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
已是黄昏的时光,下班回家,骑着摩托车,一路行来,虽有点累,有点儿疲乏,但看着两边的金灿灿的稻田,看着秋色的大地,心里就有了一种莫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泥土的气息,稻谷的香味,空气的清新,小溪的潺潺的流水声,一阵阵的思念就袭上了心头,我不由自主的熄火停车,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对儿时的回忆让我的眼里忽然有了盈盈的泪水,眼前一片朦胧,禁不住地激动与兴奋了。
晚归的人们从我的跟前走过,纷纷回到了村落里去,收拾完了一天的活计,还要再做晚饭,等待放学归来的孩子一起吃,这个时候,小村庄里都会散发出一缕缕醇香的炊烟,袅袅地飘荡着,幽幽地向天空升去,它们在和谐的喧闹声中完成使命后飞向蓝天、与天上的彩云交集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美、实在是美!
自参加工作之后,家庭经济好转许多,也就跟炊烟远离了,代替柴草的是是蜂窝煤炉,是煤气灶,电饭煲,也由于工作忙,顾不及看这些、想这些,就是每天上下班看到,匆匆间如何忆起这一个情节,只是瞬间的掠影,一眨眼间便消逝殆尽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天早出晚归,而深秋的日子又是这样的短,还没感觉到做些什么,太阳就已经西斜了,只好骑车回去,在穿村过户中,当然,就能看见傍晚的景色,看见了这样的炊烟,看见了过去的记忆,而这样的时候,就让我生出了对往事的回忆。
那时在乡村生火做饭是很正常的,记得我是从八岁开始做事的,因为那年爷爷去世了,老爹又远在山区任教,家里的所有事务几乎都是母亲一人打理的,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就学着做事,而这样的做事便从扫地洗碗生火做饭学起,虽笨拙但慢慢就习惯了,这也许就是乡下人天生就有的习性,也是乡下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吧,我只知道,在城里的孩子主要的精力与时间是放在学习上的,可乡村没这样的习惯,事要做学也要上,常常是早起晚归,还得抓紧时间一样样做来,稍一偷懒就会赶不上了,轻的遭到父母的责骂,重的就是“棍棒伺候”了,因为孩子的天性本就是调皮贪玩,可劳累的大人们有时因为不理解,或者是觉得孩子不听话不乖巧,就气不打一处来,拿孩子出气也是很正常的。
小学是在本村上的,可初中就是远隔两公里外的邻村了,但并不是因为远了就能偷懒不做事,常常别的孩子放学后可以玩一会儿,而我就得一放学便拎着书包往家赶,路上很少停留的,到了家,依然是收拾家里,扫地、洗碗、择菜、淘米、生火、做饭,看似简单的事,虽有俩小妹帮忙,也得花点儿时间的,但我这个人会妥善处理事情,便说这做事就有巧妙的方法,可以在淘米的时候把碗带到井边一起洗了,可以在生火做饭的时,往灶膛里多添些柴火,就拿了扫帚迅速地把家里扫个干净,这样的习惯让我现在也是如此。
当我做好了这一切,便站到了巷子口,在等待劳作归来的母亲的时间里,可以站在这里,静静地看着小溪水从眼前流过,向西天望去,黄昏的景色是美好的:晚霞如火,灿烂无比,夕阳是沉沉的,宛若铜镜一般,缓缓地向下移动着,这样的景色我是看得很多的:远处的山峦、村庄、小溪、树木,还有那缕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了,一个接着一个,相继从烟囱里飘荡出来,悠悠地,煞是好看,这炊烟是有浓有淡的,有直升的,有弯曲的,没有风的日子里,直直的向上长去,可以跟云彩融合,可以成为一片晚霞,美丽了我的回忆,有风了,那炊烟便要弯下了腰,佝偻着,象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很吃力地向上爬着,但风一大,便又散开来,淡淡地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习惯了看这样的景象,就是过去这么多年,一旦想起,宛若就在眼前一般清晰。
喜欢炊烟,喜欢黄昏,喜欢小溪,喜欢村落,喜欢静静地站在巷子口,看着晚霞与远山亲近,小溪游荡着童年的活泼与调皮,喜欢看着归巢的倦鸟一声追着一声,飞过天空,飞过田野,飞过村庄,飞进了我的心底!
这样的景色是很美丽的,很迷人的,独自一个人站在傍晚的小溪边,身后是杂七杂八的灌木丛,前面是一弯小溪,西天是夕阳,晚霞烂漫,任由田野的气息陶醉了自己的顽皮的心灵,在一种默然的思念中,让自己的思绪随风随炊烟一起升起来,升上天空去,这个时候,也有清脆的笛音随着轻微的晚风吹送到耳边,吹送到心头上来,让我更感到了激动与喜悦,听着这样的声音,如丝如缕,很是让人遐想许多,再看着那远方飘起的炊烟,看着一缕接一缕地飘出乡村,飘上天空,也不知飘向到哪里去,把我的一缕相思也带走了,多么想跟着炊烟,一直飘荡着,飘荡着,再不想回头,可这缕炊烟能飘到哪里去呢,是否能让我永远地飘荡在记忆的上空,从此再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