的回鱼,就显得平凡些,它个大肉厚,肉质肥而不腻,红烧的浓油赤酱,也足可让老饕们大快朵颐,其鱼鳔肥厚,是制作鱼肚的上品。鲥鱼、刀鱼、河豚、回鱼虽别处也多有出产,但以长江产为佳,而长江中又以江阴段位为上,所以它们历来被列为当地特产。
五月仲夏,农田里已插上嫩绿的秧苗,这是原野上最热闹的季节,禅从土里钻出来,一经蜕变就爬上树滋滋地叫个不停,灌了水的稻田里,池塘的菱盘上,时时发出阵阵蛙鸣,特别是到了傍晚,那各种昆虫高低起伏的浅吟底唱,和着连片的蛙鸣,自然会汇成了一曲旋律优美的大地交响曲。青蛙因肉质鲜嫩俗称田鸡,冬天蛰伏,春天出土交配繁殖,捕食昆虫,有益于农作物生长,农人在春夏季节一般是不捕食的。只有到了秋天,那时的青蛙个大体肥,人们才适当捉一些隔年老蛙尝鲜,有一道叫做佛跳墙的名菜,就是用它作为主材料做成的。河边地头的泥鳅、黄鳝、田螺等不要太多,也许是得来太易,就显得特别低廉,人们对那类东西往往不屑一顾,好像食用它们有失体面。
六月盛夏,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这是孩子们最活跃的季节,桑田里,结满了乌黑的桑葚,三五成群的顽童结伴钻进去尽情享受那免费的水果,浓稠书酸甜的果汁,染得嘴巴紫红乌黑,直吃得心满意足后方呼啸一声纷纷跳入旁边的池塘,学游泳、打水仗,闹个不亦乐乎。玩累了,就偷偷商量如何瞒过看瓜老头的眼睛,摘几个甜瓜来吃吃,或是七嘴八舌地议论谁家的水蜜桃熟了,怎么还不采一些各家尝尝?闹够了,就捕鱼捉蟹摸虾,凑在一起拿到好说话的人家去烧着吃,有时数量太多或是有较大个的,就拿去卖上个几角钱大家平分。玩伴逵亮水性好,一个猛子下到水下能好长一会。正当为他着急的时候,冷不丁冒出水面,手中不是鱼就是蟹,总有收获。不过有时也会乐极生悲,记得有次他在水下摸得个二斤多重的甲鱼,出水时不小心被咬得鲜血淋漓,甲鱼卖了一元多钱,到医院包扎用药后,所剩无几,还给同伴们留下了笑柄。
炎夏,西瓜成熟,这里盛产的西瓜白皮黄囊,爽脆甘甜,食之如饴,清凉解暑。小孩缠着大人买上一担,放着慢慢享用,除了解馋外,瓜皮用盐稍一下,随你热炒凉拌,都是一盘可口的小菜,这瓜籽壳薄仁大,收集起来,待到闲时拿出来一炒,可磕得满嘴清香。
夏晚纳凉,是一天最轻松愉快时候。待到天色将晚,大孩子们急忙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摆上条凳,搁上门板,点燃一堆早已收集好的麦壳,蚊子被烟一熏,逃的无影无踪。吃过晚饭洗完澡,天已暗将下来,在朦胧的夜色下,家家户户的门板几乎连在一起,上面坐满了纳凉的人,男的一色赤膊,仅传一条裤衩,稍上年纪的妇人们也大多是袒胸露臂,这时,无论是商贾或是农民,即便是地方小吏、族中长老,都一视同仁,不分彼此,坦诚相见,人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大自然的环抱里。大家聚在一起,老人悠闲地吸着旱烟,汉子们有的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拉起二胡,有的吹箫弄笛,更多的则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闲聊,就是平时最木讷的,这时也会畅所欲言。姑娘和小伙乘机躲在一边谈情说案。媳妇们怀抱孩子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些家长里短。顽童们沿着们板乱窜,偷窥妇人的奶子,一圈下来,围在一起吃吃地笑着议论谁的奶子大如袋,谁的奶子翘得高等等,媳妇们也不恼,只是顺手轻轻给于一个栗暴,并嬉笑着说道;'就你娘的最好看,看你娘的去。'孩子们玩累了,仰面躺在自家的门板上,看着漫天星斗,催着老人讲故事,老人们也愿意,手摇蒲扇,慢慢得讲着一些盘古开天辟地、黄帝大战蚩尤、牛郎织女等千古传说,或是胡乱编一些鬼狐精怪的轶闻。待到孩子慢慢
进入梦乡,夜露下来,暑气也降了,各家各户就陆续收拾门板进屋休息。
夏末,炎热的暑气尚未退去,农人除了偶尔到农里除草和追肥外,主要在家中做一些准备秋收的零活,姑娘媳妇们不肯闲着,乘暇抢养一季夏蚕。夏蚕产量较低,但夏季桑叶正旺,不能白白浪费,况收成后将茧子卖了,补贴一年家用,足够有余。
受地里条件的影响,这里的气候比农历的季节慢半拍,处暑处暑,热死老鼠,暑气全消,气温爽快宜人,须到稻谷扬花的白露,这时,秋天的气息慢慢开始出现。
秋;初秋季节,稻谷吐穗,大地仍是生机盎然。江边,连片的芦苇荡里,长有成群结队的蟛蜞,在这个季节里,它们的双螯已是十分丰满。背上鱼篓,走入芦苇丛中,选一块大小适合的空地,挖坑将鱼篓口朝上埋好下去,(让鱼篓的口稍低于地平)用芦杆四处向空地方向一赶,看似灵活敏捷,实际很笨的蟛蜞就乖乖地落下陷阱,纷纷跌入鱼篓,不一会就可得大半篓子。与螃蟹相比,蟛蜞的体型小许多,但得来容易,大家也乐得食用。人们选个大的将其双螯掰下,放在盐水中加料酒姜葱等调料一煮,肉质细嫩鲜美。因此,盐水蟛蜞螯一直是长江赐于江阴人的一道独特的廉价美味。较小的及除去螯的蟛蜞,用清水反复洗净捣碎滤其汁,放入适量调料、蛋清、淀粉,上笼蒸熟后拌入切碎的韭菜中,就成了蟛蜞馄饨的馅料,传统的蟛蜞馅馄饨风味独特,深受喜爱,但有时也难免会不小心混入细小的碎壳,将馄饨的皮刺破,这就形成了江阴人的一句俗语-----蟛蜞馅馄饨里戳出,意为说话行事向外。和胳膊肘向外拐一个意思。因为吃蟛蜞螯需慢慢品尝,必须先将螯磕开,再用舌尖舔出肉,如果连壳嚼,那就是应了另一句关于蟛蜞的俗语,那就是乱嚼蟛蜞螯,意为瞎吃一气,后引申为讲话没有逻辑,不负责任地瞎说八道之意。
九月重阳,秋,这个果实累累的名字,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然来临。金风送爽,丹桂 飘香,菊花盛开,气温渐渐凉下来,吵人的禅声偃旗息鼓,替代它的是晚间蟋蟀阵阵欢唱,斗蟋蟀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的游戏,当然,也有人拿斗蟋蟀来赌些小东道,但更多的则是把它作为一种消遣的娱乐活动。
西风响,蟹脚痒,在这菊花盛开的中秋,生长在太湖里的大闸蟹纷纷顺流而下,到长江中去产卵,江阴境内的运河,是它们走向长江的唯一通道,当地人在运河里或是设下蟹簖,或是栏河网,那一只只脂满膏肥的螃蟹就会乖乖地成为囊中之物。同时,生长在内河的河蟹也已长大,沟河渠边的洞穴,往往是他们的藏身之处,要逮几个解馋并非难事。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钓,找几根细竹竿作钓竿,用铁丝圈代替鱼钩,在铁丝圈上穿上蚯蚓或是去了皮的青蛙,把它插在河边,蟹去吃食时,鱼漂下沉,将竹竿慢慢抬起,待蟹到水面时,用网兜一抄,蟹就落入网中,傍晚是蟹最活跃的进食的时候,所以钓蟹在那时是最好的时机。蟹一般有二种吃法,就是请蒸、面拖。其美味不必细说,总之,持螯赏菊,历来成为江阴人在中秋季节食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夜,月光如水,十三五岁的少年,会商量着去划船玩。他们三五个聚在一起,带上零食,把小船沿着古运河划向远方,划累了,把桨一扔,任凭船飘在水上,讲故事、吃零食。这时大豆刚成熟,他们会乘机到岸上的田边采上几捧毛豆,在上岗岸坎的地方挖一个洞,把毛豆塞在里边,点燃枯枝烤熟,拿到船上嚼食,新烤的豆荚香糯异常,让他们留下无穷的回味。他们明白自己即将告别少年时代,步入成年,此情此景或许只能永远停留在人生的记忆之中。吃完玩够,有一桨没一桨地往回划去,小船荡起阵阵涟漪,打破水中漫天星辰,宁静的秋夜,留下他们对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的永远情结。
晚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山中枫叶红似火,江边芦花白如雪。秋交织成一个梦,栖息在枝头的残叶,仿佛风中的舞者,试图以无望的坚守,挣脱即将凋零的宿命。凄凄秋雨,伴随着寂寞的风,掠过林间树梢,卷起片片枯黄的落叶。落叶跌落在窗棂,满身斑驳陆离,只有自己知道经历过多少风雨。萧萧秋风终究带他而去,让梦消散在茫茫大地。
随着第一场霜的降临,谷物渐渐成熟,大地一片金黄。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农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陆续开镰收割稻谷,然后翻地种麦、种油菜。对于他们来讲,一年四季中这时最为忙碌,也最为兴奋,一担担稻谷收上来,碾成雪白的大米,囤入仓中,心里比什么都踏实。稻草也是个宝,除了作为燃料,还能将其晒透后铺在床上的被褥下,既清香又松软暖和。
农妇们将地里的雪里红、红萝卜、青萝卜收上来,腌制成咸菜、萝卜干,这是每户农家常年必备的佐餐之物。
江边雪白的芦花,被收割起来,混在被捣软的稻草里,编织成芦花靴,用于冬日里御寒远胜过棉鞋。
冬;纷纷扬扬的小雪,宣告冬日来临。这里的冬天并不十分寒冷,一般在零度上下徘徊,最低温度在零下五度左右,但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农田里,麦苗早已破土,远远望去,空旷的原野上泛着浅浅的绿意,湛蓝的天空上漂浮着朵朵白云,清亮、纯净的空气,让人的视野无限地拓展延伸。苍鹭在枯草中低吟,家雀成群飞过天空,虽然景色凋零,但松柏依旧苍翠,更有那长着傲霜铁骨的腊梅,在疏影斜横的枝干上,朵朵金黄的花蕾喷吐出屡屡幽香。这里的冬天仍是热烈的。
农人告别了忙碌,休养生息,清晨,男人们背上长枷篮,徒步三五里到镇上,名曰跑街上。他们孵茶馆喝茶,冬日的茶馆里热闹异常,茶博士肩膀上搭着毛巾,手提茶壶,穿梭在茶客中间,及时地续水檫桌,茶客们边抽烟边喝着酽酽的红茶,蒸腾的水汽和烟雾混在一起,尽管空气混浊,但并不妨碍他们高谈阔论,说荤话、讲趣闻,相互宣泄,放松身心是他们赶早饮茶的真正目的。待到日上三杆,方买些荤素菜肴,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
茶馆是评弹艺人的舞台。艺人不分男女,一律称作先生。从苏州、无锡来的先生最受欢迎,其次是常熟、昆山、太仓等地的。他们的表演称为说书,表演形式分大书和小书二种。大书先生身穿长衫,道具就一块醒木,醒木一拍,喧哗的茶馆立即一片肃静。他们大多以《英烈传》、《七侠五义》等一些野史轶闻为题材,以独特的方式加以演绎。俗话说大书一股劲,艺技高的先生,表演时劲道十足,能将许多动作、声音模仿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有的甚至能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心里活动用丰富的表情演示出来。大书纯粹以故事的情节和艺人本身的气势(功夫)入引人入胜,不会刻意地追求噱头和插课。小书即为真正的评弹,是江南一带独有的一门说唱艺术。道具为琵琶,弦子。表演时,一般男女双当搭配,也有女双当,但基本没有男双当。说唱的有《碧玉簪》、《玉蜻蜓》、《双推磨》等传统剧目。小书一段情,他们注重细节,让情节发展的非常缓慢,把说噱弹唱、插课打浑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大书或者小书,先生们都是一口苏州话,特别是小书,那吴侬软语让人听了十分惬意。听客们尽管早已大多对剧情烂熟于心,但他们要欣赏的就是,先生的才艺,追求的是,江南人的一种享受。先生的报酬,根据听客的多寡而定,一般茶馆将门票收入与先生对半分成,若是很难请到的名家,茶馆会再让一到二成作为筹码。
在开书前,茶博士清场,不听书的茶客自动退场,留下的主动买票,这是茶馆的规矩,但也有不知趣的赖皮,不愿掏钱,赖着听白书,如是老茶客,偶尔为之茶馆也不会计较,但次数多了,就会和先生商量着拿他开涮,薄惩教训一番。有一个很流传的小故事,说的就是说书先生智斗赖皮,故事说某镇有一个出名的赖皮,名叫伍金升,经常听白书,为让他知难而退,聪敏的先生想了一奇招,在一天开书前,说是为感谢老听客的捧场,特奉送一个小段子,让大家开一下心,接着醒木一拍,煞有其事地开讲;话说某中药铺从东北进了一批上好人参压库,准备卖个好价钱大赚一笔,不料被贼得知消息,贼想方设法,将参悉数偷去,得手后喜不自胜,去妓院作乐,被老鸨探得口风,老鸨告于乌龟,(龟公)正商议着去告官领赏,恰巧又被强盗听去,强盗迫贼交出人参,贼不愿,强盗举刀威胁,乌龟提议;"知者有份,不如将参三人平分,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又不伤了和气。"强盗见能白白得参,乐得同意,贼无奈,只得将参取出,乌龟将参一称,刚好十五斤,按照提议平分下来,乌龟、贼、强盗都是五斤人参。(伍金升)听客听完先是一楞,待回过味来,不约而同地哄堂大笑。伍金升明知是在开涮自己,又不好发作,只得灰流流地乖乖离去。
茶馆作为公共场所,在过去还有另一功能;吃讲茶,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旦有了矛盾或是纠纷,请有威望的大佬倌出面,边喝茶边调停或是主持公道劈扎(按规矩下结论)的一种民间调解方式。一般是有心调解的一方出面约时约人,大佬倌也是该方选定,若是由强势的一方出面,则往往会给另一方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也有不请大佬倌,双方自己约定相谈的。通过吃讲茶,花有限的费用,基本上能解除矛盾,化解积怨,一些必须要有证人作证的事务,也能得到解决。另外,有关买卖、转让等契约也往往会在茶馆订立。所以,旧时的茶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农人到街上走动,带来了集市的繁荣,米行;籴米粜面,布庄;发纱收布,绸缎庄,南货店,百货店等等的商家们在这时大开利市,冬至脚下,盘点一年的账务,回收赊欠,派出伙计四处收账,吃过冬夜饭,主家给伙计发红包,宣布伙计明年是去是留,接着就是准备年货的供应,盘算某种货物是抛售或是囤积,可谓忙得不可开交。
过了冬至,辛苦一年的手艺人大多歇手,除必须完成的定制活外,就马放南上了。倒是一些民间艺人,不愿错过赚钱的机会,应时即景地编些节目,赶村头演示才艺,让村民们在枯燥的冬天里,平添了一份乐趣。
喝过腊八粥,拉网捕鱼、杀猪宰羊,鱼和猪肉被腌制成咸货,以被不时之需。自家饲养的山羊,动手杀了洗剥干净,剁成大块投入大锅,用修下来的树枝作柴火煮得稀烂,然后请来亲朋好友,一起就着刚酿成的米酒大块吃肉,那被熬得稠稠的羊汤,象牛奶一样纯白,放一把碧绿的大蒜叶,去腥增香,喝得浑身冒汗。吃羊肉,喝羊汤,在这里被视为冬天进补的一种方式。
转眼到了腊月廿四,这天在农村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到了夜晚七八点钟,大人小孩手举火把走向田头,在地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祈求来年丰收。大片的篝火,蔚为壮观,照得原野光亮通透,老人们说,篝火越旺,来年的收成就会越好,江阴人把此风俗称为放田财。
除夕临近,人们用石臼将泡透的糯米舂成雪白的米粉,一家人围在一起蒸年糕,做团子,其乐融融。虽然舂粉是个很累人的苦差使,但舂出来的粉比机器磨出来粉更细滑,更糯,反正闲着没事,花点力气,就省下一笔磨粉的费用,所以,这个方式一着被沿用下来。扑通扑通的舂粉声,预示着年关将到。
大年弎十,大门上,早以贴上了喜庆的门联,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浓烈气氛,中午吃馄饨团子,傍晚,家家户户点上香烛,放上供品,虔诚地祭祖,仪式过后,合家团聚在一起开始吃年夜饭,然后放炮仗,关大门。炮竹声声,震耳欲聋,它宣告;旧年已辞。明天,新的一年开始,一切,又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周而复始地演绎。
习俗遗风
江阴的旧时的许多风俗习惯,现在有的已完全消失,有点被演变,为不使它们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笔者通过回忆,除前面提过的以及和与各地大致相同的外,再列举一些较有特色的习俗,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过去,或许亦能让人从中领悟一二。
敲更;这里旧时的敲更并非为报时,而是提醒人在冬日里注意安全。每年一到立冬,例行的敲更就开始了,敲更人在每晚七八点钟腰挂竹筒,一手提桅灯,一手有节奏地敲着竹筒,嘴里拉长着声音喊道;"寒冬腊月,小心火烛,柴草秸前,水缸满满。"边走边敲边喊,竹筒发出的郭郭声,在静谧的夜晚能传出好远,更夫的巡逻,一方面警示大家防止火灾,同时也起着惊吓小偷的作用。司更,一般由镇上的一个老鳏夫专职,些许报酬,由各店家们赞助。
调龙灯;龙灯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用竹篾制成骨架,黄布蒙身,龙头和龙尾用彩纸糊就。调龙灯时,锣鼓开道,一人高举龙头,或上或下,忽左忽右,十几个人跟着龙头舞动龙身,最后一人举着龙尾随着龙身摆动,舞者的技巧在相互配合,调得好的,就像一条黄龙在上下翻飞。调龙灯有二种形式,一种是爱好者自发组合,大年初一,借来龙灯等道具,兴高采烈在大街上边舞边走一道,以庆祝新年的到来,这种形式一年只玩一次,舞过店家门口也不收彩头。还有一种形式是由民间组成的舞龙团,新年前后在各街道,各村落起舞,舞过店铺或大户人家,主家为表示喜庆,会自动奉上红包,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调龙灯并非完全为娱乐,而是以此多少赚一点外快。
学生意;农村家境比较好的和镇上的男孩,小时会念几年私塾识些字,到了十三、四岁,大多会去当学徒学生意。学生意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因此,十分诚共其事,其中有许多繁文缛节。当学徒有二种,一是学经营,二是学手艺,通称学生意。首先,孩子的父母将自己的意向委托荐头人,荐头人既是中介,又是保人,所以他们会根据被推荐人的身体状况,智力,及家庭背景等进行考察,然后结合委托人意向与适合的与店主或师傅达成一致,双方谈洽后进行拜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拜师仪式很是隆重,一般形式是;荐头人安排一个大堂,地上铺上红毡单,师傅朝南而坐,徒弟三叩九拜,双手敬茶,师傅将规矩告诫徒弟,然后入席拜师宴,告知同门正色收某某为门下。入到谁的门下非常重要,对学成后走向社会有多大发展起到关键的决定作用,口碑好的师傅或店家是徒弟一生的无形资产,让他们引以自豪,受用终身,行业里,把跪过红毡单的称为名门正宗,只要一提及是某某人的徒弟或是从某店家出来的,往往会让人敬重三分。学徒一般学三年,帮三年,在学的三年里,没有报酬,在这三年里是徒弟最难熬的,既要接受道德的考察,又要用心接受师傅的传授,稍有不慎,往往会被扫地出门。在帮的三年里,师傅根据徒弟的能力和作用适当发酬劳,六年满后,徒弟还要举行谢师仪式,这才算正式出师。出师后,徒弟有二种选择,一是继续跟师傅或店家干,二是自己自立门户。有不少大的商铺,会留下好的徒弟撑门面,慢慢让他们成为店铺的骨干。
滩簧;滩簧是民间草台班的一种演出方式。古老的吴地,锡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们的喜欢。民间艺人将传统的剧目,以折子戏的形式流动演出,这就是俗称的滩簧。也称唱滩簧。
滩簧的组团有十几到几十人不等,大多演员有一定的戏剧功底,他们与正规的剧团不同的是人员结构比较松散,行头和道具简单,因此,一般演不了全本的剧目,也登不上正规的舞台。但他们比较灵活,很适合在农村流动和唱堂会,一旦谈洽,选一块空地上,搭上简单的戏台就可开罗演出。他们的报酬较低,除堂会外,一般由当方几个富户共同承担。在过去,人们的娱乐活动较少,唱滩簧满足了大众的需求,故使这一习俗得以一直承传。
打工;打工不是现特有的用词,早在解放前,每到春季,从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的一些工厂就会到江阴招工,家境稍差一些的姑娘,就会应聘前去打工,工种大部分是纺织一类,解放后,她们大多留在了城市,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工人。
转吴地古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