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阅读散文

2023/08/20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7篇阅读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阅读散文(精选7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乡愁的守望

文/静雯庐主

乡愁,如今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话题与情愫。无论是位于庙堂之上,还是身处江湖之远,但凡有过乡村经历的人,往往都会把乡愁当成魂牵梦萦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守望。

水有源、树有根。这乡愁,绝不仅仅只是怀念,更多的是慰藉,是牵挂。你看这愁字,从心。但对像我这样游离于乡村之外的人来说,乡愁却成了漂浮不定的意象,看着有,伸手却触不到。毕竟,我从襁褓时代就跟随父母在不同的城市漂泊,对于乡村,对于老家,可以说没有任何刻骨铭心的记忆。尽管少年时代也曾到老家度假,青年时期也曾到乡村插队,但总是有一种做客他乡的感觉。每当人们说到乡愁这样厚重而结实的话题时,我往往静默无语。

我还是热爱乡愁,往上数三代,我的老家在乡村。

甲午深冬,我随着一支耕读文化采风队伍驱车前往屏南的漈头。这个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庄,尽管离城区不过几公里的路程,却依然保留着千余年的农耕气息和乡村蕴味。这村我曾在几年前来过,印象里清溪绕村,锦鳞悠游,溪畔已经褪去鲜明的原色、土墙乌瓦的老宅,在风霜雨雪的侵蚀下,依然顽强地保留着不走样的模式。褪色的还有那些穿着青衫、手捂火笼的老者,神态安详地坐在石条凳上,在阳光下慢条斯理地聊着老话。活跃的是不知深浅的大狗小狗,见到陌生人,又跑又吠。而老宅门前那些旗杆石、下马石,则以一种冷峻、坚硬的力量支撑起村庄的荣耀,让人遥想村庄当年的昌盛景象。

重游漈头,除了老宅、清溪,还有一个让人在特定语境中记住乡愁的去处,那就是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博物馆设在村中的一排老宅里,来之前,我就从各种媒体中查阅了它的相关信息,原屏南县旅游局局长、馆主张书岩先生在馆内收藏并展示着万余件与乡村息息相关的物品。数以万计,那可不是一个让人无动于衷的小数目,这在商品经济的现实环境里收集,仅靠执着和情感,远远不够。还需要诸如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撑。我这么揣度,是不是也显得现实和功利?

相比城市,乡村的任何一隅都堆积着岁月的情怀愁绪。我们穿过幽深的巷子,走进了那一排明清的古厝,仿佛穿越般走进了乡村的过往,走进了一段被凝固的时光。在耕读文化博物馆里,无论是一口水缸,还是一爿窗棂,都会感到先人温热的度数。木柱石基、青砖乌瓦,耳畔似乎拂过它有过繁华的暄风。看着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展品,好奇迅速地退让给了敬佩。这个设在乡村、看似简陋的博物馆,尽管只是凭个体的眼界和智力来建构,但馆主那全力以赴、矢志不渝的信念与精神,无疑让乡愁有了一个极好的佐证和呼应。我曾读过屏南籍作家石城的散文《见证与寻思》,其对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呲牙咧嘴的狻猊、十六金星的秤等馆藏物品,皆有精到的表述和深度的解读,引导人们透过乡村的表象看到了深层次的内里。随着老张的讲解,我流连徜徉在不同的展区,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乡村物品,比如稻谷印、比如捕鱼笼、比如点心盒。

这里收藏的物品与摆放它的处所不成比例,显得挤挤挨挨。但对老张来说,每一件都是他的宝,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为了收集这些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老张入东家出西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购买、或租赁、或借用,让这些散落在不同人家的物品有了一个让昨日重现的舞台。这些物品有木质的,有石制的,有陶类的,还有铜铁锡银这些金属打造的。人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物的完善史。每件物品都是在有需求的背景下,经过能工巧匠的手制作而出。多少年过去,水流去,云散开,但这些悠远的乡村脉络,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在想象中追溯的陈年往事。耕与读,是乡村最为精粹的涵盖。农耕社会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早的生存形态,至今依然存在。馆内收藏的各种农具,大至水车、榨油用具,小至镰刀、竹制种子筒,讲述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四季农事。读则是农家弟子进取功名的入仕通道。在展厅里,一副刻在木板上的对联引起众人的关注,上联是"四壁书声人静后",下联为"一帘花影月初明".寒窗苦读,却有着一股浪漫的情怀。而那些不同年代的灯盏、灯马,虽然点着只是微弱的光芒,却点亮了多少乡村少年的壮志豪情。

在这里,我们能听到老张对着桩桩件件的物品讲述着漈头村叔侄双进士、姑嫂贞洁坊、黄童参修永乐大典、铁头和尚传授武功的故事。而物品则成为其人其事的细节写照。在一台老式的织布机前,有一老妪心无旁骛地织着裙带,这样的画面在过往岁月无疑是美好的,透过历史,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待字闺中的怀春少女正专心致志地织着裙带,满心欢喜地将自己的一腔恋情寄托给了丝丝彩线……

这里,有不同式样的锁,有不同年代的秤,有不同材质的动物偶像,还有不同信众的神像……面对着不同时期的各种农家生存、生产、生活的物品,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耕读文化所包含的意蕴。我们理解的耕读文化,其实是中国古代部分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文化。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明末清初的张履祥在《训子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这样的文化根植于广袤的农村,融合了传统的精义,维系着数千年的乡村繁衍与稳定。

如今,城市化的速度惊人,蚕食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不要说城里人,就连那些年轻的农人都对那些旧物感到陌生。而乡村的冷清与荒芜,则随着大量的农人涌入城市而愈加明显。于是,守望成了艰难的抉择,除了坚守,还要有希望。我们不可能重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也不可能抛开更为科学、便利的现代物品,但必须在心里有个承前启后的脉络,只有了解历史,才珍惜现在。

正因如此,我对老张充满着敬重与钦佩,也对乡村保持着欣赏与尊重,那历史的悠久、人文的纷繁、山水的锦绣及博物的丰富,都以历经沧海的从容淡定,都以道法自然的智慧大义,让所有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与猥琐。也正因如此,人类才能在嬗变、衍进的历程中,产生仁德与信仰。

有了根系,就不会有飘忽不定的惶恐;有了乡愁,就不会有无依无靠的孤寂。

即便是我以及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在异乡的人,只要记得住自己的根自己的乡愁,无论到哪,无论多久,都会一如既往地感到温暖和充实。

遇见,是一朵花开的时光

文/故居一曲--啊折

红尘缱绻,将多少相遇的故事,写成了一瞬间的地老天荒。始终相信,不是所有的别离都写意感伤,有些花瓣飘落,不为凋零,是为了更美的花期。即便,往事已尘封,那些曾经遇见的暖,依然在心中芬芳如诗,嫣然如画。

——题记

秋来了,夏花开始谢了,那些散落的芬芳,漫过柔软的心海,很轻,也很疼。关于遇见,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笔墨来描绘,也许是因为它太美,总是怕因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而俗了那份真。

生命是一种缘份,缘起时,如春风拂面,缘尽时,莫问苦寒,一切,皆是定数。缘,是银碗里盛雪的素清,是红泥小火炉的温暖,无论是心中藏着一片蔚蓝,还是人生初识的那一眼凝眸,最美的是相遇的过程,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我愿意在遇见时,你送我一颗欢喜的眼泪,若邂逅一朵花开,一片绿叶,一首喜欢的小诗,那份倾心与懂得,纵然只是刹那,亦是永远,不管是人潮中擦肩而过的行人,或是落雨的屋檐下同时避雨的路人,刹那缘,是风飘柳絮的婀娜,是和风细雨的滋润,是你和她匆匆而过的回眸一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想来这世间有一种美,是清澈的相逢,是默默的相伴,是无言的懂得。如蓝天与白云的相映,江河对小溪的相拥,绿叶对红花的相衬。它们相映成景,远离世俗,是那样的自然。

它如春花一样娇嫩,如秋菊一样有着暗香,如陌上的青草一样自然,却满是阳光的味道。没有过多要求,只肝胆相照的同行,心与心,以灵犀为桥,寂静欢喜,也海阔天空,情深不语,归去来兮,唯念你安好。光阴浅淡,爱能慰籍生命深处的荒凉,为遇到这样一个你,我只宁静微笑,粲然感恩。

用心灵的温润,开成一朵百合花,用含笑的心念,将一个人的名字,写在明媚嫣然里。不去管什么样的情,才能与秋水换色,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没有伤感和别离,只一句玲珑语,就落入你的诗意里。

采几朵煦暖安然,将屋檐下的雨滴串成念珠,能和有缘人,有一段清澈的相遇,所有的语言,都无法表达那份真,心中,就只是眷恋那一方山水,那一条路,和那一个人。

有些缘份纵然千回百转终是初衷不改,青草绿了又黄,花儿开了又谢,一春又一春,而你和爱一直都在,这便是一生一世的缘份。

光阴,有时真像一位清冽的少年,让遇见,将生命丰盈,那份欣喜,如初开的花朵;那份纯真,如清晨的露珠;那份诗意的情怀,在岁月的韵角里,书写回味和清新。

清淡的岁月里,若是能够遇见自已喜欢的人,同赏一轮月,同吟一首诗,无言,也是美的,遇见了,便是一眸芬芳。如能,做一朵闲花,开在你的怀抱里,不贪恋,不执着,有你为我遮风挡雨,既便,只是一盏茶的时光,也是安暖。

常想如果我们能用如此澄清的心,来对待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既便是短暂的相拥,瞬间也会永恒。

或许,生命的路上,总是有赏不完的风景,喜欢看的花,不一定永远喜欢,曾经迷恋的故事,或许有一天也会忘记,这世上的风景,总是在不经意中演绎着错过。

有些喜爱放在心底就好,不必溢于言表,心存温暖,就不会落寞。如喜欢听的歌,总是会在无人的时候轻轻哼起;喜欢看的书,总会在寂寞的时候轻轻翻阅,还有心底一直放着的那个人,总是会在午夜梦回时想起,尽管,因为时间久远,已记不清他的眉眼,和那些过往的千回百转,但心中,只留有美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或质朴,或明丽,一窗明月,一帘花影,一抹欣欣绿,静静对望,清守于心念,珍藏。

感怀于一种真情,深深的恋,浅浅的表露,一切,都氤氲在心底。任花开了又谢,叶子绿了又黄,春天在温婉的旋律中变老,不说爱情,不论书画诗词,只将彼此的容颜,嫣然在心底,摒却弱水三千,只成为一个人诗里,最美的韵脚,将每天的经历捧在温润的手心里,将爱情藏在岁月的杯盏中,任繁华落尽,白发如雪,依旧是你心中那个临水照花的人。

红尘缱绻,将多少相遇的故事,写成了一瞬间的地老天荒。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开始,也无法预料结局,只守着最后一个句点,让无奈游离。陌上花开,开了又落,走了这么久,也没有学会将心事悉数隐藏,隔着一帘春色,有爱的地方,仍是梦里的原乡。始终相信,不是所有的别离都写意感伤,有些花瓣飘落,不为凋零,是为了更美的花期。

遇见,是生命的缘分,心的远近,来自点点滴滴的积累,总有些眷恋,藏在时光的角落里,为爱修行;总有些简单,写在如水的光阴里,让心底生长出婆娑的感动,那些守着的约定,那些写在心间的暖,多年以后,依然还会有初见的永恒。

岁月的素笺上,每个人都藏有一个遇见故事,无论情节多么曲折,会有怎样的结局,最美的,是用心讲述的过程……

或许只是生命中的一小段插曲,却用如水的润泽,让美好盛开在年华里,将温暖织就绿茵,让心音开成清韵,靠近,是为了不再有思念,是为了在清淡的日子中,相互取暖。

隔着光阴的菲薄,我写一阙旧词,将心墨泼在尘世之外,轻拥一个江南烟雨,油纸伞下的邀约,将缘份放飞,让多情的字,淡写别离,让那份深藏的柔软,独自抱诗而眠,愿,生命中途径的每一个人都幸福。

春芽

春日,春雨霏霏,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接着,一株株新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出世了。诗人赞曰:"黄芽半夜一枝春","灵芽一寸先得春".

早出的春芽是柳树芽。柳树是"年年先翠报新春".大地仍板着一张严峻脸孔,河里还结着薄薄的水,河岸蔽阳处还残留着皑皑雪堆。走近一看,红红的柳树柳条,却着点缀着细细的叶苞。摘一朵叶苞,用手指轻轻一捻,指头染上盈盈的绿汁,一股绿色的清香扑鼻而来。河里的薄冰、岸上的残雪融化了,柳树下绿草崭露尖尖头角。柳树随风拂动枝条,像一位位美女飘舞秀发。枝条叶苞愈长愈大,愈长愈绿。一排排叶苞,像一颗颗绿色的玛瑙缀在枝条上,又像一只只绿虫在枝条上蠕动爬行。

顽强的春芽是野草芽。陡峻的悬崖,像一匹奔马。那一条条岩缝里,一株株野草芽,崭露出尖尖的头角。草芽连成线,远远望去,好像给那匹"奔马"套上淡淡的绿环。荒原乱石堆里,草芽随着石缝,如同一条条细小灵蛇,蜿蜒从石堆里爬出。渐渐地,那堆乱石变成绿色小丘。野草被野火化成为灰烬,山地黑如锅底。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株株新芽从漆黑地里,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组成一片新绿,如一块绿毡铺在黑土地之上。

洁白的春芽有谷子芽。谷子经水浸过后,再进行催芽。故乡人习惯用传统办法催芽。将谷子袋搁在盆中的椅子上,舀起一瓢瓢温水,淋在谷袋上,像是给孩子洗澡似的。如此,隔三差五地催一次芽,遇上晴天,又搬至太阳底下晒晒。于是,谷粒渐渐开始肿嘴,白嫩嫩的芽从谷嘴上冒出来,像雏鸡要出孵啄破蛋壳露出尖嘴似的。细嫩的白芽点缀在金黄的谷壳上,如同金山上的冰雪,宛若黄花中的玉蕊,洁白无瑕,莹晶透亮。

美丽的春芽有土豆芽。每年土豆收获后,农人习惯挑选那些不大不小、圆圆溜溜的土豆,将其放在太阳里晒上一两场太阳,并装进篮里,挂在楼下。春节过后,一根根新芽在土豆身躯中蠕蠕萌动,接着,开始崭露头角。一个个红红的芽苞,如同一只只红色的瓢虫。随着春意的渐渐加深,红苞长成的嫩生生的芽。那芽或如出水亭亭玉立的荷角,或如土中蚯蚓探出的红头。根根长芽有的爬出篮外,如同一群跃跃欲试快要出窝的新燕。土豆芽不仅外美,而且精神和行为也美。它没有春风抚摸,没有春阳关照,没有春雨滋润,它拼尽自身力量,绽放于春天。

春芽,美丽的化身,生命的顽强,绿色的碎片,春天的希望。

秦岭的童话在秋天

文/史鹏钊

在西安生活了这些年,我没去过沣峪口。秦岭七十二峪,听说应属沣峪口的秋天最美。我一直向往着,向往着能好好地去上一次。那天正好有个会议在那里的培训基地召开,心里便充满期待。

车从新的雁引路从北向南,一路前行,直到环山路。路宽车少,杨树挺拔,枝茂叶繁。那种小名叫做灯笼树的树木,在路两边蔚为壮观。这种树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再普通平常不过,但到了夏末秋初,它们的生命就辉煌之极,先是树梢上的黄花高挑地生长,慢慢地渐变果实,从木白到浅绿,再到粉红,现在却成了让人难以言表的温暖红色。秦岭的秋天,天空碧蓝,那种饱含丰收喜悦的红色,让人看上去很是欢喜。西安的秋天虽然稍纵即逝,但季节这个伟大而调皮的调色者,随着自己的性子拿起画笔,该黄的染成黄色,该红的染成红色,就是这样的极致,让络绎不绝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把自己藏入秦岭的秋。

夜幕落下,秦岭低了下来,繁星眨眼,沣河流淌,我一个人沿着沣峪口的街道向驻地走。街边灯火通明,铁锅鱼店比比皆是,热情的老板娘招呼着过路人进去。晚上,山庄幽静,皓月当天,百虫齐啾,从湖心岛上映射过来的灯光在湖面荡漾,看上去粼粼波纹,一圈圈地扩张。沿着不知名的路来来回回地走,我越走越有劲头,越走越感觉身体轻松起来。时间过了十点,有风从山上下来,微风习习,稍有凉意。我站在草丛边,听着草丛里有虫子的鸣奏声,高低起伏,声声不断,为秦岭的夜晚奏响了动听的音符。

第二天,终南霞蔚,草木层峦叠嶂,数万人在沣峪山水中尽享自然之乐。沣峪水自秦岭深处,在千百座峡谷中奔流不息,流到了游玩的人身旁,润泽着关中平原的人们。在沣峪口,有老人在儿孙的陪伴下,一家人其乐融融,赏山戏水;有情侣双手紧牵,无限喜悦,漫步在河道的鹅卵石上;也有人不时地捡起石子,玩起水上石子漂,顿时水花不断,扑通声脆。太阳照下来,半山腰上团雾起舞,彩霞飞天。秦岭的外衣,层林尽染,满山红遍,瑰丽多姿,装扮妖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发现自然的手笔是何等神奇,才能让人感受到风景线的陶醉和迷恋。

身处秦岭,我们终于寻找到西安最美的秋色,顺着公路走向深处,红枫树远看如灯笼,挂满秦岭的每一个地方。有不知名的红野果树,枝繁叶茂,果实酸而甜,含在口中久久回味,如红酒,但比红酒更加口醇心沁。

沣峪口的美陶醉了我,我还回味在沣峪口的美里。回来的路上,正好是长安大道通车的第一天,双向八车道的长安大道,是大西安南北中轴线上又一条延伸到秦岭脚下的路,成为直通西安"绿肺"和"后花园"的宽阔大道。车子在路上快速行驶,车窗外秋风送爽,田地里冬麦出苗,泥土结香。突然电话响起,同事说那谁谁明天结婚么,他家住在长安区哪一片。我大笑着回答,你从西万路出来,然后沿长安大道一直走,路就把你引到他家了。其实我是想让他参加婚礼后,再去上沣峪口一回,去看看秋天的秦岭童话。

那年那月那把伞

文/杨红国

色彩斑斓的五颜六色里,一向是偏爱红色的,感觉那红像火一样燃烧,热情奔放地点亮整个世界,苍穹和心灵。可是,在夜深人静,落叶纷飞,飞雪弥漫,烟雨霏霏,大雨滂沱的时候,浮上心头映入眼帘的却是紫色。

准确的说,是一把紫色的桑

这把紫色的伞不是很漂亮甚至不起眼,却温暖着我的心扉一季又一季。

遇见她是在读高中报名的那天。

那天小雨,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去十里多远路的高中学校新生报名。父亲 一路上喋喋不休的教诲着。说实在话,那时候很是反感的,左耳朵进右边耳朵就出去了,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关爱和期望。

办完报名手续出来,走在校园的路上多了几分欣喜和虚荣,比起那些不能上高中读书的初中同学心里正沾沾自喜着。远远的一把紫色的伞闯入眼帘,不是因为漂亮是因为独一无二。渐渐的,秀发翩跹的她到了跟前,擦肩而过的瞬间,四目相对,她浅浅的笑了笑,带走了我一路的目送。父亲意味深长的说,要好好读书认真读书不要三心二意,等等不绝于耳。至今记不起我是怎样的唯唯诺诺回答父亲的,只记得那声叹息很长很长。

她 比我高一届。读书一个月也仅此而已知道这些。

或许老天有意将她的手搭在我的肩上。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

我们这些读寄宿的学生一般都会在这一天放学回家。或回家看看父母亲,或和亲人聚聚,或回家替家里干点农活,其实更多的是向家里伸手要钱,顺便带一些母亲 做的好菜。

放学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风起云涌,天空一下子暗淡了下来,直觉告诉我马上就是暴风雨。粗心大意忘记了带伞,心里咯噔咯噔起来。

雨 很快就一滴一滴的落了下来,尽管稀稀疏疏的却是很大一滴,我低头一路狂奔。忽然看到了前方那把熟悉的紫伞,临近她的时候脚步不由自主的慢了下来,稍停了一下,迅速的接着跑。听到后面连连的大声喂了几句,停下一看,是她叫着追了上来,那把紫色的伞不由分说的撑起了我的天空。

心澎湃着,感觉她也是。脸红彤彤的,不敢看她,估计她也是。

她打破沉默拉起了家常和学习。得知彼此都喜欢在文字里徜徉,心的距离更近了,其实身体的距离也近了很多,能够听见裤子摩擦的声音,尽管雨声很大。

雨越下越大,我把伞移到她那边,一会儿 她就悄无声息的移了过来。雨越来越急,路上的水越来越深,不知道什么时候她把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她家比我远,送我到家门口的时候,猛然发现她右边的衣服和裤子湿漉漉的,看看自己的衣服只是很少很少的一点点的淋湿,那一刹那,明白了什么是感动。

打那以后,同学中总有人会经意不经意的 调侃我。她也隔三差五的送些文学书籍给我,还有她写的作品第一时间让我阅读。偶尔会夹张纸条。

可是有一天开始,她刻意的回避我,没有了笑容多了几分忧郁。问她也不说。

记得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校长把我请进了办公室。窃窃自喜的以为是表扬我写的学校通讯稿,出乎意外的是桌子拍的震天响,接着是痛心疾首的指责。尽管我据理力争,在校谈情说爱的罪名是板上钉钉了。

那时候我是倔强的,明里答应叫父母亲来学校,暗地里藏了起来。偷偷的模仿父亲 的笔记写了一份卑躬屈膝的信给校长,自己也运用在文字上的优势写了一份深刻得不能再深刻的检讨,风波总算平息了下去。

有一天她叫我到校外,唉声叹气的说,就要转学去很远的地方读书了,可能再也见不到我了。

后来没有多久,我和几个同学在校外打牌玩,让老师抓了个正着。其他同学写检讨了事,因为我恶迹斑斑,校长非要家长到学校不可,想着事情会全部暴露无遗了,就索性背着书包离开了学校,走上了打工的路。

有一次回家探亲,弟弟告诉我曾经有个同学从学校稍来一封信,说父亲看也没有看就烧了。

也许是她写的,也许不是。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转眼离开校园屈指算来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了。人到中年,一直没有回过母校,不是因为没有时间,是怕触痛。一直也没有再看到过她,不是因为不想见,是已经无缘。

桃花谢了春红,岁月的脚步仍然不紧不慢的走着。 生命里会有很多人走来走去,心灵里永远会有一些人一些事深深浅浅的占据着记忆的底色。比如那把伞,比如那紫色。

那把伞仍然在心里,未曾远去。

那 缕秀发仍然在翩跹,未曾停歇。

花香

文/吴骁天

鲜花总是开在幽寂的角落,仿佛只有这样它才能吸尽天地的精华,让花香真纯馥郁,沁润你的鼻与心,催生一个淡淡的微笑。你闻花香,便知花的存在,便感悟到世界的美好……

鲜花开处,奋斗不息。学习量子力学的人没有不知道普朗克。这位具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极其大胆地提出了能量的最小单元,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但鲜为人知的是,万丈光辉背后是沉重如山的生活。普朗克出身微寒,青年时期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热学,小有成就之后却发现同样的结果已在十几前得出。他因战乱而破产。新理论被唾弃甚至嘲讽,长子战死。女儿病死。寂寂无名。再度破产。一连串的灾难足以让普通人粉身碎骨。但普朗克留下了圆框眼镜后坚定地望着前上方的眼神,留下了巨大书柜前皱紧眉头静静沉思的身影,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科学专着,留下了"h"——普朗克常量。从现存的照片来看,普朗克的脸上从未流露出一丝微笑。他只是直着眼,呡紧嘴,仿佛要用他那颗并不英俊的秃头承受来自命运的一切碾压。他的坚毅与自信,就是他的花香。

鲜花开处,善良不灭。在常人眼中,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悍将,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潮,但他,又是怎样一个至善至良的人!身为文化名流,胡适常常被人进行言论攻击,其中不乏胡乱批评和恶意诋毁。胡适耐心地把此类评论一一读完,写道:"有些来信者情绪激动,却遗忘了道理是否可通。阅读时我真为他们担心,倘若批评得不够中肯,也许会败他们自己的名声。"被暗箭伤到,却仍然专心地替他人着想。和普朗克不一样,胡适在很多照片里都笑得灿烂。那是历经风雨摧残后不变的善良纯真,是胡适独有的淡淡花香。

鲜花开处,热爱不熄。人们讴歌爱因斯坦伟大的相对论,同时遗忘晚年独居深阁的他。他银丝染头,皱纹横生,思想的皱纹也渐渐显现。他拒绝接受量子力学,只是叼着珍爱的大烟斗,独自深思。他曾流露过想建立统一场论的愿望。是的,那就是他最后二十年不变的热爱。他相信宇宙至高的和谐,至死不弃。爱因斯坦一生不变的澄澈的眼神里充盈着对美的渴望,那是萦绕在他整个生命里的花香。

伟人转身,我们从微贱处嗅到了沁人的花香。这香气淡若晨雾,清似初雪,真如人生。

做一朵淡香沁人的鲜花,行人闻到香气,却无从发现你的身影。当世界上无数的角落都悄然绽放着如是的鲜花,未来展开于你面前的,必是一条暗香浮动的最美的路。

蔷薇的合唱

文/彼岸蒹葭

春天总是与花朵息息相关。从二月娇黄的迎春到三月铺天盖地的油菜花,再到桃花、李花、梨花,一场场花事接踵而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演绎着一年一度的激情。到了四月底,终于轮到蔷薇隆重登场了。春天的盛事,真正体现在蔷薇的开放上。

之前,她们一直悄无声息,仿佛在积攒力量。从新芽初绽到绿叶满布,再到冒出花蕾,用去了大半个春天的时间,真是舍得。这样漫长的孕育和等待,就是为了此刻的倾情绽放吗?

最先冒出的是一两朵,还有些怯生生的,左顾右盼,咦,正式的演出还没有开始吗?于是,她们小声小气地,似乎在调音试弦。接着是三五朵,空气里的香味逐渐浓郁,紧跟着,越来越多的花再也按捺不住,很快,几天工夫,所有花朵像听到了号令,开得一发而不可阻挡,开得毫无顾忌、不遗余力。

于是,乡村或城市,围墙、栅栏或篱笆成了一道道风景线。繁茂的绿叶丛中,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粉红、深红,她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得热热闹闹,香风飘荡,缭绕不绝,是那样安静,又是那样壮观,像极了交响乐,一波一个乐章地涌动,浩浩荡荡,到了高潮处,简直成了卡拉扬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辉煌灿烂。

蔷薇的特别在于,单独的一朵花并不起眼,甚至娇弱堪怜,但是大片盛开便形成了花海,构成了宏大叙事。蔷薇在气质上,最接近于一种女性,先天性的弱小,决定了她们必须合群,融入集体之中。独唱是需要勇气和穿透力的,而她们选择了合唱。这种和谐的、发自肺腑的歌唱,将整个乡村和城市都感染了。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禁不住美的吸引。人们驻足,被蔷薇的合唱所迷醉。春天令人沉醉的事情应有尽有,但最大的一场迷醉,一定源于蔷薇的合唱。

小区里的蔷薇花墙下,平日里少有人至,这几日天天有人聚在那里,看样子是在排练节目。一群老太太围拢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圈内是她们的大明星,大明星在教跳舞,似乎是一种民族舞。她身着黑底红花的长裙,手拿红绸,个子不高,身材略有些臃肿,但舞姿依然灵活,舞步相当轻盈。我注意到她翘起兰花指的手,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呢?瘦,筋脉突兀,镌刻着皱纹和沧桑,被阳光晃着,有一种黄褐色的光在闪烁。她转身,扭腰,抬手,舒臂、旋转……在阳光下,在花香里,在恰到好处的风中,她兀自且舞且蹈,相当自由快乐。一瞬间,让人恍然觉得,她,分明就是一朵盛开的蔷薇花。

大明星示范完毕,一圈人散开来,开始各自练习。我站在旁边,饶有兴趣地围观,感动于她们的热情与投入,忽然有种冲动,很想加入她们的队伍。在花香里跳一曲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多么美好的时光!这一群跳舞的女人,像极了身后丛丛簇簇的蔷薇花,她们彼此呼应,——果然是女人如花,从少女到老妇,只要爱美的情怀在场,一路上便繁花似锦。

午后的阳光如水银泻地,有金属的质感,沉甸甸的,让人瞌睡。慵懒中,你无意间看到路旁的这一面花墙,看到花墙下舞蹈的一群女人,无数花朵正在尽情地盛开,朵朵精神充沛,你难道不会怦然心动吗?什么是姹紫嫣红,什么是良辰美景?蔷薇花开就是良辰,蔷薇花下的舞蹈就是盛大的春天。此情此景,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

阳光灿烂,蔷薇的花香显得特别温暖,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此刻,作为背景,蔷薇的盛开显得意味深长。我听到蔷薇在歌唱,不知道是它们在为老太太们伴唱,还是老太太们为蔷薇的合唱在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