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随思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一天的月亮凝聚了无数人的眸,似乎所有话题都绕不开月的影子。
今年的中秋节很不给力,天空乌云密布,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闷。尽管没有月亮,晚饭后,我还是将供桌放在院当中,摆上贡品拜祀月亮娘娘,这也许是从小受奶奶祭月的影响吧。我点燃一把香插进香炉,火红的香焰跳跃着,映红了满桌子供品,有圆圆的各式月饼,有苹果、香蕉、葡萄、猕猴桃等。望着这满桌子供品,不由得我浮想联翩,儿时随奶奶祭月的场景漫上心头。
小时候,中秋佳节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一种殷殷的期盼,每到这一天夜幕降临后,奶奶就会在院里放一张地桌,摆上供品拜祭月亮娘娘,奶奶双手合实口中念念有词,祈祷月亮娘娘保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保佑老百姓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而我们兄妹四人,在奶奶身后边玩边模仿奶奶叩头作揖,迫不及待地盼着三烛香燃尽,好分给我们供品吃。
那年月很穷,没钱给孩子们买零食,月饼款式也很少,只有一斤一个和两斤一个的,吃的时侯把它切成几块,一家人分吃一个月饼也算是共度佳节了,节日期间要是再能吃上苹果,那就更令人羡慕了。那时的中秋节,家家户户买几斤梨足矣,其它水果便很少光顾我们老百姓的寒舍,一来是没钱买,二来市面上很少有卖的。当时的社会是“以粮为纲”,农副业是明令禁止的,农村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并且年年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到了收粮季节,打下来的粮食除了上交公粮外,剩余部分按人头平均分配,刚出生的娃娃和每天有着繁重工作的青壮年享受着同等待遇,无形中,吃奶的孩子名正言顺的掠夺了成年人的口粮。在当时孩子多的户粮食还能维持下来,而那些劳力多孩子少的户,每年都要吃“探头粮”,难怪当时有句“紧干慢干,不如添个肉蛋”的戏语在农村广泛流传。
那时候粮食都是国家调拨,个人买卖粮食是违法行为。当时全县只有一两家粮油店,并且是定量供给那些非农业户口的,农民只是自产自足,一年下来,地里所产的粮食本来就不富裕,再要摊上个歉年,就更是艰难竭蹶了。可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又是万万不能得,再省吃俭用也得添饱肚子吧,为此便孕生了黑市,也就是路边市场,有的人家把从牙缝里省下来的粮食,偷偷拿到集市上变卖,换几块钱以作它用,无疑,这也为缺粮的人家提供了一点方便。
我清晰地记得,在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奶奶提着面袋子对父亲说:你看这点面,最多能维持两天,今天是集,你去买点棒子(玉米)吧。父亲答应着去了,然而,市场上冷冷清清的,路边零星蹲着几个卖鸡、卖鸭、卖仔兔的,他们眼巴巴地期待着买家的光临,还有个胆大的老乡用手绢包着几个鸡蛋,他机警地站在路边,窥视着过往的人群。那时候鸡蛋也是违禁品。
父亲在市场上转来转去,却看不到粮食的踪影,正当父亲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手里攥着一把玉米粒,走近父亲问要不要,并摊开手让父亲看了看,父亲看到金灿灿的玉米喜出望外,随后,二人悄悄谈好价钱,待父亲预交了五块钱的定金后,便随卖主来到一个偏僻处,只见他谨慎的巡视着四周,当他确定没人跟踪时,便从柴草堆下拽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和一杆秤。由于担心被市场管理人员没收,二人麻利的过了秤,父亲如数付了钱,就匆匆的各自走开了,结果慌忙之中那预交的五块钱忘了扣。回来后父亲向我们叙说了事情的经过,并自嘲说“吃了高价粮”,我当时心里很纳闷,怎么买点粮食,就好像电影里的地下党在躲避特务的追踪呀!
时过境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打碎了“铁饭碗”,拆散了“大锅饭”,在政策的扶持下,土地承包到了农民手中,进而极大地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广大农村,实行了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科学种植全面发展,短短几年内,华北大地绿荫成行瓜果飘香,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不仅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而且各种水果随处可见,在以前见都没见过的水果,如今也成了咱老百姓家中的“常客”。人们的生活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城市和农村,集市贸易繁荣昌盛,各类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月饼摆满各大商场的货架子,餐桌上大米白面、猪、牛、羊肉吃腻了,倒想着换换口味,吃顿玉米面饼子、杂面、疙瘩汤了。
如今,每逢中秋佳节,人们不但可以随意吃,而且还要挑着检着的吃,吃出了花样,吃出了健康,也吃出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