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散文随笔 > 正文

窗前明月光

作者: 嗜苦斋主2011/07/25散文随笔

多长时间没有注意到月光了呢?

小时候,夜里在麦场里野跑,跑累了,蹲在麦场上歇息,一抬头就能见到月亮。老人说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树底下有个老人在纺线。记得奶奶还指给我看,圆盘似的月亮上真有一团黑影,经奶奶这样一说,还真像。桂花树,老人,纺车,一个小小的月亮里能装下真么多东西,我不禁有些惊讶。天一擦黑,就盼着月亮爬上来,认真地看,把眼睛看得模糊不清,只看到圆圆的月盘。多长时间没有注意月亮了呢,不清楚。夜里酷热难耐,静躺在床上,一丝困意都没有,眯着眼,眼前模糊着一点亮光。睁开眼,书桌上镀了一层银白,上面堆的书也闪着微弱的亮光,书页上的字迹一点一点的,朦胧着看不清楚。这光柱从竹窗帘的缝隙里泻进来——是月光。我竟有些激动,起身穿上衣服,在书桌前站了良久。推开门,月光潲进阳台,那一朵艳红美人蕉在月光下像极国画上身着红衣的美人。

月亮在古人的诗中每每出现,一直是诗人常写不衰的,像李白的《静夜思》,这样极其简单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贾平凹的《古炉·后记》里在讲到写作的风格与技巧的时候,也曾提到这首诗,不妨引在这里,或有所悟。

“比如李白吧,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简直是太白话么,太简单了么,但让自己去写,打死就是写不出来。最容易的其实是最难的,最朴素的其实是最豪华的。什么叫写活了逼真了才能活,逼真就得写实,写实就是写日常,写伦理,脚蹬地才能跃起,任何现代主义的艺术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写实功力之上的。”

月光的某些品性像极了菊、莲,莲出淤泥不染尘,菊开秋日不夺艳,月显于夜安无争。也便像极李白这首诗,简单平淡却又意味深长,就像一杯茉莉花茶,味淡而隽,饮后余味悠长。我有一友,斋号曰“饮月轩”,友人起斋号的缘由我不甚清楚,想必也有我提到的这层意思在里面。

每年八月十五仲中秋节,人人回家团聚,旧时乡里把中秋节也叫“团圆节”。这天家家团聚,吃月饼,吃蟹,赏月。《红楼梦》里就有两处写到中秋节,一处在第十一回,一处在第七十五、七十六两回。其中,第七十五、七十六两回中详写了中秋节。这里可以看到清朝时期,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互送月饼、登楼拜月、大开夜宴、赏月听笛……场面很是壮观。但这一次是以乐景写哀情,秋爽斋结了海棠社,藕香榭题了菊花诗,遍观各处,还是一派繁华胜景。这是乐景。而此时抄检大观园刚刚过去,园里已是一片秋叶飘零的萧杀。这个中秋节本是贾母众人强打着精神来过的。不妨细看一下文本,“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然相赏。”这是小说里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例子。我曾想过,为什么中国古人要把八月十五定为团圆节呢?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分四季,每季又有孟、仲、季三分,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此时节便有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树木凋零,大雁南飞种种。在古人写秋的诗词文章中十有八九带有哀伤幽怨的色调,仲秋时节天气开始转凉,人浮动的心也渐渐静下来,变得敏感易动,开始静想一些事情。加上北方天气肃杀,整个世界的色调也由漾着活力的红绿变为拢满哀伤的灰黄,所以人在这样的时节里心是极易被触动的,感伤的悲秋诗词文章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个极易感伤的时节把全家人聚在一处,吃月饼,喝酒,吃蟹,酒不醉人人自醉,也就分外珍惜团聚的日子。过中秋节,一家人表面上面带欢欣,可各自心里揣着感伤。家里老人守着家,孩子外出打拼,一年的时间也就端午、中秋、大年能回家待个半晌,团聚就成了伤感,伤感中才多了些铭记。人的确是要记住一些东西的,同时又不得不忘掉一些东西。真佩服把团圆节定在八月十五的人,能让人在团聚的时候珍惜,在离别的时候泪流,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揉搓得像那溶溶月色了。

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住在一块。老人觉少,常常至夜半方息。躺在床上,爷爷奶奶嘴里常嚼些陈蓖麻烂谷子或是张家长李家短。我也爱听这些,常眨巴着眼睛,看透过窗户泻进来的月光。月光从窗帘一角潲进来,爷爷挂在床头上的铜烟锅锈上了月色,显出朴拙古色,莹莹的。那些故事里也就镀上了一层这样的旧色,现在回想起那些旧故事还能咂摸出味道来。

关于月光,还有一些零散的记忆。为学书法,曾去过“漏月轩”,“漏月轩”是郭连贻老师的居所,旧时居所年久失修,房顶洞开,月光泻下,郭老却以此为乐,为居所命名为“漏月轩”。郭老幼年失怙,备尝生活艰辛,自临北碑,后学康南海。轩名和老师的悉心教导给了莫大的鼓励。

醒来时,窗前仍朦胧着亮光。天蒙蒙亮时我昏昏睡去,却不知月光早已换作了晨光。拉起窗帘,天已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