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村小教授致敬
村小,地平线上正在消失的风景。将来有一天,它将只作为概念而非实体存在于我们的记忆。
尽管它在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有许多人在感情或者理智上对它一直难以割舍,但势易时移,它仍然在一天一天地减少以至走向消逝。它饱经沧桑的背影,也许正在最后一次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这样的作别有些悲凉,也有些无奈。然而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在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关头,村小,它仍然在执着地坚守着,就像它在过去几十年里所做的一样。
三天的村小调研,感慨颇多,每所学校的班级都不多,少的三个班,多的六个班,教师基本上都是包班,语文、数学、体音美几乎每科都要上,每个周20节课左右,好多教师都是才招考的新教师,毕竟经历了重重考核,他们基本具备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素质,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有的教师素质甚至超出了城区个别教师。
所有的村小有着共同的特性:教师们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桌,学校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什么微机室、语音室对农村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但是尽管条件艰苦,老师们仍然坚守着对教育的执着,他们没有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教师离开后孩子基本上没有办法上课),也没有城里教师那么多的娱乐方式,但是他们真正的是把教育当做事业来做,从他们工整的备课、认真的班队记录足以体现,他们在用心地去做着每一件事。
感触最深的是况场的花湾村小,由于清退了代课名师,那儿只剩下一个教师,根本无法上课。而超编的华阳学校分流去了四名教师支撑起了整个学校,老师们住城里的居多,由于交通不便,他们中午无法回家吃饭,刚开始只得在农民家里面凑合着吃一顿,后来连农家也嫌麻烦,无奈,校方给他们送去了电饭煲、电炒锅,他们自己煮饭吃。负责人方老师说了一句话:“我们几个老师每天都在这里相依为命。”虽然用词有点过了,但却是他们生活工作的真实写照。中午,他们就只得在办公室里面趴着休息一会,幸运的是中心校专门租用了一辆面包车负责每天接送他们。难怪看到车孩子们都会兴奋地叫着:“老师来了。”
村小教师热情、虚心、朴实,每次听完课,老师们都会虚心地请教,特别是年轻的妹妹们,有的年龄不过20左右,他们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但是却非常勤奋、好学,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也将成为各校的骨干、精英。
中心校领导无奈地说:“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估计也呆不久,成熟一个就被城区学校挖走一个,我们想留也留不住啊!”的确:“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谁愿意一直呆在那种想花钱都找不到地的村小呢!正因如此,尤为敬佩那些一直坚守村小的老教师们---坝头小学的何老师在村小呆了30余年,还有先锋小学的那位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份坚守,农村孩子那一双双渴盼知识的眼睛才看到了希望。
回忆起自己的小学生活,也是那一所村小,一位老师、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启蒙老师是一位四十左右的女教师,也是包班,但是她给予我的教育和影响却是让我终生受益的。
看着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笑脸,想着他们有朝一日也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般,离开那第一次学会写自己名字的村小,离开他们的老师,飞向未知的远方,播洒下更多的希望,有谁还能说村小老师没有功劳呢!
村小,这一名字将是永恒的记忆。