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一棵竹
时光以亢奋的行进姿态怂恿着我,走过了一片片灌木林,也路过了几片竹园,就在我学习郑板桥观竹之时,一束束阳光将斑驳的竹影投撒在地面上,虚幻中带着真切。一阵寒风掠过,竹影婆娑,沙沙声响过之后是那种突然跃起的沉默。静默中,冬阳放大了所有的响动,也打开了视力之内的所有的真相,包括我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这种热爱同义于喜欢。它创造了曾经的陶醉与无悔,那些经历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与陶醉几乎同步出现的挫折呀困难啦,是对喜欢的否定,它天生对陶醉抱有成见。人也是这样,只有走过了挫折,克服了困难,才是进入了无悔的状态。就像眼前那株从石缝里钻出来的竹子,是阳光和雨水引诱了它,使得它能在贫瘠中展示生命。能体味这其间的真趣的,郑板桥不是第一人,我自然也不是落伍者。但郑板桥的吟竹诗,却不是我辈能践行得到的。
世间还有什么比努力更具有活力?当一颗竹笋悄然从竹根上萌发,蓄积所有的能量从地面上冒出,它就如万物一样,已经向生长的空间步步展开了。渐渐消耗的途中,竹竿自然就慢慢变细了。若是开始的部分不被动物践踏、不被人类锄去,那这颗竹笋便是幸运的。三五日的挺进,便足以使它成长为一棵嫩竹。这时候,人类便没有多少理由要去夭折它了。尽管开始里包含着风险,但不努力,哪有机会新生呢?生与灭的风险里,笋芽表达了完美,在最终的结局里,个体的灭延伸了同类生的希冀……
土层是我所能看到的表象,表象下面,竹根纵横地盘结着,绵延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我的思想只能触及一块小得可怜的地方,并不能知道它多少。有时我想表达我的欲望,也只能抬起头颅,短暂地仰望虚妄的蓝天。广袤的天空,早被茂盛的竹枝竹叶划割,成了斑斑点点。就在这斑斑点点中,我看到许多人被定为在上面:言不由衷的,善恶不辨的……他们烙给常人的表情、语言乃至举止,已与内心剥离。更大的一片区域里,许多人在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妙不可言中,他们有滋有味地进行着无悔的事情。斑斑点点也好,更大的一片区域也罢,都是这个物欲世界的一部分,要不这世界怎这般五彩缤纷呢?斑斑点点是人的另一半,同样生活在阳光下,也没有人刻意地将他辨析出来,除非本拉登之徒。我们就活在这样的安慰里,都感觉自己不属于那斑斑点点之类,因此没有沙化之感,表面看去个个都是良民,似乎人人纯粹。用望远镜偷窥对面居民家的浴室,穿着暴露地在街头巷尾招摇,背着妻子或丈夫在暗中升彩旗……他们也不是天外来客,他们的面孔很熟悉,说不准他们就是自己的好朋友。自我感觉快乐的人比比皆是,而这种快乐各各不同。在常人的眼里,这种现象其本身就是那株病态的竹子——或者断了梢,或者在中间部位锈死了一块。天长日久,旁边的竹子都习惯了。阳光与阴影也一样不缺,但最终,那棵竹子注定缺乏了生命的张力,迟早会被竹园的主人抛弃。
竹子认识砍伐的那天,汁液看见了一棵生命痛苦的泪水爆发出的颤栗:砍刀结束竹子生命的那一刻,却也给了竹根无遮无拦的新生的机会。感念先人恩情并恸哭不已的是凡胎肉体的人,而于竹子,似乎变得多余。砍刀收割的是竹子的身体,而竹子的品性,却是对大地无限的忠诚以及人为赋予给竹子的秉性。我无意揣测一棵竹子,但竹子却以卑微而平常的心态成就了自己,承受风雨的谦卑形态,正是它心安理得抗衡的需要。纵然遇上开花之年,被统统伐去,那也只有将自己死去,留待新芽来年破土。
我对竹子的另外一种情感,并不止于竹子的自然功用,或者它的比喻及象征意义。郑板桥给自己题的妙趣书联,每每想起便使人怦然动容:“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植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比高的树,比艳的花,比广的草,遍布人群穿过的地方,却少有竹真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