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心情日记 > 激励的话 > 正文

谈文史资料征编工作

作者: 曾和平2012/05/12激励的话

谈文史资料征编工作

曾和平

文史资料,广义的讲,是指反映和记载历史的文献(图片)、文物和口碑。狭义的文史资料,是指一切用文字记载的可以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献。作为一种专门性的文章或着作,并没有固定的文体和格式,一般是记叙文。现代和当代国内外着名的文史资料,大都是着名记者、作家的采访报告或名人的回忆录、叙事文学,总之属于大散文的范畴,如果作者文笔很好,可以非常具有文学审美性和艺术鉴赏性。比如斯诺的《西行漫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还有最新国内编写出版的《毛泽东传》等。以上,可以算是长篇大部头的文史资料着作。

我省县级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这些都是单篇文章组成的文史资料集,除了记叙文,里面还有些是说明文、散文和图片的。征编出版单篇文章组成文史资料集,是地方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主要形式。

文史资料的性质与特点

我们不必过分追求文史资料的文学审美性和艺术鉴赏性,而文史资料文章,有必要更注重原生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个案,其本质特征是必须亲历、亲见或亲闻,三者必居其一,讲究“三亲”,突出记录性和原始状态。

文史资料与党史、地方志、档案资料及其他历史资料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政协文史资料在史料学中独具特色,它区别于史志学、档案学等及其他文字与口述历史学。它是由政协委员及其联系的社会各界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通过口述和文字记述本人所了解的历史片断,并由政协文史资料专门机构征集、编辑、出版的包括文字、口述、音像等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文史资料图书及其理论研究成果等历史资料。它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史料性、三亲性、统战性、可读性、收藏性这“五性”上。

文史资料工作有哪些方法

征集。文史资料工作采取"三要、四不、三给"的征稿原则,即要真实、要具体、要大胆直书;不限体裁、不求完整、不拘观点、不扣帽子;给撰稿人稿酬、给予必要的帮助(如保密、不以本人名义发表)、给以尊重。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征集工作中还要以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主要线索,体现文史资料的综合性,注意正反两方面的史料,注重社会效益等。

整理研究。文史资料整理研究工作是对征集到的资料,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来稿登记、鉴别真伪、评估史料价值、建立健全存档调阅程序等,再按照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类编目,形成专题,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过程,提高资料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编辑出版。编辑出版是文史资料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资料质量,积累和流通资料,方便社会利用,发挥资料的价值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编辑出版工作的关键是保证文史资料的质量,严格把好政治关、史实关和文字关,尽可能向社会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

怎样编写文史资料

首先介绍一下文史资料和一般地方史志的区别。那么文史资料与地方史志有哪些异同呢?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和我个人的体会,有如下的异同点。共同点是:都担负着征集史料的的任务;都为历史研究提供资料;都具有存史、资政、教育的功能。

区别点是:第一、记述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地方史,以记载一个地方人类活动为主,比如,地方《组织史》以记述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党组织在地方的活动,记述要求相对系统、完整;地方志,以记载一个地方自然、社会的综合状况为主,比如《濉溪县志》,记述力求详尽;文史资料,以记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但是侧重记述事件或人物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片断。

第二、记述人的身份不同。地方史和地方志都是以某种客观记述人的姿态记载历史事件或人物,即作者按照一定的体例、构架和结构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带有一定的权力话语和客观定论的意味;文史资料,则主要记述的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个人的、主观的经历、印象和闻见。

第三、格式、体例不同。史、志都有固定的格式和体例规范,比如地方组织史、地方志,往往上级业务部门都给出一定的成书格式、体例,让下一级业务部门,按照格式和体例做“填充题”。文史资料,只确定大致的收集范围和参考题目,并没有成书的统一格式和体例,单篇文章的写法和篇幅都比较灵活。

第四、取材方式不同。史志资料来源主要是以“第二手材料”,如档案、报表、新闻媒体、旧史志文献、图书资料等为主,以“第一手材料”为辅进行编写;文史资料,则主要征集“第一手材料”,以亲历亲闻亲见者撰文、口碑资料、口碑记录、实地实物测绘描述等为主,以“第二手材料”为辅。

具体到文史资料的文章的写法,没有看到什么专门的参考资料和教科书,只能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解放以来文史资料征集工作来谈一点个人的写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文史资料写作的基本要求。如前所叙,文史资料文章一般使用记叙文或说明文文体,属于大散文的范畴,以内容决定文章形式,文体自由,篇幅灵活,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一篇完整的文史资料构成,需要如下基本要素:1.文章标题;2.作者(或叙述者和整理者)3.正文--需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即要说清楚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又哪些当事人和亲历者,等;4.落款--注明文章写作时间。

第二、按照参考题目寻找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一般讲写作的书都讲,写文章要先收集材料,构思主题、设计题目、确定结构,等等。那是一般而论,不一定符合我们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实际。我们征集或搜集文史资料文章,自己一定要动手写作,尽管绝大部分是作文字整理编辑。俗话说“帽子底下有人”,我们编的《濉溪县解放以后文史资料参考题目》,算是编织的一个个“帽子”。但这些大、小题目底下的资料我们并不掌握,文件书刊里也抄不到,而是在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的头脑里。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是要根据给定的参考选题,找到头脑里有材料的对象--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这些人就是我们身边的老同志、老领导。组织邀请他们开会座谈,邀请他们撰写文史资料。因为身体或文化的原因,存在写作困难的,可以进行采访座谈,再根据记录、整理成文章。

第三、紧密结合实际,针对性地细化选题。参考题目很多,但具体到本地区本部门办单位就比较少了。有些题目具有共性特征,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说写“五十年代的合作化运动”,亲历者就只能写所在那个村、队合作化的经过,而不要管全区的全县的合作化运动。譬如写上山下乡运动,要是写,即写每个人就只能写自己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插队的什么什么样的经历。而不要一般化写全县的上山下乡工作。但是如果请上山下乡办公室主任写这个题目,就要从担任全县上山下乡办公室负责人的视角写他的经历,但也不必一般化地写更大范围上山下乡工作情况。一句话,征集工作中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紧扣与本身相关的题目做文章,写作更不要面面俱到。

第四、搞文史资料不要怕动笔。为什么?很多时候即使你不是第一作者,你也无法拒绝作为第二作者的参与,比如你采访了亲历者、亲见者。你可能很多情况下不是亲历者、亲见者,但你是亲闻者。我们作为亲闻者,所以我们是最可能成为作者的人。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濉溪出现的一些事件,虽然我们不是亲历者,也不是亲见者,但是作为作者,可从长辈那里,从一些档案资料中,接触到这个史实,也就可以写这方面的文史文章。俗话说,天下工作最光荣但最辛苦的是文字工作者。文史委员和资料工作者,是搞文字工作的,所以是一份很光荣但很辛苦的工作。我们辛苦在于我们要多动脑子,多写作,但我们的光荣在于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参与了历史。被组织赋予了写作文史话语权。

第五、多问、多思、多读、多写。我们文史资料工作者,既是文史工作的组织者,又是实践者,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更大的程度上不是领导,而是一个“写手”。或者说,既使你是领导,你也要当一个写手。现在的领导,自己动手写材料的很少。有的领导借口忙,不能写,你总不至于比毛主席他老人家还忙吧。国外出版的《毛泽东全集》有38卷本的,上千万字之多,几乎都是他自己写的文字。秘书动手写的极少,据说只有一篇就是田家英写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毛主席在公文写作方面树立的榜样,也是高不可及的,我们应当好好学习。

多问。就是要多动口,多宣传。文史资料搜集工作,就要多打听消息,信息要灵,门路要广,不懂要问,不知也要问,只有多问,多请教,才能获得更多的宝贵的文史资料。

多思。思考是文章之母。文章资料是心血结晶。文史资料看起来是客观历史资料,但实际上客观历史是分散地存在于每一个当事人的体验中,要还原这段历史,需要一个载体一个转化环节。因此,要提供这个载体,实现转化,全靠我们辛勤的工作。

多读。要认真研究对照《参考选题》,遴选开列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参考选题,还要多读一些文史资料的参考书和范文,如《江淮文史》杂志、《淮北文史》等。

多写。多写最重要。要敢写。只要虚心向学,肯吃苦,写文章也不神秘,稍微用功很快就可以学好。文章也不难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