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只飞掉的鞋子想到的……
这两天看老师们写的每月文章,看到俐娇老师写了一篇《一只鞋子》的故事。
她写道:一只鞋子躺在孩子们从早操回教室的必经路上,有人看见后绕道而行 ,有人小心翼翼跨过继续行走,有人因为没注意不小心踩着鞋子险些摔倒……后来终于有一个孩子弯腰提起了那双鞋子,娇娇由此感慨孩子们的爱心太稀缺,一个个变得谁也不主动去做一些看起来微小的事情。
对此,我却另有想法,这也让我想起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一幕——
某班孩子正整齐地在主席台前热情表演节目,最后一排男生做了一个非常惊艳的动作——齐刷刷地“一字”劈叉,获得一片掌声。这时,一位小胖哥可能因为力度过猛,抑或鞋子太大,竟然在起身时飞掉了一只鞋子,看到这一幕,所有的人都笑了,男孩显得既紧张又害羞。表演还在继续,男孩不知是因为太认真、太投入,还是因为不想影响班级表演,他就在掉了一只鞋的情况下继续表演着。隔了好几十秒,体育老师老李实在看不下去,走过去拍了拍孩子,提醒他穿好那只落单的鞋,可男孩居然不予理睬,还是坚持表演。最后,是老李弯下腰,提着鞋子,硬是给孩子穿上了。看到如此一幕,有人欢笑不止,觉得孩子成为运动会开幕式的花絮笑料,增添欢乐,可我笑着笑着,就笑不出声了。
我想的是,我们的孩子需要被训练得这么乖、这么听话吗?俐娇老师的文章里提到孩子缺乏爱心,不主动捡起鞋子,事实上,我想很多孩子并非爱心缺少的问题,而是孩子的担心多余爱心:万一我弯腰捡鞋子,会影响班级纪律,不就会扣分吗?万一我捡鞋子,被老师批评怎么办?万一……只要有一个“万一”的理由在脑海飘过,孩子就错过了“捡”的那个动作。
同样是鞋子,这和运动会飞掉的鞋子还不太一样。我觉得:教会孩子临场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特别是关涉自己身体的突发事件,比教什么都要重要。比如说,集体晨会身体不舒服,你是忍还是主动说出来,这很重要。有人会赞成忍一忍,从而不影响班级整体纪律,而我觉得应该主动说出来(且要尽早说出来),可以将身体的不适与危险降至最低,这是要跟孩子不断反复强调的,让孩子明白:身体的安全(生命的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
再回到运动会的那一幕,男孩掉了鞋子很正常,就是一个节目的小插曲,如果孩子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他就会选择弯腰穿鞋,而后继续表演,而不至于忍受光脚表演的难堪,直至表演结束。显然,这个男孩子缺乏这种临场的应对与处理能力,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锻炼的机会不够,孩子无法自然应对;第二,孩子被规训、被教导得太多,很多时候在突发事件前就束手无策。我们日常的出操、集合、整队,都是以“静、齐、快”为最好标准,集体化的训练使得孩子失去应有的自我应对能力。不是说这个标准有错,而是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追求所谓的统一化、标准化,忽视了孩子更多的差异与能力。
当我们的教育回到具体的“一个人”时,也会对很多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产生深深的质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