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经典散文 > 正文

又是平鲁一日行

作者: 黄树芳2010/12/22经典散文

大概是2001年的春天,我曾经和三四位朋友去过一趟平鲁,也没导游,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整整跑了一天,回来写过一篇散文叫《平鲁一日行》。八年后,今年的8月27日,我们一行三十多人又去一趟平鲁。两次比较,大不一样:首先这次有区委宣传部长亲自领队,组织得很严密,安排得很周到。另外,还有一名优秀的导游,她的讲解也帮大家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

北固山在朔州的西北方向,它偏踞一座古城,那座古城就是原来的平鲁旧城,后因其形似凤凰,故改称凤凰城。人们说当年山上山下城内城外是一片寺庙密集香火飘绕的圣地,商甲来来往往,百姓拜佛上香……也曾有过一度的辉煌。但是这些建筑经不起多年的风吹雨打和连绵不断的战火焚毁,当我们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断垣残壁一片狼藉。我们顺着残破不堪的石砌台阶向山上攀登,直到山顶也没见什么成型的建筑,只有一块刻有“北固巍焕”字样的碑墙还挺拔地矗立着。站在山顶看山下,平鲁旧城还能完整得呈现出老态身姿。再昂首远眺,朦胧中的长城如蛇似龙地盘蜒在浩淼的云烟重岭之中,给人一种雄伟庄重然而沉重苍凉的感觉——长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作为军事防御体系而建筑而存在的。据说平鲁原先曾经叫平虏,是处理俘虏的地方,也是和战争有关。战争是和残暴与灾难连在一起的,在刚刚过去的被人们称为二十世纪的一百年当中,世界性的大战就发生过两次,摧残和毁灭了数不清的城市和乡村,伤亡人数一亿四千多万 ……旧平鲁那些星罗棋布的寺庙香火、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商贸繁荣的街道市面等所以变得如此破败不堪满目荒凉,大概主要原因也是战争这个怪物的罪孽。

那次北固山之行所见所思所感似乎多是古老的旧事,感悟有些悲凉有些沉重。八年后再来北固山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我们的车子直接开到镇政府大院,那天正是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清风习习,在整洁开阔的大院一落脚,就感到风光亮丽轻松畅快。几位热情的镇领导,就在大院内简单地介绍了全乡的概貌以后,指着院外一排排蓝色平房和北固山坡上已经建成的庙宇寺院式的红色建筑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和正在改造平鲁旧城,要将其变成和凤凰这个美丽的名称相匹配的一座崭新城镇。可惜我们因为日程安排太紧没有去参观。后来我明白了,今天在这里要看的重点是学校——一所寄宿制小学。

寄宿制小学就是将全镇各村的所有小学生都集中到镇办寄宿学校来。从而解决了原村办小学复式教学为主,一个教师同时担任五个年级课程的现象。这个镇的寄宿小学设在和镇政府仅一路之隔的另一座大院儿,校园内开阔、平整、洁净,几幢小楼整洁地并排在校园中间。我们在小楼内看到了教室、电脑室、宿舍、厨房、餐厅以及浴室……那天还没开学,但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镇领导指着床铺上已经铺好的铺盖对我们说,老师和学生住在一起,老师对学生全面负责,保证学生学习好生活好……后来又听有人说这种寄宿学校是封闭型、营养型、保姆型、环保型、娱乐型的“五型”学校。多年的师生成兄弟,寄宿制小学使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娱乐……师生间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性情的感染和人心的联结,内涵了深沉的母爱父爱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之爱,如此师道,难道教学质量还不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吗?

我们在这所学校参观的时间是短暂的,大约也就是一个小时,但感受是长久的。当我们乘坐的车子远离这个凤凰城镇以后,那崭新的课桌、成排的电脑、齐整的铺盖、铮亮的餐具、洁净的浴室……都还久久地在脑海里萦绕着。

后来我们得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整个平鲁区的教育事业也快速发展,他们已经撤消了所有村办小学,每个乡镇都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这是历史性的跨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少年智则中国智,寄宿制小学的成功创建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泽东的这句话,对几代中国人来说,都有过感同身受的共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寄希望于未来,钟情于青少年,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寄宿制小学诠释了这里的有关领导和部门对青少年的深情寄托和热切期待。如果说,我们第一次到这里看到的是历史和战争留下的残迹,而随之生出的是幽幽感慨,这一次所见所闻则是昂扬向上的风貌和面向未来的创造精神,随之产生的是激励和振奋,是对未来世界美丽的畅想。畅想应该是美丽的,因为美丽的畅想能够抒发人们的情怀和感受。参观了这里寄宿制小学的客人们,一定会有不少人产生自己心目中的畅想曲。那就让我们一起为这美好的感受和灿烂的未来而欢唱吧。

车子在平坦的公路上奔驰着,透过宽大明亮的车窗我们看到的是晴朗的蓝天和绿色的山野。这山野层层叠叠大绿铺地,如梦如幻无边无际,欧洲一位着名社会活动家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现在窗外那高远的蓝天和碧绿的大地,给人们舒适、凉爽、静谧的感觉。坐在车上不但不疲劳,反而精神振奋心阔神怡。聪明的导游在这时给大家解释:“以前经常发动大家义务植树,但载得多活得少,这几年落实经济政策一包到底,不仅要把树载好还要管好,保证活了。大家看,这山都绿了吧!”是啊,现在的山都绿了,我和大家一道享受着这绿色的美景,但脑海里并不平静,这美景中竟慢慢地呈现出另外的一种场景——一九八二年,山西作协在大同煤矿召开青年作者座谈会,着名作家柯云路说:“坐火车从太原到大同,过了忻州再往北走,车窗外就看到灰蒙蒙一片,有一种荒芜苍凉的感觉。”其实我长居雁北,早就尝够了“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和“有山没有树,有河没有水”的苦涩难耐的味道 ……正想到这时,车子突然停了,我立刻从梦幻中醒来 。导游说:“这儿有一棵大树我们去看看。

这棵大树在安架山村两座古老的农家院落内,长得很稀奇。上次来这里我写的散文中,有一段就说的是这颗“神奇的大树”。说它神奇,一是它不是长在地下,而是长在石砌的窑洞顶上。二是它的五十七根枝干都不是直向天空而是弯着腰伸向四面八方,把屋前屋后的两个农家庭院蛛网般遮盖起来。三是有些枝干的中间已经枯萎死去,但它的枝梢还生机盎然地活着。四是据传这树从乾隆年间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树龄,却一直茁壮茂盛无损无折。也曾有一个后生锯过一个枝杈做了门框,但当年他就得病离世,此后就再无人敢砍伐损伤这棵奇树。五是在那栋屋顶上长着奇树的窑洞里虽然污斑满壁垃圾成堆,但还能看出一些神像的影迹以及龛台和供品,这也给这颗奇树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当年,我们带着这些神秘的疑问,打听跟着我们围观的两位乡民,他们只是憨厚地笑笑,接下来就是摇头,就连这颗树是什么树种是何人何时所载……这些基本情况的谜底当时也都不清楚。自见到这棵树以后,我脑海里曾出现过不少有关树的故事: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从西安带去柳树苗植在拉萨,现在已成为汉藏友好的见证,人称“公主柳”。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出任杭州时率民众在西湖长堤种上大量杨柳,成了如今垂杨拂水,碧柳含烟的西湖十景之一,人称“苏堤春晓”……这些故事所以传承下来,是因为这些树木给社会带来了好处,使百姓得到了实惠。人们不仅爱树护树,而且更崇敬颂扬那些植树之人,永远都记着他(她)们的历史功德。时间过得越久,民间对这些传说也就越玄越神,有的就真的把树神化了。世界最大的红桧(在台湾省阿里山)树高53米,树龄3000多年。人们都称其为“神木”。橄榄树与人类相依为命,千百年来一直奇妙地为人类传递着和平信息,使人类充满信心。1987年初,当以色列政府要拔掉它在西岸占领区的一颗橄榄树时,阿拉伯和以色列人群起抗议,坚决反对这种亵渎神明的做法。可见这里的百姓已经把这棵树当成神灵崇敬了。

平鲁安架山这棵神秘的大树,现在许多谜底还没有解开,它的奥妙它的奇特就连它的栽培它的性能……在人们的心中都是神秘的。但是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它了解它诠释它,到那时候,也许真有一天它的神秘就变成神化了。上一次我们来这里的时候,周围环境还有些零乱,圪角里甚至还有些肮脏,来关顾的人也比较稀少。这次不同了:院里院外扫得干干净净,院落里花砖铺地平平整整。这棵铺天盖地的大树和院外的蓝天绿野融为一体,如诗如画让人爽快无比赞美不绝。在院落门口我又遇到两位乡民,他们主动地和我们点头微笑,我上前和他们握手:“现在来看大树的人多吗?”他们高兴地说:“每天都有——有时一天来好几夥。红火了!”一位年长者说:“这是福呀。”我说:“是福呀,以后会更红火更有福呀!”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有人和我说过,在平鲁区旅游开发的规划中,把北固山下的凤凰城和正在修建的五龙洞两个大景点与安架山神树连在了一起,这样也就很自然地把文化、生态、经济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了。将来这棵神树不就更神了吗?安架山不就会更红火更有福了吗?到那时候,人们一定会更爱护更尊崇这棵神树了……

离开神树,我们又跑了明海湖和乌龙洞正在开发修建中的两大景点。从当地领导和导游介绍的美丽蓝图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与古长城相依由绿山环绕的五百亩波光旖旎的湖面,由曲径通幽的环湖小路与周围格调各异间隔有致的建筑连接在一起,并有广场建筑为衬托小品建筑为点缀的北方少见的明海湖景区。当地人们说:西有青海湖,北有明海湖,青海湖以博大见长,明海湖以纤俏驰名。这话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这个景区未来的美好憧憬。

五龙洞在历史上是宗教文化圣地,也是边塞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场所,当地传说是先有平鲁的五龙洞,后又五台山的五爷庙。但由于年久失修特别是上世纪中叶那场残酷战争的破坏,这里曾经的繁荣景象已经化为乌有。这次开发修建的项目不仅有乌龙殿、圣母殿、观音殿等殿堂庙宇,还有一些配套的亭台楼阁以及绿化交通等工程。不久的将来,五龙洞景区将会是庙宇亭台兴罗密布,游客来来往往,香火飘飘渺渺,场面红红火火,不似五台胜似五台的旅游胜地。

这一天的平鲁之行是紧张的,然而也是愉快的。今天的所到之处、所经之路、所见之人、所闻之事……几乎无时无处不让我们感悟到平鲁人猎猎的真情大志和浩浩的理想胸怀,我们为今天的平鲁惊喜振奋,更为明天的平鲁鼓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