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节
在深圳生活了22年,印象中有一半的春节是在这里过的。往事如烟,在深圳过年的情景大多数都蒙上了岁月的面纱,模模糊糊。唯独第一次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1992年,我第一次在深圳过年。当年由于广州、香港的亲戚相约年初二在深圳聚会,我和家人决定不回老家,留守深圳,等候他们的到来,尽地主之义。
过年前最重要的事情是采购年货。那时的商场和肉菜市场,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多,春节期间没有一家开门营业,年三十那一天也早早打烊。为了有足够的食物过年,我在年前必须买好五花八门的年货,准备好足够一家三口七八天吃的肉菜水果糕点牛奶。要买的东西很多,我记得当时花了两天的时间,从家里到很远的商场或者肉菜市场采购,来来往往跑了好几趟,每次都左提右拎,大包小包,总算把过年要用的吃的东西搬回家。年夜饭是我亲自动手做的。一家三口,食量有限。然而毕竟是过年,绝对不能敷衍了事。按照风俗习惯,忙了大半天,做了满满的一桌菜。鸡肉鱼肉,发菜蚝蛎,猪手猪利,含义丰富、寓意吉祥的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吃是吃不完的,剩下不少。正好,年年有余。饭饱酒足,我们一家大小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嗑瓜子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身在小家,心系大家,与全国人民一起辞旧迎新,许愿祝福。
大年初一早上,正无所事事,好朋友打来电话,约我们一家到民俗文化村。想想还没涉足深圳这一着名的、刚刚开张不久的旅游胜地,欣然答应。半个小时,我们两家人开车前往深圳湾畔。深圳是座移民城市,90年代初的春节,大多数人都离开深圳,返回故乡,留在深圳过年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奔驰在深南大道上,一路畅通无阻,所见行人寥寥无几。经过的地方都静悄悄的,稍不留意,真会忘了那天是新春佳节呢。直到进入民俗文化村内,才感受到节日特有的喜庆气氛。那里锣鼓喧天,大红灯笼触目皆是,村民们盛装打扮,载歌载舞。与今天相比,游人不算太多。我们坐骄子,骑白马,一日之内领略了许多民族过年的风俗习惯,品尝了大江南北的风味小吃。那天最高兴的,要数宝贝儿子了。那时他还不到4岁,刚开始我还担心他走不动,要抱要背什么的。谁知他高兴得东奔西跑,一直都兴致勃勃地行走在我们的前面,叽叽喳喳的,像只快乐的小鸟。
第一次在深圳过年,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民俗文化村的一日游,而是招待广州香港的亲戚吃饭。年初二上午十点多,两地的亲戚先后到齐。春节在家里重逢,自然少不了问候祝福,交谈一阵,我和老公便领着大大小小上街找酒楼吃中午饭。事前以为只要有钱,美美地吃顿开年饭绝对没问题。没有想到几乎没有酒楼营业,我们吃了不少闭门羹。那情景至今都难忘,我们二十多人,成群结队行走在空空荡荡的马路上,想找一家酒楼吃饭,可是,在罗湖国贸大厦和友谊城周围的酒楼仿佛约好了似的,都在大门前树立一个牌子,红纸黄字写着“恭贺新春,年初八开市”。没办法,我们一群人只好在冷冷清清的街道转来转去,希望找到春节期间营业的酒楼。费了近两个小时,踏破铁鞋,好不容易在春风路的五矿大厦那里如愿以偿。这时候每个人都已经饿得呱呱叫了,入席坐下哪里还有心情看菜谱点菜,也不问价钱,对着服务员一个劲地叫快上菜快上菜——随便什么菜都可以,只要快就O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也不再吟唱古老的歌谣。如今,连锁大型超市在每个住宅小区里落户生根,各类档次的酒楼食肆比比皆是。它们一年365天都营业,春节期间更是张灯结彩,延长时间恭候顾客的光临。这时候的深圳人更多的不是往外走,而是就地留。这时候深圳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着名景点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倒是由于我个人不爱热闹,喜欢清静,很怀念过去春节期间人少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