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游花灯
从正月十三开始挑花灯笼游夜,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尤为清晰。
【扎灯笼】
腊月里开始置办年货的时候,大人们就已经将扎灯笼的竹子篾准备好了,放在潮湿阴凉的地方,到了正月初八九就开始着手扎制灯笼了。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大人们学扎灯笼,花花绿绿的皱纹纸、彩色纸吸引着我,在大人们的手里不停的变换着做出美丽漂亮的花朵。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坐在一起,各自施展着他们的专长,男人们用大麻扎制灯笼的骨架,女人们和大点的孩子负责糊纸,做花,沾花。叔叔的手很巧,会好几种灯笼的扎制,有猴子擀面,八角转灯,宫灯,莲花灯,兔子灯,鼓鼓灯,西瓜灯,还有老虎灯,个个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几日叔叔是个大忙人,村里的人们来找叔叔帮他们扎灯笼。叔叔扎好骨架后,我和姐姐负责将骨架的竹篾用纸条一一缠住,方便糊底纸,姐姐比较粗心,缠的纸条松泡泡的老要返工,我做活很细,喜欢动手动脑,跟着大人们学做莲花瓣,可好看了。首先将皱纹纸叠成五六层厚,再裁成约6厘米长4厘米宽的树叶形状,对折夹在手绢中,一只手掌压住夹好的皱纹纸,另一只手稍用力由外向内牵拉手绢,使其形成很多皱褶,这个动作不能太用力,否则,花瓣会被折烂。将做好的花瓣轻轻的自然展开,一个一个粘在糊好底纸的骨架上,一排一排均匀地粘好,在做长长的灯笼裙穗,还有上面的花朵和灯笼襻,灯笼襻下面是灯笼的蜡烛座,一个漂亮的莲花灯笼就做成了。晚上点燃蜡烛很是漂亮,一般家里要多做几个灯笼,以防不小心烧掉小孩子会哭闹,那时候没有卖的灯笼,家家户户门口挂的和游灯挑的灯笼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女孩子喜欢莲花灯笼,兔子灯笼,鼓鼓灯笼,男孩子则喜欢动物类的灯笼,如猴子灯笼,老虎灯笼,蛇灯笼,龙灯笼等等,还有一种是用胡萝卜做的灯,我们叫晃灯,把胡萝卜中心挖空,将蜡烛插在里面,用一根粗一点的长竹子从侧面插进去,利用竹子的柔韧性上下晃动,红彤彤的也很漂亮。
【做蜡烛】
蜡烛是灯笼的眼睛,是灯笼的心脏。没有蜡烛,再漂亮的灯笼也显现不出它的靓丽。
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很节俭,平常停电用的白蜡烛,舍不得挑灯笼用,都是自己动手做蜡烛,我记得小时候积攒或捡一些蜡药丸的包装,再买一点矿蜡,将蜡放在锅里融化,把蒿子杆截成长短适合的节,三分之二部分缠上棉花,放在蜡液里转动挂蜡,一层一层,一遍一遍直至裹上厚厚的蜡液,立在墙角或放在板凳上慢慢凝固,这样的手工蜡集市上也有卖的,手工蜡也有它的好处,有个把儿,直接插在蜡烛座上就行了。
【游灯笼】
也就是游花灯。从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每天晚上村里的伙伴们点上心爱的灯笼,成群结队东院进西家出,显摆着自家的灯笼,显示着兴奋的心情,边走边高声念念有词:游游游灯笼,荞面馍馍加葱呢。也不只是何意,直管念,只管乐,只管高兴,一直游到半夜,还要念叨“各回各家,喇叭开花,谁不回家,狼吃他妈”。赶紧回家,没妈妈了可就糟了。呵呵,多么幼稚可爱。
纸糊的灯笼容易着火,有时一阵风吹来,将灯笼吹斜蜡烛吹倒而着火。记得有一年,我挑着漂亮的粉红色的莲花灯笼,怕灯笼着火,老不敢点蜡烛,挑着没亮的灯笼有了一夜(现在想起来真可笑),还有一次挑着灯笼和伙伴们比赛谁走得快,我飞快地走在最前面,漂亮的兔子灯笼,雪白的毛绒绒的兔子灯笼,红红的圆眼睛,红红的三瓣嘴,红红的长耳朵,在蜡烛的辉映下活灵活现。“噗通”一声,人摔倒了,兔子蹦出去老远,霎时已成为一团火球了,我赶紧爬起来,顾不得疼痛,跑到灯笼前,眼泪吧嗒吧嗒落下,默默地注视着兔灯一点点的燃烬,开始伙伴们还笑着起哄,后来可见我在哭,也都默不做声了。为了哄我姐姐将她的灯笼给我,倔强的我不接受姐姐的灯笼,一个人独自跑回家,动手做了一个胡萝卜晃灯,一晃一晃地赶上伙伴们,继续我们的游灯活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游灯要游到后半夜,老人们说今天是游百病,游过后半夜,将来就不得病了,呵呵,小孩子家不管这些,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大人不干涉,玩到天亮还兴致勃勃呢。有到后半夜时,年龄小的孩子撑不住了,大点的孩子就给他们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有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董存瑞的故事,邱少云的故事,杨子荣的故事,小八路的故事,鸡毛信的故事等等,还有鬼怪精灵的故事,你一个,他一个,听的伙伴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没一丝睡意,直到大人们寻来喊着回家睡觉,一个个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散开去。
【后记】
因小时候跟大人们学扎灯笼糊灯笼,前几年女儿还小,我就给她们做灯笼,没有竹子篾,我就用纸箱子的包装条代替,每次要做三四个,有兔子的,莲花的,还有鼓鼓灯,很受孩子喜爱,挑着出去游玩,很受路人的青睐,还问在哪儿买的,我心里美滋滋的。现在满大街到处都是卖花灯笼的,大部分都是机器制作的折叠式的,手工制作的也不那么精致,现如今人们只想现成,自己动手做的极少。很是眷恋那种乡村里挑着灯笼游四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