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故事随笔

2023/09/0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故事随笔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故事随笔(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一个农民的中国梦

文/王文娟

"王老师,我的歌曲《中国梦》被评为洛阳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了!"电话里,他激动地说。

他叫杨中秋,今年52岁。我尊称他杨老师,其实他是一个农民。

2014年初春,他到办公室找我,那时,我在镇里负责宣传工作。他说他写的歌词获奖了,受邀要去北京领奖。我了解后得知,他是保障村的一个农民,2013年创作了《中国梦》歌词,参加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中国梦·音乐情——大型原创词曲创作展演活动"征稿,荣获三等奖,近期接到邀请,要赴北京参加颁奖典礼。

他说,他没有工作和收入,前期参赛费是西工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助的,进京费希望政府给予支持。

一个农民,热爱文艺,创作的歌词还获了大奖。我对他顿生敬意,请示领导后,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允许我陪同他一块儿进京。

这是我上班十余年来第一次进京,他似乎也是,我俩大大的行李包装得鼓鼓的。在高铁上,他给我讲他的创作之路,激动时不禁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惹得旁人侧目,但他沉浸其中,毫无察觉。

颁奖典礼结束后,他打开了行李包,从里面掏出包装好的书画作品,称之为《中国梦文化名片》。他将创作期间获得的社会各界的资助整理成册,向大家展示,并将《中国梦文化名片》作为礼品赠送给活动组委会。

"八方好友赴京城。盼相逢,喜相逢。交流创作,个个话平生。欢聚一堂春意闹,来四海,取真经。京东分手欲征程。路重重,事匆匆。盈盈热泪,何处再相逢?我有一言君记取:兴华夏,振国风!"活动结束时,他即兴创作了一曲《江城子》送给参会人员表达心声。大家都被他的用心感动。

我给他建议,作为孟津人,可以写词歌颂一下家乡。之后,他果然喜报不断:

2015年,他创作了《浪底云烟》歌词,讴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现场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歌词参加"首届全国男高音歌曲征集"活动,荣获"感动中国音乐功勋奖".

同年,他潜心研究河洛文化,并实地考察孟津龙马负图寺,激发灵感,创作的《河图洛书》歌词,10月在京喜获第二届"感动中国——群文杯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展评活动"银奖。

虽然他始终给人一副乐观向上的样子,但我从侧面了解到,其实他家境非常贫困。他的妻子身体不好,孩子在郑州上大学,他农忙时打理庄稼,农闲时进城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2013年4月,他在老家修缮破损的屋顶时不慎坠落造成腰椎断裂,使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京的那几天,我们俩人地两疏。为了省下打车钱,他背着大大的行李包和我边问路边赶地铁。虽然他知道费用可以报销,但从未向我提出要求,反而处处精打细算。

为了创作,杨中秋可谓"糗事不断".有一次,他边骑自行车边琢磨词句,一不留神儿闯了红灯,交警罚他在路口举红旗;还有一年,妻子让他回老家给庄稼打农药,他背着喷雾器下地,一边打药一边琢磨词句,糊里糊涂地打完药走人,后来才知道把农药打到邻居家的地里了,妻子为这事儿气得好几天不跟他搭腔;他摔伤腰后,在医院病床上创作《中国梦》歌词,一天中午,家人去打饭了,他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推敲词句,连输液已经输完回血了都不知道,幸亏邻床病友看到才免于一难。

认识他的朋友都开玩笑说他"头可断,血可流,创作意识不能丢".

近年,杨中秋发表各类诗词作品400余首,所获奖杯、证书无数,多首歌词经谱曲后在洛阳市大型文艺会演中演唱。

他加入了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和音乐家协会,还加入了洛阳慈善总会真情服务队,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期间和洛阳名家一道创作作品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灾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正如杨中秋在《中国梦》歌词中所写"你有梦、我有梦,咱们都有中国梦",个人的小梦想终会汇聚成大梦想,当每个公民都向上向善,为梦想孜孜追求,信仰之花必将绽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不做孩子的"差评师"

文/陈晓辉

几家大人聚会,免不了要说到孩子的成绩。豆豆妈妈首先痛心疾首:"我家豆豆就是太调皮,不好好学习,这次考试还是排名全班第32."小米妈妈也恨铁不成钢:"我家小米实在不像话,天天也不知道干啥,上次考试还退了两名。"香菜妈妈说:"我家小香菜做事毛毛躁躁,上次考试看错了题目,丢了3分。"如果不是知道这几个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听到他们的控诉,几乎以为豆豆他们刚参加完高考。谁也没有注意到,旁边玩得正开心的豆豆、小米和香菜眼里逐渐暗淡下去的光彩。

我们身边,有多少豆豆妈妈、小米妈妈呢?

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正如没有完美的大人一样。豆豆虽然调皮爱玩儿,但他聪明可爱,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在学校经常帮助别的同学。上次老师还表扬豆豆,隔壁班的小姑娘,不小心割破了手呜呜地哭,是豆豆飞奔到学校办公室,问老师们要了一个创可贴。小米虽然做事有点慢,但她干啥都实在认真,上次我们聚会在野外,走的时候收拾垃圾,五六个孩子只有小米坚持一点点把垃圾捡进垃圾袋。还有香菜,小姑娘非常有弹琴天赋,练琴从来不嫌苦,坐在琴凳前一两个小时还沉醉其中。

聪明热心、做事认真,难道不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吗?而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吗?

在教育的大旗下,出于对孩子未来的焦虑,甚至只是为了大人的面子,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分数,专做孩子的"差评师",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对孩子的兴趣不以为然,对缺点放大打击。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孩子怎么能阳光自信快乐成长?

我也曾经是孩子的"差评师".孩子放暑假在家,我嫌他不出去:"就知道在家呆着,也不出去找同学玩儿!"他出去玩儿,我也不乐意:"天天出去疯,就不知道帮我干点活儿!"他拖地擦桌子,我嫌他干不好:"拖个地都拖不干净,看你会干点啥!"他玩游戏,我更生气了:"就知道玩游戏,就不会看点书,长大了看你咋办!"他看书,我也发火:"半天才翻那么几页,你脑子咋这么慢!"……

在我的"努力打击"之下,孩子跟我的交流越来越少,我说什么他也不愿意听,要么消极对抗,要么对我不理不睬。对孩子的变化,我非常伤心:"我辛辛苦苦把你养那么大,你现在不好好学习还不好好听话……"对我的"控诉",孩子更沉默了,放暑假在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跟我说话。我非常焦虑,老公说:"我们都说孩子就像小苗,需要阳光雨露,而你总是批评孩子,给小苗的总是乌云和狂风暴雨,小苗还能长得好吗?"

其实道理我也知道,但老公的话还是让我反思了许久。

我为什么总是给孩子差评?深思到底,还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我自己焦虑,导致孩子也心理紧张。紧张到了一定程度,就是怠慢和麻木。孩子不怎么愿意跟我交流,其实还是消极怠慢的结果。我在网上买东西,全部都是给商家好评,为什么要因为自己愚蠢的心态,专门给孩子差评呢?

我尝试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慢慢有意识地寻找孩子的优点,他虽然做事慢,但肯分担家务;他爱玩游戏,但学习成绩也没有多差;他不爱说话,但会帮我给外公洗脚……孩子的优点那么多,为什么要盯着缺点老给差评呢?

现在孩子和我的关系好了很多,性格也阳光开朗了不少。我真想告诉豆豆、小米、香菜的妈妈们,给孩子一片阳光,别做孩子的"差评师"!

小餐馆的赠品

文/唐效英

一片口香糖、几块糖果……很多日本料理店在顾客结账时,都会送上一份小纪念品,让客人感受贴心的服务。这方面做得不错的是东京下北泽一家名叫"达烤门"的日式什锦烧烤店。在"达烤门"的收银台上,长期摆着一个小盒子,盒里放着很多精致的小铃铛,喜欢的客人可以随便拿。

这种铃铛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幸福铃铛"."幸福铃铛"在这家店已经存在了17年,它是从中国义乌批发过去的,现在它早就已经成为了这家店的招牌象征。最初,"达烤门"的创办人美田幸子只是向女性顾客和孩子们赠送这样的小纪念品,但是后来看男士们也喜欢,就改成了"只要喜欢,每个客人都可以带走一个".有的客人拿去小铃铛以后,就一直精心收藏着它,有些人在好几年过后还专程赶来更换新铃铛。

起初美田幸子只是叫它"小铃铛",后来店员们给它起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作"幸福铃铛"."幸福铃铛"呈独特的四角形,很多客人都对这个"稀罕"的小物件爱不释手,初次来的客人几乎都忍不住要拿一个,结果就是这家仅有15张烧烤桌的小餐馆,每个月准备的铃铛竟然多达3000个,可见人气之旺。带走铃铛的客人中,有的后来果然交上了好运,于是特地跑来致谢,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餐厅与顾客之间的联系。

眼下,"达烤门"已经传到了美田幸子的女儿美田百惠的手上。对于"幸福铃铛",她不仅没有打算撤换,反而还打算做得更精致一点,更有宣传效应一些。她的更新版的"幸福铃铛"也已经到货,不仅材质更好了,而且上面还有祝福语以及"达烤门"的店名和店址。美田百惠对这款更新版的"幸福铃铛"很有信心。"它会让我把‘达烤门’经营得更好!"美田百惠说。

"漂"在上海

文/冯作华

想都不曾想的"老漂",现在成了余生的标签。

什么是"老漂"?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为了帮助子女照顾晚辈分担家务而漂泊异乡。

关于"老漂"的各种议论,听了不少,有人说带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有人说这是角色的错位,是"老漂"的无奈和烦恼……

想想这十年"老漂"生活,五味杂陈,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但是家乡已经日益模糊。

2009年2月23日,大姑娘一声"令"下,我与老伴飞上海,与先期到达的大姑娘与外孙女汇合。从刚开始住经济酒店,到租房子,直到住上自己的房子,我与老伴开始了"漂"在上海十年之久的"陪读"生活。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些年,我国城市发展迅猛,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我们从初到上海的陌生、彷徨,克服了南北方生活方式的差异,看病就医难等困难,到逐渐融入这个城市,现在这里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我陪读的主要工作目标定位于"赶集上店,公关外联".特别在饮食生活的安排上,发挥了我这号称业余大厨的长处,在菜品制作上,变着花样的改善生活,看到外孙们吃得开心有味,一个劲夸姥爷的烹调手艺高强,我直乐地合不拢嘴。

外孙女初到上海的中学,由于两地教材和进度差异,各门功课都有一个对接的过程,晚上经常挑灯夜战,背课文,做作业,实在困了,小眯一会,打个盹,起来用冷水冲一下,提提神,再继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不长,各门功课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在班里逐渐站稳了脚跟。初中毕业后,升入了徐汇区重点中学,在全校八个新招高中班的英语摸底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后来,考入了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在班级里稳定在"学霸"水平。本科毕业后考取了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研究生。

外孙女多次对我和老伴说,"我这成绩的‘军功章’有姥爷姥姥的一大半……"每每此时,又会感到"漂"有所得,"漂"有所乐。

陪读的日子,我们老两口也努力在改变自己——参加了上海师大老年大学的钢琴、声乐、旅游的课程。快活的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冲淡了乡愁,开始尝到"老漂族"的甜头。

"漂"在上海是一种幸福。但说到这"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民生活,我更愿意留在淄博,那是我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和根,对这方热土有割不断的情思。因此,不愿"漂"在上海。从微信看到淄博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结伴去旅游,下茶馆,赴饭店,去K歌,不觉心生羡慕。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就要放弃另一种生活方式。

陪读生活的万里长征,我们才走完了第一步,外孙还要继续他的小学、中学……陪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将在这座融入新时代的大都市里,继续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更多福祉。

初夏采桑葚

文/刘先卫

阳光灿烂的五月,山已绿,水已清,采摘桑葚正当时。家乡的桑树每年夏初就开始挂果,早熟的桑葚四月份已经悄然上市。

妻子两次曾因大脑出血引起脑梗塞,最近身体一度不适,5月上旬住进了南华附一医院。好在情况不太让人沮丧,令人乐观的是妻子住院期间,生活还能够完全自理。妻子是那天中午出的院,我因其他琐事耽搁了行程,没有时间去衡阳接她,是妻子一个人带着大包的西药和生活用品坐客车返回到了泉湖。

为了弥补对妻子的愧疚,我自告奋勇表示回家去釆些桑葚。

从镇上到老家只有十几里路程,租了一辆摩的不足三十分钟就到了家。回家去采摘桑葚,老乡知道缘由后无不个个摇头,此时桑树上哪还有桑葚!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早就有外乡人开车来釆摘过了,加上刮风下雨的糟糕天气,桑葚经不住风吹雨打更是难得有喽。我燃起的希望此时又降到冰点。但我既然来了,有桑葚采也好没桑葚采也好,就算看看田野的风景呼吸泥土的芳香也很不错哦!

家乡的桑树大多生长在门前田垄中间的小溪畔。一条笔直的小溪穿陌而过,特别是春夏多雨季节,溪水缓缓流淌,两边堤岸上一溜儿排开的桑树,树荫合抱将小溪完全覆盖,很远就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和田野上的蛙鸣声、唧唧的虫鸣声音,构成一首富有浓浓乡情的田园交响曲。小溪中央隔垄相望的是两边一字排开的青黛色山岗,站在远处观望,那呈带条状翠绿的桑树丛,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情画意。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听着吹快的鸟叫声,走过荒草凄凄、窄窄的田间小路,来到溪水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幸运的是还有些熟透的桑葚挂在桑树上。翠绿的桑树长得并不算高,采起来也非常方便。在嫩绿的桑树叶下,青色、红色、紫色的桑果挂在枝头,有的红得发紫白的诱人,味美形娇是那么招摇又显得分外夺目,手刚一碰触上去,桑葚由于熟透了的缘故便纷纷掉落到了溪水里。吃一堑,长一智。此后我便有了些许经验,用手指缓缓地、鸡啄米似地一颗一颗釆摘起桑葚来。

不久,有一老乡听说桑葚能治血管病也赶到溪边来采摘。我问这些桑树为何有刀砍枝折的痕迹,老乡说那是为了防止桑树把禾苗荫死,每年都得砍掉好些疯长的枝丫。往年的桑葚任其自生自灭,最近两年有人来釆桑葚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用途。虽然桑树被火烧刀砍,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桑树第二年长得越发茂盛,桑葚也更加脆甜个大,更加美味多汁。

因为桑葚基本上被先到者采光了,桑树上只有晚熟且零零星星的桑葚,我花了近两个钟头找了十几棵桑树,终于摘到两斤多桑葚,也算少有收获吧。吃完中饭又向小溪的源头寻寻觅觅而去,其实还不能算是什么源头,小溪发源自衡阳县岘山交界。在与早禾毗邻的福兴组地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最后一棵挺拔高大的桑树上发现了整树的桑葚,鸟儿和虫子在树上争着抢食,水田里和堤岸上掉落了一大片,大颗大颗的桑葚掉落在地面上已经腐烂、干瘪。这棵桑树是最后一棵也是被人们遗忘的桑树,鹤立鸡群,无人光顾过又显得那么孤傲,微风摇曳树叶沙沙地作响,仿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等待我的到来。

夕阳渐渐西斜,桑树上还有多半桑葚果没有采摘,树枝高高支在上空中,任我怎么着也是徒劳抓不到手。这样也好,正好留作鸟儿的口粮了。不是有一句俗话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想起鸟和人类的和谐相处,对自己没有赶尽杀绝的采摘行为,便有些沾沾自喜也不再遗憾。

当我恋恋不舍从桑树上溜下来离开小溪,满载而归回到小镇上,将采摘好的四斤左右桑葚交到妻子手里。妻子对我收获的劳动成果和出色表现表示相当满意。看到她一脸病容显得憔悴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我的心情也充满了愉快,心里不由默默祈祷:上天有好生之德,祝愿妻子身体早日康复,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祝桑情

文/唐均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所有信件、刊物包括工资,都是从县城转到二区(祝桑乡驻地),再从祝桑分发到所辖各地。每每邮递员翻山越岭从祝桑回来,总能给我带回不少的惊喜:"门巴(藏语;意为医生),有你的信,有你的杂志……这次帮你把工资领回来了。"

"一条小河,从我门前流过,它的名字叫拉鲁河,这里山峦青青,这里草原辽阔……"之后,我有机会到祝桑乡蹲点体验当地的生活和民俗风情,并与朋友合作完成歌曲《祝桑情》。那时,祝桑已根植于我的心灵。

后来,单位的联系点被安排到祝桑乡,我到祝桑的机会就更多了。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祝桑乡,平均海拔3900余米,属纯牧业乡。辽阔的草原上,一幢幢用石块垒砌的藏族民居,坚固而漂亮,红色的仿琉璃瓦屋顶,在青青的草原上格外醒目,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远方的牦牛,成群结队地在坝子里悠闲地啃食着青草。工作之余,骑上老乡家的骏马,在草原上尽情地跑上几圈,让人心旷神怡。

每到草原开始返青的季节,藏族同胞三五成群地趴在草地上寻找虫草,这是他们一年的重要经济来源。傍晚,大家围在一起,跳一阵锅庄,唱一曲山歌,缓解一天的疲劳。

每次和同事们走村串户随访后,我们就会盘腿坐在草地上,跟老乡们交谈,看着孩子们跑来跑去地打闹、游戏,喝着村干部带来的酥油茶,感到非常惬意,工作的辛劳也一扫而光。有时也免费给查出毛病的老乡一些对症的药品,纯朴的村民把我记在了心里,亲切地喊我"甲门巴"(汉族医生)。于是,我在祝桑草原也算是混上了一个熟脸。

结对认亲更给了我一个融入祝桑的机会。

我的三家亲戚,只要听说保健院医生到祝桑了,总要跑到卫生院附近,打听我来没来。每每听到同事们回来对我说,我的亲戚知道我没到祝桑的那份失望时,我的心里也感到一阵阵失落。

亲戚阿珠家,我算是常客,每次到祝桑,都要去坐一坐。阿珠家虽简陋,但干净整洁,两个孩子都在读书,还有一个年老多病的阿婆,家里并不宽裕。但每次我去了,他们总是拿出最好的奶酪和风干牛肉招待我,让我感到过意不去。每次给阿婆测完血压,听完心肺,阿婆都放下常年不离手的转经筒,慈祥地拉着我的手不停地叨念着:"谢谢了,谢谢了哦,你长命百岁哦。"

后来阿婆去世了,但我当时并不知道。直到我再一次"回到家里"得知此事,我对阿珠有一些责怪,怎么不给我打个电话呢?再远我也该来送送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默默地为阿婆祈祷。

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后,我在祝桑又多了两家亲戚。

本孜村离祝桑乡政府20多公里,以往的通村公路坑坑洼洼,冰雪天很不好走。但我知道,新认的两家亲戚一定在家烧旺了火,等着我的到来。

在第一书记和村支书的引领下,我第一次到了扎西家,他们热情地把工作组一行请进家里。大家席地围坐在钢炉旁,看到主人家脸上的欣喜,能够感受到他内心对脱贫的向往,我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他们,在两年内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致富方向和门路。

扎西一家子很勤劳,从养牦牛、捡虫草到外出打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今年,扎西家添置了一部小汽车,他小儿子开着车,在新修的柏油路上兴奋地高歌。与扎西家一样,本孜村的其他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宽敞平整的村道上,村里新迎回的几部新车,开到我们面前,响亮的喇叭声仿佛在宣告他们的骄傲与自豪。

上个月,再次回到阿珠家,他们热情地把我迎进家门,高兴地给我介绍家里的情况。两个儿子在县城读书,家里也已装修一新,墙上新装的松木板子飘着淡淡的清香,灶膛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充满着主人家生活蒸蒸日上的自信。

今生与你有缘——祝桑大草原。近十年的认知,我看到了乡亲们从无到有,从有到富。这条路上,留下了我们深深的足印,更洒满了你们勤劳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