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琴心还在吗?
友人的儿子成功考取了美国的名校,举家随迁。
我去送行的时候,她正在卖房子。
空空的客厅一隅静静地立着一架台式钢琴。
“钢琴不带走吗?”我问。
“不了,留给下任房主了。唉!”主人惋惜地轻叹。
既然这么不舍,为何不把它与其它家俱一起运走?我难掩心头的讶异。
不待发问,主人便开口了:“怪我。”
她无可奈何地继续,“想听故事吗?这是我这些年来最失败的一个教训。”
钢琴是她儿子的,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男生。
学琴伊始,老师便毫不吝啬地夸赞他的天赋,未满一年便让他直接报考钢琴五级,他也不负厚望,一次顺利通过。
当妈的原本并没有对儿子学琴寄予过高的期许,但儿子的表现却令她喜出望外,她发现儿子不仅能轻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练琴不超过半小时,而且还能随手弹出才刚听到的乐曲——根本不需要曲谱!
这是多么大的惊喜啊!于是,妈妈决定重新为儿子制定目标,要求他第二年考下八级。
儿子的老师却不赞成,并不是说她的儿子达不到,只要他努力,以他的能力拿下八级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学琴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考级而埋头苦练,况且,一年内跳过两级去考试实在有些急于求成。作为老师,他更希望孩子将弹琴作为一种享受,拥有音乐相伴的人生,这才是练琴的意义。
但是,当妈的罔顾老师的劝告,认为玉不琢不成器,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强制儿子按照她的意愿练琴。
儿子乖巧,一开始的确认真地准备考试,但总是反反复复毫无新意地弹奏几支考试曲目,堪堪把弹琴的乐趣耗成了无趣,把享受变成了折磨。
终于有一天,儿子再也提不起兴趣了。
为此,母子二人各持己见各执一词。
当儿子的委屈,他已经是同学中最出色的了,却永远达不到妈妈的标准,好象只要他达到了目标,妈妈就会提出更高的新目标,他刚翻过了一座山,发现前面还有一座山,等着他的是永远翻不完的山。
当妈的也委屈,她一片苦心为儿子设想,却得不到理解,难道不是她风雨无阻地接送儿子去学琴,坚定不移地给予鞭策鼓励?难道她不想给自己一份闲情逸志,随心所欲悠哉游哉?
相持不下之际,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一个协议:儿子保证在年内考下八级,妈妈答应从此不再逼迫儿子练琴,以后依照他的兴趣学琴。
看似双赢的协议,直接导致了今天的结果。
儿子很快拿到了八级证书,从把证书交给妈妈的那一刻起,便收起了他的琴心,钢琴自此成了一件摆设,甚至在决定举家迁居的时侯毫不留恋地表示,那架钢琴,我不要了。
当妈的早就后悔了,从看到儿子不再碰琴开始,就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即使她的出发点是好的,方法却是错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好在她很快调整好,吸取教训,从此不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而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没有让儿子对钢琴的抵触情绪进一步扩散,改弦易张,帮他开发了新的兴趣爱好。
如今,儿子仍是人人称羡的优等生,但却琴心不复。
听了她的故事,为她抱憾的同时不免暗自庆幸,我没有犯下同样的错误。
女儿五岁开始学钢琴,只跟随老师正规学习了两年。
我从没要求她考级,她也从没将弹琴当作一份负担。
有了头两年的基础,之后她便是自修,自娱自乐,弹琴是她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一大爱好。
去年,学校乐队缺少单簧管,她便自告奋勇学吹单簧管。
记得买到单簧管的那天,她新鲜得不得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琢磨了一下午,居然无师自通,吹出了简单的曲子,然后喜不自禁地告诉我,这多亏了她原有的钢琴基础。
乐队老师也对她赞不绝口,一周之后便将她调到了高级组演奏,现在但凡乐队有大小演出,都少不了她的单簧管。
我仍像当初她学钢琴时一样,不给她任何压力,欣慰地看着她一点一滴自我提升,偶尔遇到瓶颈还会偷偷哭个鼻子,哭过之后继续不服输地反复尝试,尝试成功之后的喜悦溢于言表。
逢年过节,女儿都会张罗着举办“家庭音乐会”,无非是一家三口聚在琴房,作为主角的女儿表演她最新的拿手曲目,当爸在女儿的伴奏下唱两首经典老歌,当妈的厚颜弹一曲也是唯一会弹的钢琴曲,女儿和老公百听不厌……
学琴,何须成名成家,但得音律之美,琴心之雅,人生自成境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你的琴心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