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既是党中央关注民生所提出的努力方向,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总结。我的家乡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民生质量的不断提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的家乡澧南垸,因位于澧水和古澧州城之南而得名,总面积48.8平方公里,人口3万有余。上百年以来,家乡先后近20次溃垸,溃口40个,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特别是1998年7月23日,惊涛骇浪全线漫卷家乡20公里临洪大堤,垸内财产付诸东流,数十位乡亲葬身狂涛。是年,我作为县救灾工作队成员之一,回到了家乡,望着涛涛的洪水,飘浮的家财,破毁的农舍和灾民那充满期盼的眼神,心象针扎一样,怎样才能让家乡父老乡亲摆脱水患,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呢?这是我每次回故乡之路的心情沉重之所在。
虽然家乡澧南垸留给我了太多痛苦的记忆,但那里清清的湖水,是我儿时戏水的乐园;那里陈旧的小学堂,是我发蒙求学的起点,澧南这方水土养育了我。虽然我少小离家,无论浪迹何方,但家乡水土的气息总是伴我同行,壮我精神,催我奋进。同时,我也无时无刻不眷恋着家乡,祈祷父老乡亲富裕安康。但当我每每走上回故乡之路,看到父老乡亲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劳作时,不免多添几份忧愁;返回途中,回想起家乡人民还没有找到一条解除汛期遭受灭顶之灾水患的途径时,心里聚增几份害怕。尽管在家乡父老乡亲困难的时候我不曾袖手旁观,尽管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我也为家乡尽到过关心的责任。然而,要解决父老乡亲民生问题,我们这些游子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为彻底根治水患,由国家七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调查组来我家乡调查灾后重建问题。经反复研究、比较,根据国家关于“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治理水患的32字方针,针对我家乡的实际情况,决定按依山后靠,移民建镇,空垸待蓄的原则,实行移民建镇。
澧南垸作为全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示范堤垸,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沐浴党的阳光温暖,经过3万父老乡亲3年的拚博以及后来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全乡8291户,30000多人全部住进了乔家河(20000多人)与张家滩(近10000人)两个集镇,搬进了新的砖瓦房,其中90%以上的户住的是楼房,彻底免除了水患之忧。为解决家乡民生的基本问题,国家投资在两个集镇修了两条主干公路,居民区路面全部混凝土硬化,自来水、污水排放管道配套修建。电讯、邮政、广播电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部门拨款、国内外有关团体、个人捐款,共筹资近2000万,修建高标准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医院及分院各一所,高标准的福利养老院一个,基本满足了学龄儿童上学读书和家乡父老乡亲就医等基本生活的需要。
现在走在回故乡的路上,望着新镇繁华笔直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民居,宽敞亮丽的学校、医院及安居乐业的父老乡亲,看到的是党的温暖在他们身上充分地体现,看到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成果的最大展示。
更使我看到和深深感到的是:
移民建镇,垸内土地全部按田园化的要求,进行了平整,灌溉和排渍的沟渠纵横交错,过去农民要水时没有水,不要水时到处都是水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治理,父老乡亲再也不是靠天吃饭了。土地资源的集约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庄园农业将取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一批颇具现代模式和家乡特色的农业企业将出现在家乡大地;
移民建镇,在实现人口聚集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产业、投资和消费的聚集,家乡地处县城南大门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建材资源,加上交通优势和各类市场的潜力,家乡经济正在由弱小、分散向规模发展转移,过去成天死守两份责任田,不问家乡井外天的观念被无工不稳,无商不富的新思维取代,家乡作为县城名副其实的卫星镇已成必然;
改革开放,打破了以农业为主的旧观念,劳动力更多地进入了市场,接受市场的选择和锻炼,过去种田靠“经验”的老把式也学起了农业科普知识,家乡人将先期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智能劳动者,家乡人的生存与发展开始趋于多元化;
改革开放,市场机制全方位地渗透到了家乡的每个角落,订单农业正在不断扩大,名特优产品日益丰富,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正在提高,过去靠行政指挥种植以及跟“风”跑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市场的竞争力正在增强;
改革开放,家乡抢占了先机,初步实现了城镇化。城镇经济、劳务经济等三大经济支柱已经确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加强服务的新型管理体制已经形成,家乡人正健步迈在全民小康的大道上。
阳春三月,走在回故乡的路上,放眼澧南垸,但见澧道两水奔腾欢歌,沐浴过春雨的街道、民居焕然一新,学生的歌唱声、汽车、摩托车的轰鸣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老人们不是在三五成群的自娱自乐,就是在充分地享受着春天的阳光。来到一望无际的田园,但见名优特农作物的白色大棚与万亩油菜展现花的海洋,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一个曾经被肆劣的洪水冲得满目疮痍大垸装点得美丽如画,辛勤的小蜜蜂蜜翻飞在花丛中,质朴善良的家乡父老乡亲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正用勤劳的双手绘制美好的明天。
2008年3月于古城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