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六街灯火闹儿童

作者: 金鑫2023/10/08心情随笔

元宵节到了,看到市区一街两巷行道树上挂满了流光溢彩的灯笼,不禁回想起儿时玩灯笼的场景。

有个谜语谜面是:"竹将军筑城自围,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谜底是灯笼,"竹将军"比喻竹篾编织的灯笼壳,"纸将军"借指最外面的一层灯笼纸,"铁将军"指把一根铁条弯成两股从灯笼中间穿过做成的提手,"木将军"暗喻灯笼最下面的木烛台,谜语形象描绘了灯笼的四个主要构件及其材质。20世纪70年代末的豫南农村,无论家境好坏,元宵节都得给没过十二周岁的孩子备一只灯笼,否则就是童年的缺憾。家长正是从制作这些构件开始,开启了我们一年一度闹花灯的序幕。

首先是扎灯笼,元宵节吃罢早饭,母亲从供桌底下找出我曾玩过、已落满尘灰的灯笼,掸扫干净,撕去单光纸,然后仔细检查,发现有篾片破损或细篾翘起的,用新竹篾替换。经过修整,椭圆形灯笼壳焕然一新。再把一根长篾条两端牢牢插入木烛台两个榫眼里,穿上灯笼壳,在长篾条的弧形顶端系上底线,线头另一边拴上小拇指粗二尺来长竹竿,一盏新灯笼扎好了。

我的印象中,家里没有买过灯笼也未赶制过新灯笼,我的灯笼,是姐姐传给哥哥、哥哥不玩了再传给我,式样一成不变,真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我家北院邻居熊叔叔,每年都给他家三个小孩扎新灯笼,他是木匠,器具完备,又勤于动手。他扎的灯笼呈立方体,永远两种材质,要么是木制的,提起来笨重,要么是麻秸做骨,易变形散架,他家三个孩子总嚷嚷要买新的。

其次是糊灯笼,工序看似简单,却有学问。灯笼纸要买,俗话说"纸糊灯笼——心里明",母亲记住灯笼尺寸,到灯市摊铺上挑选合适的透明油纸。这种纸又薄又光滑,还有韧性,纸上印有喜上梅梢、荷花、牡丹或生肖图案,再竖题"四季平安""花开富贵""阖家安康"等大字。元宵节午后,姐姐抓把面粉,打好糨糊,我俩齐心协力糊灯笼。用炊帚沾上面糊均匀涂满灯笼壳外围篾片,在八仙桌上铺平灯笼纸,反面朝上,灯笼壳沿灯笼纸边沿中线,小心翼翼滚动一周,灯笼纸便粘连得周周正正。最后封上纸的接缝,套上灯座,挂到屋檐下晾干,清风吹拂,灯盏摇曳,浓浓节日味马上荡漾在院落里。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我们迫不及待等着天黑闹灯笼,一个"闹"字,把元宵节夜晚喧嚣热闹、儿童扎堆、欢快喜庆的氛围都烘托出来。我三两口扒完晚饭,赶紧取下灯笼,褪下外壳,点燃预备好的红蜡烛,倾斜九十度,一滴滴蜡油滴在烛台中央,再把红蜡烛坐实到蜡油上,随即合上外壳,提起灯笼,飞一般跑到人声鼎沸的稻场上。二三十盏灯笼一会一字长蛇,一会围成莲花,一会十字交叉,远远望去,稻场像灯光璀璨的街市,盏盏灯笼宛如耀眼流星,一张张笑盈盈的脸庞,绽放在初春微风里,元宵节的稻场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元宵节还有一项属于儿童的神圣使命。祖母呼唤我回家驱逐五毒,送去安康。我们走马灯般进入每个房间,一边照床的犄角旮旯,一边共唱童谣:"照、照、照蝎子,蝎子死到床裂子。照、照、照蜈蚣,蜈蚣死于床棚里。照、照、照长虫,长虫死在稻场上。"有些人家没有玩灯笼的儿童,这些人家会邀请我和小伙伴到家里驱五毒送吉祥,塞给我们各种零食,两块糖糕、几个荸荠、一捧花生等等,我们唱得更起劲了,把他家的床肚、稻穴、灶上、水缸,甚至鸡圈和牛栏边边角角都照遍,主人和我们皆大欢喜。我们在村子里逐家游行,夜深不散。

游行期间,有的小伙伴蜡烛燃完了,就悄悄回家偷取供桌上的蜡烛,第二天少不了被大人骂一顿。奔走嬉闹中,我们队伍里突然传来惊呼声,准是谁的蜡烛歪倒点燃了灯笼,这个小伙伴只好带着一脸懊丧提前退场。渐渐地大多数灯笼蜡烛都燃尽了,小伙伴们才依依不舍告别回家,相约第二天正月十六再聚闹灯。

也许是十五晚上疯跑过猛,正月十六晚上,我们的劲头明显弱一些,正月十七闹灯,就完全被大人禁止了。祖母郑重地说:"正月十七老鼠嫁女,今天你吵它一晚,明个它吵你一年。"要人鼠两安,就要两不相扰。正月十七之后的晚上再要玩灯,母亲就会劝诫:"小孩子晚上玩火,夜里容易尿床。"这一招真能唬住人,因为那时儿童尿床很常见,小孩子六七岁已到知羞年龄,倘若传扬出去,自尊心也受不了。于是,我在心心念念间,只能忍痛割爱收起灯笼,期盼下一年花灯盛会的来临。

随着时代变迁,灯笼质地、形状、款式、颜色和照明的灯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盏灯笼传承着光明、吉祥、喜庆、团圆的精神没有变。看到这盏灯,总能勾起对童年往事无尽的回忆,它始终温暖着游子漂泊的心,照亮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