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经典美文 > 生活随笔 > 正文

五月端阳

作者: 塞漠川人2011/05/25生活随笔

儿时的端阳节,虽然清贫但是幸福开心的感觉让人至今回味无穷津津乐道。

我的家乡祖祖辈辈都把端午节称为五月端阳,每年到这个节日时,即便是再贫困的家里都要想方设法过得有滋有味。儿时的我,过完大年后就盼着端阳节早点来临,脑海中对这一天关于屈原的故事知道很少很少的一点点,而对伍子胥的忌辰、英烈介子推、孝女曹娥等传说是一无所知,只知道这个很重要的日子里有很多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神秘而又高兴的习俗。

五月初五一大早,大人们都会给孩子的手腕、脚腕拴上五色线,脖子上佩戴一个精工细作的香包。因为那时家境困难,母亲总是在端阳节前几天就开始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给我们一针一线的缝制香包,里面装很少一些中草药成分的香料,用一根长花线戴在我们的脖子里。看着手腕脚腕上五彩的花线,闻着胸前香气扑鼻的香包,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感。孩子们带着五色线都很爱护,就怕不小心被扯断或遗失,因为据说这五色线可以避邪和防止蛇蝎等毒虫伤身,而且要戴到端阳节之后的第一场大雨来临时才能剪下来,扔进水沟里被水冲走,意味着水在冲走五色线的同时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们会在一年里健康平安。

孩子们戴上五色线和香包后,就聚在一起玩耍了,互相比比看谁的五色线更漂亮,谁的香包更香更好看,这个时候,那些家境富裕的孩子们戴的丝线制作的香包和我们的花布香包相比更显得色泽鲜亮,光彩夺目,里面装的香料多而且丰富,气味更浓更香,我们这些戴花布香包的孩子很不服气就戏称他们是地主娃子,因为以前只有地主家的孩子才能带那种丝制的香包。戴丝制香包的孩子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于是,一帮孩子就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两个“阵营”开始对决较量,一方是佩戴花布香包的被称为“布包队”,另一面是佩戴丝制香包的被称为“丝包队”,当然,布包队在人数上占相对优势,丝包队人数偏少。

对决以“斗鸡”的方式拉开帷幕,正式开始前选手们都把胸前的香包塞到衣服里面去,以免比赛过程中损坏。两队挑选出实力均衡的选手一比一循环进行,参赛的人单腿着地,将另一条腿抱起放在立地腿的膝盖以上,一手托着小腿,一手压在大腿上,跳着攻击对方,双方谁先双脚着地算谁输。大个子和大个子斗完了,小个子和小个子继续斗,胖子对胖子、瘦子对瘦子,男孩对男孩、丫头对丫头,对决一轮接一轮……

快到中午了,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起了青烟,马上要吃瓤饭和甜醅子了。尽管对决胜负未定,但大家都不再恋战,不等父母吆喝吃饭就散开各回各家了。

一回到家,发现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院子里都被大人打扫得一尘不染,大门、房门上都插上了沙柳枝或柳树枝,有的还插着沙枣枝,树枝上还带着新鲜嫩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有功不居功、功成不受赏的英烈介子推,古代称这种柳枝为“招魂柳”。那些插在门上的树枝还可以避邪除魔,给全家人带来吉祥好运,一般要保持二至三天才清除。

中午时分,瓤饭做好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始津津有味的品尝。由于家乡特殊的种植结构所决定,没有包粽子的荷叶,于是在这一天,吃瓤饭便替代了吃粽子。瓤饭是将大米蒸熟后,在碗底铺上红枣、甜杏仁、花生仁、葵花仁、蜂蜜等作料,然后将蒸熟的米舀到碗里再在火上蒸烂,倒扣在平地盆子里即可食用。那时,地处大山深处的家乡购买大米很难,因此,瓤饭不是一人一碗,而是做一小盆,一家十几口人围在一起一筷头一筷头地品尝。那种黏黏地、软软地、甜甜地的味道,从口里一直香到心底。

伴随着瓤饭一起端上饭桌的还有甜醅子。端阳节前三天,母亲就开始买曲子,煮麦酿制甜醅子,到过节这天刚好发酵好。吃甜醅子之前还要给左邻右舍送去一些,大家相互礼尚往来,你送过来一瓷碗,我端过去一茶缸,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端阳节的晚饭是凉面凉粉。手工擀成的细细薄薄的面条先煮熟,捞起搅熟油,待凉了捞在碗里,调上油炝的葱花、蒜泥、醋、盐、芥末,加点香菜,再配上炒韭菜、土豆丝和自己腌制的咸菜,让人垂涎欲滴。手工程序较多,做起来慢且技术要求高的荞面凉粉在这一天也要和凉面一起享用。用荞麦面做成的凉粉要经过磨荞面、制粉面、馓粉、冷却等步骤,做好的粉坨子皮硬瓤嫩,圆润饱满,细腻而富有弹性。把粉坨切成薄方块或者长条,加入盐、醋、酱油、香油、味精、辣椒油、蒜泥、芥末等,搅拌一下就可以吃了。凉粉看上去白红油光,诱人食欲大增,吃起来咸酸辣鲜、清凉爽滑,在夏天吃非常惬意。这让在外面和伙伴们撒野了一下午的我看着饭桌上丰盛的农家节日晚餐胃口顿时大开,直到吃得肚子鼓鼓地。凉面凉粉吃完了,大家再喝一碗浆水,这才叫一个字“爽”。

离开家乡已多年,童年的记忆也在慢慢远去,每年端阳节吃买来的粽子或在餐馆里吃凉面凉粉,总是找不回童年时那种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充盈腔齿的香味,只能在不断地回忆中让心灵上得到一次回归,让泛黄的记忆多一份珍贵的怀念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