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与青春
其实我不识谱。
读小学的时候,样样好强,包括乒乓球、毛笔字、画画、作文,当然,还有脚踏钢琴。
学校有钢琴的时候,我已读到六年级。钢琴就摆在教语文的李老师房间里。她和她的爱人经常弹奏,而且是和弦的。每次看他们双手协调地弹出一首首曲子,我也跟着陶醉,心底羡慕得紧。
我夹在一堆顽皮的孩子里,一有机会也会去弹。照着曲谱上的123,对着白色钢琴键,循着内心里熟悉的曲调,自娱自乐地鼓捣一番。听着钢琴发出正确的旋律,心生欢喜。
脚踏钢琴激活了我对乐器的爱好。由此开始,我还摸上了笛子、箫、吉他、口琴。诸多尝试,都是半吊子水平,只有口琴,能相对入耳。
读初中那三年,每年我都会买一本当年的流行歌曲集。平时逮着空儿,会一首首地演练。正是追星的年纪,港台歌星的代表作,也经常在电视上听到。依着内心熟悉的旋律,再顺着曲集上的简谱,我也能吹得像模像样。
每周六下午学校放假,回家的那几里路,“心里有谱”的人,“跟着感觉走”,一路吹过去,不再寂寞。
农历十五的夜晚,乡村在满月的笼罩下,发出幽静的清辉。刚从地里忙完的人,陆续赶着水牛背着农具回家。村子里,有亮着灯火的厨房,发出阵阵油香。村子深处,间或传来几声狗吠。我坐在大门一侧,闭起眼睛沉醉在自己的口琴旋律中,一首接一首,一首接一首。
初中毕业那年的“五四”青年节,学校办了场活动,我被推荐上台表演口琴吹奏。当我站上舞台,开口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惹笑了全场师生。慌忙窘迫中,赶紧吹了起来。是《我的中国心》。我闭起眼睛,就像吹给自己听。全场都安静了下来。大家陪我一起经历了几分钟流畅又熟悉的旋律,最后报以热烈的掌声。结束时我不再说话,鞠了个躬,就自信地退了下去。
待到高中,学习很紧张。每次下课,同学们就在书本的丛林里,抓紧时间趴着休息。我会习惯性地拿出口琴,吹些我和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曲子。旋律带些淡淡的忧伤。有些同学跟着我的曲子轻轻哼唱起来。
高三备战的日子,同学们心情都不轻松。但青春学子们,风华正茂。即使高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得着空闲,走廊里还是经常传来爽朗的笑声。夏日黄昏,风从遥远的天际吹过来,带着教学楼墙外的树木默默地舞动。有霞光映在女生的脸上,那笑容也有了光芒。
口琴独有的清愁,伴着青春的困惑,还有默默的努力,被写进了很多人的日记里了吧。高考过后,大家各奔东西,很多人再也没见面。我在南方的家里,偶尔吹起几首曲子,脑海里,满是青春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