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书店文章

2022/12/26经典文章

书店文章(精选20篇)

我为书狂

文/宣金祥

我这人没啥业余爱好,唯对买书读书兴趣一直很浓。

记得刚当兵的时候,我到军营第一件事就是打听驻地附近有没有书店。那是1979年初春,驻地小镇的书店冷冷清清,并没有多少像样的书籍。我看来看去,发现了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第一册,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后来,只要一看到范文澜先生的书,我一定会掏钱买下,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稍后,一大批中外文学名著纷纷解冻再版。那段日子是我买书的黄金期,地方书店常常到军营流动售书,一来便被干部战士们围得水泄不通,形成抢购热潮。那时我买书也不挑剔,只要是自己仰慕已久的书,顾不上讲究版本、装潢、印刷,便很爽快地掏出有限的津贴买下。

第二年,我进了团政治处报道组,逐渐有了些稿费收入,买起书来就显得“财大气粗”了。我的第一篇新闻报道被军报采用,换来16元稿费,就立刻赶到驻地新华书店,一口气买了十几本书。当然,书买多了,手头便更加拮据,就刺激了我发奋多写新闻稿件的热情,从而形成买书、写稿的良性循环。当时,战友们称我是“买书王”“写稿狂”,在军营里还算小有名气。

我曾经淘过旧书。那是提干之后,我每月领了工资一部分寄给母亲补贴家用,一部分存起来准备成家用,因而用来买书的钱反而不多了。于是,我动起买旧书的念头。我发现城里有一家旧书店,价廉物美,一套线装书标价才一元钱,到那里淘书真是一种享受。后来,部队图书室搬迁,首长决定将所有书籍按原价六折处理给战士们。我花了不多的钱买下了全套二十四史,那种兴奋不亚于当年翻身农民分得田地的心情。

出差或旅游也是买书的好机会。每到一座城市,我总要抽空去逛书店。有时买得太多了,携带不便,就去邮局邮寄。不管是人先回家书后到,还是书先寄到人后回家,都别有一番乐趣在心头。

买书之乐是多方面的。书买回后,在扉页上写下买书的情景或感想,盖上藏书章,是一乐;边读边悟,在空白处批上心得,又是一乐;阅毕后放回书橱里,看到藏书日益丰富,更是一乐。每每灯下夜读,疲乏时,抬头看到那一排排熟悉的书,便感觉温暖充实,浑身有劲,从不孤独。

时间.光阴——书店的香气

文/婷婷

即便知道地址,也跟着路标所指示的方向走,可还是问了几个路人才到达那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壹莺书巢”。

其实并不难找,就在马路边,十字路口旁,蛮显眼的。可有的时候按照地图或路标走,心里虽有种稍微踏实的安全感,却混淆了起初的直觉也错过了某些风景。

作为独立书店,它算是宽敞且大气的,带给人舒适感。能够在陌生地方“遇见”一家好书店,实在是件令人感到兴奋的事情。强力抑制住内心的欣喜,轻步绕着书架走,一本一本地翻阅挑选,仿佛空气也缓慢流动着。

不知是因假期的缘故;或是因这有咖啡喝有甜点吃,可以三五好友相聚于此聊天的缘故;还是汕头人本就喜爱看书的缘故,店内的客人不在少数。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青人,其次是小朋友和四、五十岁的中青年。

一楼主要是儿童书、养生书、游记和时下畅销的一些书籍等等。相较于二楼,一楼更加的丰富饱满,基本各类题材的书籍都有,且每个书柜都放满了书,二楼则显得有点清寡,主营国外名人着作、艺术书,以及散文体的书籍,可能因为赶着开业而没来得及购满足以丰富这家书店的书籍。因为几近一半的书柜没放上书,有些没放书的柜子用几个小盆栽去填充它们的孤零零。但这并不影响大家买书和看书的心情。

时下许多新型书店都设有咖啡与甜点的售卖区,“壹莺书巢”也不例外,这将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毕竟现在实体书店都难以生存。以前总沉浸在那份惋惜之情中,认为书店就是只能售卖书籍的。现在想想,或许这样的转变不失为一种更完好的升级。让人在看累了或站累了的时候有个可供休息的区域。也可能因为这样的设施搭配,使得更多人来实体书店买书。

咖啡与甜点的售卖区设在一楼的收银台边。而休息区则设在二楼的中庭,面积不小,有三十几个座位。有圆桌长方桌,有靠背木椅也有长形布沙发,任君选择。听说深夜工作人员还会送上毛毯给在这儿看书的顾客。

花了一个多小时选了十几本书。主要是一些散文体的书籍,和少数关于生命与道德的书籍,而书名与作者也是鲜少人知的。这一年来总爱买些不属于畅销范围内的一些书籍,甚至有些作者说起都没人知道的。可我觉得这些人写的反而更贴近人性,更加真诚,更加的温暖。没有一点的浮夸或是哗众取宠。

能够遇见一本好书,就是你与它们的缘分,并不一定要刻意去挑选畅销书籍。书也有适合自己和不适合自己的。有些书,里面的某件事,或是某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或人生态度。若是往好的方向走,那么就是极大的成就,该是万分荣幸且欣喜。

两年前我在广州北京路一家常去的书店遇见了几本好书。

那天书店正在搞活动,五楼有个区域放满封面开始泛黄,甚至有些书页已经受损的书籍,因此很少有人在它们身边停留。一般情况下,像我这种某种程度上有洁癖和完美主义者的人来说,是不会去选择购买旧书或受损的书籍。除非是很难买得到的一些书籍。

起初我是被一本名为《书店的罗曼史》的书所吸引,我觉得这本书名本身就给人一种很浪漫的感觉。接着跌入漩涡,无法“自主”移动脚步,在那小片天地,一本本地翻阅,精挑细选了近十本。有种满载而归的感觉,内心充满欣喜。其中一本《寂寞吗,雪人》,真的是特别好看的一本书。它是一本含有寓言的童话书。正如我喜欢的那位90后作者所说的“世界上所有的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里面的故事,就像在经历一场心灵与世俗眼光抗衡的战争——是始终坚信自己还是相信所有人说的那样去否定自己。我认为,如果是真实和正确的话,即使全世界都否定你,即使他们都不理解,甚至于不愿意去理解你,你也不可以否定自己所认识的。因为,有可能真的是全世界都被蒙蔽了双眼,而只有你才拥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和纯真的灵魂。

我相信今天选的这本由加拿大作者露辛达?瓦尔迪写的《德蕾莎修女——一条简单的道路》也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并让我学习更多关于爱与付出的事情。

将选好的书放在圆桌上,到一楼点了份红戎蛋糕(用红豆馅和奶油做的一款蛋糕),蛋糕的卖相和味道一样,香甜,柔软度适中。就是吃到最后感觉有点腻了。若是能配上一杯浓郁的曼特宁咖啡,将是最佳感觉。只是,我身上所带的银子都留给了那堆书,仅剩的二十元,也给我拿去买了块蛋糕以填补我开始咕咕叫的空肚子,虽然它不足以填满我的肚子,但此刻我不想过早地离开这家被书香气息环绕的书店,就只能忍受着肚子饿的煎熬,坐在那写点东西(选购的书还未买单,更未用礼品纸或素布包装好封面,我舍不得去拆看),享受这美好的时刻。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人也越来越多,二楼三十几个座位都被坐满了,但不觉得吵杂。即便有三五好友围坐在一张桌上喝咖啡聊天的人,即便有人看起来是那么开心地畅谈,他(她)们都不会大声嬉笑去干扰别人。这是在书店特有的文化素养。大家都很自觉。

阳光快乐地跳入窗内,徜徉在靠窗的桌椅上,铺洒在墙角的木架上,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愉悦,又像只自在的猫咪一样慵懒。而书架上的书籍,就是带给人阳光的珍物。

一岁一书荣

文/乔忠延

年头岁尾少不了回望与遐想,马上就要与2019年握别,自然会有一点感慨。以这个题目倾吐心语,是缘于那天我坐在了书荣酒店。

那天是我的生日。按照家里的规矩,无论谁过生日都要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我的生日自不例外,何况若以虚龄计算,我已步入古稀之年。现今年过七旬谁也不敢再称年迈,可在往昔“人活七十古来稀”呀!从往昔走来的人们,虽然辞别农耕时代,穿过工业文明,已经抵达智能时代的门槛,但是,思维还带着先前的定式。因而,七秩生日要比往年隆重,隆重到了酒店。

选择书荣酒店过生日纯属一个偶然,静心一想倒像是刻意安排,皆源于我对这地方情深意笃。当然,和这地方情感如此深厚,并非是我好吃贪杯,而是我嗜书如命。这酒店以书荣命名,原因在于曾是临汾城里唯一的新华书店。后来在另条路上新建了一家尚大些的书店,新旧比翼,两相辉映,升华了文化气氛。只是没过多久书店冷落,旧店改头换面,挂牌书荣,办成酒店。仅留下个书荣的名称,算是对往事的一点怀恋。

上初中时,小城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个新华书店,在这里买到的图书,装满了我的小书箱。《西游记》《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创业史》与《红岩》,每买到一本书,我就像孙悟空讨得金箍棒那般喜悦,贴近怀中,爱不释手,只要一下课,哪怕是十分钟也要去书里窥视几眼。

买书要有钱,偏偏那年头缺少的就是钱。经常看到一本新书,心痒得要买,可就是钱不够数。为了凑够钱,只好少吃饭,那时一天的伙食费是两毛五分钱。省钱要会省,不能一整天不吃饭,那会饿得少气无力,不能上课。只能一顿少吃半个馒头,如此省俭,一周就能省下一天的饭钱。积少成多,一本货架上的新书就能捧在自己手中。

那一年《艳阳天》出版了,便想先睹为快。去书店看看,有,可翻遍口袋还差两毛钱。往常差个一毛两毛钱,我能把书拿走,随后省下钱即跑步送来。营业员刘叔叔认准了我,相信我不会欠钱不还。这一天偏不凑巧,刘叔叔不在,值班的阿姨公事公办,我无法拿到书,只能看看,再看看,揪心地送还柜台。回到学校,赶紧省钱,一连三天少吃馒头,总算凑够了钱数。然而,等我欢快地跑到书店时,《艳阳天》早已不知花落谁家了,我止不住站着发呆。尽管刘叔叔告我,还要进这本书,走出书店时我仍然流下了泪水。

书店有我的欢悦;书店有我的辛酸。无论是欢悦,还是辛酸,都在我身心里播撒着爱书、读书的种子。读书延伸了我课堂学习的天地,我试图在这种延伸里向知识的高端进取。然而,读完初中再无学可上,我和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一起成为躬耕土地的社员。不过,肢体再劳累也无法终止我读书的习惯。买不到书,就借,借完本村的,设法去借邻村的。读书,让我撑过了那个饥饿而困苦的年代。为了填饱肚子,我把从稻田里收获的稻谷碾成大米,骑着自行车驮进城里卖掉,换成两倍于大米的玉米面填塞辘辘饥肠;为了能买几本书,我把稻草打成的草席,用平车拉进城里卖掉,讨得几块钱填塞比肠胃还要饥饿的大脑。我无法忘记,1970年元旦夜晚10点,我还在铁路宿舍高声叫卖;我无法忘记,1975年隆冬拉着平车走在城里,一身热汗变为冷汗,冻得瑟瑟发抖……

回首往昔,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走进城里,而且参与了规划和建设这座城市;让我成为作家,在报刊连篇发表作品,与无数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即将远去的2019年,又是我的一个丰收年,随着《戏台春秋》与《幸福从安全出发》两本书的出版,已有70本图书摆上书店的书架。图书丰饶了我的生命,退休后的我反而收获了诸多奖项,诸多荣誉。

书荣,读书最光荣,多么美妙的词语,真是温馨,真是励人!2020年,新的时光在召唤,召唤我携带书荣继续进取,继续攀升!

当搬运工的日子

文/毛周林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比较艰难,比较难熬,于我而言,当搬运工的日子便是如此。

大学毕业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找不到工作。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有多糟糕。为了我上大学,家里早已是债台高筑,父母眼看着白发苍苍,日益衰老,可为了我能够早日大学毕业,他们还是咬紧牙关,拖着年迈体弱的身体耕作,为的就是儿子能够在大学里安心学习,多学知识,学好本领,以期将来谋份好差事。可没想到,我大学毕业都快半年了,居然还没有找到工作,你说我能不急吗?我不是一般的急,我是急得六神无主,团团转。

在万般无奈之下,在极度烦恼之际,也因朋友的介绍,我去当了一名搬运工,在一家大书店当搬运工。有时是图书上架,有时是送货,即把书送到客户手中。书店老板姓向,每月他给我500元,包一顿中餐。谈妥之后,我便正式上班了,每天,我七点之前就要赶到书店,一直工作到下午六点,中午只有吃饭的时候可以休息15分钟,每月只休息一天,几乎每天都在上班,都处在工作状态中。

尽管工资微薄,劳动强度很大,但是按当时的情形,我似乎也别无选择。尽管是一家书店,可要做的事情还真不少,老板总是盯着你,看你有没有偷懒,苛刻至极,名义上是搬运工,实质上干的工作很杂,事情很多:有人买书,我得帮助他找书;书店卫生不洁了,我得清扫;有客户买了大批书,我则要把它们送到车站或者买主家中(市内的)。 有新书到了,我得把它们从外面搬到书店,然而按照老板说的把它们放在一个具体的地方,一本一本放好,且要记在心里,可以说几乎没有一刻是歇着的。把那一包包书从马路边搬到二楼的书店,真不容易,一包就一百多斤呢,十多包背下来,骨头都差点散了,浑身奇痛无比。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我饭量是极小的,一碗就能吃饱,没想到自到这里上班以后,劳动强度太大,消耗的体力也太大,每顿饭我都要吃三碗,食量惊人!第一个月结束时,老板给我放了一天假,这天我哪都没去,在床上睡了一整天,累啊。

领到500元工资时,我一点激动的心情都没有,只是静默了一会。在这家书店我总共干了两个月,两个月之后,我便通过考试成了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

时至今日,当上教师已经有些年头了,无论待遇、福利,还是地位,都在一天天提升,比搬运工不知强多少倍。即使如此,我却仍然无法忘却自己那段当搬运工的短暂岁月。那些日子虽然短暂,却让我刻骨铭心。我不想说那段日子究竟让我学到了什么,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一些不同的工作,未尝不是好事,有时的确能够使一个人生活经历更丰富,也更容易使一个人走向成熟。

府城书香

文/李军

府城人杰地灵,是海南人才辈出和精英荟萃之地,素有“琼台福地”的美称。文化底蕴深厚,书香的气息像清新的空气一样弥漫在整个府城大地。举一例就可以得到证实,话说那是“文革”结束后不久,全国人民在党中央一系列拨乱反正政策的鼓舞下,心情舒畅,精神焕发,铆足了干劲,准备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干一场。特别是1977年,党中央作出了英明决策,恢复了在“文革”期间中止了十年的高考,忽如一夜春风来,广大青年为之一振,看到了前途的曙光,个个摩拳擦掌,积极备考,准备在高考考场上决一高低。

正当广大知识青年和学生废寝忘食,挑灯夜读,准备高考时,忽然有一个“拦路虎”出现在他们面前,那就是复习书。当时的高考复习资料以及课外书极度缺乏,在现在的人们看来,好像说的是天方夜谭,匪夷所思。我想解释的是,在那个年代事实上的确如此。因为“文革”破“四旧”、立“四新”,“知识越多越反对”的极端影响,绝大多数书籍都被打成反革命毒草被焚烧或者扔进了垃圾堆,知识分子被打成“黑五类”下放到工厂、农场、农村等地劳动,大多数出版社已关门,市面和社会上所看到的也就是一些政治红书和学校上课用的一些课本,仅这些书籍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考形势的要求和广大青年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决定出版一批“文革”前质量较好能满足广大考生需求的一批书籍,那年代有一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理化丛书》自然就名列其中。

说起《数理化丛书》,恢复高考初期的考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苹果手机。该书许多题型与解题方法都非常适合高考,许多考生视之为珍宝,梦寐以求都想得到这样一套丛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第一批上千套《数理化丛书》在海口新华书店几个小时内就销售告馨。

听说几天后府城书店也要开售该丛书,府城书店,那是琼山新华书店的俗称,它位于府城中山路和文庄路(当时名叫新华路)的交汇处。听说《数理化丛书》某某日要在府城书店开售,一时间,这座小城像炸开了的热锅,人们纷纷到书店打探消息,确认真实性。当消息得到证实后,在开售的前一天,人们便迫不及待地到书店排队,消息传得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儿,书店门前已挤满了上百人,大家倡议排好队,一会儿工夫沿着街道便排成了几十米长队,后来有趣的场面出现了,先是有人搬来凳子坐着排队,有人看到后干脆从家里搬来了席子睡着排,于是乎,有的家庭男女老少、大小齐上阵,分时段轮流换班,有的睡上半夜,有的睡下半夜,有些人干脆拿来扑克牌坐在地上斗地主,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一大早,书店门一开,供给府城读者第一批300套《数理化丛书》便销售一空,没有买到书的人们在书店作了预订登记,第二批回来后优先卖给了他们。在现在的人们看到排起长队的情形,可能只是在大城市买楼房,幼儿园和学校等待拿优质学位时才看到了,因为今天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排队买纸质书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府城排队抢购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府城是一个文化核心地带,文化是这座小城灵魂。千年十里,从古至今,府城兴办了诸多的书院和学校,在古代兴办书院的目的就是尊重孔孟,重视经学,助力教育,提倡文化。在府城比较有名的书院有在北宋末期,就有琼人在“东坡读书处”(今苏公祠)开设东坡书院;建于宋代,明代从海口浦迁至府城东北(即今苏公祠)内的琼山学宫;还有建于明代的国文书院、奇甸书院、崇文书院、粟泉书院等;最著名的要数建于清代的琼台书院,它位于府城中山路和文庄路的交叉路口南侧。琼籍进士,举人及第前多数就读于书院。除了历史悠久外,主要缘由是民间中流传的《搜书院》的故事发生于此。说的是清雍正年间,在书院担任掌教的谢宝,不畏强权,严词拒绝镇台乱搜书院,机智放走遭受诬害的婢女和书生的故事。正因为古时重视文化教育,兴办书院,府城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国家栋梁之才,像丘浚、唐胄、海瑞、吴典、许子伟、谢宝等举国闻名的先贤,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朱吉里巷就出现丘浚、海瑞、许子伟三位名臣,因此,府城也就有了“一里出三贤”的美誉。

当今的府城,文化昌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文尚书,书香浓郁,是海南大中专和名校的集散地。知名的大学有: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学院、海南技师学院等。特别是被誉为海南“黄埔军校”的海南中学就座落于府城,每年高考,考上名牌大学的考生估计有一半来自海南中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中考生有三分之一来自府城。位于府城的另一间名校琼山中学也有辉煌历史,“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可以和海南中学媲美,但近年来水平逐步下降,不免令人惋惜。由此可见,府城也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在“十三五”时期,府城所在行政区域琼山区党委和政府大力推进“琼台复兴”计划,并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让其发扬光大。让这座小城充满文化的灵魂,希望更多的游客多来府城走一走,看一看,体验府城书香的魅力,常来琼山国际旅游岛历史文化客厅坐坐,为琼山发展建言献策,为琼山腾飞加油助威!

开在心尖的花

文/熊燕

他们是在网络上认识的,她是自由撰稿人,他开了家小书店。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他很少主动说话,每次都是她心烦的时候找他。

“最近写得多,发表得少,好烦。”她说。

“你只管认真写,不要太在意发表与否。”他说:“以一种修行的姿态写作,静下心来,不要心浮气躁。”

“最近总有人挑我的刺,我明明写的是北方老婆婆任劳任怨的情景,却被一个老者批评说我不了解生活,说咱们这哪有门帘,北方才有。可是,我就是写的北方人呀,谁规定南方人不能写北方人?”她郁闷。

“世上什么人都有,你气不过来的。”他送一个笑脸安慰。

“你为什么每次都只送笑脸,不送花?”她说,心中有小小期盼。

“你就是开在我心尖的花。”他打出这行字,又秒删,可她已经看到了。

长久以来,无论什么时候她想找他,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屏幕那头。她问:“你经常在电脑旁?”他说“是的。”她问:“那你颈椎和腰椎痛吗?”

他没有说话。她又说:“如果你觉得痛的时候你就站起来,跳一会儿健身操。”

半晌,他才回话:“我跳不了。”她说:“很忙吗?”他说:“不忙。”她又说:“那就是你懒,别懒,现在就站起来,和我一起跳。”她放了首健身操的音乐。他说:“我真跳不了。”然后打出一行字:“我没有腿。”

她不信。他打开视频,视频那头有着英俊面容的他两只手撑在两只小塑料凳上悬空着身体,她惊呆了,感觉身上的血液瞬间凝固。他笑:“没事,这并不影响我什么,我什么都能做。”然后以塑料凳代步打理小书店。熟练自如,得心应手。这该付出多少辛苦啊,看得她热泪盈眶。

一个月后,顾客发现书店多了一个面容姣好的姑娘。他的腿依旧由塑料代替。可是,上台阶的时候姑娘会蹲下来抱起他。

书店成立五周年那天,他捧着99朵玫瑰花向她求婚,她羞涩地收下。而她也有一份礼物送给他:以他们的故事为原型出版的小说《她是开在他心尖的花》。

爱上书店

文/张家鸿

一个爱上读书的人,定会钟情于书店。每到一个城市,不管是初次到访,还是多次踏足,我总是要抽空去访访书店。有的位于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因为书的存在而使书店变成隔绝喧闹的绝佳去处。店员们的交流轻声细语,读者到前台付款时走过身旁,也是轻手轻脚的,怕打扰到旁人专注的状态。然而,这样的书店终归是少数。

更多的书店是在较为偏僻的郊区、陋巷,或不为多数人熟知的犄角旮旯里。我喜欢这种书店,一路上寻寻觅觅,寻到之后却是难以置信的欣喜若狂,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离开书店的多年以后,爱书人多半喜欢反复咀嚼这样的寻觅过程,以为其中最有探险的感觉,像是一次未知的旅行。当然,失望而归也是有的。如此的失望仿佛被当作了日后回忆时辛酸的作料。

进书店,我不仅看书,还看人,看那些驻足于书架前,全神贯注于字里行间的男女老少,看他们的侧脸。我喜欢这样的观察角度,有棱有角。看着他们,我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轻轻走过之后,还忍不住回头看他们的背影。他们是许许多多不同的陌生人,侧脸不同,背影亦不同,却在我的心里无声地汇聚成了一个悦读者的形象,高大、伟岸,充满恒久的生命力。

乡味

文/J-公爵

一眨眼2015年的大幕即将卸下,大家都在翘首盼望2016的第一缕朝阳,在外拼搏的游子们也开始打点行囊,纷纷踏上回乡的漫漫长路。

远走他乡的人们,心中总是牵挂着家中年华渐去的父母,惦记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还有就是伴随自己成长的家乡的味道,一个属于每个人的乡味。

我出生在中华大陆的南方,我的城市因为四季如春,绿树成荫而被冠以了“绿城”的美誉。我在这儿出生,在这儿成长,这里有我无数美好、悲伤的记忆。当然这里也有让我无法割舍忘怀的味道,属于我的乡味。

那是一家清真店,打我懂事起就喜欢去哪儿叫上一碗锅烧干捞粉。小时候每逢周末都会去书店,而逛完书店后最高兴的事便是到里书店隔壁的这家清真店吃粉。南方人爱吃粉就如同北方爱吃面一样,各种味道层出不穷,而我独爱这家店的干捞粉。

圆圆的米粉,炸的酥脆的黄豆,熬至酥烂的锅烧,再配上葱末、蒜末、香油?以及特制的卤水,将这些食材汇成一碗,最后倒入些许白醋和本店专属的辣椒酱,运起筷子让他们水乳交融一番。在那过程中香味扑鼻,不由让我垂涎欲滴,那是一碗满满的乡味。这碗粉我从3岁吃到今天24岁了,里面是我满满的青春的记忆。

记得12年前粉店重建,每当经过她门前?的时候我都担心是否以后再也吃不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许多我们童年时的玩意儿、味道都已不复存在或是行将消失。所以当她再度开张时,我的心里不只是有多高兴。虽然时至今日很难再回到儿时的风味,但是每次品尝都是在对那是岁月的记忆。

也许她家的粉未必是人人都爱,但是对于我而言她就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粉。经常有人问我有什么东西是你最爱吃的,我会毫不犹豫的将这碗粉推出。

我的乡味说完了。

那么你心中的乡味又是什么呢?

你又有多久没有与她交流了呢?

过年啦,回家了,不妨与她来次约会吧……

书做红娘 爱相随

文/李淮

很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它们大多有一个载体。如许仙和白素贞,断桥相会,借伞传情;牛郎织女,两情相悦,槐荫树牵了婚姻;少女孙玉姣门前绣花,青年傅朋一见钟情,丢下玉镯一试,逐成百年之好。加布瑞埃拉.泽文(英)的《岛上书店》,那里面的爱情是书和书店做了红娘。而阅读、生活和爱,成为了艾丽丝岛人生命中唇齿相依的伴侣。

爱,本来是件百转千回的事情;世界上最好的爱,是灵魂相依;而灵魂,是生命之上绽放的最魅力光华;书,让灵魂高贵而美好。

书中的男主角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岛上书店,性格古怪,生活无聊,无意中收养了弃婴玛雅,对玛雅的爱,改变了他的生活;出版社业务员阿米莉娅通过书本与男主角越来越接近,最后成为了相依相爱的夫妻;养女玛雅从小在书店的氛围中成长,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连续看七本书,读初中时写出了以自己身世为主角的获奖作文;书中二号女主角伊斯梅本来对生活很失望,后来,与警察亚比兰斯结合,重拾人生乐趣,几年后,接手小岛书店,让这个书店在小岛传承下来。

喜欢这本书,不单单是因为书里面描写浪漫,对话幽默,故事走向有一点悬念,最重要的元素是爱,对书本的爱,对爱书人的爱,对不完美人性的爱。对读书,这本书里这样写:“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这简直说出了我自己一直想说的心里话。谈爱情,男主角对心爱的人这样表达爱情:“我发誓,当我读一本书时,我想让你也同时读。我想知道阿米莉娅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我想让你成为我的。我可以向你保证有书,有交流,还有我的全心全意。”这样的默契,这样的读书,这样的夫妻,是不是天下心灵契合、灵魂交汇最完美的老婆与老公呢?我想,应该是。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是的、是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是一本书,是一个世界,是一个有爱相随的世界。

流放书屋

文/潘玉毅

妻子跟我说她想去趟苏州,看看诚品书店。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从慈溪到苏州,有一百七十公里的路程,也许有人会觉得跑这么远就为看一个书店有点小题大做了。看书哪里不能看,何必非去那么远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论断我只能对以鼻孔、还以白眼:吃饭哪里都能吃,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走街串巷只为寻找一家自己中意的美食店?更何况,对于逛书店这么美好的事情,我实在找不出扫人雅兴的理由。

若干年前,我也是一个对书特别着迷的人,没事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托付给书店。书店是个好地方,不需要买就能阅览,不需要付费就能享受免费的空调,你说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尤其是学生时代,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泡书店。从天亮出门到天黑回家,我甚至都不需要坐的地方,只要有书可读,我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

我爱去书店,也爱去图书馆。在西安读书的时候,有一年我迷上了黄仲则,而我们学校关于他的资料十分有限,所以我一有空就往陕西省图书馆跑。“省图”离我们学校的距离走路要花费半个小时,然而因为有书可读,我从来没觉得这段距离有多远。不论刮风还是下雨,我都会在图书馆开门之前自觉地守候在那里,等闭馆的时候才离开,有时甚至连午饭都不吃。倒不是为了省钱,而是怕浪费时间。当然,能省下钱来买几本书自然也是好的。

母亲曾经打趣说:“如果给你看不完的书,把你放在荒山野岭你都乐意。”这话虽然夸张了些,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比喻。如果能有一个宁静所在,可以放任我闲时看看书,倦了看看云,与家人一起侍弄花草,当真会让我流连忘返。不过,我以为自己爱书已极了,待后来读了苏轼的生平轶事,方知原来在真正的爱书者面前,我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才名艳艳的文人雅士,而苏轼算得上其中极有意思的妙人。绍圣四年,他因为得罪朝中要员被贬海南儋州,当时的海南还是个未经开发的蛮荒之地,位列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苏轼在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医”,老百姓给他搭了间茅屋,下雨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然而苏轼不以为意,一边造福乡里,一边读书自娱。某年,他从一富人家中抄得《汉书》一部,欢喜得不得了:“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有书可读,连贬谪都觉得无所谓了,抄到一本《汉书》好像穷苦人家忽然中了五百万大奖,眉也开了,眼也笑了。然后,既得陇复望蜀,满脑子想着再抄本《唐书》——— 苏轼对书不可谓不痴。

而我也愿意做一个如苏轼一般的“书呆子”,若能被流放于书屋或者与书同遭流放,哪怕一日三餐顿顿素食我都愿意。

寻一处书香

文/雨凡

有句话说:“蜂蝶循花香而去,书痴闻书香驻足。”每次到书店,就如同走亲戚、会朋友一样,因为书店于我,就是人间的天堂。

这些年来,我每逢出差都要遍访当地的大小书店,北京琉璃厂、广州北京路、上海福州路、南京夫子庙的旧书店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可别小看旧书店、特价书店和街边旧书摊,翻翻捡捡,常常能在不经意间获得意外的惊喜。当一本倾慕已久的好书赫然就在面前时,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令人久久不能自已。如今每天晚上在家环顾书橱里的几千“佳丽”,当时访书的种种甘苦情景历历在目,这也可以说回味无穷。

有一年春天,我来到上海的古籍书店,正遇上店庆优惠活动,于是不由自主地像条鱼游进了海中,一口气买了二十几本书。收银小姐帮我把书捆扎好后,笑吟吟地说:“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爱书就好了。”我提着三捆书挤上公共汽车,买票时在口袋里翻了半天,只翻出一张一角的硬币,只好对售票员说:“对不起,我的钱都买了书,只有一角钱,要不我给你一本书吧。”售票员倒很大方:“给你免票吧。我相信你,爱书的人是不会撒谎的。”

淘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有时在书店里转了又转,花费半天时间才淘得一两本,也可能什么收获也没有。我觉得这并没有关系,因为这正是淘书的乐趣所在。而且,淘书最好是没有目的地去自由发现,偶然翻到一本好书,在书架前一站半个小时,读到精彩处不忍心一口气读完,于是急忙掏钱买下携书回家。这一个晚上,就觉得过得很美。其中的雅趣,是最可玩味的享受。

南京的天宫书店,是淘书人心目中的圣地,作家王蒙、黄裳、陈子善等曾是这里的常客。江浙一带的书迷,最爱来这家书店,因为在此总能淘到宝贝。天宫的书价很公道,你淘个天昏地暗、拎了满满一袋也花不了多少钱。在天宫书店里,永远安安静静的,哪天偷得浮生半日闲,就能在这里消磨一个最舒心的下午。

经常出入旧书店的,大多是真正的爱书人,个个文艺范十足。因此,到旧书店不仅能淘到好书,还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彼此聊些访书的经历,瞬间就成为好友,这又是别样的好风景了。

寻一处书香之所,把日子过成诗,可实体书店的黄金时代毕竟已经远去了。然而,如今在坚守的书店依然还有很多,永远期待着与爱书人的温暖邂逅。

书店的小男孩

文/谭诗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从我们呱呱落地时,规矩就似繁星那般多铺在我

们的人生道路之上。又似一块块石头,若非要硬碰硬地“以身试法”必落得摔跤的结果。

记得那次,我到书店看书。书桌上摆着一个牌子,印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请勿边看书边吃零食、喝饮料”。我暗暗记下,提醒自己别犯规。

我捧着一本书坐下,津津有味地享受着品读文字的乐趣。突然一阵“咝咝”的吸食声音打破了周围的安静。一个小男孩正边喝饮料边看书。

这时管理员走过来,拍拍小男孩的肩,又指指规章制度,他想这种平静的方式提醒男孩。

小男孩嘟着嘴,“哼”了一声,很不情愿把饮料放到一边。

可是不一会儿,他又打回原形,大家非常不满,虽然不说什么,但一一从他身边走开。

过了一会儿,有个人从他身边走过,不小心碰到他,饮料“啪”的一声掉下,洒了一地,还溅到书本上……书店管理员要小男孩赔钱,小男孩却说是别人碰倒的,争个不停……面对这个难堪情景,我为男孩摇头叹气,我想此时男孩心中一定五味陈杂,不是滋味儿!

最后,小男孩赔了钱……回家的路上,雨下个不停,急促地打在伞上,好象声声落在我心中上……

城市之光

文/紫玲珑

郑州大学南门门口的桃源路是一个繁华的路段,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群、车辆穿流在这条不甚宽敞的街道上。绵延数里的街道两旁商店林立,各式美食小吃,冷饮铺子,商店,体育用品店,服装店,咖啡店,甜品店……栉次鳞比,星罗棋布。可就在这条人头攒动,熙攘吵闹的街道上有一家闹中取静的书店――城市之光就座落在此。

匆匆穿过一楼摆放错落有致、风格独特的工艺品,沿着蜿蜒的楼梯进入到二楼。一个弥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伴随着轻柔音乐的书室展现在眼前,这彻底颠覆了我想象中的书店形象。

整体书室的面积并不算很大,色彩以深棕色为基本色,打造出一种极为内敛的低调奢华,厚重而不失时尚。一排排的书柜层次分明,整体线条利落洒脱,将各类书籍纳入其中,丝毫没有任何的拥挤与凌乱。洁净的爱尔兰方格子桌布整齐地铺在长方形桌子上,桌子上方简洁明快的吊灯发出柔和的光线,红色、蓝色方形沙发散落其中,看似随意,却恰到好处,冲破了整体空间中的方正质感,既有欧洲皇室的华贵,又不失东方古典的雅致。还有充满着各种情调的壁画以及遍布角角落落的艺术品,一切的古色古香把整个书室的气氛渲染地是那么轻松和谐。

慵懒的午后,懒洋洋地窝在书室一隅的沙发里,背靠在超舒服的大靠枕上,时而低头看看书中感兴趣的书籍,时而盯着窗台上生机勃勃的绿萝恣意舒展着枝叶,在优雅安谧的环境中,在轻柔的音乐中,在咖啡飘香的温柔意境中,一个人,一本书,一个只专属于你的宁静下午,你甚至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幸福感,更多来源于简约、自然、宁静的心态。

在这样的环境里,轻轻地遇见了你,邂逅在这书香里,沉醉了!

为书流泪

文/流星雨2013

为了那本书,我曾流过一夜的泪。

我是书店的常客,每次书店来新书,我都能先睹为快。可遗憾的是,自己面对昂贵的书价,又不得不望而却步。

于是,为了多读书,我总喜欢去书店蹭读。有时遇到态度和善的店员就可以大饱眼福了。忘我的读书,让我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如意。有时,不被店家撵出来,我是不会走的。

可那天,我在书店里看到了那本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时,我就在心里决定不仅要蹭读,而且还想把它买下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我的蹭读计划。可是我走了近10家书店,也没能完整地读完。尤其是每次在我刚刚读到入迷时,天就黑了,书店也快打烊了。这时,我就不得不克制自己那种渴望的情绪而怅然离去。

回到学校后,我饿着肚子躺在床上,脑海里来回晃动着书中人物的影子。路遥那沉静浑厚的文笔、凝练典雅的文字,让我心驰神往。我更加钦佩书中主人公对事业、对人生坚定的态度和执着的信念,这一切都鼓舞着我。在静静的回味中,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到了暑假,我决定找份临时工,用打工挣来的钱去买那本书。

我在建筑工地找了个干杂活的工作。开始时,我干劲十足,等到手上磨出了几个血泡、腰酸腿痛的时候,我很想放弃这份工作。但一想到《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的经历,我就觉得我这点苦不算什么。于是我又鼓足劲努力地干起来。由于我干得卖力,老板转而让我去开升降机。这活看起来轻松,但要开机者注意力集中、专注,稍有不慎,就会闯下大祸。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我晚上还要加班。熬到半夜,我的眼睛发红,快睁不开了。但为了买到那本书,我还是坚持着,直到天亮。回去睡一小觉后,又马上赶到工地。就这样,我凭着自己这股顽强的毅力,熬过了30个日日夜夜,用我的劳动换回了属于我的300多元。

当我怀揣着一叠大大小小的钞票跑到书店,买回那本书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将书紧紧地抱在怀里,任那书香萦绕着我,心里情不自禁地升腾起一种满足后的欣慰。

六一·书香

文/安杰

女儿长到四五岁,会缠着我讲故事了。从龟兔赛跑到狐狸和乌鸦、从英雄小八路到神勇五战士,一路讲来,到最后绞尽脑汁,一个也想不出来。情急之中,我想起了书店。小时候,书店是我最钟情的地方,父母给的零花钱,舍不得它用,都送给了书店。而书店也从来不曾让我失望,那给我许多启发的人和事,就是那时从小人书上获得的。如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图书出版业一日千里地飞速前进,求助于书店,想来,也不该让我失望吧?

一个星期天,我牵了女儿的小手,带她去买书。出乎意料的是,走遍了小城所有的书店,少儿专柜倒是不少,但无一例外书架上插了些花花绿绿的小册子,大都照搬卡通片,绘画可笑,故事粗鄙,没有多少教益。在茫然中,我问自己:当年我们读过的小人书,那些四大名著、《岳飞传》《杨家将》,那些《地道战》《鸡毛信》《51号兵站》都到哪里去了?这些闪烁着智慧和温情、伴我们度过童年的小人书,就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啊!我们这代人,有几个不是一面读小人书,一面选一个英雄,把他当成偶像追慕模仿和学习,度过童年、少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书塑造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心智和个性!伫立在这很少有人光顾的书店,我感到了一种冷寂和空虚,一种深深的缺憾!回到家,从床底下找出我读过的仅存的几本小人书。抚摸着这些纸张发黄、书页残破的书,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这些书,使我们在红尘飞溅的今天,还能有些善恶分明、刚正率直的心情;这些书,使我们远离喧嚣,遵守宁静,坚持着不该放弃的阵地。我们这些被英雄故事哺育的一代已步入成熟,大地上,另有一批“小皇帝”“小公主”雄纠纠、气昂昂地挺进过来。我担心,这些在童年时代没有受过良好陶冶、上好人生第一课的孩子,脚步是不是足够坚实?怀着一种想挽住什么的心情,我把这些小人书插进书柜一个可以让我女儿够着的地方,让她随时可以翻看。

由给女儿买书,我想到了自己。古人说,人生自是有情痴。这话一点儿不错,这世间多的是因爱成痴、因痴成瘾的人。有人爱书,有人迷茶,有人好酒,还有人跋山涉水喜欢旅游。我以为在各种各样的“瘾”之中,书瘾是最难侍弄的。大抵嗜书成瘾者,皆经济拮据,生活清贫,惨淡经营尚不能养家糊口,又哪里能奢侈到去买价格日涨的书呢?那实在是一种高攀不起的“贵族消费”。仔细看看,现代社会,有钱的人不买书,买书人的又没钱,书处在两难之中,人格外浮躁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谁能想到,我偏偏就染上了这种“不治之症”,几十年沉浸其间不能自拔,为其所累?我读大学的时候,每月只有不足百元的伙食费,我总是节衣缩食去满足自己的书瘾。常去的地方是一家旧书摊,在学校后门,堆了一大片,什么都有。新书买不起,就到这儿来过瘾。面对这么些散在地上,可以随便翻看,而且不限时间的书,真是大喜过望。常常就出乎意外的搜出“宝”来,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季羡林教授的《留德十年》,宗白华先生的《美学与艺境》等,我的大部分书就是那时在这个书摊买的,实在让我过足了披沙捡金、废中寻宝的满足和兴奋。日久了,摊主也认识了我,每回见到我来,总满脸笑容,我猜他一定在想,这个书呆子又来送钱了!我则视而不见,低头看书,一阵翻拣,早将精神交给另一个世界去接受洗礼了。那时候,尽管物质匮乏,我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而满足的。

如今我自己挣钱了,却形势每况愈下,反不如作学生时候。有几个月,瘾发难熬,然而却连一本书都没有买过。我是所谓“吃不饱,饿不死”的工薪阶层,每次发工资,都紧抠紧算,油盐酱醋,孩子的零花钱、父母的生活费、同事朋友的红包……计划还没列到一半,财政已告赤字,面对自己的书瘾,只能摇头把气叹了。袁枚曾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然而对一个真正嗜书成瘾者,却绝对是必欲得之而后快!我所在的小城,再也没有供我长时间翻看的旧书摊,只有两家书店,一家开架,一家封闭。我谢绝去封闭的书店,却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光顾开架书店。虽然买的依然很少,但我喜欢手指滑过整齐的书脊,宛如轻轻拂过琴键的感觉。捧着崭新的书本,闻那清香的油墨气息,虽屡遭卖书人白眼也在所不惜。

有时候叹息,为什么偏偏染上这种不治之症?假如爱好体育,可以充当“拉拉队”,摇旗呐喊,增强人民(自己)体质;爱好跳舞,可以西装革履,和青春逼人的美眉“潇洒走一回”;爱好唱歌,可以在量贩献丑,博人一乐,有益身心健康。甚至爱好搓麻将,可以玩着心跳,玩着感觉,玩人生一般去操练这个世界。然而我都没有让这些假设成立,实在叫人遗憾!后来,我想到,人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种直接奔精神而去,渴望生命的自由和灵魂的宁静;一种直奔物质而去,需要精力的宣泄和技巧的展示。能将这两种完美结合的是少之又少的第三种人,目前存缺。我不排斥后者,但做着前者的信徒。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匮乏,虽不是绝对却在一定范围内永恒存在。于是关注着精神的书本,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生在鲁迅、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四大名著”之后,是我们可遇不可求的幸运!这是人类为自己营造的福祗,人道而且正直,闪烁着天国的光辉和吉祥,告诉我们世俗之外还另有追求。

以后的日子里,在惆怅中我意外发现,女儿也像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对那些曾经让我如痴如醉的小人书翻看得十分上心,让我倍感欣慰。我告诉她:好好去读这些小人书,即使现在不完全懂也不重要,只要能把这些故事和英雄记住,总有一天,受过滋养的生命会在瞬间放射出悠长的光华!我知道,我女儿以后大约也会像我一样,沉浸在书瘾之中不能自拔,也许对这夫子之道毫不理会。不管怎么样,当我们在喧嚣的红尘奔波久了,脆弱的心难免被风吹彻、让雨淋透,我们可以谢绝喧哗,独挑孤灯,翻开经典,深入到精神的世界去接受抚慰,我们因而有了信念和谦卑,心的花朵也会因此绽放,生命中飘出一瓣素雅悠长的清香!

因为爱

文/婷婷

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去往另一座城市,我都喜欢去当地的咖啡屋或书店坐坐,看看。这已然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不过,我喜欢的咖啡屋与书店都得是“特立独行”的,它必须拥有自己的风格——单纯且用心去经营的店,那是属于店主与店的故事,无人可以效仿。有些店隐约(能够)让人感受到因店里所散发出的咖啡醇香与甜点的香甜而带出的故事。让人恋恋不舍,念念不忘。

这次来珠海,除了看看大弟弟与大弟媳,也在百度搜索到不错的咖啡屋与书店,想去看看。在网友心目中较好的店似乎都是这两年新开的店,而这些店名是我去年五月份来时未听过的,至少不在网友推荐内。内心有小小的失落,似乎整个空间都停顿了一秒,为这失落感发出轻轻的叹息声。惋惜那些店,生命之短暂。

昨天去了香洲区北山会馆附近的‘柒月壹号咖啡屋’和华发商都里的‘阅。潮书店’。

‘阅。潮书店’乍一看似广州太古汇里的‘方所书店’。不同的是这家店时尚中带着一种静雅,没有‘方所书店’那么多元素,但一样书籍种类多,涉及各个领域。徜徉在书海中总会令人忘了周遭与时间,就像一个妙龄少女在阳光明媚的花海中奔跑一样,令人激动,舒心。

“柒月壹号咖啡屋”是由杨氏大宗祠其中的一间房改造而成。门厅小,但店内整个空间感很高大。天花是由黑灰色瓦片砌成的三角顶,上面还有两块小小玻璃窗。若是阳光明媚时坐在二楼,享受那洒下的斑驳暖意,定想躺在沙发上抱着靠枕好好小憩一会。或许连梦境都会是甜香的,像刚冲泡好的热摩卡一样。只不过当天下雨——一到雨天就漏水,由于是老屋,几经修葺未得到改善。

店内的装饰与气息让我联想到七、八十年代。桌椅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有铺着一张红白间隔花布的长方桌,有圆圆的木桌,也有具备特色的花鼓桌椅。店内还有三、四十年代用的那种打字机与胶卷相机。有些怀旧又有些文艺。我想willson要是来了一定会喜欢。

因为是跟一位大哥和他的儿子一同去的‘柒月壹号咖啡屋’和‘阅。潮书店’,考虑到他们的状态,就没怎么在店里好好观看和享受。今天就一个人去唐家湾的咖啡屋和书店,较为自在,可以在书店好好地看书和挑书,也可以久久地坐在咖啡屋听听歌和写东西,还有“不经意”地听听别人的谈话和故事。不用顾虑什么。或许是因为这两个地方较适合独自安静地去享受其中,又或许是因为早已习惯一个人的我无法与人分享这种宁静与美好。

去年因为要去UIC学院看看,在唐家湾转车。当时并不知道唐家湾是座古镇,也不知道里面原来有着不同风格的咖啡屋和烘焙坊。也难怪,从车站往山房路走去,就只是普普通通的村镇,喧杂吵闹,谁会想到里面还有一片闹中取静别具一格的“秘密花园”。

按照网友和“因为爱咖啡学院”所提供的地址,我往山房路直走,幸好网友有对附近环境做了简单的解说,才不至于心生怀疑,否则一路喧杂的人群,街道两旁某品牌服装店里传出的震耳欲聋的流行歌曲,还有杂货店,信用社,包子铺等等,都会让我误会自己走错了路。

越往里走我心越定,因为没了商铺与市场和热闹的人群,换而是由公祠改成的武馆,唐绍仪故居,老人活动中心,烘焙坊和咖啡屋。还有路面也由麻油路变成碎石与水泥还有石块铺成的乡村小路。小路两旁的里巷,几乎每家每户的阳台或门前都种有各类植物,令我想起儿时乡下的老屋,门前也种有各种各样的植物。

撑着一把蓝色碎花的小伞信步其中,听着由天而降的雨水与伞的撞击声——“嗒嗒嗒”,清脆明朗。湿湿的路面不由也发出愉悦的脚步声来。

找到‘因为爱咖啡学院’时,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的含义。以前朋友们总说我选址有问题,和我店内东西的好坏没有多大关系。实则不然,应是我出品不够好不够独特,技术也不过关,才致使门庭冷清的状况。

‘因为爱咖啡学院’是由一栋两层楼高带有小院子的民宅改造而成的。小院里种满花草树木,叶儿翠,花儿娇,令人赏心悦目。只可惜天公不作美,若是天晴时到此,在院子的桌椅上坐着看书或写写东西,再点上一杯香气扑鼻的咖啡,定是再美好不过的午后时光了——清新又怡情。

踏进院子,瞧见店主正与他的伙伴们在吃午饭。见有客人,一位女孩起身招呼我进屋里坐。之后在去洗手间时与他们聊了起来。虽然我是被店主的故事吸引而来,但并没有想去探问他人隐私的念头。不过在闲聊时得知那位我一进门误以为是僧人的男子就是店主,而不是网友所说的一位女孩时,不好意思地笑了,并告诉他们我的“自以为”,他们听后也跟着笑了。除此之外,都是事实。他的伙伴们笑问他什么时候变性了,怎么他们都不知道呀。我也笑了,真是误会多多。但我并没有去询问他治疗白血病与开店的过程与想法。那是他的世界,我只要知道现在的‘因为爱咖啡学院’就好,其它都不重要。而且他现在看起来蛮健康快乐的。

离开的时候,只是轻轻与他们道声“再见”。当时光着头的他戴着口罩坐在院子里上网。一切都那么的安静。简单,不吵闹。或许我大概知道为何叫‘因为爱’了,看似俗气,实则宽大。

在这么一个小镇,这么清静的一角开了这么一家自己烘焙豆子,自己做蛋糕的小店,除了不容易也反应出一个人的心境。

带爷爷看书去

文/晓晓

孩子的爷爷很喜欢看报纸,家里订阅的报纸,在墙角层层叠叠垒得有人那么高。他不仅喜欢看报纸,遇到好的文章或者养生小知识,他还会剪下来收藏。每年单位里搞征文,孩子的爷爷都能拿到名次。

孩子不喜欢看报纸,因为全是字,她还小,认不全,也看不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书店看了一回书,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类儿童书籍,看得她眼花缭乱。自此,孩子就爱上了逛书店。孩子想逛书店看书,这自然是好事,可我们工作忙,无法天天都陪着孩子上书店读书。一天,当孩子吵着又要去书店时,爷爷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本来陪着孩子去书店看书,是爷爷不得已而为之,没想到一来二去,他也爱上了上书店看书。此前,退休后的他除了阅读自家订阅的报纸,平时的休闲活动也就是出门散散步、爬爬山,也几乎从来不逛书店。陪孩子上了一趟书店,看到书店里,或坐、或站,姿态各异的读书人,以及品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书籍,孩子的爷爷感叹不已,说:“原来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还可以让人看书。哎呀,我可不是‘OUT’了嘛,竟然才知道有这样的好地方。大宝,以后还带爷爷来这样的好地方哦。”之后,但凡我们带着孩子去过的书店,孩子都会让爷爷带着去一遍。孩子上学了不在家,她爷爷也会自己上书店看书,养生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知识……他都能在书店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一老一小相伴上书店,爷爷陪着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孩子的知识。见他看得入神,孩子总会好奇地问书里讲的是什么故事,孩子看不懂的,他便用孩子能懂的话读出来。这一老一小,你讲给我听,我讲给你听,其乐融融。教育学家曾有言,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庭氛围异常重要。孩子与爷爷共读,且边读边说、边读边学,无形中加深了孩子对阅读的喜爱,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读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尤其是家人一起读书的氛围,那更是妙不可言。上周末的时候,孩子的爷爷说:“这一年陪孩子上书店看书,收获不少,去书店看书,不花钱,涨知识,我觉得很好。大宝,走,带爷爷看书去!”

最忆少年读书时

文/申功晶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从老师到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他们一致认为,与其看“无用”的“闲书”不如多啃几个英语单词,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实在。十来岁青头白脸的少年,面对索然无味的课本,为打发消遣无聊的课堂时光,我将小说书摊放在膝盖上,从课前读到课后,从上学看到放学,看闲书和玩游戏一样能上瘾,在学校没读完的,回家接着“下回分解”。

我家老屋是两层多进的江南式大宅院,平日里一楼住人,二楼空置,为了夜间不用瞒着父母,打手电筒钻在被窝里偷偷看书,我将被褥搬上二楼,一个人霸占了空荡荡的整个楼层。小时候家里经济不甚宽裕,工薪家庭为几个柴米油盐钱都要精打细算,哪来多余的钱给我买闲书?有一回,期末考试考了年级第一,恰好父亲单位额外多发了一笔奖金,母亲许诺让我去新华书店自行挑选一套书籍,我拎了一个空米袋,千甄万选半天,挑了一套三本厚实的精装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柜台结完账将书塞入米袋,美滋滋扛在肩上徒步回家,那心态大抵和农民工年底拿到辛苦了一年的血汗钱差不多。

翻遍了自家藏书,就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看,我曾觊觎图书馆顶层书架上的二月河《康熙大帝》,被馆员告知这套书只有教师才能借阅,悻悻而归;我曾软磨硬缠在大学当教师的堂叔给我借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他拿了一套《神雕侠侣》,欢喜得我竟然不舍得一口气看完;直至上了大学,第一学年拿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一口气跑到小书店买了五块钱一本盗版的二月河帝王系列和金庸武侠全集,方才过足了书瘾。

有道是,远水不解近渴。每天走十余里路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看书显然不现实,好在90年代末期,街头巷尾开了不少私人书店,我迷醉于书架上一排排齐齐整整、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新书。每天吃过晚饭,饭碗一丢,跑去附近书店蹭书看,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厚着脸皮光看不买,老板是个豁达之人,大概见这孩子模样周正、容貌清秀,从未给过我脸色看,只是嘱咐切莫折书角,别把书弄脏就行。站了个把小时,两腿开始发酸,换个姿势,蹲着看书相对而言舒服多了,可一旦站起身,两眼一黑,站都站不稳当。记不得有多少个寒暑假是在书店里度过的,从站到双腿发麻到蹲在地上看书,从中外小说到经史子集,零零落落读了不少书,快活得就像掉进米缸的老鼠。宋真宗为了鼓励读书人考取功名“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少年读书不带任何功利性,这段“无心插柳”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尝试着给报刊杂志投稿,从地市省国家级报刊到人民日报,每年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或许,正是这些无用的闲书,使我完成从读者到作者身份的转变。

书中没有掉下千种粟,也没有赐给我一屋子金元宝,却让我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那是一个朝南的阳光房,从经史子集、国学典籍到国外名著,可谓应有尽有,再也不用可怜巴巴蹲在地上看书,也不用汗流浃背的扛书,只须点击鼠标,自有快递小哥亲自送书上门,至于读书的姿势,可惬意地坐在沙发上,也可任性地躺在床上,然少年时那种如饥似渴的读书滋味,却时常在心里来回翻涌:课堂偷读、阁楼夜读、书店蹲读……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窥月”虽为艰涩,却有着充沛的时间、精力、闲情,可以彻夜不眠读完一本好书,有道是,年轻就任性啊!

书店二记

文/漫卷诗书

一、蓝田书社

蓝田书社,是我们市区毓龙路上的一家民营书店。我第一次在那里买书,是1996年10月,买了一套《毛泽东传》,优惠百分之十,我也由此知道买书也是可以打折的,自古以来,书的买卖就是不二价的,书价印在书上,和其它商品价钱写在标签上不同。我市新华书店有一个女营业员,多少年来,我每次买书,她总是说:“没有零钱找,这次多收你X角钱。”让人很不高兴。这次买书优惠钱虽不多,却使人很愉快。

蓝田书社的店主,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漂亮少妇,讲话嗲声嗲气;但经常在店里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店主的父亲,我称他王先生。他原先是个裁缝,没有什么文化,不懂图书经营。为人非常谦卑,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看着你,不住地点头。店门前挂着四只鸟笼,门前一棵大梧桐树下,四季摆着一副棋局,在无人来聊天或下棋的时候,他就捧着一把茶壶,夏天坐在树荫下,冬天坐在阳光里,欣赏鸟鸣。

书店看不出有什么生意,我经常在那里坐一、两个小时,也没见卖出一本书。一是书的品位太高雅,什么《欧洲艺术史》、《王尔德全集》、《歌德全集》、黑格尔、费尔巴哈、尼采的著作、古瓷器、古服饰、古钱币研究鉴赏的著作等,曲高和寡。二是进书速度太慢,许多书,等到他这里有时,我早已在也是这条街上的“风雅颂”书店买到了。我常对王先生说此事,王先生频频点头,微笑着听我说完,然后无奈地说:“是啊,我跟他们说了,可他们不听。”有一次我问他:“这样你们不是要亏本吗?”但他出乎意料地说:“不亏,效益好呢。”我问怎么会好呢?他说:“我们主要是销给工学院、师范学院,还有许多工厂企业,有时一次就销几千套。我女婿是市国税局办公室主任,外面路子广。”果然,不到两年,他们就在对面的步行街买了一套两百平米的店铺。店铺在商业街边上二楼一个僻静之处,搬迁以后,不再有过去临街的热闹,却也显得清静优雅,面向西南,冬天阳光灿烂,夏日南风送凉。书店里陈设着许多古瓷器、古钱币,还有一张古筝,他那个上小学的外孙,经常在店里弄筝:倒更像是一个艺术馆。我也还是经常来这里翻书、谈天。

2005年,我们办公地址远迁城外以后,蓝田书社就去得少了,也就是两、三个月去一次吧。2006年3月,我又去蓝田书社,买了《赫鲁晓夫回忆录》和《陈云之路》两书。当时在店里的是一个小姑娘,我忽然记起,已经有几次没见到王先生了,问小姑娘,小姑娘说:“你有很长时间没来了吧?王爹爹去世了。”我一愣,问:“什么时候走的?”小姑娘说:“已经一年了。得的是胃A。”我感慨唏嘘,真是人生无常,生死转瞬。门前已没有人下棋,唯有那四只鸟笼里的黄鸟,还在欢快地鸣叫。

2010年4月一天上午,我又去了蓝田书社,已有两年没有来这里了,最近一次去是在2008年2月27日,在那里买了一套《沈从文别集》13种和张中行《负暄琐话》、《续话》、《三话》。这次是那个漂亮的女店主在店里,风雨送春,岁月留痕,她也已四十五、六岁了;我忽然忆起,我第一次在这里买书已经过去十五、六年了,王先生去世也已六年。门口鸟笼已不见,店里没有顾客,显得更加冷清。书架上多是蒙尘多年的书,《王尔德全集》还在,黑格尔、歌德、尼采的书也还在,可能还是当年王先生放上去的吧。

转眼又过去了十一年,蓝田书社早已不在了,现在那里是一家卖乐器的商店。

二、风雅颂书店

在我们市区的老城区,有一条宽阔、繁华的毓龙路大街。二十多年前,这儿还是一条小街,狭窄的街道,砖铺的路面,两帝长着枝叶茂密、浓荫覆地的法国梧桐。街中心有一座中学,学校旁边,有7、8家民营书店,其中有一家叫风雅颂书店。

书店约开于1995年,我首次在这里买书,是该年的11月,买了一套《唐代文选》,选文颇广,注释颇详,厚厚的精装三大本,是一部很好的选本。我此前买书,大多在国营新华书店,但我地新华书店,有很多书买不到,我常以此为憾。而风雅颂书店虽小,却品种很多。我曾经很痴迷于俄国契诃夫的小说,一套《契诃夫小说选集》27本,到上海、南京、苏州、扬州很多地方寻找很多年才买全;后来我又欲买《契诃夫小说全集》,更是久寻不着。1996年春节前,我心情不好,到北门脑科医院看心理医生,回来经过毓龙街,忽然在风雅颂书店见到了。厚厚精装十大本,是汝龙翻译的,店主说是为师范学院一个学生代买的,可以先给我。我就将书买了回来。以后我就常来这里买书,从1998年5月起,陆续购买了一套《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共138种,其中不乏珍稀资料,如《邵氏闻见录》、《扬州画舫录》、《万历野获编》、《道咸宦海闻见录》等。

风雅颂的经营者,是一对新婚年轻夫妻。经常在店里的是男店主高军,生得高大壮实,红黑脸膛,样子有点憨,实际却很精明。他外出进书时,女店主就在店里替换他。高军对顾客喜爱什么书,了如指掌,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他对我说过:“你们市委大院里,有4个人喜欢书。你喜欢历史和外国小说,组织部的孙部长喜欢港台言情小说,党史办的老刘喜欢回忆录和人物传记,还有市委办的老刘,不大买书,常来看书,也喜欢历史和文学书。”我想要什么书,不像在新华书店,登记过后就没了下文,只要跟他说一声,总能帮你找到。上新书也比别的书店快一步,我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两年多后,新华书店才零零星星到过几本。俗说“人勤地不懒”,做生意也一样,风雅颂营业时间总是最长的。每年大年三十,我到父母家吃饭,下午回家经过毓龙街,此时家家店铺都已关门,惟风雅颂门还开着。有一年大年初二,中午到岳父家吃饭,饭后想上街逛书店。此时满天大雪正下得紧,街上不见一个行人,家家店铺也都关着门,我想,风雅颂书店可能也不会开门吧。到那里一看,门竟开着,高军在里面整理书架上的图书。他说:“在家也没事,有些事就来做做吧。”这就是一种敬业精神,有这样的敬业精神,生意怎能不红火呢?

近几年,网购图书渐成风行,就连我这个平生最爱逛书店的人,也已在网上买书。这对实体书店形成强大冲击。我们街上原来的6家新华书店,还剩两家,且辟出一半店面出租。毓龙街上,也只剩下风雅颂书店和一家席殊书店。再后来,毓龙街扩建,街两旁的法国梧桐不见了,书店也不见了。我几次到别处寻找风雅颂书店,只找到一个从那里迁出的席殊书店。风雅颂的店主,也许已去做别的生意了吧,别的生意他们同样也会做得很红火的。

行走在书魂里的中国梦

文/忧离

寂静的午后,我走进书店,仿佛受命运的指引,读到《双城记》里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认为,要想实现这个时代的中国梦,必须拯救即将倒闭的书店,让行走在书魂里的梦想,再一次为国人留下寻梦的路径。

现在,战争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感人的历史故事已被时间冲淡。换一句话说,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早已忘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抱负。如果说,时代成就梦想的诞生,那我们该如何拿起这把和平的利剑,开辟出新的强国之路,实现中国梦呢?

翻开历史书籍,我看到生于动乱时代的杜甫,他以血泪为笔、苦难为纸,写下忧国忧民的情怀;翻看屈原的作品《离骚》,我似乎触摸到他灵魂深处的愤怒与无奈,感受到他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感;解剖陆游的诗篇,我看到一个诗人,渴望亲临战场、挥洒热血,报效朝廷。却不料,他的理想抱负遭受现实的扼杀。尽管理想破灭,他却始终牵挂国家的安危,将爱国情怀寄情于诗歌,吟唱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位卑未敢忘忧国”。冥冥之中,我透过诗集,感受到他的目光,灵魂穿越时光隧道,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正是这些经历沧桑的梦想被尘封在书籍里,成为后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现实中,作为个体的我们,始终认为能力有限,无法改变时代的发展,只好顺从别人的意愿,甚至为获得享受的权利,不惜违背良知做事。

如果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坚守做人的底线、建立自己的信仰,不附势媚俗。当我们还感到困惑、迷茫,不妨漫步于城市的书店,寻找心仪的书,静静地倚在窗边,品读那份生命的沉重。那些花费生命所写的巨着,包含着无数人的人生故事以及一颗不肯媚俗的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穿透时光,唤醒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梦想!

无论是自强不息的巾帼,还是血性方刚的汉子,都应铭记梁启超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语句。纵观近代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战争,从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些血泪史告诉我们,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梦想,也是随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而起伏着,跳动着。

但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遗忘国耻,就连为国捐躯烈士的名字也记不清。或许,这是时代的病症,唯一良方是走进精神栖息地——书店,挖掘各个时代最鲜活的历史印记。当听到许多实体书店倒闭的消息后,我想起梁思成先生说过:“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扒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此刻的我,目睹书店的关闭过程,更能体会他的感受。我替城市惋惜,更替社会叹息。因为,没有书店的国家会提前进入死亡的阶段,而时代也会被危机包围,甚至我们也要被迫接受梦想毁灭的现实。

每个时代,每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是民族的独立,有的人认为是解放人民,也有的人认为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等等。

不管哪一种“中国梦”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些寄托在书魂中“中国梦”,经过重新的诠释,将会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不过,一旦行走在书魂中的“中国梦”,没有安置它们的书店,还是逃脱不了被淹没的命运。

掀开现代的书籍,我惊喜的发现,大部分是描写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今,中国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是远远落后,缺少对精神文化理念的重视,陷入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危机。

你必须承认,在这个精神荒芜的时代,想要“中国梦”,需要实体书店的存在,需要书籍的阅读。只要我们多买一本书,多读一本书,挽留这些面临倒闭的书店,相信行走在书魂里的中国梦会再次苏醒,成为这个新时代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