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河印象
邂逅莺河,我感到是机缘巧合。
莺河再次撞进我的视野是缘于襄阳电视台对“全国西瓜第一乡”的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实施乡村振兴,打造醉美莺河,搞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的报道。
在我的印象中,莺河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甚至有些破败的小山村。我想,这恐怕又是一帮子记者在那里炒作吧!
在看到市作协 “山乡蝶变”的征文启事后,我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决计再到莺河村去一趟,真正地走进莺河,了解莺河,用心地感知莺河的风景、民俗、人情和变化。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的小宝马在346国道上像是磁石牵引着一路飞奔。三十六年前到莺河村的情景像在我眼前过电影。
那是1983年的七月份,我到流水公社搞货币流通调查,第一次去了莺河村。那天,雨过天晴。我们下了班车,沿着一条泥泞小道,一步一滑、一步一拔、艰难地行进着,3里多路程走了一个小时。捱到村里时,我的塑料凉鞋带子已被拔断,只好提溜在手里,打着赤脚,卷着裤腿,像个泥猴。当我们狼狈不堪地站在莺河大队办公室门前时,大队会计还打趣地说:我们莺河是人亲泥巴更亲喽!
在走访农户时,我感觉到内急,便找到一个一堵矮墙、一口陶缸和两块木板构成的露天茅厕。蛆蝇遍地,污水横流,简直无处下脚。我勉强蹲下去,“卟咚——”迸溅了一裆的粪水,真是烦透了。
我们简单地问了一些全村的情况,重点访问了两个运输大户,感到与我们在其他村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便急急地从村里折返了。回城的路上,我和同行感同身受:一辈子不来莺河恐怕都不会后悔。因为那偏僻的山村,泥泞的小路,低矮的房屋,嵯峨的田野,还有那双断了带子的凉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刚过马头山路口,右边“莺河人家欢迎你”的标牌把我拉回了现实。一条弯曲而平坦的水泥路在岗丘上向南蜿蜒。我站在路边的观景台上举目远眺,只见小桥、流水,水车、草屋,房舍点点、绿树掩映。啊!好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我揉了揉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莺河村。
“莺河,我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它的怀抱。
河水“哗哗”唱着欢快的歌儿。一个老式水车和一间古式草屋遥相呼应,默默相伴。我踩着石磨铺成的石墩桥缓缓地向村子里走去。
我很快就发现村里的房舍与众不同。从泥黄色草房,到白墙黛瓦房,再到白墙红瓦房甚至两层小洋楼。错落有致,纯朴自然,给人一种沧桑感、穿越感和温情的回忆。
村里的阡陌小路,石板的、水泥磨盘的、青砖灰瓦的,各具韵味。小菜园的篱笆有用竹片扎就的,有用旧砖旧瓦构筑的,有的是紫荆条树丛夹的,一道篱笆就是一道景儿。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容易怀旧更加向往田园风光。村里就将村民家中的老照片、旧家具、旧农具等收集起来,建成了农耕博物馆,让那些有故事的老物件“活”了起来。面对墙壁上挂着的、地上摆放着的,还有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石磙、碾盘、石舂等老物件,都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不仅让我触摸到了农耕文化的最后光影,而且仿佛把我带回到简单而快乐的童年时代。
豆腐坊里可以喝到原汁原味的豆浆、豆脑,还能亲身体验推磨、摇包和点卤。
“厕所革命”把茅厕改成了跟城里一样的,分了男女,有了冲水马桶,粪水直接流进了沼气池。
走在吊桥上,晃晃悠悠,好像腾云驾雾,惊险刺激,让人倍感神清气爽物我两忘。
那两棵树龄达两百年的皂角树,是乡村的守望者。我在皂角树下流连,看见一群花花绿绿的女同胞在围着皂角树叽叽喳喳,两三个人牵起手来合抱着树干,欢声笑语惊飞了栖息在树枝上的一对灰雅雀。
村前村后一圈子转悠下来,已快转钟。接待我的杨晶电话催了几遍,才忙不迭地跑了过来。他是个放弃有房、有车、年薪20多万优厚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官的 “80后”。他跟我如数家珍般地讲起了莺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风雨历程。
莺河村是西临汉江之滨、东枕大洪山余脉的一个小山村,因一条小河——莺河穿村而过得名。也因以前的莺河村河滩地、荒草多,一年到头都忙活,但却逃不脱贫穷落后而远近闻名。在流水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有女莫嫁三大畈(黎家畈、马蹄畈、辛家畈)。建设美丽乡村就像此前村里的道路一样曲曲折折。
2015年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流水镇选择莺河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试点,领导们都很纠结。莺河村546户人家散落在莺河边上。房屋大多是上个世纪盖的,高的、矮的,土坯的、砖瓦的,有的屋顶坍塌,有的只剩残垣断壁,还有一两栋楼房鹤立鸡群;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杂草丛生,污浊不堪,过去鱼虾成群的一湾清水,如今连个鱼毛也捞不着。“村村通”到了这里也成了断头路,余下的全是泥路,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前些年,由于受“人、地、钱”瓶颈制约,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有条件的举家外迁。几个留守老人,一年只种一季稻谷,多数时间慵懒地歪瘪在屋山墙下或树荫下,瞪着呆滞的目光盯着空寂的村庄,整个村子完全成了一个“死湾”。
现在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了好政策,要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脱贫致富就必须壮士断腕,大刀阔斧。我们决心做好山水文章,打造旅游品牌,带动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镇上、村里坚持“策划+规划”的方式,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要求,围绕“我村我人、我村我品、我村我素、我村我业、我村我家”五个元素,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公司对村庄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和形象包装;依托优美的山水资源,打造“农旅融合、互利共赢”的休闲农业,集旅游、观光、住宿为一体的的美丽乡村,不仅要让村庄美起来,还要让村民逐步富起来,探索一条绿色生态、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杨晶的来电不时地打断我们的谈话,他歉意地笑了笑。说上千遍万遍,不如做起来让他看。这是我们村总结出来的经验。搞旅游开发和休闲农业,对于莺河村里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这路要有人去踩,螃蟹要有人敢啃。村里就以黎家畈为突破口,把靠河边最显眼一处荒废房屋回收,打造成极具乡土味的农家乐。然后就请镇上的领导、市里领导来看,大家都觉得“像是那回事”了,才打出了第一个“莺河人家农家乐”的招牌。
随后,我们紧抓试点政策,趁势而上,大力推行宅基地“三权分置”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村集体回购宅基地、农户自行改造、出租转让等方式,先改的村集体出资,后改的给以补贴,再到最后全部自筹。村民们都争着改建房屋,改善环境,抢着上农家乐。
房子改好了,环境变样了,农家乐开张了,可又担心没有人来,生意做不起来。如何破茧成蚕,实现华丽转身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2017年3月19日,“春花正放 醉美莺河”艺术节暨观光摄影大赛紧锣密鼓地如期举行。舞台就搭在 400 亩油菜花海中间,人流、花海、歌潮让莺河村人气爆棚。小汽车从村里停到了村外绵延到了马头山,就连附近镇场上的大小饭店都塞得满满当当。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艺术节恢宏的场面,热闹的氛围,一下子让村里人特别是那些留守老人们惊呆了。他们由原来的冷眼旁观抱着膀子看稀奇甚至挑三挑四到再也坐不住了。村民全兴忠在村口摆了个烧烤摊,很快就卖空了冰箱里的存货,连忙进货,卖完了一批又一批,人也累得够呛。一天下来净赚了2000多元,全家人乐得嘴都合不拢,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坐在家里有这样的发财机会。村里就因势利导,在那天特地一户安排一桌客人,集体支付两到三百元的餐费,要求每家做出拿手饭菜,让村民们一下子找到了感觉,看到了希望。
老百姓做啥事就是扳倒树捉老呱,要看得见摸得着。那就让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村里为满足游客需要,扩大经营范围,同时给村民创造商机,由理事会筹资引进了水上游乐项目。很快游客玩兴大起好不热闹,而让几个村民轮流看管,总是你起我不落,管理有松紧,收入有差异,内部有意见,游客也不满意。村里见时机成熟立即采取竞标的办法,三万元的标底,最后以六万五千元租给了艾军。由于有了先前的经验,艾军做起来得心应手。游客们兴高采烈地体验着撑竹排、坐游艇、玩滚球的乐趣。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随着莺河村知名度不断提高,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开始返乡“淘金”。在外打拼多年的高任艳回来了,她将父母居住的老房屋置换过来,改造成了“吊桥人家农家乐”,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梦想。有些村民没有资源就到农家乐打工,不仅每月有一两千元的工资,还可以把自家种的菜、养的鸡卖给农家乐。留守老人们总想着法子找活干,从此不再向子女们讨要生活费和零花钱了。
为了打响“醉美莺河”这张名片,村里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种节会活动。我在村里期间,正赶上市总工会在这里举办“庆三八女职工拔河比赛”,感受了那人山人海、欢声雷动的热闹氛围……酒好也要吆喝,这些节会活动既营造了气氛,吸引了人气,扩大了影响,也大大地鼓舞干群的士气,增强了投资兴业的热情。
一时间,莺河村声名鹊起,俨然成了宜城的后花园。城区人的蜂拥而至,襄阳市区的游人来了,周边县市的也慕名而来了,尤其是节假日里更是游人如织。采访的记者、“湖科青年”实践队纷至沓来。现在,年接待量突破了20万人/次。还带动了村里和周边西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销售。
农民对于土地的青睐和依赖那是刻骨铭心的。要想把 “命根子”从他们手里拿过来,特别是对于留守老人,夸张一点无异于虎口拔牙。我们就让政策说话,让典型现身说法,举办“新时期农民讲习所”,村干部分片包户,登门拜访,一趟不行再去一趟,掰着指头给他们算账,算撂荒帐,算长远帐,算里外里帐,这包括一亩地一年能得到700—800元流转费,在园区里打工一天也能挣上一两百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还会分红。话不说不明,鼓不敲不响,大家心悦诚服,80多家将宅基地使用权交给村里进行连片开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我在村里走走停停。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渐渐地熟络起来。
大公鸡站在院墙头上引吭高歌,老母鸡带着几个雏儿在树丛中觅食。村口“临溪别院农家乐”老榆树下栓着的那个叫“二哈”的哈士奇,一见到游人总是摇头晃尾,嘴里还“嗷、嗷”的哼唧,像是在与客人打着招呼。两个老妪在河边捶洗衣服,她们家长里短,谈笑风生,“梆、梆——”的捶衣声在河沟里久久回荡。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打扫着村道,他姓蔡。我问他:村里发展旅游,你们欢迎不欢迎?他笑着说:现在田地流转了,重活也干不动了,村里就将环境卫生包给了我们几个老人,一年一万五千元。像我们这样的废人都能在家门口整钱,还活动了身子骨,可行!
在村中的小广场,几个青壮年在给花园做围栏,忙得不亦乐乎。我跟一个中年汉子闲聊起来。我问他:村里咋给你们发钱呢?那汉子答道:说的是一天一百多块,不知兑得了兑不了。我投去了疑惑的眼光。他笑了笑,就算村里一时困难不兑现,我们还得干啦!这不,环境搞美了,旅游搞起来了,我们以后不是啥子都有了吗?我释然了。
我投宿的“石墩桥农家饭店”老板全荣,58岁,是才从武汉回来接替她二姐经营的。按照乡里人说的,她那是嘴有一张,手有一双,把个农家乐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中午,她家来了两桌客人。执意要坐在当院的那桌人,边喝茶边说笑,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享受着温润的阳光,惬意早写在了脸上。有个哥们与我似曾相识,主动打起招呼,他们是几家相约到乡下陪女神过三八的。点了腊蹄子莴苣火锅、炖土老母鸡汤、干煸莺河小鱼、萝卜干焖肉,土味十足。凉拌波菜和素炒白菜苔,都是刚从菜园摘回来的,水灵灵的。鱼是一大早从莺河里粘上来的,活蹦乱跳的。一两百块钱吃得客人连称:爽、爽!她收拾着碗筷,如释重负地说:这下可好了,既在家里照顾了80多岁的老母亲,又有了一份稳定的生意可做。
大家很快发现莺河村看得见山,见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湾子里,三年前三、五千元能买到的宅院,现在三、五十万也没人愿意卖了。
我在村里寻寻觅觅。在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风景里,感受着莺河村的变迁和魅力。
莺河村的灵性就在于它的古朴、清秀、宁静、韵味。清晨,我被窗前的鸡鸣、狗吠、鸟鸣和早起人打扫院落的扫帚声唤醒,斑驳的阳光洒在院中,土地的芳香和淡淡的油菜花香潜入鼻翼。入夜,我在河边的小路上漫步,月朗星稀,万籁俱静,呼吸着大都市中从来没有的清新空气,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逃离了人世间的纷争,享受着莺河人赐予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感到周身无比的舒爽和畅快。
流水镇驻村干部郭正锋站在石墩桥头给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莺河村未来的宏伟规划和发展前景。莺河村在农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还依托毗邻346国道和218省道的交通优势,设计完成莺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总体规划,流转土地1014亩,与京瑞农业公司等多家战略合作伙伴达成入驻园区意向协议,以莺河三组为中心,逐步向四周拓展,将逐步建设 “一带四区”( 莺河绿色风光带、乡村乡愁民俗区、亲子拓展游乐区、有机采摘农庄区和休闲度假区),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目前,亲子拓展游乐区初具雏形, 1万平米的温控大棚里第一批草莓已挂果。80亩蓝莓树苗已栽种。还将对莺河进行疏浚改造。一条让城里人向往和流连的 3 公里长健康步道也已规划。
当然,莺河人清楚地知道乡村振兴的序幕才刚刚拉开,他们脚下的路还很长。
面对田野和对三农的隐忧,我跳动着一颗滚烫的心。我在和月下散步的乡贤谈古说今,跟正在砌生态沟的老乡促膝谈心,与村组干部进行沟通交流,关注的不仅是产业、资金和收益以及环保与生态,还给他们出主意,教点子,灌心灵鸡汤,如何防控风险,克服短视行为,实现共同富裕。
我突然发现两天的采风完全改变了我对莺河村的印象。我陶醉在它的山水田园间,沉醉在它的人文情怀里。莺河让我看到的是乡俗,感受到的是乡情,听到的是乡音,体味到的是乡思,唤醒的是乡愁。这就是莺河印象。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莺河。回眸东望,晚霞尽染,炊烟袅袅,吊桥林舍,若隐若现,犹如一幅以山水田园为底色,鹅黄、淡绿、浅红点缀的水彩画。农家小院里欢声笑语不断。皂角树像两个世纪老人,见证着莺河村的变迁。莺河潺潺,水车“咿呀”,像在讲述着莺河人一个个乡村振兴勤劳致富的动人故事。
汽车在村前富有诗意的樱花大道飞驰,喇叭里 “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的欢快旋律早已飘到了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