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风了,微凉
注视着这黑沉的夜,仅剩的几点星光,铺散在夜的幕布上,听着耳边那些老旧的歌曲,回忆了许多。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的自我回忆了,记忆中的我,好像有一个结是过不去的,说不清是什么,但就是存在。很多的时候,我总在找寻那个迷失的自己,更想找回那个曾经因为努力学习而失去了许多生活乐趣的自己,我在很多本心理学的书里去寻找答案,找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失落,仿佛有无数个声音在告诉我,你失去的,早已不在。
一、理性与感性
碍于专业的原因,我从进入学校到离开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带着感性多于理性的思维去衡量这个世界,乃至主导我的价值观。许多的时候,我总记得,曾经与文学史老师争辩最多的话题——“文学到底为了什么?”我坚定地认为,文学是现实的附庸,没有现实的一切物质基础,谈何文学,谈何文学艺术与欣赏?以至于最后与老师不欢而散。感性的思维也许没有错,这个世界也需要感性,但是在面对着越来越多你不想面对,亦或是你无法改变的情景的时候,理性也能救我们一命。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观点慢慢变成了理性大过于感性,似乎推翻了我从小到大的文学观,也许跟我最近看了一些偏理性的书有关,从历史、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了许多新的角度。学文学的人,多少带着点感性的气息,意气用事或许更为恰当。见过许多奇奇怪怪的老师、作家、编辑,每每与之交谈,无不渗透着一股感性的气息,就像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洗涤你的内心。
二、记忆三两人和事
今晚,打开了一个很老的歌单,从《流星雨》听到了《真英雄》,一首首,都能让我想起曾经稚嫩的自己。那个时候,为了听最新的歌曲,瞒着母亲买了一台放录机(母亲只想让我读书,其他的一概不能动),买了磁带,躲在被窝里,听着、听着、听着……我想我是幸运地,至少母亲没有剥夺我最原始的心理需求,让我能够有一个比较像童年的童年。童年的我,羡慕着每一位成绩优秀的同学,总是跟在他们的后面,感觉特别的光荣,那一刻仿佛自己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实际上在老师的心里却差的一塌糊涂。童年=没有主见+学习差+羞涩,也许我应该为自己的时光好好地叹息一番,毕竟自己也很想抽一巴掌,但是,存在了,就只能成为记忆,曾经许多的好朋友,早已成了陌路人。
W是我从小羡慕到大的同学,从小学到高三,他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总创造出“临时抱佛脚”却能考出好成绩的壮举,身边所有的人都佩服他,认为他讲的都是有道理的,而对我的态度,却永远是一副不懈地眼神。高三之后,直到大学毕业的那一年,除了从其他朋友的口中得知他在广东西部某所大学的信息之外,了无音讯,哪怕他家离我家只有不到2公里。后来,某年的春节回家,长满胡须的他意外和我在路边碰到,一脸惊讶的他手法娴熟地拿出了香烟与打火机,却忘了我最讨厌抽烟的性格。开始的寒暄,变成了生意场上的套路,得知我在某部门上班之后,却也表现出诧异的态度,也许,我达到了他眼中的“优秀”,超过了他的意料吧。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哪怕我们离得很近很近,哪怕我俩都得知对方在家,却再也无法迈出那一步。那或许是童年的记忆造成的,也可能是长大后的我,不满意曾经的自己而羞于见人吧。
L是我的一个大学朋友,最近刚考上了某市公办小学的语文老师,起初他微信和我说“终于上岸了,终于不用辛苦的找工作了”,我除了正常的祝福他之外,告诉他,等一段时间之后,你再和我说感受吧。前几天,“我该怎么办?”、“我每天都好焦虑”、“我不想当老师了”,这些话反复出现在他和我的微信聊天记录中,我想,每个人都有对从事工作有一段“充满希望、阳光到充满绝望、痛苦”的过程吧。我没有和L说很多,只是告诉他,不要后悔你当初做的决定,如果后悔,请你想尽办法辞职。后来,他不说话了,看得出来,他不想辞职,这些只是牢骚而已,但这种负面的情绪,却影响了他很久很久,以至于现在他的状态还是“对教师行业充满着恐惧、迷茫乃至惆怅”,试想,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后果很难想象。曾经我也经历过畏惧、恐惧,但当我的理性情绪控制着大脑的时候,便暗示自己“别后悔,选择即是合理”,但……
暂且将这个归为成长。成长需要丢掉的东西有很多,越是轻装上阵,却能看到远方。
三、思考
翻看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才觉得现在的自己对于文字的认识更进一步,文字并不代表着感性,而是受每一个思想者思维的影响。人类天生都有一种俄狄浦斯情结,衍生到如今对各种记忆产生情结。想了很久,我才发现,原来,我自己的情结,在于对过去的自己耿耿于怀,总认为记忆中的自己是那么的差劲,达不到现如今自己的要求。对于许多的人和事也一样,因为充满着对过去的惧怕,才觉得,“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四、小诗一首
懒倦的光打在错落的钟摆上,
平行世界里的时钟停止了,
十字街上的行人奔走着,
灰暗的天,
无希望的光,
你我挣扎、痛苦。
白的凄凉的水流,
绕过冰冷的阻碍,
带着一路上的记忆,
流进时光的大海,
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