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碎碎说读书
几次外出学习,虽说能和我一起外出学习的老师是乡镇的骨干教师,是教育上的优胜者,和他们一起,自己应该感觉到如同陶渊明所说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是,当我和他们一起聊教学时,有的教师总是显得很木纳。于是我就改变一个话题,问他们日常在学校里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日常工作忙不忙?闲下来都看哪些书?他们能给我说起的书多是我们教研室给他们推荐的几本杂志。我一直期待着他们能有自己,能有个性的阅读。结果是没有,还是没有。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很伤心。
外出住宾馆,为了省点钱,总是选最便宜的。这些便宜的居室,没有窗户,到了第二天凌晨起床,是需要人家服务员敲门,才知道天已经亮了。因为外出,大家有了伙伴,手机也不定铃,也就不知时间了。于是,我借用这个现象给在一起居宿的人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这间没有窗户的房子。没有窗户,不知光线,更不知外面有阳光,这样生活一辈子,就永远走不出那个黑屋。每一次住宿在一起的老师都深有感受地说我说的对:做教师的,是应该多读一些书,否则,拿什么去说话?
几次送教下乡,我总是鼓励教师们读书,告诉广大教师: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做教师的,应该与书为友,让阅读支撑生命,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滋润,让自己生命质量鲜活。不要一有时间就去“搬砖头,垒长城”。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搬砖头,垒长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改变这种生活习惯谈何易。但是,我却不能不说,谁让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呢!个人观点仅是个人观点,听不听全在乎你自己。
读书是非常必要的,老古话说:“干到老,学到老,八十三岁还学巧。”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读书,不学习,思想就会被僵化,观念就会陈旧,方法就会落后,知识就会匮乏,这样又怎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呢?特别是年轻教师,虽有书本知识,如何运用到生活实践,应该看看自己身边的名师,从他们身上学到自己不知的知识。
例如华应龙,北大第二附属小学的副校长,他的备课是三备,一备是看教参和教材,二备是寻找和观看与这节课相关的教学录像,三备是写好教学反思。他在一节公开课上,讲授的是一节数学广角上的课,《神奇的魔比乌斯圈》,活动要求学生把这个魔比乌斯圈从中间剪开,依然是魔比乌斯圈的双曲面。结果有一个学生从边上剪开,剪成一个长纸条。他想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堂生成问题,问学生:“你怎么剪的?剪成一个长纸条。”结果这个学生问:我能用这个纸条玩一个魔术吗?因为是公开课,他只能让学生去做了。这个学生拿着剪开的长纸条,一支圆珠笔和一支钢笔,把纸条紧紧地缠在圆珠笔上,一松手,纸条都转到钢笔身上。听课的老师都鼓掌,他也只好表扬了学生,鼓励学生向刘谦学习,说他玩的游戏和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无关,就转到教学内容上去。事后他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评价,如果让学生评价这个学生玩的游戏和今天要讲的课没有关系,他再讲授新内容就好多了。
写好反思一个多星期后,他在家里翻看《世界发明一千例(数学卷)》,看到这个学生玩的魔术正好是神奇的魔比乌斯圈的翻版。他突然明白了,他当时如果能知道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多好的生成问题呀。他是名师,大家,就能坚持学习,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我们这些草民,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学习呀?
面对读书的群体,哪一个能不喜欢读书呢?他们都把书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当作天下第一好事,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成名,在读书中成就自己。可是,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只会“搬砖头,垒长城”,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自己和他人的不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好好地读书,好好地学习,并一直不断进坚持下去,才会不断进步,才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会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