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养心
人过了不惑之年,青春激情的洪峰过后,生活逐渐趋于平静,日子犹如一条缓缓的河流,变得雄厚、内敛、温婉、从容起来。从我少时喝酒、老来品茶自己这一无意识的转变,就能感到自己在一喝一品之间,已完成了生命的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一个人由人生的进取改为人生的防守,从而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人生升华。由动至静,进入了觉悟和反省的更高的境界。回归于心的本真。
所以戒酒之后,喜茶,爱茶有加。茶杯不离身,时时品茶,如修行者的功课一般,用心研读。
宁夏地处西北地区,自古就流传“一日无茶则泻,三日无茶则病”之说,茶与粮对人一样重要,不可缺少。不同之处只是在于:粮食满足胃口,茶水慰籍心灵。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讲述了一件故事:苏轼被贬官黄州时王安石为他饯行。临别时王安石说:“老夫年少寒窗十年中染成一疾,近年时常复发。太医院诊断是痰火之症,必得阳羡茶方能治愈。现已有阳羡茶,还须瞿塘峡中峡的水来煎泡才能奏效。请您路过时替我汲一瓮瞿塘中峡的水。”苏轼答应而去。返回时,船经瞿塘西陵峡、巫峡和临峡,其时重阳刚过,苏轼此时早被两岸峭壁千仞﹑江上沸波一线的壮丽景色所吸引,陶醉其中,哪还记得王安石中峡取水之托。直到江船到达下峡不再急急而行,这时回过神来的苏轼才想起汲水中峡之水的事。心想三峡相连,中间并无什么阻隔,上峡水直入中峡再直泻下峡,都是一样的水何必非得盯住中峡之水呢?当下汲满一瓮下峡水送给王安石。那知水烧开药一泡,王安石便问苏轼“咦,这水取于何处?”苏轼大惊!只好如实相告,便请教王安石如何能这般明察秋毫。王安石说:“这瞿塘峡的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则缓,唯有中峡之水缓急相半。太医院以为老夫这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水煎泡水味太浓下峡水则太淡,中峡水浓淡适中,恰到好处。今见茶色半晌才出,所以知道这是下峡水了。”
玄妙!茶不但能健体还能治病,而且大有其“道”,“道”竟是如此深奥。感慨不已——如果说水是高深莫测的思想,茶叶便是它的灵魂,那盛茶的器具就是这思想和灵魂的载体。
水和茶我没有条件去比较鉴赏,刚好戒酒后朋友送了两套茶具。一套是紫砂茶具,朋友是老茶客,说其特点是火温在一千度以上烧制而成,质地细密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传热缓慢且不致烫手,即使冷热变得很快,也不致破裂。用它泡茶香味醇和保温性好,无熟汤味,能保茶之真髓,但它更适合用来泡台湾的乌龙茶,铁观音类的半发酵茶,才能充分展现茶味韵味。细细一想回味朋友之言,紫砂杯里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茶杯不就是身边一个含蓄、内敛有品位的好朋友吗?握杯在手,便有了与好友一起闲话岁月的感觉,目光相视便有一种自然的亲切。听着提起茶壶倒茶缓缓流下的声音,脑海里便有了森林小瀑布的身影,喧嚣的现实之中有了一份难得的清静与从容。
紫砂茶具温厚,纳言,心慧,高贵。我喜欢。
另外一套是白瓷茶具。说其特点是烧制温度比紫砂杯还要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瓷器以白为贵,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精巧,适合用来冲泡轻发酵重香气,如文山包种茶、绿茶等。瓷器茶具不但是最好的喝茶品茶的首选,瓷茶具还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白瓷茶具率真,唯美,自我,大众。我更喜欢。
茶具的高贵和人的高贵一样,高贵就显得曲高和寡,也让人感到不可企及而敬而远之。权力的大小,财富的多少,注定人有贵贱,平等只不过是一种追求的愿望,聊以自慰的安抚剂而已。就像商场里那些不一的商品,从货架上标注的价格和位置上,就能一目了然的确定每一件商品的贵贱。所以对白瓷茶具我束之高阁,如同处理我与老领导关系一样,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爱护着,惦记着,敬重着。
平日,更多的时间我喜欢用玻璃茶杯。它透明的质地、虽然传热迅速而烫手,但这是可以静下心来,静静的欣赏泡茶时的整个冲泡的过程,看杯中茶芽朵朵、亭亭玉立,看茶叶上下穿动、轻露飘渺,或旗抢交错、上下浮沈,赏心悦目且别有风趣。在叶片逐渐舒展中吐露的茶汤颜色一览无遗,你分明看到的是一个率直、坦诚、透明的人,那份轻松足以让人陶醉。
品茶是一门学问,而保养茶壶更有讲究。好茶壶都用茶来保养,用自然的开水清洗。忌讳用洗洁精一类的化学清洗剂。其实好的东西都通人性,与人一般。人与人情谊不就靠自然的一份清净和这清净里丰富内涵来保养维护的吗?
人生想透了,就是如此的简单而有味。谁都知道简单是一份境界。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熙熙攘攘。人啊,活出简单不容易,活出复杂却很简单。
人生需要品。品的意象,对应着不温不火的生命宁静的修炼,让所有的往事都能在心底沸腾溶解,最后在冷静中凝结成不朽的青砖汉瓦,再去进行修补、加固和完善我们自己生命里的缺憾的地方,实现心灵的安静。
一个有着宁静心灵的人,又怎能会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