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经典散文 > 正文

粮食散记

作者: 张琼2020/05/13经典散文

说起粮食,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西安一帮下乡知青,从城里刚到我们村,当时没有食堂,父亲是生产队长,就把中午第一顿饭安排在我家,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前两天刚收过大麦,已经磨成面粉,母亲就用大麦面加一点小麦面,蒸了一锅小轱辘馍,炒了几个菜,都是自留地里种的菜,有洋葱,蒜苗,小菠菜等,再用油浇了一碗酸醋水,很丰盛的样子,吃得几位小知青直喊过瘾,好吃,他们从来没吃过大麦面,筋道耐食,那是母亲用热水搅拌过的,当然没了大麦面的味道,吃起来很香,让人回味无穷,好多年过去,他们还能记起这顿饭,可惜再也吃不到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好转,往后再也没吃过大麦面粉,知青们也有了自己的住宿,他们都买面粉吃,学会了做饭,想吃啥自己做,比村民吃得好点,不用吃粗粮。

那年还吃过一种粗粮,是高梁磨成的面粉,红红的,蒸出的馍带一点红色,当然里边也加了点细面,所谓细面就是小麦磨成的面粉,两者搅在一起,也吃不出好来,变着花样吃,可以压饸饹吃,吃个新鲜,那种涩涩的味道至今忘不掉,就象那个年代记忆,永难忘怀。

想起那时交公粮的情景,先是生产队时期,农民把刚收获回来的麦子,打晾晒干装袋,再用架子车,手扶拖拉机等,送到公社粮站,往往交不上粮,等到很晚才回家,再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家家都得交公粮,拣最好的粮食上交,拉到粮站,排队等候,看验粮员的眉高眼低,验不上的,拉回家再晾晒,再去粮站,交公粮的农民绝无怨言,那怕受验粮员一点气,最后还是圆满交粮,完成任务。

记得有一年秋粮欠收,大队号召用红苕片代替粮食交公粮,于是大家都晒红苕片,天气好时在空地晒,有些直接挂到矮杨树上,在路边渠畔挂满了白白的红苕片,煞是好看,成为当时一景,曾经熬夜切红苕片,第二天赶早又要到地里晾晒,红苕片晾干后装袋送公粮,余下的就当作口粮慢慢消化,每次蒸馍母亲就捎带蒸一些干红苕片,出锅后弟妹们抢着吃,那种甜甜的,特别筋道的味道,耐嚼好吃,顶饥顶饿,是那个年代特殊的食粮。

记得小时候,每从学校回到家,老远就闻到一股香喷喷的苦菜味,那是母亲用苦菜和面揉成的麦饭,在锅上蒸一层,等蒸出来时,一人一碗,浇点蒜水,当菜吃,这种饭带一点黑色,吃起来筋道,一种母亲的味道在里边,全家人吃起来感觉特别香甜,比什么山珍海味都好吃,每年苦菜长起来都能吃到,亏了村南那块承包地,常年生长苦菜,能吃到秋季,印象中这种麦饭每年都有,成了永远忘不掉的母亲味道,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感慨万千,时常想起母亲挎着草笼,挑一笼苦菜回家的情景,忘不了母亲择菜切菜的身影,如今回到老屋,仿佛又看见她老人家在忙碌,在操持着一家人的吃喝,她围着布格子围裙的形象,凝固在我的记忆中,终生难忘。

最难忘那年清明节,正是家里青黄不接的时候,生产队为了乡亲们过好节日,祭扫完祖先后,就发动群众到苜蓿地撅苜蓿,那是专门为饲养室牲畜种植的草料田,开春嫩绿的苜蓿刚好可以食用,拉了好几架子车,每家分一点,包绞子菜卷吃,过了一个祥和的清明节,也算是解了粮食之忧吧。

那些年秋季农忙的时候,收完村里大片的成熟庄稼后,就是收尾工作了,砍玉米杆,高梁杆,清理棉花田,最让人们期待的还是挖红薯,基本上都种在棉花田里,在畦梁上栽种,由于水肥跟得上,红薯也长得好,生产队按人口分段分片到各家各户,都有份,这样就有一份杂粮掺合着主粮过一个冬天,早上可以做红薯包谷糁饭,蒸馍捎带蒸几个,那香甜柔软的味道,令人终生难忘,一直吃到第二年开春。有一年学校组织学生给生产队拾棉花,中午饭就是两大锅红薯,外加一个杠子馍,馋得同学们老想参加这种劳动,热闹有饭吃。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实行分田到户责任制后,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人们吃上了白面馍,告别了吃杂粮的年代,过上了好日子,生活蒸蒸日上,不愁吃穿,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们这一代往上的中老年人,永远忘不了过去年代的艰辛,在回忆中追寻,在奋斗中求生存,珍惜粮食,珍惜生命。

微信祝福语 爱情短语 名言佳句 经典语录短句 唯美句子短句 人生格言 好的文章 搞笑故事 阅读摘抄 感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