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负担
生存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确实成为一种负担。在这座城市里,我的工资只能维持自己每个月的基本开销,房租、伙食、交通、通讯,还有其他应酬,到头来,我们还是得住在十平米大的出租屋里,调转床头四面土墙,被人耻笑起来没有轻重。我们只能劝慰自己,既然没有现实,那就只有理想了。可理想一词,早已还有贬义。
今年春,我的档案关系终于转到省城人才市场,终于不用自己掏腰包每年三百元钱交人事档案代理费了。可是我被告知,由于大学生毕业后两年户口已回原籍,就不能再迁往别处,除非省城某公安机关接受户口迁移,并准入。我对此表示怀疑,自己的工作关系已经在省城,并且交纳相关社会保险,也算是“有稳定收入”的人群了,为什么偏偏户口不能迁入?人才市场工作人员说,这是政策,他们也没有办法,除非你在当地买房子可以落户。不久后,“限购令”出台,非本地户口不能买房子。我虽然没有买房的计划(因为根本无能力购买),但是这些一唱一和的政策往来中,正反都没有我的份儿。后来我回到单位询问,人力资源部解释说,人才市场不要户口,单位也没办法,单位是和人才市场签订合同的,具体事情都要委托人才市场来办。进而又解释说,户口不迁不要紧嘛,迁来档案就行了,有档案咱们单位就能给你们上保险了,户口迁过来也没用。
单位一直把为职工上保险标榜得像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人才市场一直把有偿服务当做最终荣耀,那么,代理落户到现在还没有正式收费的政策,所以就变得“难办理”了?放眼全国各地的户口准迁政策,似乎都以吸引人才为目的,那些常年睡在水泥堆里的农民工当然不被认为是人才了,没有一项政策与他们有关。另一类人群就是打工者,包括大学生,但是谁来统计每一年本地大学生流走的数据?我曾以记者的身份穿梭在省人大代表会议上,满会场弥漫着的引进人才的豪言壮语,当然也不失人才流失的慨叹之声,然而无论是户口迁入政策还是工资待遇政策,从来都是以住房、学历、工龄挂钩。有住房的当然是有钱的,学历高的并不代表全是人才,工龄长的对社会贡献就真的大吗?
再看看我们的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全部都在外地,好不容易引进一些好老师,却仍在一边无人再问津。上个月我就到了一位大学副教授的家里,他是全国有名的文学评论家,可是我们没有想到,他的书房只有巴掌那么大,而且书房里放着杂粮,放着过去农村常见的高粱秆锅盖。就是这样的房子,他也是直到两年前才得以拥有,而凡是大学中层以上干部的家,均在一百二十平米以上。一所大学分房子(并且是有自己支付大部分的)尚且按等级,其他在政权无不充斥的领域,普通百姓又能拥有多少自主权利?
目前,全国各地时不时地出台一些政策法规,出台者往往会叫嚣着为民着想,但只为民着想了,就会惹恼了另一些人群,因此他们同时会说,我们出台政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照顾各方的利益。结果,百姓还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君不见省委人大的门口间天就会拥满了上访者,君不见全国各地弱肉强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