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秋收文章

2022/12/10经典文章

秋收文章(精选8篇)

陕北的秋收

文/王世华

金秋十月,我特意回了趟陕北老家,看看秋收时节乡亲们的收成状况。

走进田间地头,跃入眼帘的是蔚蓝色的天空下,大自然浓妆艳抹,绘就一幅幅七彩斑斓的图画,地面上赭红色的高粱,紫红色的荞麦,金黄色的谷子,黄色的玉米……地下的洋芋好像要主人早点收获,把地面顶出一张张乐开花的笑脸,胡萝卜、白萝卜的秧子还是翠绿翠绿,随着轻风摇曳,主人一个个绽放着微笑的脸庞上挂着汗珠,指挥着秋收机械手作业……此时,我才发现当今的秋收与我小时候经历的秋收天壤之别,这家的玉米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玉米,一趟过去,籽入袋,草打捆;那家的挖洋芋机正在田间作业,挖掘出来的洋芋就地装袋,各种不同类型的秋收机械,在秋收的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秋收再不是昔日的人海茫茫的忙碌了。

眼前的秋收情景,将我的思绪带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小学生时期的“忙假”假期。

我们上中小学时,假期中多一个忙假,就是在每年的秋收季节,学校放一至二周假,学生参加农村秋收,作为学农课目。学生劳动前,老师进行学农教育,老农要讲解作业方法、要求,同时不失时机进行珍惜粮食地教育,之后农民作业能手带着学生秋收。

放忙假,家长和村民们是欢迎的,但是学生们还有畏难和怕苦情绪,盼望着忙假早点结束。在参加秋收的过程中,学生们在现地学习掌握不同农作物秋收的知识和技能。忙假秋收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是收荞麦。荞麦是一种边开花边结果的农作物,一棵荞麦上生长的籽的成熟的时间和程度不同,先结籽的成熟早,容易掉,所以收荞麦时,要求收割动作要轻,防止掉籽。荞麦枝干的外皮是紫红色的,收割时容易粘在手上,收割一天荞麦,手上和镰刀把上粘上的紫红色痕迹几天也洗不掉。还有收黑豆是秋收中最辛苦的作业,因为黑豆根留在地里对土壤涵养不利,所以陕北收黑豆自古是用手拔。黑豆角熟了半干后角尖是向下的,如果拔黑豆时越怕扎手,手就越抓不紧,不仅拔不出来黑豆,而且黑豆角尖刺破手是十分容易的,正因为拔黑豆如此艰难,陕北对宴请不到的客人有一句调侃之语:请你吃饭又不是让你拔黑豆了。为此,对于难度较大的秋收作业,老农们一边示范,一边手把手地教,学生不仅在秋收实践中学到了农业知识,掌握了作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亲身体会到了粮食来之不易。

时间过得真快,当年的“忙假”一晃几十年过去,留下的只是遥远的回忆。进入新时代,展现在眼前的秋收今非昔比。

陕北的秋收季节,很少阴雨连绵,夜幕降临,皎洁的弯月挂在天边,高而蓝的天空中点缀着的星星格外明亮,眨眼微笑,田园喧嚣的秋收机器轰鸣声停止,村庄偶尔有几声狗吠,秋蝍此起彼伏地唱着夜鸣曲,催促忙碌一天的人们各自回家休息。我来到表弟家,话题自然落到当今的秋收变化上,他告诉我,现在的秋收大多市场运作,实现了真正的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虽然也忙,但忙碌三五天即可完成秋收作业。表弟一边喝着老茶,一边兴致盎然地继续对我说:这几年他基本购全了农业小型种收机械,农村在变,生产方式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劳动一天,晚上下工冲个热水澡,看着电视节目,品二两小酒,喝二碗老茶,唱一曲信天游,生活赛神仙,睡觉从来不知道失眠是什么感觉……

被风吹过的夏天

文/NRZ

被风吹过的夏天哟,大树晃悠悠,仰望蓝天跑马云,心中乐呵呵。雾霾被驱散,四野万里秀,骑着单车跑马溜,景色眼前收。

被风吹过的夏天哟,小船晃悠悠,清清湖水翻波浪,鸳鸯戏水奏。银光亮闪闪,山青一目透,坐着船儿水上游,拍浪溅我头。

被风吹过的夏天哟,夜色静悄悄,半空明月映绿水,青山爬云梢。晚风轻轻吹,碧水应蓝天,相聚月下在一起,诉说悄悄话,哎嗨哟、哎嗨哟,诉说心里悄悄话。

哎嗨哟、哎嗨哟,幸福眉梢头、梦想心里头,被风吹过的夏天,秋收已跟随,秋收无尽头。

秋收

周末回老家收玉米去了!

一觉醒来天还挺早,在外面溜了个弯吃上饭,便骑着车回老家秋收。一路上棒子堆满了马路,看着真是喜人。沿途一些玉米地已经是一马平川,什么也没了,有的还整齐的矗立着,绿油油的还像没成熟。走在弯弯的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虽然有点雾,但一点都不影响当时的心情,无拘无束,时间好像只定格在那一瞬间。

回到家,邻里四舍的已经吃完饭开始四处转悠,东家有火帮东家,西家有活帮西家。小邢一家只有老弱就她一个能顶起来,还腰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大伙都围在她家门口一个挨一个的扒着玉米,小孩子们在扒干净的玉米上爬着打闹,没几分钟她家小叔子开车带着一家老小回来了,大伙说说笑笑没个把小时一堆玉米就扒玩了,小邢就开始忙着又分苹果,又分西瓜,吃完闹完打扫干净,大伙又开始分散着帮另一家。

我们家的玉米十一点多时才运回家,卸完车婆婆把包好的混沌盛好,还没吃一半呢,大家就陆陆续续的来我们家帮忙,大家尝了尝混沌,就开始下手了,有边扒边收集新鲜干净的玉米叶的,编蒲坦,有的年纪大的让你年轻的教他们用手机的,大伙边干边闹,讲村里的小事,还有丢棒子的人的心情,偷棒子的人都怎么偷,琐琐碎碎,但大家都说的津津有味,劳动时邻里乡亲的这种关系真的是让人羡慕。很快扒完了,绿的玉米邻里挑了些嫩的各自回家煮着吃去了,婆婆又去地头摘了不少南瓜,害怕被偷没了,就把嫩的一并摘了点,要知道挨路的地被偷是很正常滴。但是怎么说也是偷得不如种的收的多。

干完收拾好,我已经累的不行了,和孩子一觉睡到四点多,起来后指甲盖疼的要命,但看着一地的玉米,就像看见黄灿灿的金子一样,心情真好!

秋收时节

文/汝归沧海

转眼之间,秋收时节又到,农人满怀丰收的喜悦,一年的希望,尽在此时。农人们不盛欢喜,就连孩子们也是高兴到了极致。

如今的秋收时节,不过是一阵机器的轰鸣声过后,乡村就静下来了,秋收就结束了,人们经过短暂的相聚之后,又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了。想起孩童时节的秋收,说起来有无限的苦楚,但也有无限的乐趣,那时候,科技还不是很发达农人们的秋收要一个月之久,孩子们也会放秋忙假,大人孩子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小一点的孩子由大一点的孩子带着,在田间地头忙着拾秋,玩耍,捉蛐蛐,逮蚂蚱,烧地瓜。

那时候的乡村,极为美丽,人们干农活,全靠体力,机器也不是十分的多,农村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但我们仍觉得亲切可人,因为那里有一群不怕劳累的农人,拼命地用汗水酿造幸福的生活,小孩子虽不是村里的主要劳力,但是也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因为他们给这个穷困的村庄带来希望,带来笑声。

记得小时候烤地瓜和挖地瓜,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苦痛的生活中有一丝丝甜蜜。那时候物质生活都不十分富裕,小孩子们别说吃零食,就连平时家里吃香油都属于

计划经济,大人们的生活光景不景气,小孩子的生活自然也就好不到哪儿去,可是小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满足,也是最善于找到幸福的人,他们自然能从大自然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神秘礼物,比如烤地瓜,烧蛐蛐,逮蚂蚱,大人们只要孩子不哭闹,不耽误干农活,自然乐得看孩子们逍遥。

说起烧地瓜,我虽也尽力挖过几次烧地瓜的炉灶,没有成功,但也见过哥哥们挖的烧地瓜的炉灶,他们先是在空旷的田里挖一个有些倾斜的,半开放坑,然后在上面用较粗壮的树枝均匀地蓬再坑上,这样一个简单的炉灶就挖好了,再把挖好的地瓜放在树枝上,上面堆上一堆柴草或者枯叶,坑里也要放些柴草,然后双管齐下,开始点火,不一会柴堆都着起来了,孩子们围着篝火又唱又跳,在萧瑟的秋风里,孩子们竟然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

直到篝火完全熄灭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地唱着跳着,直到灰烬完全熄灭,孩子们七手八脚地扒开灰堆,找到一块块煤快似的烧得发黑的红薯块,一股浓重的烤地瓜的香气扑鼻而来,剥掉外皮,尝一口,香甜可口,即驱寒又解饥,有时候大人们忙得累了,也会停下来歇歇,吃上一两块红薯解解饥,袪祛乏。

现在的秋收时节,一阵机器的轰鸣声过后,秋收就已经结束了,村里的青壮劳力就又远离家乡去大都市里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了,只剩下老弱病残,在村子里慢慢地等待下一次的相聚。

秋收乐

文/林祖民

去年,在我的学校八小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其中让我最难忘的事就是“秋收乐”活动了!

在金秋时节,我校举行了“秋收乐”活动。我们的目的地﹕黄外村!走,咱们过去瞧瞧,好香啊,一阵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鼻而来。当老师下令说﹕“全体解散”时,我迫不及待地走到田梗上,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色的稻浪。稻穗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稻秆笑弯了腰好像在向我示好呢!我心想﹕这么美的风景,假如时间停止在这时就好了!听,哨声响了,快去集合!

我们被分为10组,5组打稻谷,五组搬稻穗。我被分为搬稻组;这时,谢校长出来宣布规则:“每班分好组,看哪个班打的稻子多,摆的图案好看!开始”。我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向稻田,去拿稻穗!来来回回,我已经汗流浃背了。突然,在嘈杂声中有人喊叫:“孩子,别急!别急!这里还有很多稻穗”。这时,我发现身边帮我们拿稻穗的阿姨在用雷州话说,这就是我的“家乡话”;于是,我就与阿姨搭讪。阿姨也很热情,每次都会给多一把稻穗。所以每次我都会满载而归。不一会儿,稻穗就堆成一个个大垛子。

“停!”谢校长说。“进入下一个环节,开始打稻谷!”每人都匆忙拿一把把稻谷往打谷机里打。到我了,我拿起一把稻谷向打谷机用力地甩去,啊!“稻秆断……”,“小林,打谷不能太用力,要轻一点。”李老师说。于是我又拿起一把稻谷轻轻地打,咦!为什么打不干净呢?李老师又说:“小林你又错了,打谷时力度要适中,你先让下一位同学打,你看一看。” 经过几回的观察,我终于发现了打谷的规律,打一下甩两甩,这样速度快又打地多。但是,在打地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稻谷上的稻螨爬上了我们的身体,还有稻谷上小毛,让我们奇痒无比。但是在紧张地比赛下,我们便忘了这件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活动也快结束了!看着我们打的谷子有小山那么高,我的心里也是无比的激动与兴奋。大家齐心协力把它摆成一个大屋子,中间写了一个“丰”字,到这活动就正式结束了。我太开心了……

这一次活动让我知道了,农民伯伯的辛苦。正如《悯农》所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

儿时秋收

文/吴兴华

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周末回到宣汉胡家小镇的家,我都要按惯例起早床,穿过场镇一千多米的百兴街,到镇边上的水泥板小路走走,顺道看一看田园山坡生长的禾苗与树木。从破土而出的鹅黄到苍翠的碧绿再到遍地落叶的金黄,缤纷的四季极大地缓解了在电脑前工作一周的视觉疲劳。吐纳出堆积心田的浊气,吸收田园里散发出的新鲜空气,感受着乡村大自然的那份清爽,让人心里无比惬意。

早上,我还没来得及走出百兴街尽头,就听见秋天里的田野发出“隆隆”的响声,穿透密集的大楼直奔耳鼓。走到街头望去,小河对面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中间,三台收割机正在不同的田块里来回穿梭。我好久没有看到收获稻谷的场景了,大脑一阵兴奋,下意识跨过缓缓流淌的小溪,通过狭窄的田坎来到田园深处的金色海洋中。目光在收割机身上游移,只见收割机唱着欢快的歌拼命往前跑,张开的大嘴一路吃掉站在田里的稻子,尾部吐出飞扬的稻秆,饱满的稻粒则被留在了“肚”里。不一会,一块四五分面积的稻田被收割完毕,司机师傅从收割机上卸下七八袋沉重的稻粒。一边等候的大妈赶紧上前绑紧袋口,吆喝着老伴快点把稻谷背回院坝晾晒。

那一刻,我目睹了大妈丰收的笑容。收割机收获稻谷事半功倍,价格低廉,还减少了劳动强度。我看见成群的燕子和三三两两的蜻蜓围着收割机穿梭,燕子吃着收割机撵出来的飞虫,蜻蜓陪伴着收割机翩翩起舞,就是不见收割机后有孩童捡拾稻穗的影子。

我居住的家乡,大地名叫陇溪沟,现在叫陇溪村,而我居住的小地名叫桂花坪,从小到大没有见到一棵桂花树,只有三合院背后栽有一片两百来亩的苹果树。大集体时代桂花坪是非常有名的,都说这里的苹果抿抿甜,个头大。因此,我童年的秋天一半是在苹果林里,一半是跟在大集体时代的拌桶后面度过的。

那些年的秋天,是我们山里孩童最盼望的幸福时光:山坡上有板栗开裂掉下树,有红红的柿子,有绿黄色的柑桔酸酸甜甜,有地里的红苕可以刨……我那时很幸运,晚上到屋后的苹果园里,看守的叔叔伯伯每晚会摘上一两个让我吃。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听到“嘭嘭嘭嘭”挞谷子的声音,第一反应就是秋天到了。过几天生产队晒干了稻谷,分到家里,就可以不吃红苕、洋芋、玉米糊糊和野菜,而是吃上白白的、香喷喷的大米饭了。

那个时候,我家里有五口人,父母双亲,我和妹妹还有弟弟。三个孩子正是长身体费粮食的时候,分来的粮食全家人根本不够吃,每年至少有一两个月大米断顿。父母除了平时自己勒紧裤腰带,一方面对我和妹妹、弟弟唠叨不要挑嘴,多吃些红苕、洋芋、包谷和葛根等粗粮及野菜;一方面鼓励我和妹妹勤快些,跟在拌桶后面去捡拾掉在田里的稻穗,弥补大米不够吃的缺口。

每年秋天,田园里一片金黄,生产队就召开社员大会,要求每家每户的大人们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地抢收粮食。那段时间,我和妹妹跟父母一样早早起床,等着大人们挥镰割倒一片稻谷,拌桶开始响起“嘭嘭”的声响时,我们就一阵小跑跨进田间,一起寻找散落的稻穗。为了多捡拾稻穗,我和妹妹进行分工:刚开始只有一口拌桶挞谷时,我和妹妹在一起捡;出现多口拌桶时,两人分开捡。我往往比妹妹捡得多,父母收工回家经常夸奖我。

上小学的我,每天早上随大人一起天不亮就起床,到田间捡上个把小时的稻穗后才去上学,中午和下午放学回家也从不敢延误,放下书包就背起小背篼赶到收割完的田块里找寻稻穗。好在每年秋天稻谷收割的季节,恰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于是我和妹妹跑遍全队所有的稻田,一直到全队稻谷全部收割完毕。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人口多,全队的孩子很多都去捡拾稻穗。因此,常因抢占“地盘”、抢拾稻穗而吵闹不休,甚至出手争夺打起架来。

记忆中的童年和少年,我都是在拌桶的“嘭嘭”声中捡拾稻穗长大的。那时虽然感觉很累很苦,却也有着收获的快乐。因为,幼小年纪的我,能够力所能及做些事,为家里分忧,并从小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

田间地头秋收忙 赏尽乡野好风光

没有人头攒动和沙滩阳光,没有人声鼎沸和熙熙攘攘,有的只是泥土的芬芳、秋收的繁忙、安详的老人、嬉戏的孩童,以及那勤劳朴实的乡亲和祥和静谧的村庄。这就是我本次大假的最大见闻。长假的第一天是中秋节,我一大早就独自坐上客车,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车票还是提前一天去金阳客车站排队购买的,买票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场面堪比春运。确实,八天的大长假比春节还长,不是每年都能遇到,怎能不让人动心呢?而且,金秋十月,天气不冷不热,无论是回家帮助秋收还是探亲访友,都显得较合时宜,况且打拼在外的人们,还不知道过年是否能回家团聚呢!正好趁这八天的假期着实打算一番。

我老家在兴义市下面一个叫做龙井的小山村,四面环山,村口有一座石拱桥把两座山之间的豁口连接起来,桥的两头分别有一棵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大树,当地人称“神树”,偶尔还有乡亲在树下做祭祀活动。穿过石拱桥再往上走一百多米,一个心形的大坝子展现出来,让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时下正值包谷和稻谷成熟的季节,放眼望去,整个村庄金黄色的一大片,空气中飘满了秋的味道,给人一种强烈的圆熟之美。为给父母一个意外惊喜,我事先没有和他们说我要回去,因为父母也知道我工作很忙,儿子还小,贵阳的家也需要照顾,从来就没有提出要我长假期间回去看看的要求。他们总是那么朴实,那么善解人意,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如此,回想自己这些年来对他们疏于照顾,只能不时通过电话聊表问候,甚是愧疚。五个半小时的长途颠簸,我终于到家了。到了家门口,放下给父母带的月饼和行囊,我习惯性地从门头上摸出自打我懂事起就放在那的钥匙打开家门,发现米饭已经煮好了,只是还没有做菜,父母肯定是煮好饭之后才去干活的。中午快两点的时候,父母终于回家,果然是到玉米地里收玉米去了,我们当地叫“撇包谷”,这些活我从小没少干,这些年偶尔也回家搭把手,只是早就不是那么娴熟了。见我到家了,父母显然非常惊喜,一边吃月饼一边说这下好了,下午就可以把近处的包谷收完,明后天可以把最远的那块地收完,还有一些没有收割完的稻谷,你正好和我们大干几天,把庄稼全部收进来。

陪父母吃完午饭,已经是下午三点过了。换上我平时在贵阳穿旧了淘汰后带回家的衣裤,背起背篓,扛起扁担,和父母一起到了地里。一路上,不停地和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乡亲们打招呼,他们都笑着问我还会不会干活,我说又不是现学,肯定行。近年来,父母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父亲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还动过两次手术,母亲也因为早年太过辛劳,动不动就这痛那痛的,我一直劝他们不要再耕种了,又吃不了那么多,也卖不了几个钱,何必呢!他们就是不听。这次,我是下决心要说服他们不要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了。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的时候,我和父母一起算了笔账,一亩多土地,收获的玉米最多卖一千来块钱,如果家里喂猪喂鸡,玉米还不能卖。而且,由于家里没牛,请人来耕地,要花两百多块钱,播种要花两三天时间,挑十多挑粪水,而且最远的地离家有三公里左右,还要爬坡上坎,那个累,年轻人都受不了,大都到外打工去了,来钱更快。玉米长起来后,中间还要施肥两次,就是用花两百多块钱买来的尿素去给每根苗下放那么一勺,然后挖土盖起来,这又得花三五天时间,最后才是去收,又要花两三天的时间爬坡下坎挑回家里,剥下外壳,把玉米棒子晾干后,还要花时间把玉米粒脱下来,直到这时,玉米才能真正使用。耗时之长,程序之复杂,而收效之微小,着实让人费解。这些,父母当然非常清楚,但是他们的回答是,庄稼人不可能让土地丢荒,那会被人耻笑。即便要花费那么多精力,他们依然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就为了证明自己是庄稼人,为了对得起“农民”这个称号,而且,在他们眼里,庄稼人的力气不当钱,用多少劳力,再怎么辛苦都是应该的,都无所谓。我告诉父母,新时代的农民要有新观念,不能照着传统惯例年复一年的只知道埋头苦干,要算经济账、劳力账和时间账,还按老套路干活,肯定是得不偿失,累了身体,费了精力,还没有什么收益。我还对父亲说,您作为村里的老村长、老党员,就应该率先垂范,在转变思想观念上起带头作用,而不是因循守旧、年复一年的在地里种包谷,而且还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父母终于答应,明年不再种玉米了,改为种树,初步打算种一种新品杉树,虽然要几年以后才能有经济收入,但是经济效益高,种下后就不用每年都那么费劲地去打理。我如释重负,希望来年他们真的不再种包谷了,翻山越岭的肩挑背驮,对于六十来岁的老人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晚上,在兴义城里工作的三弟也回来了,母亲蒸了刚收进来的新鲜糯米,我们哥俩轮番上阵,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盆里,用一根粗大的木棒捣成了糯糍粑,一起过了个热闹的中秋节。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父母把收回来的包谷去壳之后堆放在楼板上,黄灿灿的玉米棒子铺满楼板,看上去确实漂亮,虽然很疲乏劳累,父母的眼神里依然透露出丰收的喜悦。每天晚上九点左右,我收拾好当天收回来的包谷就洗完睡觉了,早上七点不到就起床干活。村里万籁俱寂,狗叫声也不知道哪里去了,静得虽然有点可怕,但是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真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清早就背着背篓,赶着黄牛走出家门,回来的时候背篓里装满了干牛粪或者是柴火,牛也吃得饱饱的。白天下地干活的时候,我几次遇到了村里最年老的男老人和女老人,男老人95岁,女老人90岁,精神都非常好,男老人还能下地干活,据说夏天在家里还用辣椒水拌凉米饭吃。我和他们说话得用几乎是吼叫的声音,他们才能勉强听得见,还用手机给他们拍照后马上给他们看,他们都乐呵呵地问我要不要收钱,非常憨厚可爱的老人。下次回去的时候,一定把照片打印出来带到他们手上。还记得,2004年的国庆节,在京求学的我返乡帮父母收割稻谷,村里一个时年十来岁的小女孩一直在我干活的田边和我说着话,问这问那,还采摘了不少野菜送给我。此次,依然是在那块田的田坎上,我们又重逢了。然而,昔日活泼可爱、扎着小辫的小女孩,如今已经初为人母,正背着用蛇皮口袋装的一大袋包谷,胸前抱着的婴儿在轻轻啼哭。我突然感到一阵物是人非的心酸,痛彻心扉。

我们村老百姓近年来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很多人家增添了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等物品,日子大都过得还不错。在地里干活的都是些上把年纪的人,吃的粮食是没问题了,但大的开支,都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解决。但是,有的家庭,父母那一代就非常贫穷,而到了他们这一代,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上文提到的小女孩就是如此,父母属于那种老实巴交、毫无技能而且还稍显懒惰的人,以至于到了她这一代,依旧贫苦,成为“穷二代”,不但没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且连外出打工的机会都没有找到,依然没有走出父辈贫穷的阴影,早早就成家生子,重复着父辈曾经走过的生活轨迹。多少次,我都在想,如果我当年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可能就随便在村里或附近找个人结婚了,也在沿着父辈的生活模式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幸而,因了父母的勤劳,我们弟兄三个都考上了大学,这在当地实属罕见。如今,老二在北京过着惬意的白领生活但是难得回家一次,老三在兴义城里工作可以时不时回家看看,我在贵阳工作太忙一年也只能回去一两次。为了供我们上学,母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做豆腐卖,纯粹的手工作坊,但是味道好极了,那时候我们三兄弟还在放学后帮着推磨,就是用石磨把泡好的黄豆磨成浆,用来做豆腐。母亲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每锅豆腐卖完后也就能赚十块钱左右,同时家里还能经常吃上鲜嫩的豆腐脑、豆腐皮、豆腐渣、豆腐锅巴等等,吃不完的豆腐渣每年能喂养出一两头大肥猪。就是靠着母亲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做豆腐卖供我们读书,我们三兄弟都考上了大学,直到我大学毕业的新世纪初,母亲才停止了这个营生。所以,直到现在,我每次在外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点一份豆腐,因为,我吃的不只是豆腐,而是一份永生难忘的情怀和感天动地的母爱。

我有个观点:没有在农村度过的童年,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不算拥有真正的故乡。因为,诚如周国平所言: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都是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农村孩子的生活不孤单,他们有许多同伴,他们与树、草、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他们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就与土地以及土地上丰富的生命缺乏最自然的亲密接触,于是就显得孤单。大城市里的人,来来往往,形形色色,流动不止,而街道上不时涌现的高楼大厦,更让人找不着永远能让你称之为“故乡”的特色,因此,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是没有“故乡”的。

此次返乡,闻着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的泥土芳香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散发出的味道,看着依然祥和静谧的村庄,我仿佛置身于快乐而艰涩的童年时代,对故乡又增添了一份不舍的眷恋。我很庆幸,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我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我拥有一个可以骄傲地称之为故乡的故乡 。

天龙山秋收记

文/梁醒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当回想起50多年前在天龙山五坡村劳动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1966年秋,我在晋祠中学读初二。一天,学校安排我们十一班去天龙山五坡村帮助村民搞秋收。能去风景胜地天龙山,我们感到格外兴奋。当天下午三点,我们便徒步出发。我们走的是一条沿山根修的简易公路,路面坑坑凹凹崎岖不平,公路两侧已是秋意浓浓。四点来钟我们走到牛家口村,稍作休息便继续赶路。大约五点多我们来到窑头柳趾沟,山坡上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溪水哗哗地流淌着。这里夏日清凉避暑,冬日里冰瀑晶莹剔透,颇为壮观。现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出了柳趾沟便没大路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山路一旁沟壑纵横,大家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掉到深沟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到达天龙山已是满天星斗,远远就听到寺院里传来的狗叫声。又走了一二里便到达了五坡村,村民们点着松明子把我们迎到院中,端来饭菜,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

第二天,天一放亮,同学们吃过早饭便集合下地。村里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都是小块庄稼地,大都离村较远。我们到达地头后看到玉米穗露出胡须随风飘逸,谷穗沉甸甸地弯下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大家挥舞镰刀弯下身子割着谷子、糜子,女同学用双手掰下玉米棒子。然后将收下的庄稼扎成一捆一捆背回村里打谷场,汗水湿透了衣裳。渴了路过寺院旁的龙王庙,捧口泉水,甘甜清洌沁人心脾。龙王庙共有里外两间,里间为白龙洞泉眼就在洞内。水池有两米多深,面积有十几平方米碧波荡漾,无论天旱还是雨涝池内泉水总是满满的。每年阴历六月十八,村民祈雨杀羊祭祀龙王,清晨将池中泉水舀干,下午池水就满了,而且从不外溢,人称“神泉。

天龙山风景秀丽,奇峰兀立,松柏郁葱,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身。林海茫茫,涛声阵阵。黄里透红的醋溜溜像一串串珍珠在风中摇弋,蔚蓝的天空,成群野鸽子在飞翔。林中野鸡不时扑愣愣地飞出,狐狸、野兔不时地窜出。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松枝上下跳跃,林中小鸟竞相啼鸣,委婉动听。夕阳下,地头村民在辛勤劳作,村庄里炊烟袅袅,好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劳动,庄稼终于抢在雨季来临前全部收回颗粒归仓。通过这次劳动,同学们手心磨出了老茧,皮肤被晒黑,懂得了粒粒皆辛苦,更加珍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